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iudiu1976
3518 0

[其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一)  关闭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8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425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12 点
帖子
17
精华
0
在线时间
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3
最后登录
2021-10-1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总报告
<P>抓住改革机遇,积极、稳健、快速发展文化产业</P>
<P>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兴奋与躁动之中走过了2004年。 这一年中,为了落实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深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演艺等领域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及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等项改革举措均有突破,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并在演艺、影视制作、分销等领域显示出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作用。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网络内容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新兴文化产业,体制约束较小,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发展空间大,继续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8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总之,一场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热潮已经掀起。 </P>
<P>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时候,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一个崭新的提法。将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归结为解放文化生产力,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的一个新的飞跃,表明我们党已经在文化发展观上与时俱进,完成了转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今天,文化建设不仅履行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功能,更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施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可以预见,2005年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在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大政策推动下,文化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P>
<P>2004年12月3~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将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本着新出台的“双稳健”政策,财政资金安排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压缩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加强对公共财政范畴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这一政策将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P>
<P>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日益高涨,各种文化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越来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将主要通过自主创造生产,自主选择消费的形式实现。如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能力,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调整文化、经济结构,转变文化、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构成提升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主要内容。 </P>
<P>2005年将成为以改革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更为积极、稳健、快速发展的一年。 </P>
<P>一 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基本判断和主要特点 </P>
<P>(一)文化产业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分析 </P>
<P>2003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应该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年,我国经济继续提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01年的7.3%,2002年的8%,上升到9.1%,国内生产总值达117252亿元,人均GDP为109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5%;第二产业增长12.5%;第三产业增长6.7%。2004年以来,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了较快速度。据《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年秋季报告》预测,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4%左右。2005年增长率会有所回落,可能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与2003年相比,2004年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呈略有减缓的趋势,为11.7%,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提高,为7.9%,将缩小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差距。 </P>
<P>2003年宏观经济形势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而2004年是进入这个新的发展起点的第一年。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带动投资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变化,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可靠支撑。另外,服务业也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转折点。服务业层次的提升、总量的增加将是必然的趋势。中国经济将因此向高一级形态迈进。 </P>
<P>相关的数据证明了以上的判断。根据2004年初发布的2003年的数字,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都开始出现较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2004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7072元,同比增长11.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0%。引人注目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个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增长11.6%,其中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2%,在所有消费支出项目中居于首位。尽管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后,这一增长具有恢复性质,但仍能说明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增长开始提速。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状况也有较大改善。2003年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2004年上半年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最多的一年。 </P>
<P>根据以上数字,即使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低于2004年《文化蓝皮书·总报告》中5800亿的预测(由于“非典”影响),2004年由于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大幅增长,消费总量仍可能会达到7000亿元左右。 </P>
