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下一站蓝海在农村 5月25日,阿里研究院公开发布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之一《在希望的田野上》。报告指出,中国农村是金融覆盖的“半荒地”,互联网金融的下一片蓝海将出现在农村。农村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却面临供给不足;对发展的渴望强烈,却出现了经济“空心化”。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管,对农村地区的供血明显不足,服务层次有待提高,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渗透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该报告的作者方德华表示,“如果金融服务可以跟上,中国农村经济面貌将会极大地改善。而笔者发现,互联网金融是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参与”。
支付业务破局农村互联网金融
近年来,农村经济正在走上“电商化”、“信息化”的道路,当电商化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互联网金融就能在这片海洋中准确定位自己,通过与新经济形式的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农村产生跨时代的变革。
目前,支付的场景主要集中在买卖关系中,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相比于城市,农村的风俗更多、场景更加丰富,农村经济的季节性很强,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不匹配程度很高。支付业务能够嵌入许多场景中,作出有趣的尝试。
报告举例: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随份子的过程中,能否作出像新年“抢红包”那样的产品。同时考虑到农业生产或者农村电商经济收入的季节性,在老乡遇到随份子又手头“不方便”时,能否提供小额的“信贷支持”。这样的支付产品有趣、简便、易于推广,能够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获得流量、用户以及数据等底层基础。
重点推动农村经济的电商化
报告还建议,重点推动农村经济的电商化,努力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成本,积极营造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
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电商化意味着信息化,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农村经济电商化、信息化说明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可以绕过重化工业过程,实现经济向高端转移。从金融服务的角度看,农村金融的主要难点在于缺乏合格的抵押品以及呵护银行要求的财务报表,信贷支持存在困难。
电商化之后,网络平台将能沉淀海量有效的经营、支付、快递以及交易的信息。这些全量信息将帮助金融机构更有效地作出是否发放信贷的决策。同时电商化也能帮助金融机构做好贷款流向、贷后催收等工作。当电商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运用才能更充分,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将大大提升,风险管控的成本也将极大降低,对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将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