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ingnancai
1734 1

[学科前沿] 请大家评评这样一个竞争力排行榜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42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14 点
帖子
15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5
最后登录
2005-11-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不堪一击的竞争力排行榜

——质疑“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的科学性

纪 宁/文

3月1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丁力教授领衔制作的中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由《21世纪经济报道》首次发布,新浪网随即深度转载。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导语“21世纪中国的发动机·竞争力大盘点”中激情万丈地说:

“这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时刻:在寻找财富梦想的路上,每个城市都在蜂拥向前,每个区域都在大声说话。谁是最有竞争力的省(市)?谁是最耀眼的城市?谁是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最为澎湃的动力?于是我们登场,并努力寻找答案。答案就在现实当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但我们希望并相信能更准确地接近事实真相。”

本次排行榜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丁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言之凿凿:

“此次提出的评估体系是课题组花费近2年时间,集中了我院科研人员的力量,体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总体上说,这套评估体系有以下特点:一是抓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长后劲展开研究,强调经济增长后劲是本体系最大亮点;二是率先提出度量区域经济增长后劲的指标,即经济增长加速度,并解决了具体的计算问题;三是将竞争力的评估与分析适度分离,避免了权重难题,使得评估尽可能客观,分析尽可能科学。”

然而,面对这个被媒体和业界广泛关注的“中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着实让我感觉到忧心忡忡。因为,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如果认真思考排行榜的评价体系,都会为广东社科院评价体系的谬误感到吃惊,都会为《21世纪经济报道》倾力推出这个体系感到汗颜。这个排行榜在理论界定与方法选择上,将倍受质疑,在科学性的探讨上,几乎不堪一击。

一、不明确的定义

广东社科院所定义的竞争力脱胎于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竞争力定义理论——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定义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能获得经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能力,或者说是一国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

丁教授说,我们赞同WEF对竞争力概念的把握,我们认为,地区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地区在一定发展水平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的能力,由于它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也称之为综合竞争力。研究地区综合竞争力其实就是研究如何增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后劲。

丁力教授在阐释本次评价的竞争力定义时说:“评价区域综合竞争力应该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是度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理想指标。二是有较强的经济增长后劲,增长速度用于描述地区经济增长,却无法很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经济增长加速度,它是指经济增长的增长速度。有了经济增长加速度,度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后劲就有了可能,客观评估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同样有了可能。”

从上述定义思路可以看出,广东社科院丁力教授所定义的竞争力是IMD的一个狭隘翻版而已。这种定义其实并没有赋予竞争力一个明确的意义。

IMD的定义虽然界定不购明确,但还能基本勾勒出竞争力的轮廓,广东社科院丁教授着将竞争力的内涵归结到“后劲”。“后劲”是一个日常用语,不是学术用语。用一个没有明确界定的日常用语“后劲”来定义竞争力,将IMD的定义模糊化了,比IMD定义更加更不明确,更不明确自然更难操作。究竟如何操作?

首先,IMD模式本身对竞争力的定义就存在内涵界定不明确的问题,因而在实操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指导操作的竞争力评价的内涵界定。

对于竞争力从理论的层上研究者和评价主办者曾给予大同小异的定义。波特界定国家竞争力为国家生产力。IMD界定竞争力为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一般将竞争力的定义落脚在“能力”、“潜力”上。对于这种外延和内涵都很广的有关“能力””潜力“概念,在评价的操作层次缺少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去“品味”,品出来的各不相同和竞争力评价联系不起来的理解。竞争力和实力等相近的评价除了冠名的不同,无法区分。

2、缺少反映竞争力质的特点的评价指标。

竞争力评价和其它评价如果有质的不同,就需要反映其质的不同的指标。IMD采用了多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指针来评价竞争力。各种经济社会因素也的确和竞争力有关。似乎各种经济社会指针只要和竞争力有关,都可以用来评价竞争力,反过来一般的经济社会评价也可以作为冠以竞争力评价了。独立开展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和特色消解了。一般经济社会指标及这些指标的加权综合表达的是某一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静态的结果,竞争力确是动态的变化的能力,静态指标如何表达动态趋势?IMD体系没有解决。

