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inachen
1768 2

艺术电影:不能承受商业之重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9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6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968 点
帖子
1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1
最后登录
2005-9-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05年上半年似乎是中国新生代导演颇为风光的半年:顾长卫的导演处女
作《孔雀》柏林开屏,喜获银熊;徐静蕾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西
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贾樟柯期盼8年,终于走出“地下”状态,《
世界》高调公映;王小帅的《青红》扬眉威尼斯电影节,得到评委会大奖,借此机会,《青
红》在国内提前上映,王小帅作品第一次进入院线。
                的确,2005年的中国电影,似乎看上去很美。于是有评论者高呼:“中国
电影自第五代后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新生代导演将证实他们的价值。”
          但是,当我们为这些新生代导演喝彩的同时,盘点市场,却颇为失望,这些导
演的作品大多数被市场归为艺术电影,观众寥寥,票房不佳甚至惨淡。
          真的如同贾樟柯所言,艺术电影不适合在当下中国电影的环境中生存?艺术电
影真的不能承受商业之重?如何挽救目前艺术电影的尴尬现状?
新生代难当顶梁柱
          1997年,笔者在《中国银幕》杂志担任编辑。那一年的电影市场基本上是这样
的:陈凯歌在拍摄《荆柯刺秦王》,冯小刚在拍摄《甲方乙方》,李少红尚未转行去做电视
剧,而是在筹备《红西服》,黄建新的《埋伏》、冯小宁的《红河谷》刚刚放完,张艺谋的
作品《有话好好说》正在放映,夏刚的《伴你到黎明》也即将进入影院,霍建起转行做导演
,筹备第二部影片《歌手》,而大名鼎鼎的田壮壮,则因为《蓝风筝》事件无法继续拍片,
转而扶持青年导演。
          从这段描述我们约略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电影天下,毫无疑问,是第五代的
天下。而第五代导演,基本上是在1983年左右开始导演工作,到1997年,纵横江湖已经十多
年。新的导演在哪里?
          围绕这个话题,编辑部进行过一次热火朝天的大讨论。最后大家决定,寻找新
生代导演,做成大专题,并沿用中国电影导演的传统,将他们统称为第六代。
          5个编辑分头工作,出现在那期杂志中的有章明、王小帅、张元、路学长、姜
文、管虎、娄烨、王瑞、唐大年、胡雪杨、胡雪华、李欣等多达十数位有才华的年轻导演。