<P>产业发展状况今年开始有权威的数据支持。2003年7月,为全面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由中宣部牵头,成立了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参加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课题组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于2004年7月,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对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初步测算,首次公布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官方数据。应该说,这既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P>
<P>从总量上看,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7%。如果按照GDP增长持平计算,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将接近3900亿。 </P>
<P>从结构上看,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为主构成的“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23万人,实现增加值884亿元;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为主构成的“外围层”有从业人员422万人,实现增加值835亿元。新兴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超出传统文化行业近1倍,创造的价值已接近传统的几个产业部门。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层”有从业人员629万人,实现增加值1858亿元,其发展规模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了一半。 </P>
<P>权威统计数字传递出了非常清晰的信息:我国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传统文化产业部门,整个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已经非常明显。 </P>
<P>(二)文化体制改革强力推进,产业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P>
<P>文化体制改革一直是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因。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放出了重大利好消息,实质性地推动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提出了针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改革中可以实施的有关政策。按原计划,有关部门将视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进一步研究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 </P>
<P>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改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备受关注。新闻出版领域率先释放出重大改革信息,除党报党刊及重要出版社仍为事业单位外,社会文化类报刊和绝大多数出版社将转为企业,并吸纳社会资金(包括国有、民营)参股;在分销流通环节,新华书店将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最后达到上市。我国新闻出版业开始了20年来最深刻的变革。广播电影电视领域文化体制改革也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原则进行,实现转企、股份化、上市“三个转变”。截至目前,试点单位已经按时完成了预定工作,其中有一批单位已经为投融资试点做好了准备。此外,已有11家民营机构获得了图书分销领域的“全国总发行权”,其中一些还做好了进入出版领域的准备。获得全国连锁资格和全国总发行资格双牌照的山东世纪天鸿,事实上已经是一家能控制总出书品种1500种、年营业码洋超过5亿元的大型民营出版-发行商。 </P>
<P>影视制作领域由于政策最为开放,市场准入程度最高而成为今年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04年,我国国产影片数量将首次突破200部,远远超过2003年140部的纪录;其中国有、民营资本联合拍摄的影片达到80%,国有企业投资比例已降至50%以下。民营影视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力量。 </P>
<P>文化市场建设在今年获得新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是继四川的“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后,今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这是我国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博览会共设有60多个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展示、交易、论坛、活动项目,有700多家企业参展,汇集了高达380多亿元的洽谈项目。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文化产品、文化技术和文化资本的展示与交易平台,必将会促进中国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P>
<P>(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加快发展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龙头的文化内容产业的紧迫性凸显 </P>
<P>2004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意见》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和网络文化氛围;加强少年儿童影视片的创作生产,积极扶持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拍摄、制作和播出;积极鼓励、引导、扶持软件开发企业,开发和推广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游戏软件产品。 </P>
<P>为了落实《意见》的精神,2004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团中央、文化部等联合召开全国影视动画工作会议,要求各省市电视台创办动画卫星频道,以满足青少年观众的需求。2004年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印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批准筹备成立北京、上海、湖南等三个卫星动画频道,同时鼓励省级电视台和副省级城市电视台开办的少儿频道增加动画片播出数量,尤其是国产动画的播出量。2004年9月15日,信息产业部宣布,网络游戏已经被列入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招商项目,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将大力支持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2004年10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通知》,启动“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计划安排出版100种自主开发的大型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物。 </P>
<P>《意见》出台后,人们突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形势如此严峻。这样的数字不断见诸报端:我国每年对动漫产品需求约22万小时,但现在只能提供1万小时;中国人均动画片拥有量仅为0.0012秒,而日本的人均拥有量是300~480秒;在我国青少年每月对动漫游戏及其衍生产品的消费额中,80%都花在国外产品上,等等。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主题骤然突出,引发了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主体的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一轮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 </P>
<P>(四)网络信息内容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其中游戏内容产业继续保持复合率将近100%的增长,超过了手机短信的增长幅度 </P>
<P>最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电话用户在9000万户以上,到今年11月,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6亿,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达到3.07亿户,移动电话达到3.2亿户,普及率已达到24.8%;互联网发展迅速,上网人数超过9000万,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宽带用户突破3000万,电信新技术、新业务发展机制和良好环境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内容产业发展。 </P>
<P>2003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24.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4.5%,有效推动着宽带业务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产业的复苏。2004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产值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了87.2%,年底将超过30亿。按照这个速度,2005年将达到60亿元以上。如果按照1∶7的比例计算,2004年网络游戏为电信业贡献价值将达到200亿元以上,而2005年的贡献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目前网络游戏产业已成为网络经济及文化娱乐业的重要支撑。 </P>
