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uguw
29965 323

道德经到资本论:何新【道德经释评】之释评   [推广有奖]

贵宾

泰斗

36%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保卫《资本论》

威望
3
论坛币
659057 个
通用积分
580.3555
学术水平
7108 点
热心指数
6183 点
信用等级
5677 点
经验
427494 点
帖子
29199
精华
21
在线时间
46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11
最后登录
2021-2-23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学科前沿] 《道德经》与经济学(保卫《资本论》作者开讲啦)

许光伟:《道德经》与《资本论》关系简说
道德经释评  

138492s.jpg
道经



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
都不是永恒的道理。
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
都不是永恒的名称。

无任何名称,
正是天地的元始。
有最初的命名,
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

所以:
从永恒普遍的虚无,
可以理解道的消隐。
从永恒的存有,
可以观察道的连续。
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
它们竟是如此玄奥。
玄奥呵,玄奥!
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
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
都知道善何以是善,
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
有与无相并而生,
难与易互相成就,
长与短互相对比,
高与低互相映衬,
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
前与后互相追随。

[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
传言无声的教诲。

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
任其生长而不培育,
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
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
正是由于从不占有,
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不崇尚奸诈,
使老百姓不去竞争。
不贵重难得的宝货,
使老百姓不去偷盗。
不激发人们的欲望,
使人心不被搅乱。

所以圣者的统治之道是:
空虚人们的心灵,
填饱人们的肚子,
削弱他们的抱负,
强健他们的筋骨。

永远使老百姓无知识无欲望,
即使聪明人也不敢有所作为。
--有为者都不敢作为,
则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道看起来很是空洞,
但使用起来却永不穷尽。

深远呵,
好似万物之总根源。
神奇呵,
似不存在而又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
但它似乎是上帝的祖先。



天地并不仁慈,
它对待万物如同对待稻草狗。
圣人并不仁慈,
它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稻草狗。

天地之间,
难道不正象那种风箱吗--
空虚但并不匮乏,
风涌涌而冒出。

讲话太多就会窘困,
不如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月神不死,
所以被称作"太阴之神母"。
阴母生育之门,
就是天地化育之根。
绵密而如长席,
永远也不会穷尽。



天永恒而地无垠。
天地之所以永恒无垠;
因为它们并非存在于自身,
因此才能得到永恒。

所以:圣人藏于后反而彰显,
置身于外反而存在。
正由于他无私,
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最高之善仿佛水,
水容纳于一切容器而没有固定之形。

能存在于人们所厌恶之地,
那就接近于懂得"道"了。

居处适应于任何之地,
心灵沉静有如深渊。
交往善于择人,
立言善于守信,
执政谋求治平,
作事善有耐性,
举动善择时机。

他总是不与人争,
所以永远不招怨恨。



与其把持而经营,
还不如放弃。
以锻打而使之尖锐,
也不能永保其锋利。

满堂金玉,
没有人能长久保守。
富贵而骄傲,
会为身家招来灾祸。
功成而身退,
这才合于天道。



灵魂与形体相合一,
能永不分离吗?
团缩气息使之轻柔,
能够象一个婴儿吗?

荡除杂虑而观见深幽,
能够无所遗漏吗?
怀爱百姓而治理国家,
能够不用计谋吗?

如同天门一张一合,
能够象一个母性吗?
内心明白而通达,
能够表现得如同一无所知吗?

十一

三十根辐条拱起一个空壳。
正是由于它是空壳,
所以才有车的用处。

团和粘土作成一个空壳。
正是由于它中心是空的,
所以才有容器的用处。

凿开门窗作成一个居室。
正由于中间是空的,
所以才有房屋的用处。

总之,事物之所以有用而有利,
就是由于善于利用空无。

十二

色彩缤纷令人眼花,
声音喧嚣令人耳聋,
五味错乱令人败口。
奔驰游猎令人心狂,
宝货稀有诱人盗窃。

所以,圣者只求饱腹不求悦目。
有所放弃从而才有所获取。

十三

爱和恨使人困扰
人们常把大害当作自身。

人为什么被爱与恨所困扰?追求爱,
躲避恨,
得到它困扰,
失去它也困扰。所以说爱与恨都使人困扰。

什么叫把大害当作自我?
为什么我们会有忧患呢?
因为我们爱顾自我。
如果我们没有自我,
我们还有什么忧患?

