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2

[图行天下]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聚焦中微子震荡 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有突破 [推广有奖]

版主

灵魂净土

学术权威

36%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牛擘通专库】

【跨境电商资料文库】

【电子商务文库】

威望
2
论坛币
202466 个
通用积分
14181.7384
学术水平
401 点
热心指数
438 点
信用等级
371 点
经验
287185 点
帖子
4568
精华
1
在线时间
3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5
最后登录
2024-6-2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以表彰他们发现中微子振荡,证明中微子有质量。

在过去10多年里,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多次颁给中微子研究,那么,中微子和中微子振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用四张图来带你了解这一切。

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有哪些成就?中山大学李淼教授的文章部分回答了这些问题。

大亚湾近点实验厅EH1(地下100米)。

四张图解释中微子研究

中微子是除光子外数量最为巨大的粒子,但它们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的面积里,每秒钟有超过1000亿中微子穿过,却几乎不被人觉察。中微子曾经被认为是无质量的,而实际上,它们有一个极其微小的质量,并可以在传播过程中改变类型,这种匪夷所思、出人意料的性质令物理学家们十分费解。事实上,我们对于中微子的了解非常之少。“这是我们已知的宇宙最普遍存在的实物粒子,同时可能也是最神秘的。”奈杰尔·洛克耶(Nigel Lockyer)表示。奈杰尔·洛克耶是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也就是著名的费米实验室“Fermilab”)的主任。

四项前所未有的实验有望改变现状。其中,中国和印度的两个项目已经获得许可,而日本和美国的建造探测器方案也在规划当中。为了防止其他粒子的干扰,四个实验基地都将深埋于地下。这些实验中心将检测到更多的中微子,并能比任何现有实验更详细地研究中微子的转换过程。

研究结果有望助力于解决某些宇宙学中最基本的问题。有一些实验将会自己制造出中微子,所有实验都会使用他们从太阳或从超新星爆炸中捕获的所有中微子。“中微子的时代,”洛克耶说,“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撰文 伊丽莎白·吉布尼(ELIZABETH GIBNEY)

绘图 奈杰尔·霍庭(NIGEL HAWTIN)

文章来源:环球科学

翻译 李韵琦

审校 张旭阳

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也有重要贡献

2012年2月29号,我来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西蒙斯几何和物理中心,参加非常理论的超弦讨论会,而不意在3月7号听到来自欧洲的关于希格斯粒子实验的消息(其实是美国费米实验室的结果),在3月8号听到来自中国关于中微子实验的消息。来自中国的消息,第一次让中国人为本土的科学成绩所感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科学家 物理学奖 科学家 中微子 物理学 中山大学 日本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 北京时间 麦克唐纳

用理性指导前方,用长度丈量成就,用高度审视人生。
中微子在过去半年中,数次占据了科学新闻的头条。先是2011年9月23号,从意大利格朗索萨(Gran Sasso)地下实验室,传来中微子超光速的震撼新闻,接着在同年11月份得到进一步消息。不过,也就是在我来美国前不久,意大利的实验发现了两个漏洞,一个和连接原子钟的光纤有关,一个和原子钟本身有关。这两个漏洞使得中微子超光速的结论变得毫不可信了。部分人兴奋,部分人失落。到底中微子的速度超了光速没有?我们需要等到今年5月份,欧洲核子中心重新启动加速器,产生意大利实验室需要的中微子,才能知道最后结果。
世界各地中微子实验的近况
其实,除了中微子超光速新闻之外,2011年不断地从其他实验组传来关于中微子参数测量的消息。例如,6月15号,日本T2K中微子实验,发表了中微子13混合角的测量结果(T2K是Tokai-to-Kamioka的缩写,即从东海到神冈的中微子实验)。他们看到,sin22θ13大约等于0.11,置信度有2.5个标准差。也就是说,这个数值不为0的置信度略小于99%。我们知道,在粒子物理实验中,置信度必须达到5个标准差才算发现,也就是说置信度必须达到99.9999%!即使如此,T2K中微子实验结果,被欧洲的物理世界列为2011年十大物理突破的第7位。

