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uguw
30000 323

道德经到资本论:何新【道德经释评】之释评   [推广有奖]

261
vvv302 发表于 2016-6-2 23:12: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圆觉99 发表于 2016-6-2 22:51
勘破了就该放下。何况本来就破,何用再堪。
假和尚,我问你,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尊佛?


答案是,只有一尊,就是道法,幻化成万千形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使用道具

262
xuguw 发表于 2016-6-3 23:17: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化艺术] 中卷 道德经圣解 第一章 萧天石
卷中 道德经圣解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②故常無,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③此两者同,出而异 名。④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⑤

    【注释】

    ①道可道,上一“道”字,即老子所开示天下万世之“道”,亦系 指宇宙天地万物之本体;下一“道”字,系指言说之意。名可名,上 一“名”字,是用以名道之名。下一“名”字,系指万德万行万法与 万事万物之分名。常道、常名二“常”字,即真常不坏、永恒不变之 無。如《书·皋陶谟》:“彰厥有常。”《易·系辞》:“动静有常。”《庄 子》:“天下有常然者。”《玄真子》:“天地有常。”虽即变化万端,然 不离其经,此之谓常。常,又有作“尚”字解者,亦通,唯不如上解 之义远矣。

    ②無,古本作“无”。景龙碑本,全书“無”字概作“无”。此二 句,各本多作“无名”、“有名”。《史记·日者传》即引作“無名者, 天地之始也。”是其误之由来久矣。实则应作“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断句。证之以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即知“有无”对举.实为老子原意。丁易东氏等以老子后有 “道常无名,始制有名”,认不应以“有无”为读。其误在未深彻两 章义旨各有别,且老子复用“有无”贯通全书以为其神用也。又此 二句景龙本无二“之”字。

    ③河上公、王弼、孙盛以下诸家注本,多作“常无欲、常有欲” 断句,司马光、王安石、苏子由、范应元诸本,皆以“常无、常有”为 句,当从后者(王应麟认以“有无”断句,自王介甫始,误。实自司 马温公始)。《老子》书多“有无”对举,如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是。《庄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无、有。”其意即指 “常无常有”。常,为一词,“无有”相对。易顺鼎、刘成炘均独得其 义,认以“常无、常有”断句,自庄子已然。必如此,方与上二句贯 通不二。不然,“无名”、“有名”、“无欲”、“有欲”,乃四句义,与下 文“此两者同”不称矣。

    又:王弼解此两者,系指“母”、“始”,大误。《老子》全书,均以 “有”“无”贯通其全体大用,此为全书头脑处,不可不明。或谓此 两者,指“妙”与“徼”也,更非。或以《老子》三十四章有“常无,欲 可名于小”句,证应从“欲”字断句,孰不知该“欲”字系衍文,高亨 已疑之矣。其次,欲者,意欲之欲,如《庄子.知北游》“欲言而忘 其所欲言”之欲。且应从“无”字绝句。妙者,微眇之谓,指无形无 迹无端倪也,如荀悦《申鉴》谓“理微之谓妙”。徼,敦煌本作“皦”, 乃光明之谓,傅奕本、范应元本作“嗷”,有形有迹有端倪可寻也。 “妙”就先天言,“徼”就后天言。又玄同子本、黄元吉本作“窍”。 常,俞樾读“尚”,金文“常”皆作“尚”。谓“尚无者,欲以观其微妙; 尚有者,欲以观其皦明”,亦通。河上公、王弼,训徼为归,或训为 边徼,或训为尽。晏子云:“徼者,德之归。”列子云:“死者,德之 徼。”皆非老子本义。又景龙本无“故”字,并无二“以”字。河上 公、王弼、李若愚、张君相四本,均有“故”字。

    ④各本均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断句,或并作一句读,皆 非。陈景元、吴澄二氏,则以“此两者同”为句。叟案:此两者同, 系指“有、无”两者同。本“无中生有”、“有复归无”之一大原理,而 显示“无不异有”“有不异无”之一大圣义。以同断句,参之老子 “是谓玄同”之训,尤足为证,故余为老子立“玄同宗”。严复亦悟 及此,谓:“同字逗,一切皆从同得。”

    ⑤“同,谓之玄”,各本均作为一句读,指此两者均“同谓之 玄”,误。“同”下应逗,承上句指既有无同矣,则其“同”,亦可谓之 玄矣。玄者,无形无迹,为自然之根,变化莫测,无可言说,无可拟 议。玄之又玄,系指此一无形无象在“同”中之有无,变化再变化, 相生再相生,互为激荡,迁化流转,无穷无极,便为众妙之门。或 谓妙、玄、玄之又玄,为道之三体者,误。道统有无,道统阴阳,道 同万殊,万殊同一道。此同即浑沌,即恍惚,即窈冥,即玄同。故 曰:“大道先天地,有无一炁通,能为造化主,万殊一浑沌。”

