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makesi
4172 10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劳动价值论本义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博士生

3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3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3 点
热心指数
3 点
信用等级
3 点
经验
2021 点
帖子
474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6-22
最后登录
2012-2-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劳动价值论本义

 

对《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我认为,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的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33卷357页)列宁的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第一,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资本论》的研究之中;第二,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那么,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资本论》的具体方法是什么?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这个“同一个东西”又是什么?我认为,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资本论》的具体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也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因此,《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

1、《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科学抽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做了说明:“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资本论》第一卷第8页)

如果孤立地看马克思的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抽象方法。如果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这句话,那就错了。因为,科学抽象仅仅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在科学抽象之后,还必须从抽象到具体,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具体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如果将认识停留在科学抽象阶段得出的结论上,就要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的错误。马克思是唯物辩证法的发明人,他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此,马克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科学抽象。

那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为什么是先进行科学抽象?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由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凡是懂得一点科学研究方法的人都知道,科学抽象是一切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科学抽象,一切学科的科学研究都无法进行。因为,一切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由多种成分、部分和因素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要认识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首先必须知道研究对象是由几个成分、部分和因素组成的,而后才能知道这些成分、部分和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客观规律。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研究对象是由几个成分、部分和因素组成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抽象。例如,人们要弄清世界上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建立“化学”这门科学,首先必须知道世界上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而后才能了解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分解和化合的规律。人们了解世界上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的方法是用化学试剂和光谱仪等进行分析。用化学试剂和光谱仪等对各种物质进行化学分析就是科学抽象。再例如,人们要弄清世界上各种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建立“数学”这门科学,首先必须将千差万别的事物抽象为没有差别的数,而后才能对各种事物的数量变化进行计算。可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同样的事物,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如果不把事物之间的差别抽象掉就没有相同的可以计量的“数”,就建立不起来“数学”这门科学。《资本论》作为一门经济科学,也要先对其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抽象: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抽象为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三个部分,把社会化大生产抽象为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物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三部分,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土地资本家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把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抽象为同样的一般人类劳动,把少量的复杂劳动抽象为多倍简单的劳动,把剩余价值的生产抽象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等等。

二是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要弄清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必须先弄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由几个部分、成分和因素构成的,必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化验和解剖。可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活动,不能像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那样被人们拿到实验室里进行观察、分析、化验和解剖,只能靠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深刻的了解,在深刻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抽象。就如马克思所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资本论》第一卷8页)。

三是由《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决定的。《资本论》的研究目的之一,是揭露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要揭露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生产部门中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因为,在生产条件不同的条件下,生产条件好的资本家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现象容易使人们认为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产生的;生产条件差的资本家企业不但不能获得剩余价值,还要赔本,这个现象容易使人们认为是资本家“养活工人”。在研究商品价值的生产规律时,必须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抽象掉。因为,商品的价值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既有相对性,也有绝对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体。如果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是:生产力提高了,单个商品的价值不是降低了,而是不变,但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了,价值量也增加了,与之交换的单个商品的价值提高了,在劳动力价值不变或少量增加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剩余价值。

2、《资本论》进行科学抽象的具体方法

《资本论》进行科学抽象的具体方法很多,这里简单介绍其中的五个方法:

第一,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

《资本论》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的具体做法是:在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通过“绝对剩余价值”这个概念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能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企业都是中等生产条件下存在,超过中等生产条件,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而不是绝对剩余价值。在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说:“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第一卷354页)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以后,各个生产部门的各个资本家企业的生产条件就是相同的、中等的。马克思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说成是: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的商品价值不变,但使劳动力价值降低了,剩余价值增加了。这个方法也说明,这时的生产条件仍然是中等的生产条件。因为,只有在中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才是商品的价值,生产的商品价值才不变,提高生产力才能使劳动力价值降低,剩余价值增加。在第二卷,马克思也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因为,生产条件差的企业必然亏损,亏损的企业不能顺利地进行资本流通和的周转,生产条件好的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企业也不能顺利地进行资本流通和的周转。在第三卷第一、二篇,马克思阐述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条件是: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剩余价值率就不同。这个前提条件说明,马克思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因为,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资本家企业都是中等生产条件时,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剩余价值率才不同。如果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资本家企业的生产条件是不同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剩余价值率也相同。

