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dfanwh
2773 1

[休闲其它] 【独家发布】很好的导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前言》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5粉丝

扣易忘憂

学科带头人

77%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一项国际职业——管理咨询(行业)

双创而悟人类文化复兴事业科学易

乡建三杰

威望
1
论坛币
1422 个
通用积分
112.6697
学术水平
23 点
热心指数
24 点
信用等级
20 点
经验
88442 点
帖子
1274
精华
0
在线时间
5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1-21
最后登录
2024-1-29

楼主
sdfanwh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5-3-12 09:10: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前言》


  本卷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的继续,与第30卷属同一单元。本卷一开始刊载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 1858年手稿)》的后半部分。这部篇幅庞大的手稿的前半部分已收入第30卷,它开始时是第Ⅱ章《货币章》,接着是第Ⅲ章《资本章》。《资本章》又分为三篇,第一篇《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篇《资本作为结果实的东西。利息。利润。(生产费用等等)》。手稿的最后是第Ⅰ章《价值》的开头部分和关于金称量机的摘录。本卷收文从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的结尾部分开始。除这部手稿外,本卷还收入了马克思在这之后写的同样属于1857—1858年期间的两篇经济学手稿,即《七个笔记本的索引(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二章初稿片断和第三章开头部分》。在这之后,本卷收入的是1859年正式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接着是马克思在1859—1861年期间写的三篇经济学手稿,即《资本章计划草稿》、《引文笔记索引》和《我自己的笔记本的提要》。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马克思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分析截然不同。后者把资本的流通过程同生产过程脱离开来孤立地进行分析,而马克思则把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看作辩证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资本发挥职能的形式表现为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它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价值和剩余价值,然后在流通过程中使这些价值得到实现,再以更大的价值重新回到生产过程,如此周转不已。所以资本的整个运动表现为“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这种统一本身便是运动,便是过程”(见本卷第6页)。马克思在研究资本流通时,论述了资本周转的理论。他指出,资本的一次周转等于资本的生产时间加上流通时间之和。资本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创造的价值总额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过程重复的次数,而生产过程重复的次数又取决于流通的快慢。因此,“在资本周转的一定周期内,资本所创造的价值总额……同劳动时间成正比,同流通时间成反比”,换句话说,资本“在一定的周期内总价值(从而所创造的新的剩余价值总额)等于劳动时间乘以资本周转的次数”(见本卷第15页)。资本周转越快,周转的次数越多,它的价值总额就越大。例如,一年周转4次的资本,其价值总额4倍于一年只周转一次的同量资本。因此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代替资本的量。资本的趋势是尽量提高效率,加速周转,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使周转放慢的因素。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周转时,在批判地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范畴作出了科学的规定。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劳动资料等的价值)是把自己的价值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上,而流动资本(原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则是一次把全部价值再现在产品中。马克思证明,这两种资本彼此间的对比关系对于周转时间的快慢,从而对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具有重大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中,资本家为了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利润,不断地改进生产设备并采用新的技术,因而固定资本的比重不断增大,而这又严重地影响资本周转的速度。

  在本手稿中,马克思特别把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交换单独分出来加以论述,把它称为“小流通”。马克思指出,这种资本流通从形式上看表现为等价物的交换,但事实上是把等价物交换扬弃了的、只是在形式上确立的等价物交换,因为价值过渡到资本时,等价物的交换转化成了它的对立物,在交换的基础上,交换变成了纯粹的形式。这实际上是“资本借助交换的形式,不经交换就占有了他人的劳动时间”(见本卷第69页)。马克思把“小流通”看作资本周转中的决定性环节,认为这个“小流通”是整个过程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机器体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给予了极大的注意。马克思认为,作为固定资本的劳动资料取得机器体系的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指出,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驱使它不断地发展生产,从而使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并为此目的而利用科学成果。资本的趋势在于使“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也就是向驱使自然力为自己服务并使它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的过程的转化”(见本卷第95页)。马克思指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被大量地创造出来。这种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直接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生产中运用的劳动资料的力量,而劳动资料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时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这种效率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参看本卷第100页)。马克思指出,拥有巨大生产效率的机器体系,是人的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意志用来支配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说,是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见本卷第102页)。在论述机器体系的巨大生产力的同时,马克思彻底地坚持了劳动价值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错误地宣扬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也像活劳动一样能直接生产价值,与此相反,马克思明确指出,所谓固定资本生产价值或者说增加产品的价值,那只是“由于固定资本通过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使劳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量的维持活劳动能力所必需的产品,从而提高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例”(见本卷第96页)。马克思写道,“机器创造价值,不是因为它代替[活]劳动,而只是因为它是增加剩余劳动的手段”(见本卷第170—171页)。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对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同时也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进步始终从属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技术进步的结果经常变得对直接生产者不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体系本来是减轻劳动的手段,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变成强化劳动的工具,把工人变成机器的单纯附属品。“只限于一种单纯的抽象活动的工人活动,从一切方面来说都是由机器的运转来决定和调节的,而不是相反。”(见本卷第91页)因此,资本关系并不是实现技术进步的最适当的形式,它带有极大的局限性。马克思写道,“超过一定点,生产力的发展就变成对资本的一种限制;因此,超过一定点,资本关系就变成对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限制。”(见本卷第149页)一旦达到这一定点,资本关系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被打碎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马克思从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中展望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更高级的未来社会中,机器体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发挥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将不再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是被用来造福于全社会。它们将成为节约劳动时间的强有力的手段,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腾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得以扩大知识和视野,继承和发展世界文化的一切积极成果,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见本卷第107—108页)