    叟案:老君《清静经》谈“无字诀”之修证时云:“内观其心,心 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 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亦无,湛 然常寂。”此即是玄同观。其中玄机妙用无穷,不可徒在理上会 也。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263
xuguw 发表于 2016-6-3 23:18: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vvv302 发表于 2016-6-2 23:12
假和尚,我问你,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尊佛?
总阐大道纲宗第一
    老子《道德经》一书,为万世不朽之无上圣经,自天道以至人道, 自内圣以至外王,自宇宙以至万物,自性德以至神化,无所不备;上 极无穷,而振于无竟。故玄同子称之为“太上道经”,为“无尽义海”, 为“万古圣经王”,非虚誉也。唯因其“玄之又玄”,非大圣不能得其 真诠圣解。故老子自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 行。”盖以其言,虽无不简易平淡,浅近坦夷,而实则高深莫测,玄妙 难通。其为道也,涵盖宇宙,包裹天地,万物以之而生生无息,化化 无穷;未言易而易道尽在其中,未言乾坤而乾坤无出其外。且多正 言若反,反言若正,顺行可通,逆行可成,圆融无碍,循环无端;莫穷 其始,莫究其终。故不可徒在文字上求知解,在知解上求理悟,即可 得之!尤贵能在行证上求圣功,在圣功中求神化,以上入于“同天 地”境界、“先天地”境界,而与宇宙准,法自然而同乎自然,方能尽其 极致。
    《道德经》主旨,平实言之,在以道德化世界,以道德化人类,以 道德化万世。使人人皆能信道、修道、行道、证道,而“与道合一”。 此不仅在求“道化人生”,且亦在求“道化世界”。故《老子》书,不但 为一哲学书----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合一书,且为一最理想主义与 最高实用主义合一书。诚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万世以俟圣人而不 惑”之一大圣教也。读其书者,非在贵能知,而在贵能行;知行合一, 方能得自参自悟自修自证之功。守道极,行道笃,锲而不舍,生死以 之,未有不得者也。极其功也,自能会于句外,得其圜中,而一通百 通,一悟百悟,且自可不知而自知,不行而自至,无修而自圣,无道而 自神也!神乎神乎,圣功成焉,神化生焉,万物育焉!日月明焉!其 为道也,只许自证,不可以言传也。
    本章为全书之大纲宗,乃老子传授道家心法之神髓所在处,亦 为学道修道人之下手入门处。第一章圣义不彻,其始也差之毫厘, 其终也必至谬以千里。
    老子于本章开宗明义,首以“道可道,非常道”,教人破道执,继 之以“名可名,非常名”,教人破名执。无道可道,无名可名,便不至 死于书下矣。老子继以“無,名天地之始”而开“无宗”。先天一浑 沌,万有尽皆无;标此一无,而立先天地境界。无不可终无,无极必 生,无中有有;故复以“有,为万物之母”而开“有宗”。天地氤氲,万 物化生,生生无息,万象毕陈,以立后天地境界。由无而之有,即无 极而太极也;由有而复归于无,乃即太极而即无极也。斯其即庄子 之“天地合”境界,与“浑沌境界”。天地两间,不外“有无”也,有无相 对待,而无相对待。以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故能无中生有,而有复 归无。是以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即无即有,即有即无,有无不二。 老子故又以“此两者同”,与“同,谓之玄”,而开其“玄同宗”。由其后 有“是谓玄同”一语,可以证之。此为其有无统一律,亦即相对论之 统一律,与二元论之统一律也。庄子引申之而入于“是非统一律”, 即是即非,即非即是;孰是孰非,孰非孰是,莫可与正。并谓:“削曾 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仁弃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既已入于玄 同矣,则自可超有无、超天地、超宇宙而可为“宇宙母”矣。
    最后,老子并以《大易》所垂示之“观”字功夫,贯串之、融通之、 玄同之。如其曰“常無,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即是一 大心法,亦是一大圣功。而结之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以总 结其全章----天地万物,皆从此出。此为其宇宙观、天道观,及其观 宇宙天地万物人生,与万德万法,均从此“众妙门”衍出!不通其玄 微,便无法得其窍要也。
    老子认“道”为“先天地生”与“生天地万物”之本体,亦即宇宙之 根源与本体,由此而建立其宇宙论。“一切由道生,道生一切。”故 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见四十二章)本此一原理 系统,则万事万物、万理万法,皆不能外此而存在、背此而成立。盖 与道相违,则宇宙失其均衡,天地失其中和,而不能“天地位,万物 育”,而宇宙天地毁矣!欲群相与不失其序,故必基于其宇宙论与本 体论,而建立其人生论、政治论、社会论、认识论、方法论,始能与“道 涵一切,一切归道”之原理合。此乃本天道以立人道之法则也。其 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四十五章),则为率人道 以合天道之法则也。天、地、人一贯之道,由此四句教建立,最后一 归于自然为最高原理。老子之为“自然主义”者,亦即在此。由此一 道之系统法,博大高明、精微玄远至极,无形可见,无迹可寻,无可言 说,无可拟议。故曰:道不可道,可道非道;名不可名,可名非名。是 以老子既曰:“道隐无名。”又曰:“强字之曰道。”可证强名曰道者,乃 不得已之方便法门耳,其旨在使人了然于其大道真谛,不可于形迹 名相中求,亦不可于语言文字中求。能离文字方为道,尽舍语言始 近真!超乎象外,方能得其圜中。老子虽留有五千言,而实无一言! 能离五千言而向上参求,方能即老子而超老子,即老子而广老子,以 自立门庭,不致膜拜于老子足下也!
    老子之所谓“名”者,所以名道也,故非“名”与“道”相对待。道 一而已,如名与道对,则为二矣。迄至于无,一亦不立,道亦应舍。 岂容尔道?岂容尔名?大凡道之可道者,即非真常不易、永恒不变 之道。名之可名者,亦非真常不易、永恒不迁之名。道此即非彼,名 彼即非此;不道不名,彼此俱赅,彼此俱冥,包罗万象,总赅万义,而 无余蕴。道非具体,象帝之先,万物之奥;大则涵天地,小则入微尘, 无所不在,而似无在;远之存乎天地,近之道在尔心,自求即得。即 心即道,即道即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默而识之,即 得即不得,即不得即得。得与不得,道与不道,一也。此所以老子教 人宜破道法执,破名相执,破文字语言执也。心中无一物,海阔自天 空,任其鱼跃鸟飞,花开花落。
    道既不可道、不可名.然而仍不免于言之名之者,在为万世学人 开方便法门耳。先圣不言,后圣又何述焉?夫因指见月,指非月也; 因言传道,言非道也。故庄子谓为“古人之糟粕”,而牟子谓“书皆可 焚”。唯欲启迷开悟,己觉觉人,垂教立统,承先启后,则又不能无 言。总宜不执不滞,即着即离;不惑不迷,即迷即悟;因物顺化,与时 变迁,方能无施而不宜,无适而不可。通则化,执则死;不着一物,则 虚灵不昧;能离万有,则四大皆空。入其藩篱而能出其藩篱,得其言 中而能悟其言外,则几道矣!
    至云乎“常”,实乃永恒不变之天道也。唯常之中,有不常者在, 变之中,亦有不变者在。常者本体,变者现象也。故守常可以应变, 而万变不离其经。变者,权也,用权不离其体。变无穷,则应变之方 亦无穷,以不变应万变,此守常以顺天之大道也。夫盛衰治乱之变, 人事之常也;春夏秋冬之更,天时之常也;未尝变,未尝不变。因人 而变,因势而变,因机而变,因时而变!当可变时,尤必因常以御变, 当不可变时,则必守常以制变,总以不离常以为万世式。君子守其 常则吉,顺其常则昌,违其常则凶,背其常则亡!盖常者,天道也,顺 天者兴,悖天者亡,此不易之理也。故老子于首章即揭“常道”以为 训,于十六章又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此教人不可舍本 逐末,舍母求子,舍体泥象,舍常执变也。故曰:顺常以应化,守一以 御万,握本以济末,居中以应圜,为不二法门。
    老子之学,彻始彻终,只是一“道”字,独标一道,以立其大本大 根。虽以道德名经,全书旨在以道垂统,以道设教,教人学道、明道、 行道、证道而已,岂有二哉?夫德者,道之分也。仁、义、礼、智、信或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万德万行,皆德之分名也。故道者,统德之 体,万德不违其体;德者,显道之用,万用不离其宗。独标一道,即可 圆全万德,肆应万事,燮理万物,总赅万行。阴阳理气,身心性命,无 不在道中行;盈虚消长,吉凶悔吝,无不自道中分。故孔子曰:“道不 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曰:“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以道为首。此为最吃紧处,亦为最根本 处。不能解悟及此,则尔后不少处,均无从体会。为学之要,首须立 其根本,得其头脑,则自能一通万通,一悟万悟,而可肆应无穷,圆通 无碍矣。若寻枝觅叶,则逐途皆滞,又何能有豁然贯通之一日?明 乎此,即能了然于老子道之“统一律”。道通一切,一切唯道!余故 常谓老子为“唯道论”者,为“唯道主义”者。使吾人之身心性命,内 而思虑之微,外而治平之大,莫不上与道合!则自上与天合!而亦 自与仙佛圣人无殊!与造物者同造化矣。此乃为人生修养最高境 界之天地境界,宇宙境界。
    分阐有无第二
    “道”,先天地生,先天地存。当宇宙未形,天地未分,阴阳未判, 万物未生,万象未萌,元始祖炁寂然未动时,特名之曰“无”;于数值 为零,于《大易》为“无极”。迄乎炁机既发,生意既动,有象可寻,有 状可迹时,特名之曰“有”;于数值为一,由一以涵万,于《大易》为“太 极”。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窈兮冥 兮,其中有精。”此为“无中生有”,于《易》为“无极生太极”。由道生 一,以至于三生万物,是“一本散为万殊”。万物并作,必复归于无; 此“有”返于“无”,老子谓之“复”,又曰“复命”。即经十六章所谓“万 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者是。亦即受之于道、受之于自然者,仍返之于道、返之于自然之法 则,是“万殊归于一本”。往复循环,终而复始,生灭灭生,灭生生灭;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即是“有无相生,互为其根”之大道。“周行不 殆”,“无往不复”,“返朴还醇”,“天道循环”,即是此理。此即是老子 “道”之“循环律”!----宇宙之循环原理,而与易道精微合。“天地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当其自无生有,及一本散为万殊之时,其 支愈衍愈繁,愈推愈广,以至于无涯,而至大无外。当其自有返无, 及万殊归于一本之时,其理愈析愈精,愈衍愈微,愈穷愈玄,以至于 无物,而至小无内。无非真无,中含妙有;有非实有,中孕玄无。故 有即是无,无亦即有。有无本自不二,无“有”不能显“无”,无“无”亦 无以显“有”。故有无二者,象也、权也。郭象注《庄子》谓:“唯无不 能化而为有,有亦不能化而为无。”此乃未能了悟于有无相互自化, 相互自生,与天地万物化化无息、生生不已之理,及老子往复循环之 道,有以致之。此生彼灭,彼灭此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互为其 根,相因相果,转化不已,方显宇宙造化之神奇。神奇化为腐朽,腐 朽化为神奇;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者是。由此 可知,有无实为一大循环,如“来复周行”,终而复始,无起无止。此 乃有无合一,即有无统一律;有无相对,而皆统一于“道”之理。周子 濂溪知之,故曾谓:“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此中自有至理存焉!