          正因为第五代雄霸天下,而年轻导演也习惯了无人关注的现实,所以,当我们
联系采访时,他们大多表示意外,随即积极配合。因为当时采访他们的媒体不多,以至于多
年以后,笔者再次见到路学长,他依然能清楚地记得当时采访时的情景。
          而更多的年轻导演还在路上:那一年,贾樟柯已经拍完了《小山归家》,并正
在筹备《小武》,但尚未从电影学院毕业,陆川也还在电影学院上硕士,李虹刚刚毕业;施
润玖是MTV导演,张一白是广告导演,王超在给陈凯歌当副导演,并写小说,初步有《安阳
婴儿》的大纲,马晓颖在做电视剧的场记;金琛、张扬在筹备处女作《网络时代的爱情》和
《爱情麻辣烫》,张扬用的女一号就是徐静蕾,而徐静蕾也是刚刚开始演艺之路,当时根本
没想到将来会做导演;王全安在写剧本,筹备拍摄《月蚀》,高晓松在写小说《写在墙上的
脸》时,同时在写剧本《那时花开》,诗人朱文已经开始给章明和张元写剧本……
          1997年,中国电影界因为大量的新生代导演不断涌现或者即将涌现而被记忆,
评论者认为,他们将取代前辈,成为中国电影的顶梁柱.如今8年过去,尽管新生代以各种方
式在突围,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电影的顶梁柱依然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何平、
李少红等第五代,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这是一个无奈同时又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著名电影研究学者尹鸿认为:“或是因为他们的影片违规操作,或是因为他们
对电影的探索逾越了传统的边界,或是他们本身的过分自恋和自大,种种原因都使得他们的
电影很难进入中国电影的主流,他们无法像他们的前代一样,借助时代的大趋势,轰轰烈烈
地踏上中国电影的文化舞台。尽管其间也偶尔有几部影片如《长大成人》、《洗澡》能够获
得“主流”的认可,但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新生代导演却常常在中国电影的灯红酒绿、喧嚣
缤纷中被遮蔽。”
          第四代留下了叙事,第五代创造了寓言,新生代呢?
票房危机折射艺术电影尴尬生存状态
          客观地讲,新生代导演是生不逢时的一代,姜文说:“这代人不如上一代幸运
。为什么不如上一代幸运,你要让他们自己说出来,他们可能会更不幸运,你应该顺着电影
的整个环节捋一遍”。
          艺术评论家黄燎原不似姜文那么直白,在一篇回顾60年代的文章里,他动情地
写道:“他们几乎是在一种挤压似的锻造车间中成长起来的。生而迷惘,生而无奈,又生而
勇敢,生而团结,在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他们无知无畏地成了人。”
          尹鸿认为:“这一群体是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接受教
育的,同时也是在中国电影面对最复杂的诱惑和压力的境遇中拍摄电影的……”
          这种多元的压力决定了他们的操作方式:新生代坚持用反常规方式试图完成对
第五代的弑父超越,许多影片都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非主流、非常规,甚至反主流、反常规的
取向,过分迷恋于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过分执着于传达自己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和体验,视
野狭窄,自叙色彩浓重,有时可能近乎喃喃自语,与普通大众难以形成沟通。《小武》、《
站台》、《苏州河》、《十七岁的单车》等影片一直是盗版商手中的畅销商品,但从未被普
通大众了解。
          好在近年来新生代导演大多开始放弃那种自恋或者地下状态,开始寻找与主流
政治、主流观众、主流市场的结合,但妥协到什么程度,新生代导演一直摇摆不定,这种心
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商业运作的不成功。
          2002年,张元首先进入主流市场,但《我爱你》、《江姐》、《绿茶》等新作
并未达到预期市场效果,其中《绿茶》更被指为哗众取宠之作,苍白无力。有评论更不客气
地指出:玩电影的时代过去了,再玩,就把自己玩死吧!2004年,陆川的第二部作品《可可
西里》公映,失去姜文的护卫,该片以500万票房尴尬收场。
          再来看看2005年的几部电影。2月,霍建起的《情人结》票房惨淡,霍氏温情
备受质疑,赵薇更被指为“票房毒药”;3月,《孔雀》放映,票房不佳,西安某影院偌大
放映厅寥寥数人,顾长卫的家人黯然泪下;同期放映的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票
房还算不错,制作方宣称过了1000万大关,但电影被指剧情平淡,线条单一,其电影主打口
号“我爱你,与你无关”被指为徐静蕾自己的爱情经历及宣言;5月,贾樟柯期待8年的影片
终于公映,高调出场,黯然收场,《世界》全国票房200万左右,贾樟柯在各种场合直言,
目前中国电影环境不适合艺术影片生存。
          6月,王小帅挟《青红》得奖影响,做全国宣传,尴尬不可避免地出现,作为
电影第四大城市的成都,竟然不接待《青红》剧组,理由很简单:“《世界》阵势那么大,
结果在成都地区的票房不到10万元,《青红》的导演王小帅和贾樟柯都属于第六代导演,这
