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霜岳
10996 34

[原创]“俩老太太谁聪明”之我见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经济学人

硕士生

8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29921 个
通用积分
2.850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421 点
帖子
243
精华
1
在线时间
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2
最后登录
2023-2-1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有这样一道课后习题:假定有两个老太太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太说,我积累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天堂;另一位老太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天堂。如果真有这样两位老太,你认为哪位老太聪明些?为什么?

(有人开主帖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的回帖较长,因此另开一主帖。向baitaozhe说抱歉,并感谢leeleel的评论给我的提示。)

就这个题目本身而言,因为什么限制条件都没有给出,所以我们只能假设所有条件都一样。那么,两个老太太的行为就只是偏好问题。从事前来看,一个是风险爱好型,一个是风险逃避型,因此选择了不同的行为模式。从事后来看,两个人的目的都达到了,效用(满足感)是一样的【注意,题目中没有给出任何提示说明某个老太太感到不满意或后悔】。因此,无所谓聪明不聪明的事情。正如你不能比较一个选择了吃苹果的人和一个选择了吃桔子的人谁更聪明一样。

可是如果我们引入一些限制条件,比方说大家首先默认的条件:一个老太太在中国,一个老太太在美国。那么就应该考虑到制度约束了。中国的老太太明白,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由于政府的法律(关于房贷,关于私产等等)可能朝令夕改,由于缺乏医疗保险自己得了大病没有保障......因此,她选择攒钱这种方式来一次性支付购买房产;而美国的老太太也明白,由于制度较为完善,自己基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而且政府也不会三天两头出台什么政策来干预房地产市场......因此,她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从表面上看,中国老太太是风险规避型--可是是在制度约束下她最优的选择;而美国老太太是风险爱好型--同样是在制度约束下她的最优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这两个老太太一样聪明--在自己所受的约束下,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

再展开就很麻烦了,就此打住。

高鸿业书中所列习题本意是辨别不同消费理论假说。本人拙见,不该提“两个老太太谁更聪明”这样的问题,可能用“试用不同消费理论解释两个老太太行为差异的原因”更为适当一些。

抛砖引玉之论,欢迎批评。^_^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老太太 leeleel 房地产市场 效用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 老太太 原创

What has always made the state a hell on earth has been precisely that man has tried to make it his heaven.
沙发
yinxiaobing 发表于 2005-9-9 13:3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的老太太明白,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由于政府的法律(关于房贷,关于私产等等)可能朝令夕改,由于缺乏医疗保险自己得了大病没有保障......因此,她选择攒钱这种方式来一次性支付购买房产"

仔细看看sungmoo的发言吧,“选择攒钱这种方式来一次性支付购买房产",这种行为似乎风险小一些,但是有什么效用呢?呵呵,不再说了,记得上次跟一个朋友争辩一个问题,他最后说:keep it in mind, it is always a good habit to keep something unresolved in our mind.,后来我才明白我错了。

使用道具

藤椅
tolstoy 发表于 2005-9-9 16: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与其说谁最聪明,到不如说谁最会享乐!实际上两个老太太都聪明,美国老太太对未来有个可靠稳定的预期,所以她能够买房,预期稳定的收入,不至于违约抵押房屋被拍卖。中国老太太她知道她不知道未来,假如贷款买房了,突然一天断了现金流,房子被出售,法制不健全,连自己应有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使用道具

板凳
jackma 发表于 2005-9-9 16: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纯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如果是完全信息,两个老太太都不够聪明。真正聪明的办法应该是年轻时分期付款买房,到年老时把房子卖掉(即使尚未还清贷款也可以转卖)转而租房,在死的时候正好把所有的钱花光。

使用道具

报纸
霜岳 发表于 2005-9-9 23: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yinxiaobing

选择攒钱买房,在攒钱的过程中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过程,这是一种效用的满足;而最后这个过程的目的达到了,也是一种效用的满足。一个人征服了珠穆朗玛峰,他获得了什么效用?效用是一种“满足”而已。难道你从没有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某样东西,那一霎那感到无比满足,觉得其他任何事都不再重要的时刻?那就是“效用”啊!

What has always made the state a hell on earth has been precisely that man has tried to make it his heaven.

使用道具

地板
sungmoo 发表于 2005-9-10 00: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承认这种从“期待”来的效用,是不是承认了偏好有差异?

