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求心
11022 63

[原创]党爱民:以主权货币破解经济危机 [推广有奖]

11
求心 发表于 2009-2-1 23:2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qqqqqoop在2009-2-1 21:08:00的发言:

。(比方说,在存款准备金率为10%的情况下,1万元的主权货币,商业银行可以再创造出9万元,合计10万元货币,9万元债务。如果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50%,同时把货币总量仍控制在10万元,但央行就可以发行5万元的主权货币,商业业银行据此再创造出5万元货币,债务降低了,公共利益增加了。)

胡说一气.你以为那10%是干什么用的,随便花的啊?那是保证支付用的.是不能够发行出去的.它只能躺在中央银行里.

这是你自己胡说。你以为我不知道那10%是干什么用的,才生出了你的疑问。你看清楚了再说。

诺奖得主米德、西蒙、哈耶克、弗里德曼、索罗支持按人发钱,第12届按人发钱大会于2008年6月在爱尔兰召开。

使用道具

12
李冬会 发表于 2009-2-2 10: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9-2-1 23:1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qqqqqoop在2009-2-1 21:02:00的发言:

因此,传统理论应对通货紧缩的主要办法就是财政政策,加大财政赤字,实行反周期财政政策。但这却会给政府带来巨额财政赤字,这又为下一波经济危机的埋下种子——一旦政府企图补偿赤字,就会造成经济收缩。

----------------------------------

你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说法,克林顿政府弥补了之前的巨额财政赤字.并有盈余,也没有给美国造成经济收缩.

------------------------------------------------------------------------------------------------

1937年罗斯福急吼吼地开始弥补财政赤字,于是又再次陷入危机。

==================================================

 

你以罗斯福政府的财政政策后果来应对人家的反驳根本就没有说服力.这至少说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反周期政策运用的艺术,而不是在于政策本身.罗斯福政府的问题在于缺少一个准确的宏观把握.从而开支收缩的过快.这一点我们由下表可以看出来:

表12-2 一九三三——一九四一年新政时期的经济趋势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国民  国内私人总投    政府购买商品与劳务   消费品价格       失业率(%)

        总产  资                                                       1958—1959=100

        值                   联邦       州和地方       

 

1933  55.6     2.4        2.0         6.0                        45.1               24.9

1934  65.1     3.3        3.0         6.8                       46.6                21.7

1935  72.2     6.4        2.9         7.1                       47.8                20.1

1936  82.5     8.5        4.9         7.0                       48.3                16.9

1937  90.4     11.8       4.7         7.2                      50.0                 14.3

1938  84.7     6.5        5.4         7.6                       49.1                 19.0

1939  90.5     9.3        5.1         8.2                      48.4                  17.2

1940  99.7     13.1       6.0         8.0                     48.8                  14.6

1941  124.5    17.9       16.9        7.9                   51.3                   9.9

 

                   资料来源:1969年1月《总统的经济报告》。

                ①在平民劳动力中的百分比。

 

下面一段话是我过去为相关问题写的评注:

(有人认为,1937-1938年的经济衰退,主要原因是政府执行了一种人所共知的凯恩斯的赤字开支政策所招致的失败。)

 

评注:毫无疑问,衰退绝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凯恩斯主义政策,如果政府的赤字政策能够保持与新形成的生产力相适应的话。不过由此可以看出,赤字政策如果运用不当,就无疑于饮鸩止渴,它将会逼使政府一年比一年扩大赤字才能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我们由表12-2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我们不难看出,1937年是私人投资的高峰年,从而商品价格也是最高的一年,而政府的开支在次年却是与上年的这种趋势不成比例的,那么私人投资随后下降的原因就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另一个佐证还在于在随后几年政府逐渐显著地扩大开支以后,一方面失业率在下降,而物价却并没有十分显著地上涨,这只能从当初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或由这种生产能力对下游产业的价格传递来解释了。由此看来,应该说如果没有这个适度政策或可能不会出现这种局面。所以一九三八年度的结果至少可以从一九三七年的联邦政府救济的畏缩上察觉到一些原因的影子。正因政府支出的减少,才有可能使私人经济由于前期政府购买而形成的生产能力无法获得理想的利润,那么投资急剧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了。这也就是说凯恩斯主义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运用的艺术。一句话,要首先防止基础产业的不成比例地过度发展。在随后二战的开始,将会加剧在此时的工业的畸形发展,但战时需要会将其掩盖起来。但这种美国政府对凯恩斯主义运用的生涩,我们将会在战争结束后看到。这个矛盾将会暴露出来,即消费品会产生不足。