反应堆中微子的振荡规律。(图片:曹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结果的简单解释》/科学网博客)
那么,sinθ13到底是什么?这得从太阳中微子短缺说起。上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目,比当时的粒子理论预言的要少。人们认为,这是因为部分中微子变成其他类型的中微子,这就是所谓的“中微子振荡现象”。在基本粒子表中,一共有3种中微子。例如,在β衰变中产生的是“电子型反中微子”——当中子衰变成质子时,伴随产生的是电子以及反中微子,这个反中微子由于伴随电子出现,被称为电子型反中微子。除了电子型中微子,还有“缪子型中微子”以及“陶子型中微子”,都和轻子(电子、缪子、陶子)有关。如果太阳中微子由电子型中微子变成其他类型的,我们就能解释太阳中微子的短缺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探测到所有类型的中微子,中微子其实没有短缺。
那么,为什么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会变换,就像川剧变脸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所有3种类型的中微子都没有固定的质量,而它们的一些混合才有固定的质量。如果我们用1、2、3来标志这些有固定质量的中微子,那么不同的θ角代表,不同质量中微子与不同类型中微子之间的关系。例如,θ12就与电子型中微子和第二个质量中微子之间的混合有关。这些混合角都是基本物理学常数,在深层次上,与宇宙中的物质起源有关。
中微子通过大气时也会振荡,叫“大气中微子振荡”。太阳中微子振荡和大气中微子振荡实验明确告诉我们,θ12和θ23都比较大,而θ13却很小。这个角到底是不是零或者到底有多小?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从去年到今年1月份,一共有3个实验得到了不等于零的值,但置信度都不高。这3个实验包括前面提到的T2K实验,还有美国的MINOS实验以及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前两个实验中的中微子都是加速器产生的,而Double Chooz实验中的中微子是核反应堆产生的。Double Chooz测到的sin22θ13是0.086,比T2K的结果稍小,而MINOS实验测到的值最小,只有0.04。虽然这3个实验结果差别比较大,但由于实验精度不高,还不算互相矛盾。
中方主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位于中国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立于2006年,主要由中国人组成,是一个国际合作实验,包括38个单位,292人。其中,主要力量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80人。其次就是位于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共有23人。除了中国和美国,还有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合作者。中方领导人是现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当王贻芳开始领导这个实验时,他还是副所长。我记得一次在餐桌上,他说,他坚持中方主导。我当时想,这是正确的,如果实验不幸失败或落后于其他几个实验,他要负责;但如果实验成功了,中国人的贡献最大。大亚湾实验的优势在于除了核电站外,那里的地形适合屏蔽其他粒子。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地上外景(limiao.net)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方投资不到2亿人民币,分别来自科技部、科学院、基金委以及广东地方。位于大亚湾核电站一共有6个核反应堆,而中微子实验有3个地下实验室,其中两个靠近反应堆(分别为470米和576米),一个远离反应堆,距离为1648米。3个实验室中共有6个重百吨的反中微子探测器,近的有3个,远的有3个。近探测器探测到的中微子数目,与远探测器探测到的中微子数目会有不同,这个不同可以用来测量反中微子“消失”率,从而计算出混合角。
从2011年12月24号开始,到2012年2月17号这55天收集到的数据中,实验组发现,近探测器共探测到80376个反中微子,而远探测器只探测到10416个中微子。经过计算,他们得到sin22θ13=0.092,而置信度高达5.2个标准差,也就是说,实验明确告诉我们这个参数值不为零。前面我们说过,尽管其他3个实验组也发现不为零,这些测量只能算证据,不能算发现,因为精度太低。
这也许是在中国本土首次测量到的基本物理学参数,我们一点也不过分地说,这是中国对基础物理学最大的贡献。在2012年3月8号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物理学家说:“我的一位著名美国同事说,这是首次来自中国的对物理科学的实质性贡献。”这里,我向中国同行们表示祝贺。

大亚湾近点实验厅EH1(地下100米)。两个直径5米、高5米、重110吨的中微子探测器成功安装在巨型水池之中,水池已逐步灌满超纯水。水池壁上安装着光电倍增管,通过探测宇宙线穿过水后产生的切伦科夫光,去除宇宙线对中微子探测的干扰。(图片:曹俊,blog.sciencenet.cn)

岭澳近点实验厅 EH2(地下 100 米) (图片:曹俊,blog.sciencenet.cn)

远点实验厅 EH3(地下 340 米) (图片:曹俊,blog.sciencenet.cn)
本文来自李淼博客,原标题为《来自中国的物理学突破》,发布时间为2012年3月9日。李淼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使用道具

藤椅
ben_benxiaozhu 发表于 2015-10-7 21:15: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8 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