两部影片都是艺术片,我们估计票房差不多。不到10万票房,接待就要花去1万多,不划算
。”
          6月末,《青红》剧组在北京举行答谢会。焦叶餐厅不大的地方,挤进去了上
百位影视界的大腕。这么多大腕聚在一起,是为了庆祝《青红》票房超过300万,在投资方
星美传媒看来,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相比稍后上映的《头文字D》,尽管很多人连该片的名字都念不顺溜,但愣是
一周之内抢走3500万,过亿元票房也是很轻松的事情。再联想到冯小刚、张艺谋等人动辄几
千万上亿的票房,不禁为新生代导演的市场号召力汗颜。
          王小帅贾樟柯的电影尚且如此,那些尚未公映的影片,如朱文的《云的南方》
、杨超的《旅程》、刘冰鉴的《春花开》、王超的《日日夜夜》等,如果公映,又会是怎样
的一种尴尬情景?
艺术院线有没有未来
          新生代导演遭遇票房危机,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国内市场吗?是他们一贯“出口
转内销”的思维在作祟吗?
          显然不是。应该说这几位导演,比以往任何新生代导演更注重市场,贾樟柯为
了《世界》上映,15天跑了11个城市大做宣传,半月后回到北京,疲惫不堪。王小帅随即打
破贾樟柯的记录,带着剧组在9天内跑了15个城市,但遗憾的是,他们重视市场,市场并不
重视他们,或者说,市场并无容纳他们作品的空间。
          有人在分析这些影片票房不尽人意的原因时认为,问题出在发行公司的实力和
经验上,也许这种论调有一定道理,但是,操作《可可西里》的是华谊兄弟公司,这可是创
造中国电影票房记录,销售冯小刚影片和摇钱树《功夫》的公司。
          “是市场空间的问题”,华谊兄弟影业的耿跃进说,“《可可西里》让我有些
茫然。这是我做得最累的一部电影。尽管运作前,我们就意识到了艺术片捕捉卖点的困难性
,但真的没想到那么困难”。
          事实上,华谊兄弟为了这部影片组织了大量的活动,比如组织媒体记者与主创
人员重返可可西里;举办有关可可西里的DV拍摄;组织李泽厚、邵牧君、敬一丹等一批文化
界名流为《可可西里》研讨助阵,但最终票房依然只有500多万。“必须要建立艺术院线,
让这样的影片进入,如果在商业院线推这样的影片,推的人累死了,而效果微乎其微”。
          关于艺术院线的话题,在中国已经讨论了将近10年,10年里某些机构也做了一
些尝试,但都没坚持下去。其中小有名气的是A-G文化电影院线。
          2001年9月,在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的倡议下,北京、上海、武汉、
南京、广州等地成立了A-G文化电影院线。仅仅半年,因为市场低迷,遭到影院抵制,被迫
停止。
          “国家应该迅速成立这样的院线,来支持艺术电影”,贾樟柯说,“在法国,
除了高蒙和百代之外,还有MK2这样的院线,它不是艺术院线,但为艺术电影提供舞台。你
可以在那里看到很多有个性的非商业电影。中国缺少这样一个舞台。仅仅靠导演这样跑来跑
去做市场改变中国观众的观看习惯是不行的,寄希望于影院自觉行动更不可能”。
          “给艺术电影留一点空间!”这成了王小帅回答记者提问时最频繁出现的句子
。王小帅认为,目前中国应该向法国、德国等学习,设立专门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并给予补
助,为艺术片腾出空间。“国外除了商业电影之外,有好多艺术类电影,之所以能够一直在
拍,没有被商业大潮冲垮,和其完整而多样化的发行渠道有关,但在中国,目前只有商业院
线,我们只能按商业电影的模式去发行艺术电影,最终是两张皮”。
现状,他也是无能为力,“艺术片是电影的灵魂,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却在
市场中找不到出路,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只有成立艺术院线,没有别的办法”。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影界权威人士则忧心忡忡,他将成立艺术院线与中
国电影未来紧密相连:“如果再不扶持这些新生代导演,中国电影将彻底面临断代危险,张
艺谋也好,陈凯歌也好,第五代导演终究会老去,到那个时候,中国电影市场将全部被好莱
坞吞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看上去很美 有话好好说 塞巴斯蒂安 中国电影 可可西里 商业 电影 承受 艺术

沙发
再见马蹄莲 发表于 2005-7-25 17:1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纵向的比较似乎弱了点,

艺术电影似乎总是慢慢的深入人心

慢慢的才为人了解的,如《十七岁的单车》

使用道具

藤椅
taibai 发表于 2005-7-26 09: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或许是因为艺术电影更偏重的是心理的或自我的描写,比如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女主人公用手非常缓慢的触摸房内的东西…… 这个镜头本来是为了展现女主人公那种女人特有的细腻心理,但是观众可不认,有的甚至在问,怎么还没完。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