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罗鹏
3427 28

柳宗元论领导干部如何驾驭市场经济 [推广有奖]

  • 1关注
  • 86粉丝

大师

1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31940 个
通用积分
213.7838
学术水平
971 点
热心指数
1003 点
信用等级
873 点
经验
337255 点
帖子
12126
精华
1
在线时间
65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6-14
最后登录
2024-6-1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种树郭橐驼传

[唐]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焉。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矣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具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市场经济 领导干部 柳宗元 故乡人 如何 市场经济 柳宗元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查看全部评分

用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并不能使错误得以消除;用一种邪恶来对抗另一种邪恶,最终会使邪恶得以壮大。——罗鹏
沙发
罗鹏 发表于 2014-12-22 18:26: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唐代经济学家郭橐驼

使用道具

藤椅
罗鹏 发表于 2014-12-22 18:30: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唐代经济学家郭橐驼

使用道具

板凳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2-22 19:12: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警戒。

赏析
  从体裁上看,本文既是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寓言体的叙事性散文。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如果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则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进步意义。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的。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充分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共五段,每两段又可合为一大段。第一大段是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第一小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这里面要注意三点。一、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二、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三、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形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这个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近年电视剧《女奴》中的花匠也属于这一类型。其实,这种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描写,在我国,可以说从《庄子》就开始了。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不过柳宗元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雨果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略有不同而已。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第二大段的两小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上下两节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三大段。
  第三大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摘自“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f40fd892f7.aspx

注1:“有问之”——即“有人问之”;也即柳宗元问之。

注2:我窃以为,郭橐驼说的“顺天致性”并非如译者在“赏析”中所说《种树郭橐驼传》表现了“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我个人以为,《种树郭橐驼传》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思想:即“该有为之处就有为,不该不为之处就不为”的思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因地制宜与因势利导相结合,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人自身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合谐关系的深刻洞察,所以在此“天人合一”哲学思考的基础上,中国先哲们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合谐关系,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和征服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改善和改变的关系,而不是改造与征服的关系,柳宗元的这篇散文体现出作者的一份极高哲学思养。赞叹柳宗元!

引申到“治国理政”大命题下的国企改革和土地体制改革,不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重塑过程,要讲“顺天致性”吗?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热心帮助其他会员
罗鹏 + 5 + 5 + 5 锦上添花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报纸
罗鹏 发表于 2014-12-22 19:41: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斯密论掌权者及其吹鼓手致命的自负

       

其热心公益的精神完全由人性和仁爱激发出来的那个人,会尊重已确立的权力、甚至个人的特权,更尊重这个国家划分出来的主要社会阶层和等级的权力和特权。虽然他会认为其中某些权力和特权在某种程度上被滥用了,他还是满足于调和那些不用强大的暴力便常常无法取消的权力和特权。当他不能用理性和劝说来克服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时,他不想用强力去压服它们,而去虔诚地奉行西塞罗正确地认为是柏拉图的神圣的箴言的那句话:“同不用暴力对待你的父母一样,决不用暴力对待你的国家。”他将尽可能使自己的政治计划适应于人们根深蒂固的习惯和偏见;并且,将尽可能消除也许来自人们不愿服从的那些法规的要求的不便之处。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东西,他就不会不屑于修正错误的东西;而当他不能建立最好的法律体系时,他将像梭伦那样尽力去建立人们所能接受的最好的法律体系。

相反,在ZF中掌权的人,容易自以为非常聪明,并且常常对自己所想象的政治计划的那种虚构的完美迷恋不已,以致不能容忍它的任何一部分稍有偏差。他不断全面地实施这个计划,并且在这个计划的各个部分中,对可能妨碍这个计划实施的重大利益或强烈偏见不作任何考虑。他似乎认为他能够像用手摆布一副棋盘中的各个棋子那样非常容易地摆布偌大一个社会中的各个成员;他并没有考虑到:棋盘上的棋子除了手摆布时的作用之外,不存在别的行动原则;但是,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动原则,它完全不同于立法机关可能选用来指导它的那种行动原则。如果这两种原则一致、行动方向也相同,人类社会这盘棋就可以顺利和谐地走下去,并且很可能是巧妙的和结局良好的。如果这两种原则彼此抵触或不一致,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艰苦,而人类社会必然时刻处在高度的混乱之中。