  在第三篇《资本作为结果实的东西。利息。利润。(生产费用等等)》中,马克思论述了利润和利润率,以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马克思指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被当作全部资本的产物,就表现为利润,而剩余价值同全部资本价值之比就是利润率。马克思在这一篇中阐述了“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形式这一过程中直接得出的两个规律”(见本卷第164页)。第一个规律是,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第二个规律是,利润率随着资本的发展而具有下降的趋势。马克思说,这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规律,……  这一规律虽然十分简单,可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理解,更没有被自觉地表述出来。”(见本卷第148页)马克思把这一规律同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资本的不变部分与可变部分相比增长得更快联系起来。不变资本部分的相对增长必然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虽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剩余价值总额会不断增加。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必然引起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加深,这种矛盾通过定期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这是忠告资本退位并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状态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见本卷第149页)。在本手稿中,马克思虽已接近于得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但尚未最终完成。对剩余价值的其他各种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的来源和本质的研究,也还远没有完成。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经济学研究中加以解决。在这个第三篇的后面,马克思补充了为数众多的有关货币章和资本章的各种问题的材料。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末尾,马克思补写了第Ⅰ章《价值》的开头部分。在其中马克思写道,“表现资产阶级财富的第一个范畴是商品的范畴”(见本卷第293页)。这预示着,马克思以后在他的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中将把论述商品问题作为第一章的内容。这部手稿的最后一页是关于金称量机等问题的摘录。

  马克思的手稿《七个笔记本的索引》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二章初稿片断和第三章开头部分》,是为正式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作的准备。马克思在写完《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后,打算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整理,然后分册正式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1858年3月,马克思与柏林的出版商弗兰茨·敦克尔签定了出版合同。同年5月,马克思亲自去曼彻斯特,与恩格斯当面商讨了他计划中的著作的各方面的问题。回伦敦后不久,1858年6月,马克思写成《七个笔记本的索引》。马克思把写有《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编号为M和Ⅰ—VII的笔记本中的材料,按一定的系统重新进行了整理,并按照计划写作的著作的框架加以分类。根据当时马克思的计划,全部著作将分成六册,论述资本的第一册又分成四篇,第一篇即第一分册的内容包括(1)价值、(2)货币、(3)资本一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参看马克思1858年 3月11日给斐·拉萨尔的信;1858年4月2日给恩格斯的信以及本卷第411页)。《索引》反映的就是这个第一分册的内容。

  《七个笔记本的索引》由两份草稿组成。第Ⅰ稿包括计划中的第一分册的全部内容。第一章当时还称为《价值》,第二章《货币》的内容最为详尽,第三章《资本一般》只写到第二节《资本的流通过程》就中断了,但大体上能看出后来《资本论》将分成三部分的结构。《索引》第2稿是关于货币章的详细构想。《索引》的这两份草稿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他当时设想的第一分册的轮廓。