<P>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自己开发的网络游戏目前只占网络游戏市场的10%,我国动漫游戏市场自主知识产权和价值取向的产品占有率过低的局面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正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族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文化部已于今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广电总局随后也在湖南和上海成立了“国家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基地”,新闻出版署则宣布,计划在2004~2008年期间投入10~20亿元人民币,开发100款高质量的网络游戏。另外,中国科学院已经将网络游戏通用引擎研究及示范产品开发两个项目正式纳入国家863计划,这也是网络游戏技术研发这类文化产业课题首次纳入国家科技计划。 </P>
<P>(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任务提上日程 </P>
<P>十六大以来,围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了“两手抓、两加强”的思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一批大型文化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扩建和整体维修,各地也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宣布启动或者完成建设。我国多年来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欠账严重的问题有了较大缓解。 </P>
<P>2004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崭新提法,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不少地方制定的文化发展纲要都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有关部门在规划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蓝图时,也将它列为目标,如《国家发改委关于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P>
<P>2004年3月19日,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从2004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要对未成年人等参观实行免票。通知下达后,北京、上海、武汉、浙江等地立即宣告各种免费措施,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 </P>
<P>此项措施的出台可以说既是落实《意见》的具体举措,也是实质性地推动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于经费不足,管理滞后,不能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又有人产生片面理解,认为改革就是要增加服务收费,就是卸包袱。《通知》出台后,在某种意义推动了人们思考公益性文化事业如何建设、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问题,并迫使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监管者的各级政府去积极地筹措社会资金,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积极改善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实施开放式经营和有效监管。 </P>
<P>(六)宏观管理体制开始变化,为产业发展释放出新的空间 </P>
<P>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行政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国统一的文化市场的形成,特别是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非常不利。2004年7月,《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各个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都重新审核废除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也进行了规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机构对行政部门的依附性,预示着我国文化管理体制从“事前监管”向“事后监管”转向的趋势。 </P>
<P>2004年9月,中央宣传文化部门对综合性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具体意见。其中明确在综合性试点地区,以属地管理对文化市场实施统一综合执法,在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域内,对其现有的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实行合并,设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同时履行原三个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尽管出发点是理顺文化市场执法体制,但是对我国文化管理体系的宏观结构将是一次重大调整,将为文化产业的互融互通、加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 </P>
<P>二 目前存在问题与分析 </P>
<P>(一)关于宏观形势中的问题:对于战略性短缺的进一步审视 </P>
<P>2004年《文化蓝皮书·总报告》曾经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形势存在着“战略性短缺”。今年以来,一些新披露的数字和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短缺状况,的确应该引起严重关注。 </P>
<P>2004年出版的《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指出,在20多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尽管我国1992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但是统计数字显示,从1991~2002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徘徊在1/3左右,结构上仅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这一比重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平均值低了14个百分点,就业水平也低了近20个百分点。《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4~7页。这种发展状况是难以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来解释的,的确是一种在我国特殊体制环境下的现象。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是在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P>
<P>这两年的趋势是,文化服务业这块“短板”越来越短。加入WTO以后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新特点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迅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下降,文化服务业的增长总体上也比较缓慢。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显然是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相矛盾的。2004年以来,出现了关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争论,一派观点认为我国加入WTO后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向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在我们这样的能源紧缺国家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走“轻型化”的发展道路。看来,如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参与国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重大主题。 </P>
<P>(二)改革日渐深入,关键性领域的关键性制度创新有待突破 </P>
<P>两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尽管还处在试点阶段,但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示范作用,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难度逐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 </P>
<P>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通过事业和产业单位的区分,实施微观体制改革,打造市场主体,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文化产品流通领域的开放已经是事实,无论是图书音像分销,还是电影院线,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影视制作领域投资活跃,竞争态势已成。但是,在书报刊出版和广电播出机构等产业高端领域,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启动产业发展,还有较大距离。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上,改革的深入需要新的思路和推动力。 </P>