《资本论》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是合理的。首先,《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不是个别资本家企业的发展规律。要弄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如果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的资本家企业的总和就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的平均值也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如果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看成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机器等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其次,要揭露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逐个分析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不可能的,即使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分成好、中、差三类,也看不清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因为,生产条件好的资本家企业可以因其生产条件好而获得超额利润,生产条件差的资本家企业则可能因其生产条件差而亏本,就会因生产条件好的资本家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而得出生产条件也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的结论,因生产条件差的资本家企业亏本但却给工人发工资而得出资本家养活工人的结论。资本家阶级正是用这个办法来为自己的剥削行为进行辩护的。因此,要认清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只能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的资本家企业看成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如果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的资本家企业看成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只能得出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结论。最后,生产条件,特别是生产劳动的自然条件,是人类共有的,因生产条件不同而多获得的收入应该归全社会的劳动者共同所有。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些生产条件却变成了资本家的个人财产,因生产条件好而多获得的收入也被资本家阶级占有了。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应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应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思想表现在经济研究的方法上,就是把生产条件在商品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抽象掉,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

因为《资本论》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必然得出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结论。所以,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结论在中等生产条件下才是正确的,在生产条件不同的情况下,生产条件好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劳动的各个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因素。

第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

《资本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看成是一个总资本家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把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看成是一个总资本家。因为,货币转化为资本,不但需要金融资本将货币积蓄到一定的量——货币不达到一定量是不能转化为资本的,而且需要产业资本生产出物质产品,需要商业资本将商品卖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共同完成的。另外,货币转化为资本在中等生产条件下才能完成。如果生产条件差,就生产不出剩余价值,货币就不能转化为资本;如果生产条件好,就能生产出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不是劳动者自己创造的。第二,《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四、五篇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从表面上看,这里研究的是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但实际上,这里研究的是包括商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生产经营过程在内的资本的生产总过程。因为,没有商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生产经营过程,产业资本家的生产活动是无法进行的,是不能生产出剩余价值的。第三,《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不但包括商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生产经营过程,还包括产业资本家的生产过程。缺少了产业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过程,资本的流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四,《资本论》第三卷研究的资本生产的总过程。从表面上看,这里研究的是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过程,但实际上,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产业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产业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过程,这些资本家的生产经营是不能进行的。马克思分别研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过程,实际是研究这个总资本家的一个侧面,或者,从一个侧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是合理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是各种劳动联合、协作进行的生产劳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物质生产劳动、商业生产劳动、服务生产劳动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联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劳动,才能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这些劳动共同创造出来的。如果把这些生产劳动分开,社会化大生产就不能进行,不但流通领域的劳动不创造价值,物质生产领域也不能生产出价值和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不过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商业生产劳动、服务生产劳动的代表,所以,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应该把它们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

因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看成是一个总资本家,所以,马克思得出了商业劳动、金融劳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的结论。也就是说,商业劳动、金融劳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这个结论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是正确的。如果把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看成是社会生产力的独立组成部分,那么,这些资本家所雇佣的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这些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是他们从雇佣的劳动者身上剥削来的。

第三,把供给与需求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抽象掉了,或者,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看成是一致的。