3、参与评价的对象不全。

IMD模式由于采用专家评分的软指针,专家数量虽然庞大,但还是无法全面了解对于全球参评国家,2002年度的评价只包括49个国家和地区,仅占世界国家和地区的1/4。

4、缺少评价的目标时间

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比如,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很高,但这种能力的提高速度很慢。另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很低,但能力的提高速度很快。显然,从短期看,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高于后一个国家。但从长期看,后一个国家又将超过前一个国家。可见,评价的目标时段的设定是必要的。可现有的竞争力评价项目都没有提出自己的评价的目标时段。企业规模评价、效益评价、绩效评价锁定的是评价确定的当前时间。竞争力评价需要锁定某一未来的某一目标时间。

其次,广东社科院把IMD模式进一步抽象成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的能力,并用经济增长加速度的单一指标来界定竞争力变化,体系上不健全,方法上不科学

1、单一变量比IMD模式还偏狭,体系上不科学

1980年开创的的国际竞争力评价IMD模式,该项评价从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出发,根据坚实的理论研究设计了完整的定量的竞争力的评价指针体系。至2002年洛桑学院采用的指针达314项,评价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9个。邀请了世界各地36个学术机构及3532名专家参与合作。反观广东社科院的竞争力评价指针只是限于经济发展加速度这个简单的指标,无法完成对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的评估。如此偏狭单一的评价指标所涵盖的综合竞争力是不完整和不确且的,因此排名是值得怀疑的。

2、在处理经济发展加速度这个变量时过于简单,方法上不科学

本次评估经济发展加速度的获得是通过5年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年度间增量差值来获取的并预测未来5年的加速度,这样的方法未免武断简单。因为未来5年经济发展加速度和前5年的加速度之间相关性很小。该评价对于加速度的测算以1997为定基,也就是各年的速度都和1997年比较。那么1997年增长速度高的省份就会吃亏。1997年增长速度低的省份就占便宜。这种选定定基的评估方式对于使参加评价的单位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比较,失去评价所需要的公平性。

二、不成立的公式

其实,上述所谓的竞争力定义并没有赋予竞争力一个明确的意义。而且竞争力计算公式本身也没有赋予意义。用一个没有赋予意义的公式测算竞争力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必然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但是,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丁教授竞争力公式的荒谬之处。

丁教授说:“一个竞争力较强的地区应当满足以下必要条件:一是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是度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理想指标。二是有较强的经济增长后劲,增长速度用于描述地区经济增长,却无法很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后劲,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经济增长加速度,它是指经济增长的增长速度。有了经济增长加速度,度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后劲就有了可能,客观评估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同样有了可能。对地区综合竞争力的评估,我们的评估公式是:地区综合竞争力指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增长加速度。换言之,只要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增长后劲足,我们认为,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就强。”

让我们来审视和思考广东社科院的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公式:地区综合竞争力指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增长加速度。不难发现,多处谬误成为致命伤,因而整个公式不成立。

1 力学公式的错误套用。

21世纪经济报道问:这个公式很像牛顿的力学定律:f=ma。在这个公式中,你们是如何界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加速度这两个关键因素?

丁力回答:我们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确认,主要采用的是地区的GDP和人均GDP等相关数据。最难的是增长加速度。我们平常所说的增长速度采用的是环比的办法,即今年比去年增长多少。对于加速度,我们用的是定基增长速度的概念。用类似牛顿定律的表达形式,是我们这个评估体系一个亮点,这个公式简单明了,而且能说明问题。这个模式具有可扩展性,横向可以对大小不一的区域进行评估,纵向也可以推广至不同的产业或企业,结果较客观,由数据说话,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

其实,这个公式偏颇地理解了力学公式,是邯郸学步式的模仿。我们就用物理学中的公式来反击这个公式的谬误:

物理学有: 力=质量×加速度

丁教授于是套用出以下的公式:竞争力=人均GDP×人均GDP增长的加速度

比较二者,我们可以发现质的不同。最简单的检验方式就是,如果我们套用竞争力的公式,力的公式将发生以下走样:力=质量×质量增长的加速度。

力学公式中的力是外力。竞争力并不是外力,而是内在一种的能力。两者是根本不同。但广东社科院的学者硬要把他们拉扯在一起。质量的的含义是物体受外力作用维持原有的位置不变的能力。质量正是通过可以测度的力和加速度来度量。人均GDP的含义如果套用力学的公式将成:为对抗竞争力的作用维持人均GDP加速度不变的能力。这含义多荒谬!