<P>我们感到,在新闻出版业,无论是出版集团,还是报业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有独资体制是否能够为市场所接受,还有待观察。在广电业中,不同产业环节的区别性准入政策,正在使产业发展受到阻碍。2004年被我国广电部门称为“动漫游戏产业年”,各种民间力量介入动漫游戏产业内容制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据报道,由于民营的内容制作机构和国营的播出机构在体制上地位不同,播出机构未真正实现“制播分离”,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定价机制没有形成,致使70%的国产动画片在各省市县电视台无法播出,已播出的动画片往往也被不合理地压低价格,甚至被迫免费播出,导致成本无法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 </P>
<P>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典型。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今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如果仍然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将媒体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以此为主体吸收社会资本,将面对大量关联交易、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很难与目前证券市场管理规范接轨,而且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也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如果这类企业大量上市融资,将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P>
<P>改革的难度也来自于事业单位内部。由于在体制内占据优越地位,握有垄断权力,这些单位已在多年商业运作中形成了既得利益,因此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脱离体制内优越地位,同时尽可能在市场中获得商业利益,将事业和产业两种好处兼收并取,往往成为他们在“双轨制”条件下最为合理的选择。这种双轨体制在文化市场已经有所发育的今天,已经造成了严重社会不公的不良后果。 </P>
<P>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遇期,改革也有机遇期,如不抓紧推动就可能丧失最佳时机。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将于2004年结束开放文化分销领域的准备期。截止10月末,有关部门已经向11家民营图书发行机构发放了“全国总发”许可。可以预见,完成了全国分销网布局的民营书业将迅速向上整合资源,一批大型的民营“出版-发行集团”将很快出现,市场给国有文化出版机构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 </P>
<P>另据今年首次公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从业人员已超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演艺等构成的传统文化产业部门近1倍,创造的价值已接近传统行业。这些新兴文化产业部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环境的不同和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如网络文化),发展速度才超过了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可以预见,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突破,增量资本将可能越来越向新兴文化产业领域集中,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将被边缘化。 </P>
<P>(三)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使得发展冲动无序化,文化产业发展出现“泡沫化”现象 </P>
<P>从2003~2004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冲动很大,公共财政对文化设施的拨款规模几乎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大量业内和业外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资本正在冲进文化投资领域,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投资高潮正在兴起。但与此恰成对照的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还在酝酿之中,文化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成。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领域多次出现过的,以行政性推动为特点的“投资饥渴”和“经济过热”景象。 </P>
<P>比如说,8号文件下达后,各个相关部委纷纷出台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措施,各级政府也纷纷跟进。截止10月末,除了有十几个儿童电视频道已经开播或者准备开播外,据统计全国还有数十个内容类似的“基地”或“园区”已经启动或正在准备之中。大量电视频道开播却面临严重的内容不足的窘境,而各种园区是否有实质性内容也是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泡沫”已经形成。 </P>
<P>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以体制改革与加快发展为主要特点,如何平衡这两个基本方面需要予以关注。对于习惯于以行政方式发展文化的地方政府而言,体制改革需要花大气力研究、试点、制订方案和推动实施,短期不易见效。上项目、做工程、造形象则容易得多。通过逐渐放开市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以指导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自发地实现兼并和重组,费时费力。而以行政命令“拉郎配”却可以立竿见影。如果再带有利益动机,直接以行政权力在市场中推动产业整合,则更会对发展起逆向调节作用。 </P>
<P>明年将进入“十五”计划最后一年,“十一五”规划已经提上日程,我国文化产业正在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将发展纳入改革的轨道,以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转换推动健康的增长或发展,而是任凭个别领域的“泡沫化”趋势蔓延,就可能为今后的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P>
<P>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准备,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空间,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功能,因此必定充满曲折,困难重重。此外,改革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场“自我革命”,种种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而且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趋复杂。我们需要以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高潮到来的形势需要。 </P>
<P>三 预测与建议 </P>
<P>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将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第一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结束,将可能在全国铺开;第二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文化分销领域承诺开始生效,外国文化资本将进行战略布局。一个文化产业的投资高潮已经来临。在投资文化产业的意愿和动力方面,国际大于国内,民间大于国家,地方大于中央。在文化产品与服务存在战略性短缺的情况下,这会对改革形成高压态势。 </P>
<P>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安排中,宏观政策将更加借重市场的力量,市场手段的分量会加大。如何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通过开放文化市场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缓解文化产品供应上的战略性短缺,将成为新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的主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改革示范效应和外资激发效应的双重作用,顺应时世,加快发展节奏。 </P>
<P>(一)通过建立公平、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推进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大幅提高市场集中度 </P>
<P>一年多以来,改革试点已经在一些产业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应该抓住制订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推开的机会,建立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的示范效应,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也避免新的不平等竞争形势出现。 </P>
