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sdfanwh
1751 2

[休闲其它] 【独家发布】很好的导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5卷《前言》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4粉丝

扣易忘憂

学科带头人

77%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一项国际职业——管理咨询(行业)

双创而悟人类文化复兴事业科学易

乡建三杰

威望
1
论坛币
1422 个
通用积分
112.4897
学术水平
23 点
热心指数
24 点
信用等级
20 点
经验
88442 点
帖子
1274
精华
0
在线时间
5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1-21
最后登录
2024-1-29

sdfanwh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5-3-20 10:52:2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前言

  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第XIII—XV笔记本的内容,即《剩余价值理论》的最后部分。《剩余价值理论》在1861—1863年手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经济学,并且大约在1844年春天,产生了为无产阶级创作一部《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巨著的想法。为此,他多年来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并做了大量的摘录笔记。从1857年10月到1858年底,马克思写了第一部篇幅庞大的手稿,这就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这部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打算以分册的形式把他的经济学著作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书名正式出版,并于1859年由柏林的敦克尔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分册。第一分册只包括《商品》和《货币》两章,而第三章关于《资本一般》的论述则应是第二分册的内容。

  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在写作第二分册的过程中,不断扩展理论内容,写成一部篇幅更加庞大的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手稿包括23个笔记本,共1472页,总篇幅相当于200个印张。其中《剩余价值理论》的篇幅约有110个印张,占该手稿总篇幅的一半以上。按照马克思当时的设想,“资本一般”的内容是论述资本的本质,即一切资本的共性,暂不涉及资本相互作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以后将由《竞争》、《信用》和《股份资本》册去论述)。

  “资本一般”的理论论述将分成三篇或三部分,即“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简称“资本和利润”)。马克思在写作第二分册前夕,大约在1861年夏天拟定的《资本章计划草稿》,就是按这样的设想划分的。马克思当时还沿用第一分册的体例,在每一理论部分的最后,加上一个理论史的附论。如在第一分册中,《商品》章附有一节《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货币》章则附有《关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和货币的学说》这样两节相关的理论史论述。马克思在写第二分册的开始阶段,也按这样的体例,计划在《资本的生产过程》各节的最后附上相关的理论史论述。马克思在186l—1863年手稿的开头阶段,依次写了以下理论部分:(1)货币转化为资本;(2)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写到相对剩余价值一节的机器部分就暂时停了下来。马克思自己在手稿第V笔记本的第184页上写道:“在相对剩余价值之后,应该把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结合起来考察。”(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2卷第355页)这一考察应构成第(4)节,但当时尚未写成。这样,《剩余价值理论》就应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后一节,即第(5)节,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史附论。

