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股市暴跌对经济的冲击
股市调整是否到位应该由市场说了算,毕竟指数涨跌变化是众多投资者情绪的集中反映,不该由个别经济官员说了算,但中国很多主管经济、金融的高官们经常在各种重要场合公开评论股市点位,尤其央行行长周小川和副行长易纲都曾抛出过:“目前股市调整已大致到位”。至于凭什么得出上述结论,又缺乏具体的阐述和论据,这其实与“江湖”中的股评人士的主观判定并无二异。只是重要官员的言论有时代表官方的态度和普遍认知,当然有时也有主动引导市场预期的想法。
如果想引导股市预期,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出台积极的股市政策,着力市场化和法制化改革,纠正影响市场情绪的主要矛盾和错误,营造良性健康的投资环境,以消除市场的悲观情绪,而非口头引导。尤其在目前市场信心仍然脆弱的情况下,不能因为市场有止跌筑底的迹象和个别几日的反弹而断定市场调整已大致到位,从而采取忽视和轻视市场主要矛盾的管理态度,这对市场筑底企稳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决策层要客观认识这轮股市调整的原因和潜在隐患,要正视股市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宏观管理大局的影响,而非像央行副行长易纲所言:“股市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直接影响有限。”如果仅是出于安抚境内外投资者情绪的目的,这倒也可以理解,但如果高层真的持有这一判断,对股市和实体经济都是危险的。
根本原因在于,本轮股市调整确实波及到了实体经济,尤其是对目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影响巨大。首先,股市调整对股市融资功能的影响巨大,IPO暂缓,再融资举步维艰,一些传统型的上市公司本来试图通过定向增发、重组并购等外延式增长的方式来实现转型升级,突然间股市暴跌,监管部门疯狂行政去杠杆,让一些用杠杆资金参与定向增发和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融资的行为受到了巨大考验,大量的大股东股权质押面临强平,大股东被迫改弦更张,对下阶段的生产经营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银行的不良资产进一步提高。一些大股东为了确保股权质押融资不被强行平仓,就会采取拆东墙补西墙来补充抵押物,尤其很多生产经营性资金和牛市再融资拿走的资金又回流至银行,这个虹吸效应对股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上市公司正常经营都会带来负面效应。
其次,股市调整之后,从宏观角度来看,居民的消费支出会受到影响,会导致整体实体经济的总需求降低。虽然CPI数据上没有出现标准意义上的通缩,但是通过货币政策表现来看,PPI连续下跌,这种通缩预期、通缩的势头和苗头非常严重,如果再让股票市场下跌影响总需求,影响整个消费,这对目前的中国经济影响很大。
再次,企业和居民的资产变软、负债变硬。股票市场突然大幅缩水,参与配资和借杠杆的人一下子就没有了,本来中产阶级觉得自己还可以,结果股票市场突然被平仓,资产清零。而或有的负债变硬,资产缩水了,被强行平仓的有些人会陷入负资产,如果有房贷和借款的,债务依然存在,资产负债的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也是如此。
还有,股票抵押、融资抵押物贬值,会让很多企业很难获得流动性,融资能力会大大缩水或者受到影响。股价做高了,企业可以将股权质押,拿一笔钱回来再做收购、再做投资,可以腾挪。如果一下子股价被砍了一大截,以前质押的这些人就麻烦了,面临强行平仓的风险。现在再去质押,企业获得流动性的可能性降低,这相当于变相的紧缩。
最后,股市调整确实影响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包括全球化的布局。比如说注册制改革,现在还没放就出现这样的状况,放了会怎么样?另外利率市场化,利率放开之后会不会像股市一样大起大落,能不能控制住?控制不住又怎么办?还有资本项下开放,本来资本项下开放的自信还是可以的,想通过资本项下开放来扩大中国的资产盘子和转移风险,并有效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但在市场剧烈震动之后,所有人的想法都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因此,高层决策部门必须要正视股市暴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切勿轻视大意,只有把困难想的多一点才会痛定思痛地去解决股市深层次矛盾,当投资者看到积极的股市政策和改革举措之后,市场自身的力量和信心才会逐渐恢复。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苏培科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