使用道具

7
yinxiaobing 发表于 2005-9-10 16:1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霜岳在2005-9-9 23:33:54的发言:

yinxiaobing

选择攒钱买房,在攒钱的过程中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过程,这是一种效用的满足;而最后这个过程的目的达到了,也是一种效用的满足。一个人征服了珠穆朗玛峰,他获得了什么效用?效用是一种“满足”而已。难道你从没有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某样东西,那一霎那感到无比满足,觉得其他任何事都不再重要的时刻?那就是“效用”啊!

既然你推崇leeleel的发言,那么我想用他的逻辑来提醒你一下。效用是人为创造的一种说法,实实在在存在的只是选择,经济学是从“我选择,我喜欢”,而不是从“我喜欢,我选择”出发的。因此,并不是说我选择爬山是因为爬山给我带来了最大效用,而是我爬山了,所以爬山给我的效用最大,正因为此,个人便好便不可能一样。更进一步地说,如果两个人面临的约束一样(最显然的比如sungmoo的流动性约束),选择不一样,那么显然便只有两个人的便好有所不同了;另一方面,如果硬要说性相同,那么只有认为还有我们没有考虑到的约束。在购房的例子中,按照leeleel的逻辑,即使没有流动性约束,社会环境也很相似,比如在相同一个城市,相同阶层的人,那么显然也会存在有的人会选择贷款,有的人会选择最终购买给子女留下一套新房。在这时,我们可以说后者更加便好后代的利益;但是同时如果你在考虑细一点,你发现还有没有考虑到的更细的约束,比如贷款及时行乐之人生的都是女孩,为其购置房产的必要性较少,而反之则不然。

因此,leeleel的逻辑似乎总是行得通,但是将leeleel这种逻辑推倒极致,是什么呢?你会发现两个双胞胎也会有选择的差异,那么你肯定会认为这是由于我们没有考虑到其成长环境中的细微差异之约束,如果连这种细微的差异都没有,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先天的基因这种约束有所差异了。显然,考虑了所有的约束,leeleel的逻辑完全是自洽的。但是,我们似乎不是在分析人了,而是在分析”人之初的第一个细胞“。

使用道具

8
霜岳 发表于 2005-9-10 23:4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两位说的都有道理。我提出“期待”或许考虑不周。可以认为,两个老太太都是为了“住进房子”这个目标,而中国老太太只能选择一次付清的方式,同时美国老太太可以分期付款。不用管最终的“效用”究竟是什么,但是两个老太太都使得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了。

yinxiaobing指出:“如果两个人面临的约束一样,选择不一样,那么显然便只有两个人的偏好有所不同了。”我在主帖中的第一点说的正是这个啊。我说明了当条件相同时,只是偏好不同。

至于“两个双胞胎也会有选择的差异”,那么就是说你总是在个人的偏好上打转,而经济学如果总是研究每个人不同的偏好,而不是抽象出具有共同点的“普遍人”来,也就研究不下去了。双胞胎的细微差别比如谁更爱吃苹果谁更爱吃梨,我没有研究的兴趣。但是两个人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就需要考虑外部条件的约束。尤其我们在“宏观经济学”板块中,通常考虑的都是一个社会中的一般情况。显然原习题中的老太太们,也只是对许多具有共同特点的“个人”的抽象。我的主帖只是对原习题提出置疑,认为该习题给出的条件不能得出“某个老太太更聪明”这一结论。我并没有否定消费者偏好理论,而只是指出该理论推不出原习题的结论。

What has always made the state a hell on earth has been precisely that man has tried to make it his heaven.

使用道具

9
霜岳 发表于 2005-9-10 23: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写完上面这些,我忽然又有一些想法。sungmoo指出的“如果承认这种从“期待”来的效用,是不是承认了偏好有差异?”,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是由于制度的约束造成了偏好的差异?

呵呵,我似乎想的太远了。

What has always made the state a hell on earth has been precisely that man has tried to make it his heaven.

使用道具

10
chenfang 发表于 2005-9-13 23: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其实效用真的无法衡量,你怎么知道哪个老人最终的效用大呢.其实正是效用的无法衡量,才使得序数效用论出现之后还存在基数效用论
我爱荔枝!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