某种一般的甚至是有系统的有关政策和法律的完整的设想,对于指导政治家持何见解很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坚决要求实现这个设想所要求做到的一切,甚至要求一切都马上实现,而无视所有的反对意见,必然常常是蛮横无理的。这里想使他自己的判断成为辨别正确和错误的最高标准。这使他幻想自己成为全体国民中唯一有智慧和杰出的人物,幻想同胞们迁就他,而不是他去适应同胞们的要求。因此,在所有搞政治投机的人中,握有最高权力的君主们是最危险的。这种蛮横无理在他们身上屡见不鲜,他们不容置疑地认为自己的判断远比别人正确。因此,当这些至高无上的皇家改革者们屈尊考虑受其统治的国家的组成情况时,他们看到的最不合心意的东西,便是有可能妨碍其意志贯彻执行的障碍。他们轻视柏拉图的神圣箴言,并且认为国家是为他们而设的,而不是他们自己是为国家而设的。因此,他们的改革的伟大目标是:消除那些障碍;缩小贵族的权力;剥夺各城市和省份的特权;使这个国家地位极高的个人和最高阶层的人士成为像最软弱和最微不足道的人那样的无力反对他们统治的人。

摘自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六卷第二篇第二章 商务印书馆 1998P301~303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学术价值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用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并不能使错误得以消除;用一种邪恶来对抗另一种邪恶,最终会使邪恶得以壮大。——罗鹏

使用道具

地板
xiaxt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2-22 23:31: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罗鹏 发表于 2014-12-22 19:41
斯密论掌权者及其吹鼓手致命的自负        其热心公益的精神完全由人性和仁爱激发出来的那个人,会尊重已确立的权力 ...
罗大侠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了,赞!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经济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所谓虚拟经济就是指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包括股票、债券、信托等依靠资金流动性而带来预期利润的经济,即“钱生钱”的经济。但是马克思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权力概念的划分,即将权力分为实体权力与虚拟权力。我们在资本论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即资本通过虚拟权力去操纵国家治理层面的实体权力,通过司法或政治或思想或文化等上层建筑,制造有利于资本的本性的、或符合资本的意图的、或遵从于资本的意志的各种政策和制度。从利益角度出发,资本的这一努力并不违法,只不过是资本在利用现存的规则做它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罢了。

但是马克思的虚拟权力意识的确妨碍了其客观认识经济学的本质。如果你读完资本论就会感到除了马克思自我认知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不被批驳的,所谓批驳无非就是戴帽子打棍子或拉出来游街示众,亚当·斯密也许是被批驳得最轻的一个,但“斯密教条”最终也成为马克思嗤笑的理由。马克思为啥要这样做?因为马克思要“独树一帜”,用“绝对价值”即劳动价值论作为“普世价值”,即作为“绝对真理”,消灭与之对立的其他经济学家的“相对价值”。或是说,马克思以“劳动一元论”替代“要素多元论”;用“唯一论”代替“多维论”或以“单一公有制”替代“多重所有制”。马克思的权力思想深深地影响他的学术研究,在马克思看来,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都是资本阶级的辩护手,是既平庸又厚颜的伪经济学。马克思宣称自己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及其价值规律,找到实现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和根本方法,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原则等等,人类对其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被终结了!所以,资本论中处处投射出马克思作为一个最高权力的执政者的态度,一种拥有不可亵渎的最权威的裁判者的地位,这都是马克思心智被所谓的虚拟权力支配的反映。有人会问,资本论不是申明了马克思自我宣称为他是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吗?他不是说要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吗?难道资本论还隐藏其他目的?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真的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着想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么马克思就应真正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着想,就应该尊重工人阶级自主的选择,就不应该不顾现实历史条件而将暴力革命强迫于工人阶级,也不应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国有制和计划经济作为工人阶级争取最终解放的前体和基础,而应该与社会其他劳动阶层之间求同存异,共同谋发展。

而马克思的思想核心,这如你所引述斯密的话:“在ZF中掌权的人,容易自以为非常聪明,并且常常对自己所想象的政治计划的那种虚构的完美迷恋不已,以致不能容忍它的任何一部分稍有偏差。他不断全面地实施这个计划,并且在这个计划的各个部分中,对可能妨碍这个计划实施的重大利益或强烈偏见不作任何考虑。他似乎认为他能够像用手摆布一副棋盘中的各个棋子那样非常容易地摆布偌大一个社会中的各个成员;他并没有考虑到:棋盘上的棋子除了手摆布时的作用之外,不存在别的行动原则;但是,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动原则,它完全不同于立法机关可能选用来指导它的那种行动原则。如果这两种原则一致、行动方向也相同,人类社会这盘棋就可以顺利和谐地走下去,并且很可能是巧妙的和结局良好的。如果这两种原则彼此抵触或不一致,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艰苦,而人类社会必然时刻处在高度的混乱之中。

