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xf26103
2086 1

[转帖]热钱流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及治理策略(下)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博士生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009 个
通用积分
5.3766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2408 点
帖子
107
精华
0
在线时间
2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1
最后登录
2023-6-2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四、热钱流入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大量热钱的进入将会给一国带来通货膨胀、汇率剧烈波动、泡沫迅速扩张等负面影响。而一旦热钱套利机会变小,如本币币值贬值时,热钱就会迅速撤出,从而引起本国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20世纪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危机即为明证。大量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我国,不断冲击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增大了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

  (一)降低了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首先,国际热钱的流入增加了外汇储备,造成了大量的流动性过剩。为维护人民币的汇率相对稳定,自199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大量买入外汇。目前,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据资料显示,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外汇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仅为10.5%,而到2001年已增加到44.3%,2007年已超过96.6%。中央银行被动吸收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基础货币的供应越来越依赖于外汇储备的增减,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已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其有效性已大打折扣。

  此外,依照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存在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安排来看,我国选择的是较为稳定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均波幅不超过3‰),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并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但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意味着在我国国际资本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流动,这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制约。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明显加快,全年CPI累计上涨4.8%,而2008年1-5月的涨幅高达8.1%,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货膨胀上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限制了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2008年我国经济的目标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为此,我国的宏观紧缩力度有所加大,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来看,主要有数量型政策工具和价格型数量工具。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央行的利率政策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无论是补偿负的实际利率,还是防止总需求扩张造成经济过热、全面通胀,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另一方面,由于2007年以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为维持经济增长,美联储一再降息,中美利息一升一降,中美利差已经倒挂,如果继续加息,中美利率出现正的利差,势必导致热钱进一步流入,流动性加剧,投资及物价上涨加快。

  从目前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实际选择情况来看,主要来自于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从2003年至2006年,人民银行分别发行了7226.8亿、1.7万亿、2.8万亿和3.7万亿元的央行票据,而2007全年,人民银行更是加大了央票的发行力度,全年共发行143期,发行总量达4.7万亿元。而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被认为是非常猛烈的政策措施则已被人民银行作为一个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用再用。2007年全年,人民银行共上调10次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6月已上调至了17.5%的历史高度。

  (三)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

  由于热钱很大一部分是混入经常项目下或通过其他渠道流入外贸企业,这与出口真实结汇所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截然不同。在后一种情况中,外汇占款直接流向了有外汇收入的涉外企业。同时,在当前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下,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仍然以企业贷款为主,央行的“对冲”操作将使商业银行投放到内向型企业的信贷资金相应减少。货币资金虽然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但仍然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运动,满足企业生产流通需求,因而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在前一种情况下,一方面,与热钱相对应的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供给直接流向股市、房地产或外汇等市场,转化为虚拟资本,纯粹是为了满足投机需求,若数额较大,还可能推动资本市场泡沫的膨胀。200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股市就开始一路飙升。2006年上证指数收于2675点,全年上涨126.6%,而2007年全年上证指数持续上涨,到年末收于5261点,上涨93.7%,其中年中还升至6092点的历史高度。在房地产市场,房市均出现了一轮明显上涨过程,2006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上涨5.51,2007年上涨7.61%。这些无疑都来自于热钱投资于其中引致的泡沫。2008年,获利后的热钱离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短短数月,我国股市便出现了大幅度下跌行情,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开始显现,但从存款规模来看,热钱可能并未完全离境,预计2008年下半年热钱可能又会大规模抄底,到时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可能会再度放大,宏观经济亦会受到猛烈震动。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减少会压缩投入到实际经济部门的货币供给,使企业的生产资金不足,中小企业资金渴求现象明显。

  五、我国应对热钱流入的治理策略与措施

  热钱的大量流入我国,目前学术界已无太大争议,而面对短期内大量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如何消除并减轻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保持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保证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面临的严峻问题。近期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已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基本面出发,做出了一系列修改,比如,为鼓励企业和居民多持有外汇实现“藏汇于民”,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规定;建立了出口收汇/结汇管理制度;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等制度等。以此为基础,笔者认为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大相关制度改革的步伐。

  (一)深化汇率制度改革

  对现行的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浮动汇率制,是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制度保障。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建立多级式的储备体系,提高企业和个人在外汇储备上的自主选择权,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企业间分摊外汇风险。应加快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主动引导、培育市场主体管理汇率风险的能力,完善外汇市场风险计量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复合化发展,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控制能力,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有必要时人民银行应该主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加大投机资金的成本,彻底消除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同时,应完善人民银行汇率调控机制,公开市场操作,既可以采取现货交易,也可以采取远期、调期等方式。

  (二)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大力推进货币市场建设,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丰富债券品种并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加强和财政部门的协调,找到妥善处理冲销亏损的解决途径,尤其是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能增强央行运用利率政策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可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不同期限的国债等货币政策手段调节市场利率,这样既能够保持对国内经济调节的自主性,又能增强在非常情况下对国际短期资本调控的主动性,控制短期资本的顺差或逆差规模。

  (三)严格管理资本账户

  过快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特别是资本流入管制的完全解除),很可能导致外国资本的过度流入以及国际“热钱”的投机性流入,从而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过度积累和本国货币的巨大升值压力,并成为一系列金融动荡的根源所在。多年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就建议要妥善管理资本账户、对投机热钱征收重税(最著名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建议的“托宾税”)和特殊的高比率存款准备金、严格管理对冲基金等投机性基金)德国总理默克尔建议各国要加强合作以监管对冲基金)。根据我国目前国际收支状况,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应继续在总体上保持对资本流入的有效控制,更审慎地推出和实施任何新的资本流入自由化的措施,以防止国际热钱趁虚而入,投机造势,套汇套利,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四)加大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

  鼓励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谋求海外发展,跨国收购外企,促进本国企业“走出去”和实现国际化,有利于外汇向境外分流,减轻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在这方面,可以加快调整原先控制企业“走出去”的外汇管制政策,统筹制定企业“走出去”战略,通过扩大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和国民对外投资,加速资本对外输出,支持企业进行资源战略储备,把国际经济竞争从国内市场更广泛地引向全球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货币政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 70个大中城市 货币 热钱 治理

沙发
atbo112 发表于 2008-12-2 20: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个人觉得在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4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