  从1862年春天开始,马克思转入了(5)《剩余价值理论》的写作。它的基本内容包含在第VI—XV笔记本中,后来在第XVIII笔记本中又增写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最后部分,约60余页手稿。在1861—1863年手稿的最后写作阶段,从第XX笔记本的第1291a页到第XXI笔记本的第1301页,马克思又补写了对配第等一些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许多理论观点的评论和札记的片断。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构成《剩余价值理论》的全部内容。《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形成史中所以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这部分手稿反映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崭新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研究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要经济学理论著作写作过程中的一个新时期。马克思在此以前的理论创作过程中,已经制定了科学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且从理论上说明了纯粹形态的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的起源及其特点。但是,在论述剩余价值理论史的时候,面临的任务是要全面研究和说明剩余价值在资产阶级社会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形式,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包括他们的主要代表亚·斯密和李嘉图,都不了解纯粹形态的剩余价值,他们的剩余价值范畴是和它在社会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如利润、利息、地租等等混淆在一起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的一开头就写道:“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纯粹地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在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上来考察剩余价值。”(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7页)因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观点的分析批判必然同对他们的利润理论、地租理论和利息理论等的分析批判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一贯的理论创作方式,就是从批判错误的理论和观点当中不断制定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观点。整个说来,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尤其是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才创立了崭新的工人阶级的经济学。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是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进行了新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马克思在这里探讨了或进一步论述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问题: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市场价值,利息,地租,特别是绝对地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积累,经济危机问题,以及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等等。《剩余价值理论》的篇幅因这些重要理论论述而不断扩大。同时,整个1861—1863年手稿也由于论题的不断扩展和理论内容的丰富发展而大大超过了原先确定的范围。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还取得了其他一些重要理论成果,如利润理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理论、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理论、地租理论、三位一体的公式、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再生产理论以及工资理论等,这就使得这部1861—1863年手稿在著名的《资本论》第一稿(1857—1858年手稿)之后,成为马克思主要经济学著作创作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62年底作出了出版《资本论》的决定。1862年12月28日,当马克思快要写完186l—1863年手稿的时候,他在给自己的朋友路·库格曼的信中说:“第二部分终于脱稿……它是第一分册的续篇,将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只作为副标题。”显然,随着三册《资本论》理论部分的逐步形成,马克思也产生了使《剩余价值理论》成为整部著作的最后独立的结尾部分即第四册的想法。1865年7月31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明确写道:“再写三章就可以结束理论部分(前三册)。然后还得写第四册,即历史文献部分”。实际上,《剩余价值理论》虽然在开始时是作为剩余价值的理论史来写的,因而选定18世纪中叶的詹·斯图亚特作为起点,但在写作过程中内容逐步扩展,沿着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轨迹,从它向上发展写到顶峰时期,再写到它变为庸俗经济学的衰落过程。从内容来看,已经具备了全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的初稿性质。因此,也许是为了完整起见,马克思在1861—1863年手稿的最后,补写了有关17世纪末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等人的章节。马克思早在1857年7月就说过,“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是以李嘉图和西斯蒙第……结束的,同样,它在17世纪末是以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开始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3页)。这样,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史的初稿就变成了现代政治经济学史的初稿。

  《剩余价值理论》部分篇幅庞大,人们通常是按其内容和写作顺序,把它的基本部分分别收入三册书中。在本版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开头部分(第VI—X笔记本)收入第33卷,内容是关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向上发展直至其顶峰时期的理论,主要涉及亚·斯密的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中间部分(第X—XIII笔记本)收入第34卷,内容是关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顶峰时期李嘉图的理论,主要涉及的是价值理论和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论述的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殊形式。收入本卷的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尾部分(第XIII—XV笔记本),分析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衰落过程及其向庸俗经济学的转化。