    有内自存虚无窍,无中常含造化机。此二语唯圣人能会得。凡 人见有,圣人见无;凡人用有,圣人用无。用无,为老子之“用无律”, 切宜注意,此中微妙万分。余故尝谓:“有人会得无中趣,许君亲见 伏羲来。”藏天下于天下,而若无天下。有而能无天下者,唯有道者 能之。唯圣人能审乎道,故其研几于无,深潜微妙,玄不可测;执一 本之始,行藏肆用咸宜,握在道纪。而其推理于有,穷极边际,妙不 可识,明万殊之端,消长盈虚自在,因在道用。即体即用,即用即体, 体不异用,用不异体,体用无殊。夫道体最大,无有方所,无可名说, 为方便说教,故以“有”“无”立其门户。从无至有而万殊,从道生一 而万物;无在机先为道始,有在机后育众妙;有无同肇自道,亦同统 一于道,以先后而分别立名。以有无为道之门户,为众妙之所自出、 所从入,此乃为一“万殊之统一”原则。守此,则无论世事之如何纷 纭,如何千头万绪,始终不出于道,不离于道,一以“道”贯之则通,一 以“道”理之则治,化繁复为简单,此为“简单律”原理。简单化之极 致,便复归于一。执简以御繁,守一以通万,本此治世经世,条理天 下,自可如反掌之易矣。
    即有即无原为道,非有非无亦是真;双即双非非戏论,双非双即 亦无殊。此是一层说法。进之,即有即无原为妄,非有非无亦非真; 双即双非原戏论,双非双即亦本空。此系又一层说法。能通有无 相,通有无法,是一层次。能泯有无相,泯有无法,是又一层次。通 此,自可了悟于老子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圣 义矣。此亦即“以无观妙,以有观徼”者是。余故曰:大道玄通天地 外,妙机尽在有无中!
    唯庄子于此,则较老子更为向上推进一层境界。老子以“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庄子则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 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有 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老子只以无为天地始,设一先 天地境界,悬以为“天人合一”境界之上。庄子则于先天地之先,更 设若干层次先“先天地境界”。推之,则于先宇宙之先,亦自有若干: 层次先“先宇宙境界”。以使人莫可穷究,莫可言说,真老子所谓“玄 之又玄”者矣!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264
xuguw 发表于 2016-6-3 23:19: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vvv302 发表于 2016-6-2 23:12
假和尚,我问你,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尊佛?
通其分为一第三
    由上诸说,可知老子在本章首举“道”,以明其为学头脑,亦即其 本体论。次以“有”“无”对举,以立其道之门户,使人能知有所出入。 唯道为绝对体,有无相对,互为对待,则为二而非一矣。有二即可有 三,有三即可有万,故必“通其分为一”,方显真一不二。故老子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同,在本“无中生有,有复归无”之一 大原理,而显“无不异有,有不异无”之一大圣义。这即是说:“有即 是无,无即是有。”此为老子之“有无统一律”。合本体与现象而一 之,方可与言为道。为道之要,不可离有无,亦不可执有无。离有 无,则无入门处,执有无,则无出门处。能入而不能出,仍不能通体 自在;能入能出,入出自在,方能解脱缚律,入尘而不染尘,住空而不 滞空。有无浑一,复归于道,则入出无分,行藏不二,自可超世独立 矣。
    虚中有实实中虚,无中生有有中无。无中生有,即无中有有。 有复归无,即有不殊无。老子最初提有无,在教人体证有无,最后又 谓“此两者同”,在教人能“同有无”,进而“泯有无”,有不立,无亦不 立。二不立,一亦不立。有无本二,而必谓之“同”,此中深矣远矣, 不可以言语文字拟议矣。故老子继之又曰:“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众妙从有无出,有无从道出,故有无为“道”之门户,亦为 天地万物之门户。同有无,则自同天地万物,而可天地与我为一,万 物与我同体。故此实即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之大道至理。且 也,老子之“众妙门”,实即《大易》之“乾坤门”、“坎离门”,亦即“戊己 门”、“玄牝门”、“阴阳门”、“生死门”,而为宇宙天地万物造化者之 本。凡未彻入于魏伯阳之《周易参同契》者,类难能了悟及之。唯此 乃道外别传,难望尽人能通,以非属知解边事也。此中有真意,欲说 已忘言!
    参证章旨第四
    《道德经》一书,旨极清虚,义宗自然,道德兼举,人天交归。自 宇宙之大,品物之繁,性命之真,日用之理,无不有其笃实践履功夫, 以为入圣超凡者在。内以观心,外以观行;内以养性,外以修命。合 内外之道,一性命之修,广大悉备,体用无遗,亘古以来,无与匹也。
    老子以“有”“无”为道之门户,使人知有所出入。夫无者,有之 未形之谓无;有者,无之已形之谓有。性命双修,有也;性命双冥,无 也;性命双至,有也;性命双化,以至于神化无方,无也。有无相生, 实亦相制;有无双照,又复双泯。往复循环,互为生灭。以一无空万 有,即是以一无破万执;以一无离万识,即是以一无破万法。此中有 大道在,亦有大机用在!一悟真无,顿超直入。无中生有,有复归 无;有无双举,而实同融。此可在事理作为上见,亦可在性命修为上 见。进之,若只是有无双用,不为上乘;最后一着,尚须有无双泯。 不但有不立,无亦不立;不但无不立,无无亦不立,无“无无”之无亦 不立。此实为天地之根,造化之源;不深彻《大易》之妙道微旨,又何 能体证?于此等神髓所系处,余曾有道偈曰:“须知有易元非易,能 会无易始近玄。且从后天观有象,直到先天未画前。”
    无之为用,不但在性命修为上为然,在事功作为上亦莫不然。 尝试言之,救死莫若使其无死,治乱莫若使其无乱,济灾莫若使其无 灾,平变莫若使其无变。此能为之于“无”之功也。为之于“无”时, 则可无为而成;治之于“无”时,则可无治而治;战之于“无”时,则可 无战而胜;争之于“无”时,则可无争而得。盖皆谋之于未兆而为之 于未形也。故以之经世治平,拨乱反正,如反掌之易而无事矣!此 “为于无为”之道也。天地何为乎?何治乎?何言乎?何争乎?四 时行焉,万物生焉!各得其所生,各得其所行。故曰:无为之为,方 为大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有之有,方为大有;无得之得,方为 大得。
    《老子》全书,发挥“无”之本体论与“无”之功用论不少,俯拾皆 是。大之而无天无地,无象无物,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小之而无意 无念,无识无知,无欲无心,无人无我。词有异同,道无二致。良以 无中有无穷妙理,无中有无穷生意,无中有无穷真趣,无中有无穷化 机,且无中更有无穷气象,无穷功用!非大圣其孰能体此。
    其次,老子继提“观妙”、“观徼”之二观圣法,亦为三家所同重之 “观字法门”。此一功法,自伏羲之“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以来。 佛家则以三乘止观教人,及观取父母未生前面目,与观照五蕴皆空 法,以及宋儒教人观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观“一阳初动处,万物未 生时”契机,丹家之观鼎炉、观药物、观火候、观圣胎与神化等。三家 圣人所用之无尽观法,均不能脱出老子所垂示之“观有、观无、观妙、 观徼”之四观圣教。后余曾为加一“观化法门”而成五观法。唯无论 从四观或五观入门,任采其中一观字功夫修持之,即能有得。而皆 以“观万物未生时之天地气象”,进而“观天地未形时之宇宙造化”为 不二上乘法要,天玄子称之为二千余年无人道破之最上一乘之“无 上大乘道”。过来人知其实非虚语。此一功夫,其造境既能高妙超 然,亦能空灵自在,既能一尘不染,又能回绝人天。其下手,由观有 进而观无,以至观无无;由观阴阳之未分,万物之未兆,进而观浑沌 之未凿,天地之未判。且宜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进而不观之以 心,而观之以神。再次宜观而无观,无观而观,观即无观,无观即观, 迄乎观亦不用,人天同冥,方入妙道。此全是功夫次第。若就功夫 层次言,则各家之观心、观相、观窍、观光、观神等等无穷数功法,则 适为入手初步阶梯矣。
    能法老子作“如是观”,则自可“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 世观万世”矣!以其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非观之以心,而观之 以道也。道通天地之化,道通万世之变。老子单提一道,玄矣,亦神 矣!
    老子提出“有无”为道之门户,此是人道之初关。复恐人着于有 无相,执于有无别,故又进而指出“此两者同”一大原则。“同”,是 “有无二元统一律”。此是入道之玄关,故曰:“同,谓之玄。”旨在教 人去分别相,泯分别识。一生一切,一切即一,斯亦即“一本万殊,万 殊一本”之旨。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无分,全是“观”字功夫与 “同”字功夫。会得此理易,证得此境难,功夫全在笃实践履。故世 人常多明也明得,解也解得,只是行不能至,功不能证。且夫“同”之 为用,不仅是要“同有无二元”,尚须进而“同万不同”。庄子所谓“通 其分为一”,即本此旨。夫同有无,则有无合一矣;同物我,则物我合 一矣;同生死,则生死合一矣;同天人,则天人合一矣。复次,同贵 贱,则贵贱不二矣;同贫富,则贫富不二矣;同苦乐,则苦乐不二矣。 然有无有别,固属法执;若破此而立有无无别,亦未彻了!欲达究竟 境,尚须浑之。故老子最后又截流一句说:“同,谓之玄”。又云:“是 谓玄同。”此便是浑有无矣。浑之又浑,直至鸿蒙未判前,试问,尚有 何言?故继之又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是入道之“重玄关”, 连前之“初关”、“玄关”,合为道门之三重关。其修为妙旨,则非一言 可尽。到重玄关境地,已是不可说之境地矣!只得以一“玄之又玄” 尽之;虽曰尽之,实即无尽也。《周易》卦终“未济”,义在斯乎?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265
xuguw 发表于 2016-6-3 23:21: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圆觉99 发表于 2016-6-2 22:36
门都未入,如何能同行。
[文化艺术] 老学与禅宗 萧天石
   老学与禅宗