所以,难能的是化自我于天下,
那就可以寄托于天下。
真正善爱自我是以自身化及化天,
那才可以将自我托付于天下。

十四

看见了又看不见,
它名叫"夷"(隐)。
听到了又听不到,
它名叫"希"(暗)。
捉住了却捉摸不到,
它名叫"微"(无)。

这三者难以穷究,
却混然而一体。

它出现也不明亮,
消失也不暗昧。
绵绵不断不可名状;
来来去去归于虚无。
所以它是无形态之形态,
无现象之现象,
它的名称就是"恍惚"。

迎上去见不到它的头,
追上去见不到它的尾,
人们只能从它的过去
而把握它的现有。
必须了解古初的历史,
这也就是道的纪录。

十五

古代那善于运用天道的人,
见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隐,
其心灵深不可测。

由于深不可测,
所以只能勉强为之作个形容--
他谨慎小心
仿佛在严冬跋涉冰河;
他犹犹豫豫
仿佛提防所有的邻人;
他在重严肃,
仿佛在做客;
他散漫无形
仿佛一块涣解的冰。

敦厚象一块顽石,
空旷像一座山谷,
混沌仿佛一道浊流。

谁能由混浊中
而静静地得到澄清?
谁能由安祥运动中
而徐徐地化生?
保持这种道术的人从不会自满。

正由于不自满,
所以总能不断地从陈旧中创新!

十六

进人虚无之境,
安守于深静厚重。
让万物自由动作,
我只观察它们的归复。

万物品类芸芸总总,
但都要落叶归根。
归了根就会安静下来,
这就叫归复其命运。

命运是不变的,
名字叫作"恒常。"
能识知这种恒常者,
就是聪明人。
不能识知恒常之道,
胡乱来者就会遭遇凶险!

识知恒常之道者是宽容的,
宽容就会公平,
公平就能做王者。
王者顺于天,
天顺于道。
顺于道则能长久,
就永远不会失败。

十七

最高的统治之道--
是使老百姓不觉察其存在。

其次之道是让人民热爱他。
再次是让人民赞美他。
再其次是让人民畏惧他。
再其次是让人民轻侮他。

诚信是靠不住的,
难免总有人失信呵!
悠然而慎于出言,
一切举措成就,
要让百姓感到仿佛出于自然和自愿。

十八

自然之大道废失了,
于是而要讲仁义。
由于有了智慧,
所以才有大骗。
正是由于六亲间不和睦,
才需要推崇孝道。
正是由于国政混乱,
所以才需要有忠臣。

十九

放弃聪明和智慧--
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
放弃讲仁和义--
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
放弃追逐巧利--
盗贼就会消失。

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
让我再嘱告人们:
要坚守于朴素,
减少私心与欲望,
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

二十

顺从与违逆,
相去有多远?
美善与丑恶,
相去又多远?

众人所畏惧的,
我们不能不畏惧。
荒唐啊看不到止境!

世人都在嬉乐,
好像在分享祭牛
好像春日登临春台。

我则惧怕那些未出现的预兆。
好像未出生的婴孩。
惶惶呵,
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都满足,
而我却好像有所遗失。
难道我的心灵是傻瓜吗?
愚蠢呵!

世俗之人都聪明,
只有我糊涂。
世俗之人都明察,
只有我昏昧。
荡漾有如沧海,
飘扬而没有归宿。
众人都有图谋,
只有我冥顽不化。
我处处与人不同,
只贵于葆养我的元气。

二十一

大德的用处,
只有跟从于道。

道这种东西,
恍恍惚惚。
但虽然恍惚,
其中却有万物。

虽然恍惚,
其中却有万象。

昏昏暗暗, 其中却有精神。
这精神是真实的--
其中有信息。

从古代到今天,
它的名称不变,
却观照着万物。

我怎样认知万物的必然呢?
就是根据道。


二十二

翘脚站立不住,
跨脚走不得路。
只看自己的人眼光不明亮,
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强大。
自夸的人得不到承认,
自我满足的人不会长进。

这些对干道来说
是废物、是恶物,
所以有道的人不会以此自处。


二十三

曲线能成为圆,
弯弧能成为直,
凹陷能成为满盈,
破旧能成为崭新。

少取反而多得,
贪多则会迷惑。
所以圣人所抱持的只是一个原则

不注视自身才能明察万物,
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见是非,
不自我夸耀才能得到成功,
不自我封闭才能有所进取。

正由于不与人争,
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他争。
古人常说委曲求全这个道理,
难道是空话吗?
这是真理呵!