(2)关于公有制与私有制,孰优孰劣的问题。其实“孰优孰劣”这根本就不叫一个事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公有制与私有制,都不是剥削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和交换也不是剥削产生的根源。真正的私有制不在是生产资料,真正的私有制是在人的头脑及其思想,即智慧。无论怎样的高度集中的生产资料国有制即公有制,都不能对人们的头脑及其思想实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公有制”,都无法实现马克思的“一个国家、一个阶级、一个执政党、一个领袖、一个思想、一个计划、一个声音和一个行动”,即不可能将“人类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生产和共同生活的社会劳动”倒退回到“鲁滨逊一个人”时代!公有制社会决不是社会成员的大脑都受制于一个领袖的大脑或一个机构的大脑所支配,若是那样,将是何等的荒谬!须知,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公有的,企图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国有制,甚至实行了消费资料的公有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暴力恐吓,通过公有制以控制人的生存权从而达到控制人的大脑和思想言论,这在反右和文革时代,马克思仿佛是做到了,但其实马克思根本就做不到嘛。

什么叫思想自由和独立精神?不就是反抗公有制对人格的禁锢和压抑吗?不就是抗争公有制对人的思想言论的镇压和奴化吗?有些人别有用心的提出“消灭私有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剥夺人民的财产包括人们日常的社会必要的生活消费资料,迫使人们臣服于极权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以期继续奴役人民,奴化人民的思想。权利是私有的,但权力不可私有。戴小年说得好,公有制的本质是私有制。但我要补充说,公有制的本质是统治集团的权力所有制的基础,而不是人民群众的权利所有制的基础。

你能够将全体人的的需求“公有制”吗?你能够将全体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公有制”吗?你能够将全体人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公有制”吗?你能将每个人的思想观点包括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和阅历都统统化为“单一的、高度集中的公有制”吗?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利用国家权力实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国有制即公有制又有何意义呢?不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是凯撒的归凯撒吗,是上帝的归上帝——是农民的归农民,是资本的归资本,是知识的,归知识,是劳动的,归劳动等等,这就叫“顺天致性”。

什么叫劳动力,马克思说是人的劳动能力。什么叫劳动能力,马克思说是劳动的职能。那么劳动力能够成为商品吗?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回答天底下到底有没有“劳动力”这个东西。实际上人的劳动力即是指人的劳动职能。它是人的劳动表达和劳动意志包括劳动智慧、劳动目标和劳动预期的综合体现,不是什么劳动力。而实现这一劳动职能,就必须要人的本体亲自参与劳动过程之中,其中体力劳动者或普通劳者动就叫人力或人工。不理解或不了解劳动过程或劳动意图的劳动,不能称之为人的劳动。马克思说简单劳动是未经任何培训的劳动,那么这种劳动不是资本所要的劳动,而是奴隶主所要的劳动,不是自由人的劳动,而是奴隶的劳动。未经任何培训的劳动,不知道劳动意图和不了解劳动对象的简单劳动,能称之为简单劳动吗?如果今天社会真有这样的简单劳动,恐怕这样的简单劳动就是连资本的就业市场的门槛都跨不进去的,所以说,哪来的马克思简单劳动力?

剥削一词,国富论中斯密没有说,赋税原理中李嘉图也没有说,至于萨伊、马尔萨斯也没说。马克思资本论中引入剥削概念,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劳动力商品这一范畴上的。马克思说劳动者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劳动力商品的出卖人,二是劳动的出卖人。所谓资本家的“合同欺诈”即“大斗进小斗出”,生产开始前资本家从工人那里“打半折购进劳动(即劳动力)”,生产结束后资本家再向工人“全价格卖出劳动”,或者说,生产开始前工人向资本家“打半折卖出劳动”,生产结束后工人再从资本家那里“全价格买回劳动”,天底下真有这等好事让资本家占尽便宜?!(注:剩余价值率为100%,即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各占一半)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40 + 40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7
罗鹏 发表于 2014-12-23 00:44: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axt 发表于 2014-12-22 23:31
罗大侠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了,赞!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经济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所谓虚拟经济就 ...

利维坦主义、霍布斯分子,总是变着花样,如同川剧变脸般迷惑世人,有必要不断地进行揭露。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就是从分析掌权的道德人出发做出推导的,其结论同布坎南的掌权的经济人推出的结论竟然相同,不能不说发人深省。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8
罗鹏 发表于 2014-12-23 00:57: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
道德至上主义者可以休矣。
溺爱子女的父母自食恶果,这是普天下最常见的情形,更有以爱为借口的强制,弄得子女唯唯诺诺、畏首畏尾,成了不折不扣的行尸走肉,更何况,官僚不是父母,谁要期待他们真得是父母,那才叫好玩咧。他们顶多是到处撒芝麻盐,扔残羹剩饭的主子罢了,“爱”不过是幌子罢了。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9
龚民 发表于 2014-12-23 09:05: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汉长安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北约3公里处,占地36平方公里。西汉末年,长安城毁于战火。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北约3公里处。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罗鹏 + 5 + 5 + 5 好的资料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0
罗鹏 发表于 2014-12-23 20:35: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吾小人具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唐代经济学家郭橐驼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6 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