    禅宗之传授,肇自释迦文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而得付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法门。①是为初祖。世称心宗。不立文字,即心是佛,故为教外别传。当传授之际,除付金缕僧伽黎为证外,并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此为其最高纲宗。由迦叶初祖传阿难,递传至二十八祖达摩。②于梁武帝大通元年,自印度渡海来中国,是为东土初祖。至金陵与武帝说法不契,即赴洛阳,隐于嵩山少林寺,初传慧可。③是为二祖,并付《楞伽经》以印心。三传僧璨,四传道信,五传而至黄梅弘忍,均为一脉单传,余均不能得法。与孔子之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大相径庭。直至曹溪六祖慧能,破此传统,始广传佛法于天下,农钵亦自此止传,免生争端。时适初唐高宗至开元间事也。


    达摩东来,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故当五祖欲传农钵时,神秀虽双眼圆明(即顿悟渐修,智行双备意),唯以其“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一偈,仍系有为法,而不见自性,故五祖仅许其为“入门”。慧能不识字,而能只眼把定乾坤,遮断一切,当和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认其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默契如来无为法甚深旨意,彻了本体,而得正传。五祖复付《金刚经》以印心,至“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言下大悟,认“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为避衣钵之争,而南遁十余年。至广州以“非风动幡动,而是心动”之机,④触 开印宗正眼,延至上席。嗣即为其开始广布佛法时期,由门人记辑为《坛经》。自唐以来,千二百余年矣,禅宗尊为正统。此为其传承 端绪之大略也(案:风动幡动之机,原于六祖:“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 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若进一层说,六祖言仍属不是。《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佛心才 云:“指出风幡俱不是,直言心动亦还非。夜来一片寒溪月,照破侬家旧翠微。”其言极当)。