二十四

要少说话而听从于自然--
狂飙不会刮一整天,
暴雨不会下一整天。

风雨来自于谁?
天地。
天地都不能令其长久,
何况人事呢?

所以顺从于道的归化于道,
追随于德的归化于德,
追随于亡失的则必得到亡失。

归化于德的
他的道就是德。
追随于亡失,
他的道也就是亡失。


二十五

有一种东西浑然一团。
它先于天地而生,
静静而默默,
傲然独立而不变,
反复运行而不止,
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亲。

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么,
只能把它记作为"道"。

勉强命名称之为"大"。
而大就会消逝,
消逝就会疏远,
疏远又会归返。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
世界上有此四大,
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呵!

君王要效法于大地,
大地要效法于上天,
上无效法于道,
道则效法于自然。


二十六

重物是轻物的基础,
宁静是运动的主宰。

所以,圣人终日在外旅行,
离不开辎重。
虽然居处在高耸的楼观,
也沉静超然。

那身率万乘的君主,
怎能自轻于天下?
轻率会丧失根基,
暴躁则会丧失主动。


二十七

善于行动就不会留下辙迹。
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瑕疵。
善于计算者不须借助策筹。

善于封闭
无须锁也打不开。
善于捆绑
无须绳索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善于救助人,
而不会放弃任何人。
善于利用一切物,
而没有丢弃的事物。
这就叫暗中之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导师,
而不善之人是善人利用的材料。

不尊重其导师,
不爱护其资材,
即使是聪明人也会迷惑。
这就是奥妙之所在。


二十八

明知自身的雄强,
却坚守自身的雌弱。
宁作天下的疑海。

宁作天下的谿海,
坚守正德而不离,
复归于婴儿形态。

了解自身的清白,
却坚守自身的昧墨。
甘于做天下的低谷。

甘于做天下的低谷,
才能永操内德的充实,
而回归于浑朴。

浑朴而塑成为器物。
圣者利用之作为官长,
善于制作者不会生硬地切割。


二十九

想要夺取天下而据有它,
我可以肯定他不成功。
天下乃是神所创造的器物,
不可以夺取它,
[也不可占有它。]
硬要这样作的必败!
据有它的必会丧失!

所以万物,
有前行则必有后随。
有吸入则必有呼出。
有强盛则必有衰弱。
有上升则必有跌落。

所以圣者放弃过分,
放弃奢侈,
放弃安泰。


三十

要以道义辅佐王者,
不要以炫耀兵威而称雄于天下,
其政事才会有好结果。

军队所过之处,
就会遍生荆棘。
大战之后--
必有大灾!

故善于用兵者达到战略目的立即罢手,
决不敢长久地霸逞雄强。

有战果而不敢得意,
有战果而不敢炫耀,
有战果而不敢骄傲,
有战果而示人以不得已,
有战果而不敢逞强。

凡事物发展强大就会衰老,
因为这违背了道,
违背道则接近于灭亡!


三十一

一切兵器都是不祥之器,
不要希求而且应当厌恶它,
所以有道义的人不使用它。

武器是不祥之器,
不是君子使用之器,
君子只有不得已才会使用它。

使用它也恬淡处之。
取得胜利也不赞美它,
赞美它就是以杀人为乐事。
以杀人为乐事,
是不会实现其志向于天下的。

吉祥之事以左方为上,
凶险之事以右方为上。
君子安居以左方为上。
战争则以右方为上。
让副将军坐在左方,
大将军则坐在右方,
就像在丧礼上那样。

杀人众多怎能不满怀悲哀?
所以即使取得胜利也要以丧礼来对待。


三十二

道是无名无形之物。
即使小,
天下却无人能征服它。

作王侯的若能掌握它,
一切事物将自然地归化。
天地会交合而化育甘露,
人民不需要命令,
而会自动运行。

开始建制需要立名分。
但既然有了名分,
就要知道它的界限。
知道界限就不会失败。

好比道被放之于天下,
就像江河之流入大海。


三十三

了解别人是智慧,
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
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
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
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三十四

大道无所不在,
可以在左,
可以在右。

万物依赖它生存而它并不讲什么。
事情作成功它也并不显名,
养育万物却不做主人,
可以称作"极小"。

万物归依于它而它不做主人,
又可名为"极大"。
正由于它不自居为大,
所以它才是真正的至大。


三十五

执大道之象,
可以走遍天下。

到任何地方不会遭遇祸害,
从而安全、平和、顺达。

音乐美食
会令过客止步。
道进入口中,
却淡而无味。

看起来看不见,
听起来听不见,
但用起来却用不完。


三十六

将封闭它,
就先让它打开。

将削弱它,
就先让它强大。

将废贬它,
就先让它升华。

将夺取它,
就先授予它。
这就叫黑暗中的光明!