  (接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 很好的 恩格斯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 恩格斯 全集 导读 经济学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一个极方便的、有大把大把资料的学习和下载的文库网站——名叫【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sdfanwh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5-3-20 10:54:2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上接)
  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走向没落,其根源在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受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所造成的认识上的局限。他们没有可能认识和研究纯粹形态的剩余价值。由此产生了他们无法解决的两个逻辑上的矛盾。马克思在论述古典经济学派解体时曾指出,“这个学派的解体是在这样两点上:(1)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相一致。(2)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不理解价值和费用价格之间的关系。”(见本卷第208页)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没落过程在李嘉图还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了。庸俗经济学家以古典经济学存在的矛盾和缺点为出发点,也就是以它未能解决的问题为起点,但不是为了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而继续向前发展经济科学,而是抓住这些问题来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分析了古典经济学解体过程中的三个主要派别。
  第一,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一派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的带有敌意的攻击;第二,李嘉图的模仿者们为李嘉图理论所进行的“辩护”,他们为了使李嘉图理论中的矛盾能够自圆其说而不惜歪曲其科学成分,从而加速了古典经济学的没落;第三,以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为依据,直接得出有利于无产阶级的结论的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对李嘉图以后的经济学的研究,是从对托•罗•马尔萨斯进行彻底的批判开始的。马尔萨斯还在李嘉图在世时就批判李嘉图的理论,公开同李嘉图论战。如果说李嘉图代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同寄生的地主阶级、教会和国家官僚以及食利者进行斗争,那么马尔萨斯则维护寄生阶级的利益。马克思指出,虽然马尔萨斯的“真正贡献在于,他强调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不平等交换”(见本卷第11页),但是他没有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贡献,而是完全否定了价值规律的正确性。他把价值和生产价格等同起来,由此出发,认为利润也同劳动一样是价值的形成要素。他以亚•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分为依据,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商品可以买到的劳动量;在商品出售时买者为购买商品所支付的劳动量高于商品本身包含的劳动量,这个高出的余额就是利润;商品的价值等于商品本身的生产费用加上利润。这样一来,他就割断了利润同劳动的内在联系,把利润解释为让渡利润,从而把利润的起源又推回到流通领域。“马尔萨斯不但没有超过李嘉图,反而在他的论述中企图使政治经济学倒退到李嘉图以前,甚至倒退到斯密和重农学派以前。”(见本卷第12页)马尔萨斯不仅从理论上否定利润来自剥削,而且还力图证明寄生阶级存在的合理性。马尔萨斯反对古典经济学否定经济危机的理论,他承认有发生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但这是同他的错误的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商品价值除包含生产费用外,还必须包含一个附加额即利润,如果没有这个利润,就不会有人愿意再生产这种商品。这个利润如何才能得到实现呢?马尔萨斯分析说,工人的劳动是等价交换,利润无从实现;资本家之间的交换虽然互相加价(加上利润),但彼此的得失最终互相抵消,利润也无从实现;只有“第三类买者”即只消费不生产的寄生阶级的存在,才能使社会产品从而使利润得到实现,并能避免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
  1820年到1830年期间,李嘉图理论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主要是马尔萨斯主义者)之间主要围绕价值概念的确定和价值对资本的关系进行论战。论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匿名的著作中进行的。李嘉图主义者试图用形式逻辑的方式为李嘉图理论中的矛盾辩解,李嘉图理论中的矛盾本是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映,而他的支持者们不是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只是关注李嘉图的理论逻辑。在李嘉图公开说出社会矛盾的地方,他们则突出和谐和统一,否认矛盾的存在。结果,他们不仅没有解决李嘉图理论的矛盾,反而把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导致李嘉图体系的破产。在这方面,马克思揭示了一些李嘉图主义者如罗•托伦斯、詹•穆勒、约•拉•麦克库洛赫、赛•贝利、爱•吉•韦克菲尔德、帕•詹•斯特林以及其他人曲解劳动价值理论的错误,阐明了李嘉图体系的破产并被庸俗化的过程。