    禅宗法统,自六祖后,中间曾有一段争执公案,即晋寂禅师曾奉神秀为六祖,自称七祖,大张声威。南宗自唐开元元年六祖元寂后,顿教不张者垂二十年;⑤北宗渐教鼎盛一时,为顿门弘传之障。幸赖神会和尚致全力于中兴南宗,力辟普寂之非,并谓:“秀禅师在日,指第六代传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称第六代。”以正南宗之确为禅门正统;复极阐曹溪了义,使顿教得广播于洛阳,而南宗得以中兴。据敦煌本《坛经》,及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所述,则衣虽未传,法实付予神会,而为第七祖。⑥神会殁后三十六年,德宗曾诏立神会为第七祖。⑦唯以继起人才缺乏,传承衰颓,故在禅宗史上,并无显赫地位,而其继承为七祖一段,亦为贸然删去。近人胡适,曾为翻案,根据敦煌可靠史料,考证禅宗史,大为神会不平。且谓《坛经》即为神会之杰作。⑧是非可不置论,唯功则实有不可磨灭者在焉。考六祖年二十四受信具,三十九祝发,说法三十七载,无不以大乘圆顿为归。得旨 嗣法者四十三人,其大智识如南岳、青原、马祖、石头,及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下禅师,莫不道德超群,规模广大,机智圆明, 门庭峻极;中国禅宗之有今日,实利赖之。凡听说法,虽纲宗各标,要皆唯论见性,而一以《坛经》为准绳。此其法系之大略也(详参拙著《禅宗心法》)。


