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George963
1533 0

[西方哲学] 概念的世界 [推广有奖]

  • 4关注
  • 0粉丝

大专生

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71 个
通用积分
0.9515
学术水平
3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2 点
经验
740 点
帖子
58
精华
0
在线时间
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8-4
最后登录
2024-2-24

楼主
George963 发表于 2014-8-7 12:35:56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命题是由概念构成的,要了解命题,首先要对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是一位老师和我说过的话,我在读书间隙,想起这段话,许多东西从脑海里显现,于是,合上书,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人从最开始认识世界,首先要认识一个个概念,其中有实体的,比如书,床,衣服等,也有形而上的一些概念,比如颜色,形状等,它们如此真切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被动着接受世界的信息,在人自己的外感官和内感官的范畴下,形成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于是就有了命题,命题构成了我们知识的单元。
维特根斯坦认为,对象是世界的最小单元。就我目前的认知,我觉得,概念就是世界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因为是这样,所以由于不同的人,他们的知识,性格,价值观,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对象反映在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而又由于人本身固有的知识范畴所局限,所以,我们只能接受,我们人所能接受的对象的像,这个在逻辑上不好去推敲,但在现实中似乎可以找到论据,人是一种三维动物,因而我们有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而有些生物则为二维,比如蚂蚁,所以他也就不明白上下,对于蚂蚁的世界就少了一类概念,因而就少了一层关系。而对于人本身,我想起了我如何认识不同颜色的概念的过程,源于找不同,从不同中去认识,小的时候,两个球,除了一个是红色,一个是蓝色,其余的性质完全一样,比较中,我被教授从而明白了两个概念,什么是红,什么是蓝。但是,如果我们认知概念的方式如我上面所说的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去认知的话,我们可以推断出,我们只能明白我们可感知的概念啊,而对于那种我们感官感知不到的性质,我们却没有办法形成概念。也即是,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所建构的概念的世界,是我们本应如此,既是一种起点,更悲观的说,也是一种终点,因为对象已经如此地呈现在我们的感官之中,我们无法从我们感官之外在获得任何真实存在的对象,因而也不能建构概念的体系,从而无法获得知识。
但还很幸运的是,我们并没有走到这种认识的终点,是因为我们对于我们意识中对象,所形成的概念的解释还远远不够,甚至是否能被完全解释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这种怀疑论抵挡不住人们不断追求真理的脚步。我也在不断追求着真理,追求地方式有许多,其中一种就是读书,书是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在你的眼前,那里面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概念,命题,一个个简单的词就构成了一个个概念,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书中话语,是因为书也是人所写,在建构概念时,用的是全人类共有的基本的时间与空间范畴体系。但我们又不能理解书中话语,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清晰,抓住了核心的概念,才能对核心的思想有一个宏观清晰的把握,比如在经济学中,供给,需求,均衡等属于核心的概念。在分析哲学中,诸如存在,同一性,关系,还原,伴生,突生等也是核心的概念。,而对有些概念的理解需要时间和底蕴的积淀,才能对它有深入理解,所以我崇尚的读书方式是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正所谓“闲来无事乱翻书”,悠然自得。
通过看以前大师写的书的方式构建概念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是我们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我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中获得启发,德里达认为,文字和言语拥有截然不同的性质,言语可以完全与客观事件相符合,而文字则因为具有更抽象的性质而与现实远隔一层,它不能与客观事件完全相符。言语和文字都有自己的所指者与能指者,有时两者的所谓的意义是相同的,而有时确实完全不同的事。比如“笨蛋”这个词,它有可能是真正生气骂人的话,也有可能是情人间亲昵的称呼,对于言语,由于双方都有在场的交流,所以,这种意义在通常情况可以准确的表达,通过语气语调,而对于文字,它作为一种符号,能指的意义就不能得到体现,这样,读者与作者之间就存在着意义上的鸿沟,通过我们永远无法把握作者的“终极意义”。
德里达的观点我是存疑的,目前我着实不能说我正确的表达了德里达的想法,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读德里达的书非常少,目前只出于摸索阶段,但如果上述意思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既有遗憾的一面,又有可喜的一面,其中遗憾的一面上述已经说明了,我想,对于这个是可以解决的,尽管我们永远无法把握最终的“终极意义”,但我们可以在阅读不同的书中去反思,在反思中慢慢接近原来作者所谓述的概念,正如我们不需要想达到最终真理的可能性问题,我们只需要想能否更接近真理就好,我觉得,在这里,真理与德里达被埋没在文字中的“终极意义”在逻辑上是趋同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可喜的方面,由于我们无法真正把握作者的能指意义,所以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概念的再创造过程,书中的概念就不仅仅是作者的概念,而是你的概念,你的命题,你的体系,你的知识,在阅读中我们建构的是我们自己的概念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阅读的人是自由的。
建构概念世界的过程,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过程,人作为天地之心,能上揆天机,下接地气,中达人和,靠的就是独特的理性,让人在大千世界的物质之流中傲然挺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终极意义 心的概念 追求真理 必要条件 维特根斯坦 记录 信息 衣服 知识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mzl79 + 10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6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