  英国经济学家罗•托伦斯在价值规律同生产价格之间的矛盾面前,重新回到了亚•斯密的错误观点,认为价值规律只适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而在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的价值不再由体现在商品本身中的劳动决定,“而是由积累在它的生产条件中的劳动决定”,即“试图用资本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见本卷第79页)。英国经济学家詹•穆勒在其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李嘉图的理论作了庸俗化的解释。他试图直接根据价值规律去说明平均利润。他通过“经院哲学”的臆造,企图使那些不直接同本质相符合的表现形式去符合李嘉图的基本原则。(见本卷第91—92页)他认为陈葡萄酒所以比新葡萄酒价值高,原因在于陈酒在窖内发酵的时间也是劳动时间,不过不是直接使用在商品上的劳动,而是通过其他商品的媒介所使用在商品上面的劳动,在这种自然力发生作用的期间内同样创造价值。穆勒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说成普通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资本家购买劳动时是把货币预付给工人,等于是贷款给工人,因此工人要低于自己商品(劳动)的价值出卖商品给资本家。这实际上是用利息来解释利润。在穆勒看来,工人和资本家是产品的共有者,在产品中各自应占多少份额,则由供求关系决定。马克思指出,“穆勒为了决定劳动的价值,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竟求助于用需求和供给来确定它!”(见本卷第100页)可见,穆勒解决李嘉图矛盾的尝试实际上毁掉了李嘉图体系的基础本身。英国经济学家赛•利,还有爱•吉•韦克菲尔德和帕•詹•斯特林等人,都和穆勒相差无几,都采用庸俗的供求理论来解释价值,尽管说法各有不同。最后,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英国经济学家约•拉•麦克库洛赫提供了把李嘉图理论庸俗化的“最为悲惨的景象”(见本卷第183页)。麦克库洛赫先是证明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就像商品之间的交换一样符合价值规律,并无矛盾,似乎比李嘉图更彻底地坚持了劳动价值理论,但他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接着,他就从李嘉图一下子跳到了马尔萨斯的“让渡利润”理论,他认为资本和劳动之间其实并不是等价交换,因为资本家有赚取利润的动机。他竟然用“动机”解释利润的来源。麦克库洛赫不仅附和詹•穆勒的谬论,即认为劳动时间中断以后的那段生产时间也是劳动时间,而且更进一步地认为牲畜和自然力也从事劳动和创造价值。在他看来,“劳动可以正确地定义为任何一种旨在引起某一合乎愿望的结果的作用或操作,而不管它是由人,由低等动物,由机器还是由自然力完成的”(见本卷第196页)。可见,麦克库洛赫排除困难的办法,就是把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所经历的各种操作,统称为劳动。因此,马克思指出,麦克库洛赫“不仅是李嘉图的庸俗化者,而且是詹姆斯•穆勒的庸俗化者”(见本卷第 183页)。
  在马克思的计划中,《剩余价值理论》不包含对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著作家的全面考察。马克思在这里只是把直接以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为依据而得出有利于无产阶级的结论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作为古典经济学解体过程中的一个流派进行了考察。在这里,马克思考察了匿名小册子《国民困难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的作者(查•温•迪尔克)、英国经济学家皮•莱文斯顿、托•霍吉斯金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约•弗•布雷的主张。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李嘉图的理论为武器,得出对无产阶级有利的结论来反对资本主义。按照李嘉图的看法,利润作为价值的组成部分,是工人劳动的成果,于是这些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就得出结论:资产阶级骗走了工人阶级一大部分劳动成果,工人有权得到全部劳动成果。这些思想家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用古典经济学给他们准备好了的理论,明确地得出李嘉图体系本身所应包含的结论,即资本不过是对工人的诈骗,劳动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他们尖锐地提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要求用一个更合理的由劳动者联合起来的社会制度来代替。马克思对这些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为无产阶级利益进行的辩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指出,这些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依然是李嘉图主义者,他们没有突破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和历史发展规律,也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他们只提出一些法律的和道德伦理的论据,因此他们的要求必然陷于空想。在这一部分手稿中,马克思还结合有关问题就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交换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储备问题,利润率下降的根源问题,作了某些正面的理论论述。
  马克思在考察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普遍衰落过程的同时,也努力发掘从科学上推动经济理论向前发展的一些因素,承认它们在历史上的价值,尽管这些因素并不怎样引人注目。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后期代表人物乔•拉姆赛、安•埃•舍尔比利埃和理•琼斯的评述就属于这一类。对这三个人的理论的考察是马克思后来在1861—1863年手稿的第XVIII笔记本中补写的,从内容来看,这些评述属于《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里,马克思认为,英国经济学家乔•拉姆赛事实上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尽管他仍保持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名称。马克思还指出,瑞士经济学家安•埃•舍尔比利埃也在几个问题上向前推进了古典经济学,例如,他猜到了利润率取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等。马克思对英国另一位经济学家琼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指出他已经对各种生产方式的历史区别有了一些理解,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李嘉图。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按照手稿写作时间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