    由上简述,对禅宗思想源流,可以得一概貌。如就禅宗思想深入而详究之,则知其与老学相会通者不少。共至可说历代禅宗诸大德,莫不深受老学思想影响,因达摩东来创建禅宗时,老学之发展已极可观,因而融老入禅,变通之以为用耳。玄玄丈人无道子曾谓:“以吾观之,老子道高于禅宗道远矣。”又谓:“达摩既以不立文字,即心即佛为宗,然传授之际,却又以《楞伽经》印心;五祖传六祖,亦以《金刚经》印心;《楞伽》《金刚》,宁非文字乎?且不立文字,已即文字矣!遮断语言,已即语言矣。六祖道得‘本来无一物’,确契大乘第一义谛,然而却为袈裟,几丧身命。且无物而以物为证,实自从上以来,错错相承,一错到底!最后,演至为物而争,争祖争衣,成为千古笑谈。老子则无许多葛藤。”又云“老子本经中,虽多玄妙之言,然无 怪力乱神语,老子虽有‘不出户,知天下’之言,然系依道起用,绝非在说神通法术,佛经及《坛经》中,则存有甚多预言及神通法术与神 话,非言至道至理者所应有。”又云:“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前者行已不当,明知慧能已见性,却对众曰未见性,则实属妄语矣! 佛菩萨宁能有是戏论?复示意慧能三鼓入室,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又惠明追衣将及,慧能即掷衣钵于石上,而隐草莽中。佛菩萨 宁能有是戏行?”(引此乃属“蛇足语”,虽属古人言,亦系极大不敬,罪过!罪过。)兹特略述其互相会通者如下:


    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这即是说:常道不可说,本体不可说。此即释迦文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自道”未曾说得一字”,与“不可说,不可说”之上乘旨意及《金刚经》“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毫无二致。因道不可道,佛不可说,故达摩东来,即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立其宗。老子不曰直指人心,只教人于文字外自体,于语言外默契,虽说五千言,只是随宜说法,实非大道之本体,切不可执言以为道。此即两者之二而不二,与道不同,而实有其同者在也。

    二、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这即是说,常名不可名,凡名皆权立,不可执名以求道,名言皆是“时法”,尽舍名言,始可近道。名 者,所以名道也.名物也;故名不可执,相亦须破。随立随破,随破随立,破立皆活,不可以方。此即《金刚经》所谓“如来所说身相,即非 身相”及如来说:“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与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彼非众生,非不 众生”同其旨意!故六祖《坛经》直说:“无名可名。”又云:“只教汝去 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实亦无名,即老子之“道隐无名”、“道 常无名”也。此即两家破名相之粗见,与凡所有名相,皆是虚妄之旨。若执名以求道,犹执指以求月也。名非道也,指非月也,执此则 滞此,执彼则滞彼,无执则无失。名相两遣,则真体自露矣。

    三、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此在教人泯美、恶、善、不善等诸念,而冥合之、玄同之也。禅家则说:“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当不思善恶时,此心即自空寂灵明,而得彻见“本来面目”,径登佛地!故六祖告薛简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静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四、老子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故无可指认。又曰:“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又曰:“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六祖亦曾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此又岂有二乎?

    五、老子言道时曰:“绳绳小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物。”六祖以“本来无一物”得衣钵,与老子以“无物”为教,何有分别?添一些子,便成“把茆盖头”。故老子又曰:“复归于无极。” 无,为天地始,无,为万法宗。六祖体得一“无”字,故又立无念无宗,实则不但念不可有,心亦不可有,无心为无念之本,心无,则念自不起。故余尝曰:“如从有立三藏少,体得无时一字多。”两家大旨_全是在“无”上说教。

    六、老子曰:“正言若反。”又曰:“反者,道之动。”又曰:“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由反体正,然后乃入中道。如《金刚经》之“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又曰:“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莫不皆然也。进之,或破正,或破反,或正反两破,或正反两不破;或破而不破,或不破而破,方有个入处,而可得活法天机,自在说道矣。

    七、由诸老子之“正言若反,反为道之动”,即由反乃至大顺,而建立其“正反对动原理”。又基于对动,而产生一“正反互换原理”。 老子书中多以此为用,俯拾即是。禅宗尤多以此为用,至其极也,则为“正反皆是,正反皆不是”之大法则。盖本体有正有反,故正反皆是;本体唯一不二,故正反皆不是。如说不立文字是,则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则公案即不是;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则公案是,则不立文字即不是。实则二者皆是皆不是。如说诸法有是,诸法无即不是;说诸法无是,诸法有即不是。实则二者皆是皆不是。即是即不是,即不是即是。再随机为用,更可因其所立而破,故宗门多呵佛骂祖之徒。既“无法可得”矣,又何喋喋不休于说佛法为?既“无佛可成”矣,又何孜孜不息于参禅证佛为?且也,凡有所立,皆可用其“反”以破之。如六祖对韦使君等言,则谓:“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对薛简则谓:“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 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又如经说:佛性是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六祖答行昌却告以:“无常者,即佛性 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又如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K。”六祖却和云:“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虽曰存随机破执, 因人指迷,“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要皆“举对即错,拟议皆非”,“理即非理,非理即理”之说教也。不然,宗门恒以“不思善,不思恶” 与“对境心不起”为教。却又以“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为教乎? 旨在凡有所“立”,皆必能“破”能“转”,方显唯我无二。尤侗认六祖和五祖,及和卧轮两偈.“俱是翻一层法”。故他又翻一层和云:“树边难着树,台上莫安台。本来不是物,一任惹尘埃。”又“问君何伎俩,有想还无想,心起心自灭,菩提长不长”。所谓翻一层者,即老子之“反”字教也。极其反而反之又反,则佛法亦无一不可驳,所以在宗门“唯我独尊”之秘旨下,佛亦一无是处也(案:此是戏论,彻底一句,仍属不是;大凡一切理一切法,随缘可破,天下无不可破之理,无不可破之法也)。