注意:一,表中消费品如果仅指普通日常消费品的话,那么,消费品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其价格的相对平稳或升幅不高,完全可能是由于作为上游商品的生产资料生产能力的过剩而导致的;

二,政府开支或经济干预,会延迟经济周期的发生,但却不会避免之,并且如果处置不当,则迟来的危机会更甚;

三,比如:政府进行的公共工程如桥梁建设,意味着这个投资总额原则上最终将完全转化为消费资料的价值,在这个整个的价值链中,有消费资料生产也有生资料的生产,它们的良性循环在于以生活资料消费为起点的各个消费单位的不断消费,从而各个生产单位的不断生产。但是,在桥梁建过程中,一方面显而易见地形成了对相应的桥梁建设的生产资料的需求,一方面形成了对应的生活资料的需求,进而由这些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又形成了对相应在的生产资料的需求。比如,假如这个桥梁工程造价是三百万,直接工人工资占三分之一,那么,另外二百万的资金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而同样地上游生产企业的工资比也为三分之一,以此类推,则有因桥梁建设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而产生的对相应的上游生产资料的需求累计为900万,相应而产生的工资总额则为450万(300×1/(1-1/3)=450万),如果我们假设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倾向为三分之二,则由此产生的乘数效应则为1350万(450×1(1-2/3)=1350),然而在这1350万的生活资料中其实还包含着生产生活资料的原材料价值也即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价值,因此,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规模还要更大。那么显而易见,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能力是围绕着全部的需求而形成的。不可否认,当前市场上的需求早已不是价值300万的需求,桥梁建设这个诱导性工程,已经使经济运转起来了。然而当桥梁竣工之后,相应的一部分需求便不复存在。于是,至少会首先出现对将200万的生产资料与对66.67万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能力的过剩。由于投资的初期往往会引起生产资料乃至消费资料的价格产生上涨的趋势,从而会使人们对投资预期产生幻觉,这种幻觉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有不断的需求来适应日益扩张的生产能力,从而政府必须适时地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才能满足这种要求,这对政府的压力是巨大的。除非有其它的私人投资的相应扩张,才能缓解政府的这种压力。然而,私人的投资,若想不更进一步地增加现有生产能力从而加剧竞争的残酷性,直到最后走向危机,就必须要有一种扩张性的需要或全新的产业或产品的诞生,毫无疑问,任何扩张性需要都不会是消费者的原因,因为在既定的商品生产结构与生产率的条件下,消费者的需要总是稳定的。从而这种扩张性需要对于给纳税人从而消费者来说,也绝不会是什么好消息。而后者,则显然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于是我们会发现,全面而准确信息下的理智决策,是经济稳定的关键;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合适的政治经济制度,则是实现二者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是否可以幻想,以一种极端的制度来同时满足上述两点要求呢?至少几百年来的各个国家的实践,已经作了很好的回答。(此注并未整理斟酌.是否有所疏漏且不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 11:05:25编辑过]

不自由,毋宁死!

使用道具

13
求心 发表于 2009-2-2 11: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知道李冬会有没有在华尔街范式下理解按人发钱的重要性?

以我的观察,你以前所有对按人发钱的反对,都是基于乡村集市范式的反对,换了分析范式,不知道有没有新的见解?

诺奖得主米德、西蒙、哈耶克、弗里德曼、索罗支持按人发钱,第12届按人发钱大会于2008年6月在爱尔兰召开。

使用道具

14
李冬会 发表于 2009-2-2 11: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9-2-2 11:14:00的发言:

不知道李冬会有没有在华尔街范式下理解按人发钱的重要性?

以我的观察,你以前所有对按人发钱的反对,都是基于乡村集市范式的反对,换了分析范式,不知道有没有新的见解?

判断完全错误.