柔弱能战胜刚强!
鱼不能离开水源,
统治国家的利器不可传示于人。


三十七

道永远什么都不作,
但却无所不在。

如果王侯能把握它,
万物都会自然生化。

如果在生化中有所兴作,
我就以"无名"的方法来治理它。

用"无名"之法去治理它,
就可以消除贪欲。

无贪欲则入静,
入静则天下自然安定。


下篇·德经


三十八

上品德性看不出德性,
才是真正有德性。
下品德性不能失离于德性,
所以本质是无德性。

上品德性不作什么
但无所不能,
下品德性什么都作
但作不成什么。

崇尚仁者什么都要作,
但作不成什么
崇尚义者什么都作,
结果什么都要作。
崇尚礼推行而不得回应,
只好扬臂而扔出去。

所以丧失大道而后才讲德性,
丧失德性而后才讲仁爱,
丧失仁爱而后才讲教义,
丧失教义而后才讲礼制。

所以利制只是忠信的一张表皮
是乱世之开端!
自以为有先见之明,
那不过是玩弄道的虚华,
而实际正是愚蠢之至。

所以男子汉
选择厚重而不选择轻薄,
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
不要后者而要前者。


三十九

自古以来成功靠统一。
天得一统则澄清,
地得一统则安宁,
[神得一统则灵验。
泉谷得到一统则盈满,
万物得到一统则生存。
侯王得到一统
才能主持天下之大政。]

所以必须致力于统一。
天不清明怕会分裂,
地不安宁怕会爆震,
泉谷不充盈怕会干涸,
万物不能生存怕会消灭。
神灵不灵就无人信仰,
君主失政就会颠覆。

所以贵者要以贱者为根本,
高者要以下者为基石。

所以君王自称孤、寡人、不足--
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
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无荣誉。
不希求明亮而如玉,
却宁可落落如顽石。


。。。。。。中间多少行人泪,见下楼分解,补充!!


八十一

真理并不华美,
美言未必真实。

行善者不巧辩,
巧辩者不良善。

真知者不求广博,
求广博者不能真知。

"圣人"不积私蓄--
他给予别人愈多,
自己反而愈充足。

大自然的规律呵--
是利物而不害物。
圣者的法则呵--
是有为而不争夺。

2000年8月15日
译作于沪上雨辰斋之养庐


  各家演说,汇入保卫资本论洪流。。。。


。。。。。。
荒漠化吗?从《道德经》到《资本论》的崛起!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道德经 资本论 深不可测 自以为是 无所不在 政治生活 现代人 金岳霖 资本论 道德经

ben_470_1_1.c3.jpeg (57.13 KB)

ben_470_1_1.c3.jpeg

回帖推荐

xuguw 发表于313楼  查看完整内容

《保卫资本论》更正错误版.pdf (40.38 MB, 下载次数: 0) 其它错误,参照老版本200M的改!!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rar_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A26HtJ8Z13_8d?sudaref=www.baidu.com

xuguw 发表于286楼  查看完整内容

道,可道,非恒道:答《大道重出》 《道德经》与经济学(保卫资本论)

xuguw 发表于232楼  查看完整内容

保卫资本论-Docin.com豆丁网 http://www.docin.com/doclist.do?id=647357

xuguw 发表于163楼  查看完整内容

资本论在何种意蕴上是史书(21世纪资本论的历史书性质) - 豆丁网 http://www.docin.com/p-1608715762.html

xuguw 发表于127楼  查看完整内容

看看哲学家的经济学作品。。。和正统的经济学作品毕竟不同。他山之石 郑奎飞 (作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1月1日)

xuguw 发表于107楼  查看完整内容

若无阴阳,生之何来。二元是认识论范畴。一元论的要旨是可知论。对一元的把握,在于行动和道的统一。譬如,劳动之为实践的道体,就是“一元”。 你说的阴阳、大小、明暗……可视为“一元”的存在方式,而“一元”的显露,即可之道。 一元是道的范畴,即认识形式,非道体本身。若劳动,其道体是劳动过程。