这个错误改变了公式的实质,这种乱套物理公式的作法,真是贻笑大方。

2 无法处理零速度和减速度。

按照“地区综合竞争力指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增长加速度”这个公式,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一公式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无法处理速度不变和速度下降时的情况。

假如有两个区域经济实体A和B,假设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样,A的发展速度是10%,加速度是零,B的发展速度是1%,加速度是2%。根据公式计算,A的综合竞争力为零。实际上A的竞争力远远高于B。

假如两个经济实体C和D。C的发展水平是D的10倍,C发展的速度第一年为10%,第二年为10.1%,加速度为,0.1%。D的发展速度第一年为1%,第二年为,3%,加速度为2%。根据公式计算,D的竞争力高于C。实际上C的竞争力远远高于D。

如果单纯按照这个指标衡量,美国和西欧广大地区的加速度近年来很多情况是零和负数,那么他们的区域竞争力就成为了零或者负数,这是极为可笑的。按照公式,速度不变区域竞争力就归于零。速度下降区域竞争力就为负。这种情况和实际情况完全不相符合。

3 加速度在一段时期内是个不可控的变量值。

发展加速度是一个变化的量,波动的量,受随机因素干扰的量。从年度经济发展的角度加速度没有什么意义。从国家的经济发展看,在经济起飞的一个较长时期有加速度。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加速度就递减,然后是负的加速度。但是这个国家的竞争力起飞阶段一直在增长。但是按照上述的竞争力公式计算的竞争力确可能是负值。从人类经济发展史观察,只有百年的长度,经济加速度才有意义,人类近几个世纪经济的发展整体呈现加速度。

4 没有时间界定的评估

竞争力是一个时间变化的量,不明确一个目标时间,无法测度,测度的结果也无法检验。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很高,但这种能力的提高速度很慢。另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很低,但能力的提高速度很快。显然,从短期看,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高于后一个国家。但从长期看,后一个国家又将超过前一个国家。可见,评价的目标时段的设定是必要的。本评价体系没有锁定区域经济(加速度的)评估(具体)时间(区域),结果是没有意义的,也谈不上对于评估的检验了。

5、颠倒了持续增长的概念

丁教授认为增长速度不能放映持续增长,有一定道理。但丁教授认为加速度可以反映持续增长则完全没有道理。所谓持续增长,从量的方面衡量就是速度稳定的增长。因此持续增长的实质不是加速度,反而是不要加速度,不要加速度带来的经济波动。加速度最小的增长才是稳定持续的增长。各国政府干预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经济增长的波动。别人不要的东西想不到居然竟然成了丁教授的“法宝”。我们需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我们惧怕增长的加速度,因为加速度不可能持续,加速度之后必然是减速度,加得越快,减得也越快。这是生物界的法则。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国家GDP每年增长1%的加速度,20年时间,将使这个国家增长速度从零提高到20%,这个国家承受得了吗?

6、拨开公式的画皮,蒙人东西不过是速度。

从“人均GDP×人均GDP增长加速度”这个公式的单位可以看出它的结果是:人均GDP的平方/时间的平方=人均GDP增长速度的平方。

原来广东社科院度量竞争力的华丽公式计算出来的东西不管计算的量经过如何处理,结果不过是增长速度的平方,是一种经过处理的又被夸大的增长速度而已。

以单一的被放大的增长速度来衡量竞争力和主办者自己所主张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竞争力标准的初衷也自相矛盾了。因为它的计算公式把它的衡量的发展水平的转化成发展速度了。