正因为我看到了金融工具的重要性,所以才坚决反对你们所鼓吹的按人发钱.因为你们的按人发钱归根到底不是导致通货膨胀以间接剥夺别人的财富,就是干脆直接剥夺别人的财富.无论如何,金融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管人们如何发货币发多少货币,终是为了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生产.这一点,我们过去有很多办法.而你们除了提出了一个按人发钱外,没有任何新东西.但是,与以往往不同的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过去的人们是要通过劳动而获得补偿(如果有能力的话),而你们却试图无偿地使人们得到购买力.二者的区别我看我不必重复.你们的观点本身其实与所谓的华尔街范式格格不入.你们或者说你,总是生吞活剥了别人的思想.明斯基认为:金融危机实质上来自信贷资金供求的不平衡,而后者又源于企业利润、投资的变动等.那么,试问,又是什么原因影响企业利润和投资变动呢?一切归根到底还是产品.这是乡村集市范式吗?这不过是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这炊,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不管如何具有创新意识,他们也只能提供金融产品,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供人们日常消费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因此,他们归根到底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谁试图仅仅依靠操纵金融市场主导经济,谁必会遭至失败,此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 11:57:24编辑过]

不自由,毋宁死!

使用道具

15
求心 发表于 2009-2-2 12: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了。

诺奖得主米德、西蒙、哈耶克、弗里德曼、索罗支持按人发钱,第12届按人发钱大会于2008年6月在爱尔兰召开。

使用道具

16
qqqqqoop 发表于 2009-2-2 12:3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9-2-1 23:2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qqqqqoop在2009-2-1 21:08:00的发言:

。(比方说,在存款准备金率为10%的情况下,1万元的主权货币,商业银行可以再创造出9万元,合计10万元货币,9万元债务。如果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50%,同时把货币总量仍控制在10万元,但央行就可以发行5万元的主权货币,商业业银行据此再创造出5万元货币,债务降低了,公共利益增加了。)

胡说一气.你以为那10%是干什么用的,随便花的啊?那是保证支付用的.是不能够发行出去的.它只能躺在中央银行里.

这是你自己胡说。你以为我不知道那10%是干什么用的,才生出了你的疑问。你看清楚了再说。

我看的很清楚,你是在说提高了准备金率后,央行可以发行所对应的货币呢.而这个恰恰就是保证支付用的.你想把它给按人发了钱.那么,如果商业银行为支付而想提款时你将怎么办?央行没有钱啊,都发出去了!再印票子?后果是什么你不明白?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银行倒闭,这不是危言耸听.因此给你戴个高帽都不为过.

使用道具

17
求心 发表于 2009-2-2 13: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qqqqqoop在2009-2-2 12:34: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9-2-1 23:2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qqqqqoop在2009-2-1 21:08:00的发言:

。(比方说,在存款准备金率为10%的情况下,1万元的主权货币,商业银行可以再创造出9万元,合计10万元货币,9万元债务。如果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50%,同时把货币总量仍控制在10万元,但央行就可以发行5万元的主权货币,商业业银行据此再创造出5万元货币,债务降低了,公共利益增加了。)

胡说一气.你以为那10%是干什么用的,随便花的啊?那是保证支付用的.是不能够发行出去的.它只能躺在中央银行里.

这是你自己胡说。你以为我不知道那10%是干什么用的,才生出了你的疑问。你看清楚了再说。

我看的很清楚,你是在说提高了准备金率后,央行可以发行所对应的货币呢.而这个恰恰就是保证支付用的.你想把它给按人发了钱.那么,如果商业银行为支付而想提款时你将怎么办?央行没有钱啊,都发出去了!再印票子?后果是什么你不明白?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银行倒闭,这不是危言耸听.因此给你戴个高帽都不为过.

我觉得你还是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央行发行的主权货币(无负债、无利息、无需抵押、无需赎回的四无货币)是完全无中生有的货币,什么也不需要,只需要有对应的生产力做物质基础就可以了。央行通过消费渠道发出1万元主权货币,首先进入消费流通,然后被企业赚到手、放在企业的帐上,这时候才会发生借贷,才会有保证金,剩下的,就是教科书的套路。

货币=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现在我加大基础货币,减小货币乘数,货币总量不变,但央行手头钱就比以前多了。

按照huber教授的意思,他们主张完全废除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制度,把创造货币的任务全部收归央行,完全回收铸币权。huber的意思是存款就像我们的股票放在证券公司一样,如果有人要借我们的股票,得我同意。而我们的钱存进银行,人家想借给谁就借给谁,也不必征得我的同意。我文章中提到的费雪和西蒙斯、弗里德曼等人的芝加哥计划也是主张100%的货币、100%的银行。