  在这个《索引》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58年8月至10月期间,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初稿,其中一部分就是收入本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二章初稿片断和第三章开头部分》。这部初稿写到第三章《资本》的开头部分,因为篇幅超过了出版合同的规定而中断了。这部初稿的前半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开头部分,没有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只是包含第二章结尾和第三章开头部分的片断手稿。把这个初稿中论述货币的部分同后来正式出版的第一分册的相应的正文加以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后来出版的正式著作中,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加工。更有意义的是,初稿中的货币章比后来正式出版的第一分册的货币章多出了两小节,即《(5)简单流通中占有规律的表现》和《(6)向资本过渡》。另外,初稿中还包含后来没有收入第一分册中的第三章的开头部分。初稿中的这些章节成了马克思留下来的经济学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章节中,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即从简单货币流通过渡到资本流通的条件,确定了研究资本增长的源泉的各个方面和范围。在这里,马克思叙述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分析中的中间阶段,即体现马克思的价值、交换价值和货币理论同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的有机联系的那个阶段。马克思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研究,除了揭示资本的历史来源外,还说明了简单货币流通在资本的一般运动中作为后者的附属环节的地位。马克思写道:“对简单流通的考察向我们揭示了资本的一般概念,因为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内部,简单流通本身只是作为资本的前提和以资本为前提而存在的。”(见本卷第398页)

  对简单流通的考察,使马克思得以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庸俗理论的根源。资产阶级的庸俗理论只抓住流通领域进行分析,而流通过程正像它在资产阶级社会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仿佛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平等交换,好像他们所交换的是自己劳动的产品。马克思揭露庸俗理论的根源时说:“既然通过自己的劳动进行占有的规律是前提,并且这个前提是从考察流通本身中显露出来的……那么在流通中自然就会得出一个建立在这一规律基础上的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的王国。”(见本卷第350页)马克思同时揭露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特别是蒲鲁东之流的改良主义观点。他们虽然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矛盾,但又认为这种矛盾是可以在这一制度的框架内加以消除的。他们的错误的根源同样也是由于只看到简单流通领域。他们力图证明,交换价值本来是普遍自由和平等的制度,但是被货币、资本等等歪曲了。因此,他们提出了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银行改革等错误主张。与此相反,马克思指出,这种表面上的平等交换,不过是其背后隐藏着的一种更深刻的过程的假象。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它们必然转化成为自己的反面,变成不付等价物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在这些手稿中,马克思已经非常接近于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他写道:“发财致富就是目的本身。独立化的交换价值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再生产,但不只是形式上的再生产,而是在再生产中价值得到增大。”(见本卷第386页)