    八、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又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虚极则空无一物,即“本来无一物”者是;静笃则寂然不动,即“万境自如如”者是。⑨归根则自超越心体,涵摄一切,而本迹两忘,动静双遗矣。佛家立一超越心体,恒言即心是佛,见性是佛,以为圆顿之教。老子立一“归根复命”,即本体即功夫,即功夫即本体,身心性命,内外物我,全摄无遗,无余无欠,而浑然与天地同体矣。老子重归真返朴,重返朴还淳,均即所谓真如自性也。名异而实同,一而不二。

    九、老子认天下事理,皆相对而生,相对而立,如曰:“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坛经》亦本此对待原理,而立无情五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之三十六对法,并认一切皆由二道相因,而生中道。故曰:“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暗没则明;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显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⑩盖有无相因而生,相因而立,亦相因而显,相因而成。浑而泯之,玄而同之,通其分则一矣。虽曰一矣,虽曰生中道矣,然究极 言之,一亦不可执,中亦不可立。

    十、老子以自然为宗。《坛经》六祖末后二偈有曰:“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所谓“果自成”者,亦 即上偈之“结果自然成”也。《五灯会元》解此有曰:“问: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如何是一花开五叶?师曰:日出月明。曰:如何是 结果自然成?师曰:天地皎然。”此即其同重自然之旨也。

    十一、《老子》全书。一以“无为法”为其纲宗,而伸之曰“无为而无不为”,扩其义而言之,则无立而无不立,无有而无不有,无住而无不住,无得而无不得,无生而无不生,无灭而无不灭。在禅宗自释迦拈花传法迄于今,亦一以“无为法”为纲宗。以“有作有为皆是妄,无作无为始近真”。故北宗以“时时勤拂拭”而失衣钵也。盖一无则一切无,一有则一切有,一立则一切立,一破则一切破也。在“无”上立脚,方涵融一切,圆成一切,不待扫而自无一物也。

    十二、老子以“无”为道体,而无又不可说,故立“一”以为言,曰 道生一。而以“抱一”“得一”“守一”为天下教。由一生二,而至于万;是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复又归根返朴而入于一,一再归无,是万殊复归一本。禅宗则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训入一”为宗。诸佛圆通,更无增减。永嘉禅师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均是此旨。其一立一切立,一破一切破,一实一切实,一权一切权,再演而至万法之用,均不外是。

    十三、老子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为教。此守中之教,乃继本经中上文“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来;虚则静而为无,动则出而为有,二语乃赅动静有无为言。离动静有无,则得“中道”,非动非静,非有非无,俱不可执,而教以“中道是守”,直至最后,中亦不立,“复归于无物”。此千古来,恒未经人道破。禅佛要旨,亦唯在教人离空有两边而守中道。 一切对待,皆为边见,万千边见宜舍,唯立中道。有不可执,空亦不可执,着有着空,皆是外道。小着一切处,不住一切处,方得自在圆通。无念无相,无住无缚,最后中道亦离,心亦无有,而复归于无物,复归于无无,方为最上一乘。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266
xuguw 发表于 2016-6-3 23:21: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圆觉99 发表于 2016-6-2 22:51
勘破了就该放下。何况本来就破,何用再堪。
    以上只是随举一二,简述道佛会通处,以概其余。总之,老子道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入,无所不宜。言其体,禅佛无有过者;言其用,儒家不能出其藩篱。老子之学,当战国秦汉之际,即已深为学者所乐道,迨文景之世而大行;魏晋之世,老庄玄学之风鼎盛;有唐一代,《老子》几成家喻户晓之书矣。禅宗之学,自达摩东来,单传至六祖后,始暂普行于世,而为学者所争趋。南岳、青原、马祖、石头,以及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诸公,巍然挺出,丕振禅风。自此以下,历代宗门大德,鲜有不出入儒道,深造有得,以默契于两家妙义玄理(尤以道家为然),而会归于禅宗,发挥淋漓,以续佛祖慧命,昌其大全之旨于无涯也。

    至其互异处,自亦极不少。老子多因用以归体,故言用多于言体。禅宗多因体以显用,故言体多于言用。老子多言治平之道,禅宗则不以为意。唯老子用世之道,却非入世主义者,以其即用即舍,即入即出。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却非出世主义者,以其即出即入,即藏即行。用舍行藏,卷舒自如;入出世间,悠然自在。余故常言老子为“超世主义”者,不主入世,亦不主出世。即入即出,即出即入;不沾不滞,不执不缚。以入出者,形也而非神也,外也而非内也,名也而非实也。一有分别相,便不一矣。老子与儒佛二家旨要,不尽同者在此。正庄子所谓:“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冥合天人物我、用舍行藏而为一者也。由道起用,用,道之所出,而用非道也。亦犹由日生光,光,日之所出,而光非日也。

    其次,老子主无我,是真无我者也。而复以“无身”为教,以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我四条目,为“不立我”之旨要。禅佛虽主无我,然无处不以“立我”为纲宗。顶天立地,舍我无人。廓清一切,超脱一切,故以度人为圣事,以棒喝为接引,以闳辩为玄慧,以苍生为迷羊。虽曰参须自参,悟须自悟,行须自行,证须自证,然总不舍随机指点。老子力主“绝圣弃智”为务,以之为最上乘道妙,而以自愚为用。不先人而常随人,不上人而常下人。曰“我独顽且鄙”,何尝以教人自尊自大、自狂自妄?禅宗自达摩初祖以下,无不“独标一我”,有“天下无人”之概!故戒定慧中,尤重“慧”以为用。佛非悟莫至,悟非慧莫由。故说教与接引时,尝有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之分;老子则浑而同之,混而一之。老子重玄理而不重玄智,以“若 昏”、“闷闷”为是。禅宗则重菩提智,以证圆顿果。故重机锋转语, 以达纵横应物,重诡辞闳辩,以达出没卷舒。如《坛经》曰:“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又云:“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老子反对用智,故自亦反对用慧。《坛经》又云:“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又云:“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而老子则一智慧亦不用,罔论八万四千智慧。