我的建议是部分回收、逐渐回收,技术性的回收一部分,很容易操作。

诺奖得主米德、西蒙、哈耶克、弗里德曼、索罗支持按人发钱,第12届按人发钱大会于2008年6月在爱尔兰召开。

使用道具

18
求心 发表于 2009-2-2 13: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李冬会的问题在于不承认赚钱,或者虽然承认赚钱,但却马上把赚钱解释成赚物。李冬会的资本家仍然是贫穷饥饿的资本家,也就是主流经济学假设的“对消费商品欲望无穷大”的资本家。因此,要么“生产不出来”、要么“通货膨胀”,这些都是与目前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实完全矛盾的假设前提。

反正我已经说了很多了,不想再重复了。

诺奖得主米德、西蒙、哈耶克、弗里德曼、索罗支持按人发钱,第12届按人发钱大会于2008年6月在爱尔兰召开。

使用道具

19
ruoyan 发表于 2009-2-2 15: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与求心探讨。

一个人情况下,生产与需要的平衡(结构,包括品种与数量)是最理想的。财富就是需要的物品,多余的就不是财富。这在一个人社会是明显的,也是容易维持平衡的。

所有权分离,分工出现,使得需要与生产都分化了。如果分工所提高的生产率,所有权(要素)结构所决定的交换结果,使得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需要与产品仍然平衡,社会就是一种健康状态,那么反推之,那样的分工与所有权结构也是最合理的结构。如果结果不能平衡,所有权与分工(产业结构)就一定不合理,社会就是一种病态。饺子模型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

储蓄,先以实物储蓄来说,作用有两个:一个对未来的收入(来期财富)的生产作投资(比如种子),一个预防风险。货币储蓄其实也是这两个作用。只不过在现代复杂的分工(生产)和众人参与(保险)的条件下,有了更多的委托关系和社会互动。但是作为投资的储蓄,要承担投资的风险;科技、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进步(生产力进步)减少了风险增加了收益的成功率,这就是经济的增长。其结果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扩大,这种状态下,即便因所有权与分工结构有不合理,其不良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当科技与组织的潜力(红利)发挥完毕,继续的投资的收益一定降低,此时分工结构与所有权结构的弊病充分显现,生产与消费出现不平衡,危机就会到来。

此时对社会成员平均注入货币,有三方面递进的作用:1)稀释原来所有权结构的不合理,因为货币参与下所有权结构体现为货币的持有结构。2)在注入后的结构下部分消化原来的相对过剩产品;3)解放出部分专有形态的资源变化为一般化资源(货币),即增加了资源的可调整性,为资源的重新配置创造条件。

但也有三方面的问题:1)分散的消费不利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如果当前的消费需求主要是公共产品,那么发出的货币仍然会转为防备性的储蓄;2)只能刺激符合新收入结构的生产(比如可能增加电器的消费但未必能促进房产销售);3)增发的货币节余仍然要依赖于于技术和和组织进步来获得更多的未来收益。否则或者因投资失败而造成资源浪费(也是平衡的一种方式),或者因投资把握不大而形成新的企业储蓄。

但是这种方式比增加银行贷款消费要好,因为贷款消费是将现在的问题推到将来,由于加上了未来有良好收入的假定(贷款利息),问题还被放大,只有未来由于某个因素使得收益确实增加这个赌博才能成功。

分配的不合理(包括公共产品的缺失、基本初始物权分配的不合理)、技术进步对来期收入的预期、已经形成的产品和产业结构(资源专有化的结构)的利用是解决问题时要考虑的因素。

使用道具

20
求心 发表于 2009-2-2 16: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ruoyan好。好长时间不见了。

关于公共产品,我认为个人现金加商业保险是最好的,如医疗、教育等原来的公共服务,完全可以用这类私人服务来替代,而且我认为效率会更高。关键是让老百姓有钱,有了钱,各种服务就会跟上来,这点我倒是相信市场的积极作用。

诺奖得主米德、西蒙、哈耶克、弗里德曼、索罗支持按人发钱,第12届按人发钱大会于2008年6月在爱尔兰召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 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