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oudh
1208 0

生物、价值与情感的进化序列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6粉丝

仇老师

教授

9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988 个
通用积分
4.0545
学术水平
177 点
热心指数
166 点
信用等级
133 点
经验
29308 点
帖子
8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最后登录
2020-4-18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第十节  生物、价值与情感的进化序列

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进化而来的,这就是“生物进化论”;动物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价值作为其动力源,因此价值也必然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进化而来的,这就是“价值进化论”;价值在主体的头脑中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就是情感,情感也必然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进化而来的,这就是“情感进化论”。

生物、价值与情感各有自己特有的进化序列,由于情感是主体对于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因此情感的进化序列取决于价值的进化序列,而且情感进化的每个阶段与价值进化的每个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情感进化论”必须建立在“价值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由于价值是生物的动力源,因此价值的进化序列取决于生物的进化序列,而且价值进化的每个阶段与生物进化的每个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价值进化论”必须建立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之上。

生物、价值与情感的进化序列及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310A.jpg

一、生物的进化序列

1、从原核生物向原生生物的进化。原核生物可以看作是多种有机物(如多糖、脂类、蛋白质、多磷酸盐、DNA分子等)所组成,可以看作是多种有机物进行分工与合作的结果。原生生物通常由多个原核细胞或单个真核细胞所组成,它是由原核生物演化而来,单个真核细胞的原生生物的每个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都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个原核细胞,它是多种原核生物形成寄生或共生的结果,因此原生生物的机体实际上就是众多原核生物细胞所形成的细胞器所组成,可以看作是多种原核生物细胞进行分工与合作的结果,也可以看作是多种细胞器进行分工与合作的结果。因此,从原核生物向原生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有机物分工”向“细胞器分工”的发展。

2、从原生生物向感觉类生物的进化。感觉类生物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细胞间松散合作的生物(如海绵体),二是细胞间紧密合作的生物(如腔肠动物)。为了实现细胞间的有效合作,感觉类生物有神经细胞作为联络中介,以沟通细胞之间的联络,还具备了初步的感觉器官(即平衡囊、触手囊)。因此,从原生生物向感觉类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细胞器分工”向“细胞间分工”的发展。

3、从感觉类生物向认知类生物的进化。众多的细胞可以组成一个生物器官,不同的生物器官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认知类生物就是由多种不同生理功能的生物器官所组成的复杂生物,它实现了生物器官之间的合作。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节是最原始的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它是在网状神经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网状神经细胞又是由变形细胞进化而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把各种生理器官(如感觉器官、分析器官与效应器官)联络起来,并进行生理信息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一致地共同运行。因此,从感觉类生物向认知类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细胞间分工”向“器官间分工”的发展。

4、从认知类生物向评价类生物的进化。众多的生物器官可以组成一个生理系统,不同的生理系统官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评价类生物就是由多种不同生理功能的生理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生物,它实现了生理系统之间的合作。由于评价类生物能够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与推理,从而可以借助于外部物质资和自然力量来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并间接地获取各种价值,因此这类动物开始具备了初步的制造和使用个体性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技术与科学)的能力。根据参与劳动过程的主导生理系统的不同,人类的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以运动系统为主)、脑力劳动(以大脑神经系统为主)和生理力劳动(以其它生理系统为主)。因此,从认知类生物向评价类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器官间分工”向“系统间分工”的发展。

5、从评价类生物向意志类生物的进化。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特性的劳动功能,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可以实现劳动功能在力度上得到强化,速度上得到叠加,功能上得到互补,而且还可以使整体的活动空间与延伸时间得到扩展,活动的内容得到深化与丰富。意志的本质就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意志器官(主要是大脑新皮层)的形成,使人能够对于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人的行为可分为个体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两大类,其中,个体性行为的价值效率主要体现为人对于各种个体性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技术及科学等)的有效利用,社会性行为的价值效率主要体现为人对于各种社会性生产资料(包括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等)的有效利用。由于个体性行为的价值效率主要由评价器官来实现,因此,意志器官的核心作用在于提高人对于各种社会性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意志类生物推动了社会性生产资料的发展,社会性生产资料可分为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其中,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社会意识又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一切社会分工在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因此,从评价类生物向意志类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系统间分工”向“人际间分工”的发展。

二、价值的进化序列

1、从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进化。原核生物实现了无机能价值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的循环转化,原生生物实现了有机能价值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的循环转化。由于无机能价值并不能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只有有机能价值(即食物能量)才是几乎所有生物都能够有效利用的能量型价值,因此,从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不可通兑性能量型价值”向“可通兑性能量型价值”的发展。