圆觉99 发表于87楼  查看完整内容

正因道体不可识,才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xuguw 发表于88楼  查看完整内容

康德的彼岸世界会意于此。道的体,指示我岸,非彼岸。 所谓不可识,指示行动和道的统一。我们前面已经交换过意见。道的体,非本体,是道体,即周易。

圆觉99 发表于99楼  查看完整内容

不识得此寂然不动之心,处处挂碍。何能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禅宗明心见性,亦是见此心。见性后,方能无执、无碍。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活泼泼的。

小小磊子 发表于92楼  查看完整内容

我倒觉得道德经的道,就是指易经,嘻嘻!

zhangbaoqian 发表于11楼  查看完整内容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是真理的微妙,老子此话的用意是告诉大家他得道后的感觉,而不是说道之玄,拒众生于千里。真正的道理是可以被认知的。我们只是对不认识的东西才觉得奥义。我们在此讨论资本论,道德经,其目的是搞清楚,其真义,这才是真的保卫资本论,弘扬民族精髓,道德经!
已有 3 人评分经验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kongqingbao280 + 40 + 1 + 2 精彩帖子
1212廖静 + 100 + 1 精彩帖子
yyj_1976 + 100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24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7  信用等级 + 7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沙发
xuguw 发表于 2016-5-27 13:43: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长生不死,可谓是生育万物的同一的神母,神母生育万物的地方,可称之为天与地的本根。此本根生化不息,滋生万物,无穷无尽。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天永恒而地无垠。天地之所以永恒而且持久,是因它自身并不被生成,所以其能保持生生不息。所以:至圣之人处事时把自己身家性命放在最后,反而彰显他的事迹。把自己置之度外,这样反而身体得以保全。因为他并没有私心,所以才成就他的志向。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善之道就象水之道一样。水能容纳万物而己无固定的形状。所以能做众人所厌恶之事,这就接近道之本了。居住之道在于选择居所,心之道在于渊。交往之道在于与人友善,言谈之道在于守信,执政之道在于谋求治平,处事之道在于忍耐,举动之道在于选择时机。始终保持与人无争之心,所以永远不招致怨恨。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与其坚持大道而把它发挥到极至,不如放弃让它自行发挥;改造它使之尖锐锋利,但也不能使这种状态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没有人能长久保存它,使它不缺失。因富且贵而生骄奢之心,必因此自食苦果。道成事功而本身隐蔽不显,这是天道啊!  


