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靠父母兄弟姐妹,在外靠朋友,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生活经验。但是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现代人却大多有些迷茫。往往大家交往更多的是酒肉朋友,利益朋友,
甚至有些人鼓吹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是有害的,以这种纯功利的原则与人交往,不但害人害己,时间久了,自己真的会成为非常可
怜的孤家寡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可就惨了。
古人与朋友交往讲究信义二字,朋友之间要讲信用,要讲义气。东周列国时期的管鲍之交,告诉了我们怎样判断一个朋友值得交往。当时管仲跟鲍叔都是齐国人,管仲贫穷但是很有才,鲍叔却很有钱并且很欣赏管仲的才华。齐国国君有两位公子,一位是公子小白,一位是公子纠,其中一人必然会成为国王。于是哥俩决定分别辅佐一位公子(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辅佐公子小白),到时候无论谁发达了,都要帮助另一位。后来公子小白当了齐王,向鲍叔询问谁可以帮助自己治理齐国,实现齐国的强大,这时候,鲍叔推荐了管仲担任齐相,自己甘愿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国力也更加强盛。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得以称霸列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在管仲眼里,鲍叔无疑是一名伯乐,司马迁给了鲍叔很高的评价,认为天下不缺少如管仲这样的贤人,但是缺少象鲍叔这样的能够了解贤人的人。管鲍之交无疑成为朋友之间交往的典型代表。他们交往过程中,鲍叔对于管仲的信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管鲍刚开始交往的时候,管仲不但穷而且穷横,在外人眼里,管仲经常欺负鲍叔,但是鲍叔一直对管仲很好,毫无怨言,因为他对管仲有完全的理解。
这里有管仲亲自讲的几个例子,说明鲍叔是多么了解自己。两个人一起做生意,赚了钱都是管仲拿大头,鲍叔并不以为管仲贪财,而是理解管仲因为穷所以比自己更加需要钱。有的时候管仲为鲍叔出主意,但是却赔了钱,鲍叔却不认为是由于我愚蠢,而是由于机会不好。我曾经三次谋求职位,都被国君赶了出来,鲍叔不认为我本事不行,而是说我生不逢时。我曾经三次跟别人打架都逃跑了,他不认为我胆子小,而是说我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所以不能轻易就死掉。我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我被关了起来受到侮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而是认为我不拘小节,耻辱不能显功名于天下。管仲得出的结论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这就是我们判断是否是好朋友的标准,看朋友是否知我。凡是能够真正知我者就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要求别人知我,前提条件是我要知人。只有我们能够真诚的去理解自己的朋友,朋友自然也会真诚的理解我们自己。
博弈论中的囚徒悖论,最终之所以形成以个人最优化为选择,但实际上对双方总体而言,并非最优的所谓纳什均衡,就是由于两个人之间互不信任。实际上这个悖论是可以破解的,条件就是要互相讲信义。这样就可以实现朋友之间的信息对称,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都会携手一致,做出对双方都有利的双赢选择。即使遇到需要自己有所奉献的时候,也会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因为我了解对方,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