楼主: 资料狂人
17106 65

[龚刚] 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龚刚(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理论)1月17日在线访谈  关闭 [推广有奖]

31
myweili 发表于 2014-1-17 09:18: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龚老师好!

使用道具

32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09:42: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4-1-16 07:47
坛友幸福路过:
龚老师:
    您好!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经济以汽车、建筑、钢铁为三大支柱保持了长时间的 ...
        这三大产业的发展也许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过程。然而,这决不是一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战略。三大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三大产业。事实上,就钢铁和建筑(特别是住房建筑)而言,我个人认为已经过剩。
        注意,在全球化背景下,所谓的产业结构不应只是指传统上的产业划分(如工业,农业,钢铁业等),而更重要的是指本国的生产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这是决定一个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事实上,中国许多被地方ZF所引以为豪的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如生产苹果机等)仅仅是该产业分工链中的加工和组装,其所得的附加值低的可怜,因此,很难将此称之为高新技术产业。

使用道具

33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10:12: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4-1-16 07:47
坛友错过末班车:
向龚教授请教两个问题:第一,您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增长性持何观点?是否同意林毅夫偏 ...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中国过去三十年属于超高速增长阶段,平均增长率在10%左右,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2-3%左右。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得益于两大动力,一是剩余劳动力,第二是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然而,到了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将完成,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只能来自于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以,中国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动力已经减弱。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不能高增长,事实上,7%的增长速度仍然是高增长(远高于2-3%)。当然,要实现这种7%高增长,仍然需要技术进步(特别是自主研发型的技术进步)。以前我比较悲观,认为中国的体制等不太可能为自主研发提供足够的动力,但最近有所改变。
      第二个问题,是的,我也有这种感觉。举个例子。我写了一本书叫《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的视角》,2005年就已经出版,林毅夫老师写的序。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从中国经济的视角探讨宏观经济学。但南开经济学院就不愿意将其列为教材,认为不合主流,他们更愿意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作为标准教材。(但事实上,即使是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本身有许多错误,我在我的《宏观经济学》中对此有过批评)。总而言之,现在的当权者,即不完全理解西方经济学,同时也没有理论自信。如何解决?我不知道,我个人没有这个能力。

使用道具

34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10:12: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吉生保和马淑娟 发表于 2014-1-16 07:56
龚老师离开南开了?
差不多。

使用道具

35
huayue2010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17 10:18: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konglq05 发表于 2014-1-16 19:08
央财学生的问题就这水平?还真不如云财的。
你要不然就认真回答人家,回答不上就不要冷嘲热讽,人家都说了自己是大一了,你大一的时候,未必有什么高真知灼见吧? 如果你是云财的,你这句评论实在太给你们学校丢人了。
walk the middle way

使用道具

36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10:49: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财大小学生 发表于 2014-1-16 08:36
龚教授你好,我们都知道只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未经资本主义方式的资本积累发展到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中国会不 ...
       所谓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和低增长(或失业)并举。首先,如果中国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就很难说是低增长。因此,如果说中国出现滞胀,那决不是西方那种滞胀,人们只是把其高增长和过去的平均10%相比。认为8%不到,就是低增长了。此外,通货膨胀和增长之间是相关联的,超出正常增长水平必然会产生通货膨胀。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正常增长率已不是过去的10%,而是7%左右(因剩余劳动力已不复大规模存在,见前述我的回帖)。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现象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出现“滞胀”(如果通货膨胀较高的话)。

使用道具

37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11:04: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rabbit610289 发表于 2014-1-16 09:14
龚老师您好,我国目前处于产业转型阶段,就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来说,产业转型是否真正带来了全社会劳动生产 ...
这还需看产业转型到底指的是什么?目前的一些提法(包括调结构等)本意不是很清楚。如果产业转型仅仅是指增加某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等,则确实不一定提高劳动生产力。例如,如果所增加的仍然是加工组装环节的高薪技术产业,则没有用。因此,我更愿意把产业转型(或调结构等)看出是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从底端位置(加工组装)向高端(产品设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位置的转移。这样一种转型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这并不容易,需要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等(见我在《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的文章)。       生产效率和发展阶段当然是关联的。较高的发展阶段必然意味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进入发达国家,大量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使用道具

38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11:35: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eviewsminitab 发表于 2014-1-16 09:19
老师,你好。如何从外生和内生增长两个角度,解释结构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先要明确一些概念。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所谓外生增长理论是指那些没有对技术是如何进步做出解释的经济增长模型,如Solow(1956)模型等,而内生增长理论则是指在原有外生增长模型基础上,对技术是如何进步做出了解释,如Lucass(1988)等。需要说明的是,外生增长理论并不是忽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是没有回答技术是如何进步的,从而简单地将其作为外生变量引入模型。关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的讨论,请见我前面的回帖。更详细的讨论请见我在《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的文章。

使用道具

39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12:02: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yeting2000 发表于 2014-1-16 09:31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您对中国经济的把握非常精确。中国的经济波动基本上是由投资驱动的(当然,外部因素如出口也很重要)。而解决经济下滑的措施仍然是投资。投资(特别是ZF主导下的投资)即是中国经济波动的根源,也是宏观调控的法宝。
        从目前来看,ZF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已经不那么向以前那样雄心勃勃,一定要让经济增长在8%或9%以上。以后会转向保7%(甚至保6%),同时还会考虑通货膨胀问题。当然如果经济有下跌到7%以下的可能,而通货膨胀又不高,则必然会出台出措施,而法宝可能仍然是投资。
        关键在于投向何处?首先,技术进步通常是通过投资实现的,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投资。中国是否有大量的新技术存量需要投资来实现?第二,中国除了大量的产能过剩产业之外,是否还有可继续投资的产业?这是投资作为宏观调控的法宝继续发挥作用的两个前提条件。

使用道具

40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12:10: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7up℃. 发表于 2014-1-16 10:26
老师您好。请问热炒的“互联网思维”会对传统大企业带来怎样的冲击?
肯定会有冲击,但到底是什么样冲击,没有研究过。这更看上去是微观和产业组织领域的问题。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