  收入本卷的最后一部分手稿是一篇较长的论述的前半部分。马克思在这部分正文的开头未加标题,现有的标题《各种收入及其源泉》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者加的。在这部分论述中,马克思从分析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的形式开始,指出这些形式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表现得最具有拜物教的性质。在这里,土地表现为地租的源泉,资本表现为利润的源泉,劳动表现为工资的源泉,这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的公式。这种把现实关系颠倒地表现出来的歪曲形式,是资本主义日常生活中呈现的形式,它深深地印入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头脑,成为人们的日常观念,而庸俗经济学就是借助于经济学的一些术语来描绘这些肤浅的现象,为资本主义辩护。
  马克思在展开分析三位一体公式的过程中,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生息资本。他说:在这些形式中,“最完善的物神是生息资本”(见本卷第302页)。生息资本的表现形式是G—G’,货币生出更多的货币,利息直接来源于资本,中间再也没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作中介,社会关系最终表现为物(货币)和它自身的关系。货币贷放人出让给经营资本家的,无非是货币所有权。因此,货币在出卖之前,已经作为资本而存在。创造价值,带来利息,表现为生息资本的使用价值。从表面上看,货币本身就已具有产生利息的属性。马克思指出,生息资本和商人资本一样,早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已存在于流通领域中。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之后,它们便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流通领域中的派生形式,利息也成为利润的派生形式。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先是全部归产业资本家所有,后者再把一部分利润作为利息支付给借贷资本家。这样,总利润就分为利息和产业利润两部分。这样的分割形式逐步固定或“硬化”起来,产业资本家即使使用自有的资本从事经营,也要相应地分裂为资本所有者和资本使用者这样的双重身份,他的资本也分裂为生产过程外的生息资本和生产过程中提供利润的资本。这样,利息明显地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产物,而产业利润却表现为资本家自己“劳动”的产物。“如果说,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在利息的形式上完全同剥削过程相分离,那么另一部分在产业利润的形式上就表现为……不是对他人劳动的占有,而是自己劳动的价值创造。”(见本卷第354—355页)这样,拜物教,生产关系和它的物质表现形式的混淆,达到了极点。马克思接着还分析了利息率的特点及其和利润率的关系。
  马克思在进一步分析“土地—地租”等形式之后,明确地把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区分开来,对它们各自的特点作了说明:“古典经济学力求通过分析,把各种固定的和彼此异化的财富形式还原为它们的内在的统一性,并从它们身上剥去那种使它们漠不相关地相互并存的形式;它想了解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内在联系。”(见本卷第359页)与此相反,“庸俗经济学家……实际上只是翻译了受资本主义生产束缚的资本主义生产承担者的观念、动机等等,在这些观念和动机中,资本主义生产仅仅在其外观上反映出来。他们把这些观念、动机翻译成学理主义的语言,但是他们是从进行统治的那一部分即资本家的立场出发的,因此他们的论述不是素朴的和客观的,而是辩护论的。对必然在这种生产方式的承担者那里产生的庸俗观念的偏狭的和学理主义的表述,同诸如重农学派、亚•斯密、李嘉图这样的政治经济学家渴求理解内在联系的愿望,是极不相同的。”(见本卷第302页)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庸俗经济学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庸俗经济学的兴起,首先是由于古典经济学本身存在着缺陷。古典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解为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把它看成历史的形式。同时,古典经济学也没有对劳动创造的价值如何转化为各种收入作出科学的说明。这些都为庸俗经济学的兴起打开了方便之门。其次,庸俗经济学的兴起也有时代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尖锐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庸俗经济学也就越来越有意识地成为辩护论的经济学。这样,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丧钟就敲响了。
  全卷译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3卷第4册(1979年)重新作了校订。

使用道具

sdfanwh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5-3-20 11:02:1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央编译局-文献信息-马恩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http://www.cctb.net/wxzl/jd/maen/me1/这个网页中暂没有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的电子阅读版。
  至此,本人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将已购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各卷中的《前言》录此。盼望喜欢者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