马克思把供给与需求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抽象掉,或者,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看成是一致的具体做法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马克思用研究商品的交换价值的方法把供给与需求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抽象掉,或者,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抽象为是一致的。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的逻辑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两个商品之间的比例关系,互相交换的两个商品是相等的,相等的两个商品必然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马克思这样分析商品的价值是正确的。然而,这样就把价值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状况给抽象掉了,或者,把商品供给与需求看成是一致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四、五篇,马克思在阐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时,没有谈到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对商品价值生产的影响,这实际上等于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抽象掉了,或者是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看成是一致的。在《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在阐述资本的流通过程时也没有谈到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对商品流通过程的影响,这实际上等于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看成是一致的。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在大多数篇、章中都没有谈到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对资本生产的总过程的影响,在第三十七章,马克思虽然谈到了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对商品价值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研究之中,这就等于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看成是一致的。

马克思把供给与需求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抽象掉,或者,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看成是一致的,是合理的。一是因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虽然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但大部分商品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一致的;二是因为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和小于需求的平均值就是供给与需求的一致;三是因为《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在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一致前提下的规律,不是在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不一致情况下的规律,因此,把供给与需求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抽象掉,或者,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看成是一致的是合理的。

因为马克思把供给与需求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抽象掉了,或者,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看成是一致的,所以,马克思得出了商品的价值是在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的结论,得出了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结论,得出了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的不一致的结论,等等。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些结论在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一致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离开这个前提条件就不正确了。

 第四,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

《资本论》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的具体方法是:从生产劳动的原始形态开始阐述什么是生产劳动这个问题时,“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第一卷202页)“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第一卷205页)在《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篇中,马克思认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增加劳动时间,这实际上是把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劳动看成是没有技术进步的简单劳动。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篇中,马克思认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以减少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实际上是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因为,提高社会生产力能够降低劳动力价值,就等于说,这时的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者的直接劳动时间,而劳动力价值是劳动者的直接劳动时间是中等生产条件下价值形成的规律,是没有技术进步因素影响时的价值形成规律,也就是简单劳动条件下价值形成的规律。所以,马克思这样做是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了。另外,马克思说的降低劳动力价值的具体方法是: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这就等于说,当时的劳动是简单劳动。如果不是简单劳动,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能够成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手段吗?要知道,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这个阶段了。

马克思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是合理的。一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是:要认识复杂的问题,必须首先把复杂的事物抽象简单的事物,而后从简单事物形成的规律上认识复杂事物。马克思从劳动的原始状态开始研究生产劳动问题就是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因为历史的方法就是逻辑的方法,就是科学抽象方法。二是为了深刻认识生产商品价值的方法。马克思在阐述商品价值的过程中已经阐明:商品的价值是在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条件下的直接劳动时间。这样把生产条件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抽象掉了,生产条件在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中不起作用的劳动当然是简单劳动。“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第一卷58页)既然复杂劳动就是简单劳动的倍数,那么,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就是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倍数,生产商品价值的方法也就是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就是提高劳动生产力。

因为《资本论》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所以,马克思才说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就是说,马克思说的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只有在简单劳动的条件下才成立,才是正确的。在复杂劳动的条件下,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当然就是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倍数。还因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之一是劳动工具的不同。“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第一卷204页)所以,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多创造的价值不能没有劳动资料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复杂劳动的条件下,不是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资料也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

第五,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抽象掉,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

商品的价值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体。可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只讲商品价值的相对性,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抽象掉了,只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问题。

马克思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抽象掉是合理的。首先,商品的价值虽然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体,但在研究过程中,只能分别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进行研究时,只能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抽象掉;在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进行研究时,只能把商品价值的相对性抽象掉。同时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上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其次,《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如果不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抽象掉,就看不清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例如,《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研究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说明商品的价值是相对的。如果不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抽象掉,商品的价值就不是与生产力成反比,而是与生产力成正比,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相对剩余价值的本质就不那么容易被揭露了。最后,因为《资本论》第一卷是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等问题,《资本论》的第二卷、第三卷也只能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进行研究,否则,就不能保持理论上的一致性。

因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抽象掉,所以,得出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的结论,得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生产力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的结论,得出土地肥力和位置的不同降低了劳动产品的价值、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的结论,等等。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只有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看是正确的,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看,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就不正确了。

3、《资本论》在科学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到具体,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具体问题,得出与科学抽象阶段不同的结论