<P>我们看到,2004年文化部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已经表明,文化主管部门注意到了应该在文化体制改革迅猛推进的形势下,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点正在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投资领域,而政府宏观调控正在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化。 </P>
<P>在新闻出版领域,类似政策的出台也已经极为必要。由于明确绝大多数出版机构整体转为企业的改革政策实施,将会有一大批书报刊出版机构由于失去行政性支持而迅速变为徒有虚名的“壳资源”。这些出版机构的出路或者是被已经占据出版高端位置的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所兼并整合,或者是被控制全国性发行渠道的大型民营书业所兼并和重组。如果政策环境适宜,就会在市场搏杀中有真正超大型发行-出版集团诞生。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为这一趋势成为现实准备尽可能良好的市场环境。 </P>
<P>为此,应当适时出台推动和主导这一发展趋势的政策。比如说,将书号、刊号为基础的传统行政性宏观调控手段,适时转化为真正基于市场的经济调控手段,推动一批长期以来以出卖书号、刊号为生的出版机构资源向有实力的出版或发行集团汇聚。 </P>
<P>应该说,随着WTO过渡期结束,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将在中国传媒市场展开战略性投资,鲸吞体制内优质和闲置文化资源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主管部门出于尽快做大做强民族文化经济考虑,应该采取更为激进有效的市场化手段,以加快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和放开民营文化资本准入等多种手段,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P>
<P>(二)将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新一轮传媒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 </P>
<P>我国文化资本投资高潮正在兴起,而且将以文化市场为主战场。从外国文化资本进入中国的步骤来看,由于分销领域的逐步放开,他们在许多领域已经完成以文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占领,转入以文化资本大规模整合我优质文化资源阶段。本土民营文化资本也已经在几年的力量积蓄之后,进入大规模伸展时期。2004年我国文化资本市场已经浮现出如“中信”和“星美传媒”等文化资本巨头的身影,中国的文化资本市场将进入风起云涌的年代。 </P>
<P>在这样的形势下,投融资体制改革成为主管当局关注焦点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试点单位在集团化改革取得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股份化改革,并拟订上市方案。仅就目前业内进入试点的为数不多的国有文化传媒集团而言,其资产总量、收入水平,以及现金流量,已经具有筹集数百亿资金,在新闻出版领域掀起兼并狂潮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已经占据流通领域大半河山,并做好了进军出版一切准备的民营书业集团,以及环伺于体制门外的传统产业资本巨头,未来文化市场的兼并战规模就更为可观。 </P>
<P>因此,尽管还有诸多体制和政策性障碍,但是在新的一年里文化投融资体制毫无疑问将有重大突破。在这种形势下,最为合理的做法是解放思想,大胆实验,主动拆除投融资政策壁垒,在关键性的领域实现关键性的制度创新,以体制性优势夺得经济发展的先机。 </P>
<P>(三)抓住“十一五”规划机遇,规范产业发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格局成型 </P>
<P>一年多来,在某些无序的发展冲动中,也出现了相反的趋势,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打造区域性合作与发展的格局,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各种构想与规划中的地位引人注目。江浙沪演出市场区域合作已经运作多年,取得重大成果。在所谓“泛珠江三角洲9+2”合作构想中,也包含了许多文化产业的内容。2004年11月,传出正在制订的“十一五”规划将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的新闻报道,文化产业作为环渤海城市群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赫然在列。同样是在2004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主办了“亚洲文化合作论坛”,邀请国家文化部和22个省文化厅领导,与亚洲8个国家文化部门官员共同探讨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国际合作的前景,论坛主题响亮地叫做“创意亚洲”。会议凸显了亚洲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区域合作意愿,以及香港作为亚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地位。 </P>
<P>可以预见,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长正以向内地延伸和向海外扩展的两种方式向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之势正在迅速形成,文化产业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区域,既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各地方政府毫无疑问应该抓住制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机会,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共同体,提升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 </P>
<P>(四)加入WTO以后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应该建立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战略联系,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 </P>
<P>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工业化进程骤然提速,于是经济界出现了有关发展道路的新争论。实际上,无论这一争论的结果如何,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是必然的,问题只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我们应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可能与总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如何与传统产业的发展产生互动因而相得益彰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应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战略性方案。 </P>
<P>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主要特征是重视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重视将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也调整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其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向于既服务个人消费需求,也服务生产领域的新思路。这一点无疑也是符合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在制订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P>
<P>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化是否与工业化同步,公共服务是否普及完善,精神文化是否刚健饱满,将成为发展的关键。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将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而不是像我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认识这一深刻转变,才能真正理解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题目的深远含义,才会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置于其应有的位置上。 </P>
<P>总课题组 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执笔 </P>
<P>执笔人工作单位、职务: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惠林,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章建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山西大学艺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本报告撰写过程中,还有以下同志参与讨论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文化部教育科技司韩永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李德顺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 文化产业 发展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发展 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