  1859年正式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马克思制定崭新的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马克思从40年代开始研究经济学以来,历时15年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第一次在世人面前的展现。这部著作正文前面有一篇著名的《序言》。马克思在其中集中地叙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的表述。《序言》一开始,马克思简短地谈到了自己研究经济学的历程,指出这一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认识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见本卷第412页)。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分出经济领域,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分出生产关系,认为这些是根本性的和决定性的关系。他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见本卷第412页)马克思进一步叙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见本卷第412—413页)马克思的这一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已经并将继续为历史所证实。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正文由两章组成,第一章是《商品》,第二章是《货币或简单流通》。原来计划的论述资本问题的第三章没有收入进来,除了由于上面谈到的受篇幅限制的原因以外,还由于马克思从政治上考虑到,“真正的战斗正是从第三章开始,我认为一开始就使人感到害怕是不明智的。”(见马克思1859年3月28日给斐·拉萨尔的信)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都把价值作为分析经济关系的关键范畴,马克思起初也遵循这一传统方式。但在这个第一分册中,马克思决定从商品分析开始,因为马克思发现商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元素存在”,为了弄清资本所包含的矛盾的真正性质,必须从分析商品这个细胞开始。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宣扬价值和商品是永恒的自然范畴相反,马克思科学地证明了这些范畴的历史暂时性。古典经济学家已经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他们没能弄清二者之间的实质关系。马克思论证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指出商品固有的矛盾是由花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归根到底反映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是他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这为他以后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阐述一系列重大的经济范畴,解决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遭到破产的一系列难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马克思在这一章中还明白地揭示了他后来在《资本论》中称为商品拜物教的那种现象的实质。他指出,在商品生产者的世界里,特别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颠倒地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这就使人们把物当作神来崇拜。在《商品》章的末尾,附有《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这篇附论,马克思在这里对前辈经济学家在分析商品和价值问题时的各种观点和他们的功过,作出了应有的评价。(接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 很好的 恩格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导读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一个极方便的、有大把大把资料的学习和下载的文库网站——名叫【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沙发
sdfanwh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5-3-12 09:12: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上接)
  在第二章《货币或简单流通》中,马克思对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作了相当完备和详尽的阐述。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曾经有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家研究过货币问题,但他们,包括亚·斯密和大·李嘉图在内,都没有弄清楚货币的本质,他们只是把货币视为物的关系。马克思是制定科学的货币理论的第一人,他揭示了货币的经济本质,分析了货币的历史来源及其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论述了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指出货币是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中,是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中发展而来的。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中,必然导致某些商品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起货币的作用。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只有换得了这种一般等价物,他的私人劳动才为社会所承认。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种商品起过货币的作用,但充当货币的角色最终落到了贵金属的身上,马克思阐明了金银所以能充当货币的原因。马克思还详细论述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各种职能。在分析这些职能的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了货币流通的规律。马克思对货币流通的分析表明,在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已经存在着商业危机的可能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有深刻根源的,它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在本章中也像在商品章中一样,附有两篇历史附论,即《关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和货币的学说》。其中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货币观点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的改良主义,作出了应有的评价和批判。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就自己制定的货币理论写道:“我认为,撇开各种实际的考虑不谈,论货币的一章会引起专家们的兴趣。”(见马克思1859年1月13日—15日之间给恩格斯的信)马克思本人后来在一定意义上把《资本论》第一卷看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续篇。他说过,在《批判》中只略微提到的论点,他在《资本论》中都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而在《批判》中已详细论述过的论点,他在《资本论》中就只作简略的论述。关于货币的理论就是如此。《批判》中对货币的论述较《资本论》中的论述要详尽得多,篇幅也大得多。因此,在商品和货币理论方面《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是互为补充的。
《资本章计划草稿》、《引文笔记索引》和《我自己的笔记本的提要》这三篇手稿,是马克思为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而作的准备。马克思在把《批判》第一分册的付印稿寄给出版商之后,紧接着开始第二分册的准备工作。马克思在1859年2月21日给恩格斯的信中将此事告知了恩格斯。但是,由于疾病和其他许多当时必须应付的事情,马克思用于准备第二分册的时间很少。按照计划,第二分册将是专门论述“资本一般”问题的第三章。马克思在以前的大量手稿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出了一个《资本章计划草稿》,计划草稿表明,论述资本的理论将分为三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和利润”。前两部分的内容在《计划草稿》中写得比较详尽。《计划草稿》的最后还设有《其他》一篇,内容是关于理论史的论述和对各种问题的补充性论述。在这个计划草稿中,马克思在《资本的生产过程》这一篇中,第一次谈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即协作、分工和机器。这个计划草稿成了后来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开头部分的依据。
  像以前一样,马克思每当自己的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时,总是重新阅读和研究自己的大量摘录笔记,并按照一定的思路对已有的材料进行系统的归纳。50年代初期马克思在写《伦敦笔记》时期曾就货币和信用问题编写过经过加工的系统性引文笔记,如《金银条块。完成的货币体系》就是其中之一。现在马克思在为第二分册作准备时,他又重新阅读和研究了自己40和50年代的大量摘录笔记,从中把不同作者关于资本问题的各种论述按照一定的思路编成《引文笔记》。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收集了为数众多的新资料,写在手稿第VII  笔记本后面的摘录部分中,并把这些材料补充到《引文笔记》中去。收入本卷的《引文笔记索引》是马克思为上述《引文笔记》编的一个索引,从中可以看出《引文笔记》中的思路和马克思在写第二分册时准备加以利用的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大致情况。在《引文笔记索引》之后,马克思为了更好地利用自己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初稿中的材料,又编写了一个《我自己的笔记本的提要》。在其中,马克思把上述两个手稿中关于资本的论述材料又按照一定的思路重新进行了整理。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当时关于论述资本问题的想法。《索引》和《提要》成了马克思后来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重要准备材料。
  本卷所收的各篇文献,除《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是正式出版的著作以外,其余都是马克思的手稿,不是为出版而写的,带有明显的草稿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的编译工作中,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81年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l卷第2分册和1980年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2卷的德文原文,对中文第1版的译文重新作了校订。《金称量机》和《引文笔记索引》是新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校订还分别参考了原民主德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83年德文版第42卷和1961年德文版第13卷。在本卷所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后半部分中,也像在前半部分中一样,我们除保留了马克思手稿中的所有标题外,只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标题。因此,中文第2版的标题不同于原来沿用俄文版标题的中文第l版。为了便于阅读,我们把原手稿中过长的段落分短了。马克思的引文绝大多数转引自他自己在不同时期写的摘录笔记,我们用相应的符号作了注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http://ebook.ccpph.com.cn/ebook/ ... 2565_001/index.html
一个极方便的、有大把大把资料的学习和下载的文库网站——名叫【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