科学抽象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但是,科学抽象方法把互相联系的事物看成是孤立的,把运动的事物看成是静止的,把多个方面、多个因素组成的复杂事物看成是一个或几个方面、一个或几个因素组成的简单事物,如果把认识停留在科学抽象阶段上,就要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错误。马克思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告诉人们:“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03页)所以,马克思在科学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到具体,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具体问题,得出了与科学抽象阶段不同的结论。

第一,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得出了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结论。可是,马克思并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停留在科学抽象得出的结论上,在科学抽象之后,又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生产条件不同情况下的价值生产规律,得出与科学抽象阶段不同的结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资本论》第一卷223页)“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他创造的价值比同种劳动要多。”“可见,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资本论》第一卷354页)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复杂的、生产条件好的、生产力水平高的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比简单的、生产条件差的、生产力水平低的劳动能够多创造价值,生产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工具的技术水平、劳动对象的品位好坏、劳动管理的水平等都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提高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水平都能创造价值。很显然,马克思的这些观点与“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第二,马克思把社会需求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抽象掉了,得出了商品的价值是在中等的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的结论。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停留在科学抽象得出的结论上面,在科学抽象之后,又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社会需求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得出了与科学抽象阶段不同的结论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个含义:“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但这不过是已经在单个商品上表现出来的同一规律,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交换价值的前提,从而也是它的价值的前提。------。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第三卷716-717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个含义与西方经济学所说的“需求”基本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个含义比西方经济学所说的“需求”更科学、更容易把握。

第三,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在这个基础上,得出了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流通领域不创造价值,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不创造价值但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的结论。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将自己的认识停留在科学抽象得出的结论上,在科学抽象之后,又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流通过程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得出与科学抽象阶段不同的结论:“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第一卷188页)“至于商人资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起间接生产的作用,这个问题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以后还要做进一步的说明。”(第3卷314页)“投在这种流通费用上的支出,对商业资本来说,是一种生产投资。所以,它所购买的商业劳动,对它来说,也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劳动。”(第3卷337页)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说,商业劳动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批判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重商主义认为,商业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马克思只能说,商业劳动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矫枉必须过正吗!二是因为独立的商业劳动确实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商业劳动自己不生产物质产品,不生产使用价值,怎么能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但是,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商业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第一卷188页)

第四,《资本论》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得出了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结论。但是,马克思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停留在这个科学抽象得出的结论上,在科学抽象之后,又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复杂劳动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得出了新的结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第一卷223页)“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的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册第217页)“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他创造的价值比同种劳动要多。”(第一卷354页)

第五,《资本论》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抽象掉了,只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得出了提高生产力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增加剩余价值、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结论。但是,马克思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停留在这个科学抽象得出的结论上,在科学抽象之后,又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在商品价值绝对性前提下价值生产的规律,得出了新的结论:“现在,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他的商品的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第一卷352-353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商品价值相对不变情况下,提高生产力就可以增加商品价值的生产,能够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可见,马克思不但承认商品价值的绝对性存在,而且还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研究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

上面介绍的事实告诉我们,马克思虽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抽象,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停留在科学抽象阶段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到具体,应用科学抽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来研究具体问题,得出新的结论。由于马克思坚持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样的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使《资本论》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使《资本论》成为科学的经济学。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知道科学研究必须先进行科学抽象,有些人虽然知道科学研究必须先进行科学抽象,但不知道怎样进行科学抽象,更不知道在科学抽象之后还要再从抽象到具体,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具体问题,把认识停留在科学抽象阶段上,犯了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错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把《资本论》阐述的各个理论都给理解错了。

4、马克思没有将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进行到底

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马克思在科学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到具体,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具体问题,得出了与科学抽象阶段不一样的结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没有把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进行到底。