2、从有机能价值向环境要素价值的进化。随着细胞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细胞进化出不同类型的生物功能,多细胞生物就是由多种不同生物功能的细胞共同组成的新生物体,并通过分工与合作,使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当某一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如水、氧气、温度等)出现稀缺状态或非正常状态时,生物体内就会通过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细胞运行来进行适当补偿或替代。与此同时,一些非能量特性的环境要素(如氧气、水分、温度等)能够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一些细胞的生物功能,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或有机能价值,因而具有了价值。因此,从有机能价值向环境要素价值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能量型价值向非能量型价值的发展,使价值的内涵从能量领域向非能量领域的扩展,从“有序化能量”“向扩展有序仳能量”的延伸。

3、从环境要素价值向温饱类价值的进化。动物一旦拥有了认知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各种事物及其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感觉类生物虽然开始利用环境要素价值,但是,只能孤立地、片面地、单方面、直接地利用环境要素价值。认知器官生物能够根据认知器官的分析结果,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对象来调节自己的效应器官,从而达到综合地、关联性地、适度地、多方面地、间接地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价值。因此,从环境要素价值向温饱类价值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独立性价值”向“关联性价值”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单一性价值”向“综合性价值”的发展。

4、从温饱类价值向个体性价值的进化。动物一旦拥有了评价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各种事物及其价值之间的量度关系,从而形成对于动态性价值产生动态性的反应。认知器官生物对于价值资源的利用行为通常是刚性的、本能的、不能变更的、无条件性的,它属于无条件反射的范畴。评价类生物对于价值资源的利用行为通常是弹性的、能够变更的、条件性的,它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它使生物具备了后天学习的能力。而且,由于评价类生物能够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与计算,从而可以借助于外部物质资和自然力量来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并间接地获取各种价值,这类动物还具备了初步的制造和适度操作劳动工具的能力。因此,从温饱类价值向个体性价值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不可计量价值”向“可计量价值”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价值的定性分析”向“价值的定量分析”的发展。

5、从个体性价值向社会性价值的进化。意志的本质是人脑对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追求最大的行为价值率。意志器官的核心作用在于提高人对于各种社会性生产资料(包括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利用效率,并通过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来实现最大的行为价值率。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化、动态化、关联化的系统,人的社会行为通常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性,因此要想实现社会行为的最大价值率,就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制订正确的行为方案,实施正确的行为细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各种社会行为所涉及的各种社会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全面而精确的预测,并在社会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正。意志类生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价值预测能力,特别是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价值的预测能力。因此,从个体性价值向社会性价值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不可预测价值”向“可预测价值”的发展。

三、情感的进化序列

1、从无机能趋性向有机能趋性的进化。任何有机能价值都是从无机能价值转化而来,都是以无机能(无机化学能与光能)作为动力源的生物(如植物)生产出来的。对于有机能价值的直接利用,就是对于无机能价值的间接利用;对于有机能价值的直接趋性,就是对于无机能价值的间接趋性。因此,从无机能趋性向有机能趋性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直接性情感”向“间接性情感”的发展。

2、从有机能趋性向感性情感的进化。随着细胞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细胞进化出不同类型的生物功能,感觉类生物是各种不同生物功能的细胞之间进行分工与合作的产物,它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环境要素变动范围下进行生存。由于许多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如水、氧气、温度、阳光等)能够对感觉类生物细胞的生物功能产生替代、补偿、加强与扩展作用,因而开始具备了价值。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形态就从单一性的能量形态向多样性的非能量形态扩展,与此相对应,情感的表现形态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有机能趋性向感性情感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单一性情感”向“多样性情感”的发展。

3、从感性情感向知性情感的进化。感觉器官只能感觉事物本身的独立特性,而不能感觉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特性。动物一旦拥有了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和利用各种事物及其价值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并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调节自己的效应器官。关联性的价值必然会产生关联性的情感,因此,从感性情感向知性情感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独立性情感”向“关联性情感”的发展。

4、从知性情感向弹性情感的进化。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情感的变化情况必须与价值的变化情感相对应,才能正确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产生最高的价值率。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不断加强,从而导致它所对应的价值关系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性不断加强,进而导致它所对应的情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性不断加强。感觉类生物对于价值的感觉是本能的、刚性的、不可变更的,它往往通过几十代、几百代生命过程的信息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并且稳定下来,这种情感属于动物的遗传性状或无条件反射范畴。然而,评价类生物开始具备了学习的能力,能够针对不断变化着的价值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属于动物的条件反射范畴。因此,从知性情感向弹性情感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不可调性情感”向“可调性情感”的发展。

5、从弹性情感向理性情感的进化。意志是人脑对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自己的行为,选择最佳的价值目标,规划最佳的行为方案,实现最大的行为价值率。意志类生物(即人类)能够自主性地、积极性地、辩证地、创造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不是盲目地、被动地、机械地、因循守旧地在情感的驱动下实施自己的行为,从而可以应对各种高度复杂的、动态的、关联的价值关系(特别是社会性价值关系),以更多地获取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高层次利益。因此,从弹性情感向理性情感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被动性情感”向“自主性情感”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 价值进化论 情感进化论 生产资料 社会行为 进化论 蛋白质 动力源 磷酸盐 有机物

仇德辉QQ8483095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5 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