三、不规范的体系

由于此评价体系的定义问题和计算公式等基本问题存在无法克服的谬误,因此,整个评价体系也就无从规范。

1 GDP指标不是理想指标。

丁教授在阐释公式时说:一是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是度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理想指标。

其实,在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GDP并非衡量经济发展最佳指数、整个经济学界呼唤打破“GDP神话”的时候,丁教授的“人均GDP是度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理想指标”只能说明其评价体系的数据来源局限性和评估方法局限性。

单单用人均GDP来度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身就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更不用说把它作为“最理想的指标”了。

2 所谓亮点,实为大误区

《21世纪经济报道》在采访丁力教授用了这样的标题:“强调经济增长加速度是最大亮点”。所谓“亮点”,实为“缺点”。用这样一个既不能涵盖地区竞争力实质、又不能克服零速度和负速度的单一指标对区域竞争力进行衡量,实在是“缺点”中的“缺点”。

经济增长加速度作为一个长远衡量地区经济的发展指标,在一定时段内是一个极易变动的变量,用经济增长加速度作为衡量指标最难选择的就是时间划定问题。以一年为单位的衡量方式无法综合衡量长远的地区经济发展走势,以十几年、几十年为单位的衡量结果对区域竞争力的几乎没有现实意义。用几年的时间作为衡量单位恰恰是评估风险所在:一个地区在几年内的经济增长加速度受体制环境、市场环境等外力干扰太大,有时会出现无法预测的变动。

看来这个“亮点”不仅是“缺点”,而却是大误区,因为它强调的不是稳定发发展,而是不断的提速,任何经济实体不断提速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结局——崩溃!

3 所谓评估与分析适度分离,实为科学阐释不利

《21世纪经济报道》:通常我们看到有关竞争力评估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将综合竞争力的评估与分析合二为一,你们这套体系将两者作了适度分离,意义何在?体系中出现的贡献与传统的权重有何区别?

丁力:与使用综合加权法进行竞争力评估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体系有可能将竞争力评估与分析适度分离,因为评估竞争力是一回事,回答竞争力为什么高或低又是一回事……这次公布的排名中,我们没有将分析系统更详尽地列出来,因为,这是我们的研究成果,还没到向社会公开的时候。

这一问一答颇有深意。所谓评估与分析适度分离,实为科学阐释不利。规范的评估体系往往在回答“是什么”的同时,还要回答“为什么”,我们希望广东社科院的专家团队能够尽快地向外界公开解释其评价结果的成因和科学性,毕竟,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够经受公众和历史的检验。

说到这里我回想起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谈及朝鲜战争时说:“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希望有一天会有人承认:“我们用错误的理论、错误的定义和错误的计算公式,得出了一个错误的排行榜,但愿不会给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造成过多地认识错误。”

如此看来,我不禁也想套用丁教授等创造公式的本领给本文做一个总结:

不明确的定义+不成立的公式+不规范的体系=不堪一击的竞争力排行榜

(本文终稿发表于《中国产经新闻报》竞争力专版,此为初稿)

鸣谢:博客中国的专栏作者陈体滇先生,看到我的文章后,花了大量时间对我的文章进行了指点和修正。陈先生从事竞争力研究20余年的学者,能够这样无私对我进行指导和帮助,令我感激不尽。本文修改后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均出自陈体滇先生之手,在此特别致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竞争力 排行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中国产经新闻报 竞争力 排行榜

沙发
daixiaofei 发表于 2005-9-14 12:5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个人认为,设计一些指标去比较不同地区或城市的竞争力这样一种做法的意义不大。不同的人对地区或城市竞争力的表现或者说影响因素的看法并不一致,而且不同因素孰轻孰重也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其研究出来的结果只不过是一个所谓的城市竞争力排名,这样的排名除了作为人们闲余时间的谈资之外,我看不出他还有何价值,与其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这样的研究上,不如踏踏实实的研究不同因素比如人才资源、科技成果、政策制度等对一个城市发展的贡献程度,这样的实证研究虽然也面临数据统计上的一些问题,但至少对如何提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竞争力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