第一,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生产条件好的资本家企业可以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多倍于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的价值,即创造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 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第一卷354页)“可见,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第一卷354页)在后面的研究中,马克思应该用这个观点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可是,马克思仍然用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个观点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规律。用这个观点进行研究与实际情况不符,得出的结论也不正确。例如,如果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因素的观点来认识利润平均化问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同,其生产力水平就不同,“事实上,投在一个产业部门的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就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定比率,总是表示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第3卷60页)生产力水平不同,生产的价值数量也不同,减去不同的成本,等量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相同的,利润平均化的原因是等量资本必然产生相同的利润。可是,马克思仍然从中等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认识利润平均化问题,从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来认识利润平均化问题,把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说成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

第二,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是影响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资本论》第三卷阐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个含义。在后面的研究中,马克思应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个含义共同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问题。可是,马克思仍然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个含义上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问题。这样就把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的一致性给割裂开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把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个含义即供给和需求关系引入商品价值形成机制中来,那么,商品的价值就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个含义共同决定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就是一致的,东、西方经济学由此结合在一起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代替了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的各种计算公式就可以应用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

第三,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价值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并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阐明了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现在,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他的商品的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第一卷352-353页)在后面的研究中,马克思应该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问题,可是,马克思还是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问题,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说成是:提高生产力,降低劳动力价值,增加剩余价值。这样的研究与实际情况不符,也让人们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内容。

第四,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生产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共同创造出来的。“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第一卷188页)在后面的研究中,马克思应用这个观点分别研究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社会生产、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可是,马克思没有将这个观点坚持到到底,仍然认为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参与产业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个观点与事实不一致,使人们错误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5、马克思没有将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进行到底的原因

马克思没有把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进行到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揭露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只能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抽象为是一致的,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等等,否则,就看不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就看不清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二是为了保持《资本论》整部著作的一致性,《资本论》的前两卷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第三卷只能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必然得出利润平均化的原因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的结论。三是因为《资本论》第二、三卷是没有完成的著作。如果马克思有时间把《资本论》第二、三卷写成象《资本论》第一卷那样严谨的著作,那么,马克思肯定能够将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进行到底,使自己的理论完善起来。

既然马克思没有将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进行到底,既然《资本论》存在不全面、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当然应该将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进行到底,把马克思没有完成的著作补充、完善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研究方法 劳动价值 价值论 资本论 研究方法 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谁是反动派 发表于 2008-6-23 08:0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人想请教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你的"商品价值的绝对性"的概念是什么?这是马克思的概念吗?

第二个,你的价值概念或者说你所认为的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什么?

使用道具

藤椅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3 08:5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商品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指的是商品价值的变化性和不变性,马克思没有直接阐述这个概念,但马克思的论述中包含这个意思,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有这个概念。

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质的抽象——不同种类劳动的通约,二是量的抽象——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

使用道具

板凳
谁是反动派 发表于 2008-6-23 12: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再请教:请你就说说怎样判断一种产品的绝对价值.怎样判断这种产品的价值.

使用道具

报纸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3 15:0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回楼上

没有“产品的绝对价值”这一说法。商品的价值即商品的交换价值或社会价值。

.计算商品价值.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在供给与需求一致的情况下,计算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该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即计算生产该商品的平均成本加平均利润。二是在供给与需求不一致的情况下,用社会分配给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除以该商品的数量。

使用道具

地板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4 10:1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怎么不回答?

使用道具

7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5 14:0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看来,这里也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的人多。

使用道具

8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6 14: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看明白了吗?

使用道具

9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7 15: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样沉闷的学术环境怎么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使用道具

10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9 09: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论述是十分清楚的:在《资本论》第一卷354页,马克思说,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在408页说,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在法文版409页说,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当然也是生产价值的手段。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当然也生产价值。因为,没有价值哪来的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可是,由于你们不懂得《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抽象和怎样进行科学抽象,不知道抽象劳动有两个含义,不知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个含义,不知道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不知道价值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你们无法理解马克思的这些论述的实质,只能照本宣科,教条主义地学习和教授《资本论》。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4 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