    其次,老子简要,而禅佛繁琐。老子言“无身”,只是二字;言弃智,亦只是二字。一无一切无,一弃一切弃。而六祖《坛经》言身智, 却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又述四智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因果转,⑾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⑿憨山大师认为:“此八句发尽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往往数宝算沙之徒,贪多嚼不烂,慨视此为闲家具,曾无正眼视之者,大可悯也。”(见《梦游集》)实则禅佛门中实多闲家具,教人去 法缚,而多法语。天玄子于《了玄集》判此有曰:“千百亿身无一心,何标四智与三身?八识元来无一识,何须转处不留情?”其言实非强 解。老子文虽简古,却甚平平实实;理虽玄微,却极淡朴无华。此与大藏经之具万千佛法,禅宗门下之多恒沙公案者,实大相径庭也。

    【注释】
    ①据《大梵王问决经》卷三:梵王至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苑献佛,舍身为床坐,请为群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吩咐摩诃迦叶。
    ②据《岭南丛述》载:菩提达摩大师,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为之改名达摩,取通大之义也。
    ③据《指月录》:初祖欲返天竺,命各言所得。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所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 吾髓。”
    ④据《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八:“六祖风幡语,世所盛传,然西土已有之。十八祖伽耶舍多,侍师伽难提尊者次,闻风吹殿铃声,师问曰:‘铃鸣邪?风鸣邪?’祖答:‘非风铃,我心鸣耳。’(《五灯会元》同载)六祖岂拾前人唾余者?非一时偶合,则记者必有一讹耶。”
    ⑤宗密所撰《略传》云:“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师,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朝臣归崇,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岭南宗徒,甘从毁灭。”其所云与敦煌本《坛经》中一段相合,此段为后世所删。
    ⑥敦煌本《坛经》.于六祖涅槃时有云:“上座法海向前,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撩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第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传。”按此即指神会。据《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云:“和尚(六祖)将入涅槃,默授密语于神会。语云:从上已采,相承准的只付一人;内传法印,以印自心,外传袈裟,标定宗旨,然我此衣,几失身命。达摩大师《悬记》云:至六代之后,命如悬丝,即汝是也。是以此衣,宜留镇山,汝机缘在北,即须过岭。二十年后,当弘此法,广渡众生。”此则与上举敦煌本《坛经》合。
    ⑦事据丁福保笺注《坛经》本,所引敦煌本南宗定是非论,及《神会语录》第三残卷摘录。略述神会当时一方面攻击北宗之法统,普寂妄竖神秀为六祖之不当,籍建南宗法统;一方面力排北宗之渐修方法。并遭劾黜,于肃宗时,受内府供养,于是而六祖宗风大振,殁后德宗诏封七祖云云。
    ⑧《坛经笺注》引胡适之言曰:“神会费毕生之精力,打倒北宗,建立南宗为禅门正统,居然成了第七祖。但后来之禅宗大师,都出于怀让及行思两支门下;而神会之嫡嗣,除灵坦、宗密之外,绝少大师。所以临济、云门两宗风行以后,更无人追忆当时出死力建立南宗之神会和尚。在《景德传灯录》书内,神会只占一个极不重要之地位。他的历史及著述,埋灭在敦煌石室里,一千多年中,几无有一人能知神会在禅宗史上之地位。历史最不公平之事,莫过于此事者矣!然而神会之影响,始终还是最伟大最永久的,他之势力,在此一千二百年中,始终没有隐灭。因为后世所奉 为禅宗唯一经典之六祖《坛经》,便是神会之杰作。《坛经》存在一日,便是神会思想势力存在一日。”
    ⑨《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如如是不动义。”黄檗《传心法要 .下》:“菩萨于诸见而不动。”静笃非仅在静中见也,静固静,动亦静;不生心固静,生其心亦静;以“万境一如,不起分别”,此即老子“归根”之义。
    ⑩慧海撰《顿悟入道要门》,对此曾引申之曰:“或问:何者是无为法?答:有为是。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又问:何者是中道义?答:边义是。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生?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
    ⑾佛家有八识之说,转识可以成智。五者,指八识中之前五识,即由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于色、声、香、味、触之五尘,有能起五种识之性也。八者,指八识中第八识之阿赖耶识而言也。此又名藏识。六者,指八识中第六识之意识而言也。七者,指八识中第七识之末那耶识而言也。此又名我见识。六七二识属因,八识及前五识属果。故曰五八六七因果转。
    ⑿那伽定,即常定之意。《人天眼目·下》注云:“那伽定者, 此曰龙定。龙常静思摄念,故有定力,能现大变。佛有四威仪,而常在定,故喻龙也。”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267
圆觉99 发表于 2016-6-4 08:33: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uguw 发表于 2016-6-3 23:21
以上只是随举一二,简述道佛会通处,以概其余。总之,老子道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入,无 ...
约权而言,老子只是天乘,亦还没有尽天乘之理。尚不能与佛教的小乘相比,更不必说大乘了。lz所粘的立异之说,还是少看为妙。后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使用道具

268
xuguw 发表于 2016-6-4 08:35: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圆觉99 发表于 2016-6-4 08:33
约权而言,老子只是天乘,亦还没有尽天乘之理。尚不能与佛教的小乘相比,更不必说大乘了。lz所粘的立异之 ...
禅宗和道学的关系。。。。愿闻其祥!!所言极是

使用道具

269
xuguw 发表于 2016-6-4 08:36: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圆觉99 发表于 2016-6-4 08:33
约权而言,老子只是天乘,亦还没有尽天乘之理。尚不能与佛教的小乘相比,更不必说大乘了。lz所粘的立异之 ...
老子道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入,无所不宜。言其体,禅佛无有过者。。。。??????

使用道具

270
圆觉99 发表于 2016-6-4 08:55: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uguw 发表于 2016-6-4 08:36
老子道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入,无所不宜。言其体,禅佛无有过者。。。。??????
真是这句,暴露了其所见非正。何成识得佛、识得禅。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