第十章 载营魄而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合魂魄而使之成为一体,能使之长久合一,能达到永不分离的境地吗?敛神凝气,使自身呈现温柔祥和,能达到婴儿那样的境地吗(盖婴儿之柔顺祥和发乎其身,而无做作,故其境地不达),清除明镜,能达到毫无瑕疵的境地吗?爱国治民,能达到使他们没有作为的境地吗?天门一张一合生化万物,难道只是雌性的作为吗?(老子认为,有玄牝、玄牡,阴阳交合而万物生焉,天门开阖,唯雌而不能生化万物)心明事达,能达到无为的境地吗?(老子曰无为,非不为,而是顺道而为,不违道,甚至是清除违道之为,否则,他亦不会大谈天之道,人之德,君之治。言道、德、治,目的在于使人明有为之道—顺而导之,逆而除之)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条辐条拱起一个车轱辘,原先的辐条已经改变,却成就了车的用途。和粘土烧制成器皿,原来的粘土已经不存在了,却成就了器皿的用途。凿作门窗建成房屋,原来完整的墙壁已经遭到了破坏,却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所以事物的存在可以被利用,它变化可以形成新的用途。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使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青、黄、赤、白、黑)缤纷令人眼花,五音(宫、商、角、征、羽)喧嚣令人耳聋,五味(酸、甘、苦、辛、咸)错乱令人口丧,奔驰游猎令人心狂,罕见宝物令人生偷窃之心。所以,智者求果腹而不求悦目,所以取前者而舍弃后者。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荣誉与耻辱临近我们,我们会心生惊恐、不安,如同大的忧患降临。何谓宠辱若惊,荣誉被当作是上好之事,耻辱被当作是最差之事。得到它心不安,失去它同样心不安。故曰宠辱若惊。何谓何谓贵大患若身?我们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我们顾虑自我,假如我们不再顾虑自我,我们有何顾虑和忧患?所以,把天下视为己身而贵之,则只可把他寄托于天下;把天下视为己身而爱之,则可拯救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凝视道,道之不可呈现与我们者,可名之为夷(隐)。聆听道,而道不可被我们闻听者,可名之曰希(喑)。我们用手搏抓道,而抓不到者,可名之为微(无)。此三者(夷、希、微)不可以穷诘(追根究源)。浑然一体可谓是道之本身。道运行,本身并不显明,道离开,本身也不晦暗。追索它,但对它无可规定,它不是现实的事物。这可以称之为没有形态之形态,没有现象的现象,可以命名为恍惚。同它相遇,不能得知它的始端,紧随其后,不可得知它的结尾。坚持道亘古不变的法则,可以用来驾御现在的现象,就能得知过去的开始,进而可以理解现在和未来,这就是道运行的轨迹。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代精通道术者,见解微妙而洞察事物根本,心灵深不可测。正因为他们深不可测,故勉强对他们加以描述:他们谨慎小心,仿佛在严冬跋涉冰川,他们处事犹犹豫豫,仿佛在提防他们的四邻,时时保持他们的庄严,如同做客。他们散漫无形,如同一块正在融化的冰。他们敦厚如同质朴未纹饰的白木。他们心胸开阔如同山谷,质朴混沌如同浊水一样不可分明。谁能缓澄浊水而徐得清流?谁又能在运动中徐徐生成?持有这种道者不追求圆满,正因为他们不满足,所以能从陈旧的事物中引导中新生的东西来。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忘却自我而达到至虚之境地,冥守自己的本心。察万物运动不息,我观察它们往往返返。芸芸宗宗,都向他们的自身返回。返回它们的自身,叫做静,这种静叫做命运。命运可称作常,明了这个恒常的命运可称为明。不知事物的命运(或规律),自行其是,则会遭遇凶险。知道这个命运的人则会生宽容之心,宽容就会生公正之心,公正则知驾御之道,知驾御之道则达天意,知天意则知大道,知大道则长久,就永远不会失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至聪之人,对道持不知其有,其次之人,对道心生亲近,再次之人,赞扬道,再次之人,畏惧它的存在,再次之人,诋毁它,不承认它的存在。道的存在理由不充分足吗?其存在的理由不足为信吗?道悠然自存,贵其言而不语。功成事就,而不自显,使百姓都感到“这是应该的,道何涉我们的事呢”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人遗忘废失,言爱人(仁)和事宜(义)之理就产生了;崇尚理智,追求技巧、欺骗、奸诈之事便会滋生;六戚(父子、兄弟、夫妇)不合于道,讲求孝(事父母至以尽能曰孝)慈(爱子之情曰慈)之礼产生了,国政混乱,才彰显忠臣,来治理时局。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杜绝成圣贤之心,放弃追求理智,民众的利益就会增加百倍;杜绝讲求仁之道,放弃宣讲义理,民众就会恢复到本来的孝慈;杜绝追求技巧,放弃宣讲利益,不可能发生抢偷等行为。把这三者仅仅写成文字是不够的。所以我另有所嘱:坚持原始本色不动摇,减少私心和欲望,放弃学问则无忧患。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飚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赞同与顺从,相差有多远?善美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众人所畏惧的,我们就不可以不畏惧!这是荒唐无比的识见啊!世人都在嘻乐,如同分享祭牛,象春天来临,喜气洋洋。我却独自担忧那未出现的征兆,它如同还未出生的婴儿,在母腹中孕育;因此心情惶惶,仿佛找不到归宿。众人皆满足之时,我却感到有所缺失。难道:我具蠢牛的思想!世俗聪明,而我胡涂,世人明察一切,独我昏昧。大海看似平静,实则孕育着可怕不止的飓风。众人皆有的,我则鄙视它。我处处于世人不同,因为我以本根(道)为贵。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现象与表现,唯一的根据是道。道这种东西,我们只见到它的荒茫而无定型。在荒茫中我们只见它的现象,在荒茫中我们也只看到有限的事物。大道隐而不显,昏暗不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它的本真,在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未来的征兆。自古至今,它的名字不变,但它的精神却烛照众生。我何以知道众生,得知其芸芸总总呢?就是根据此道啊。


第二十二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不能长时间保持站立,跨出脚,也不能长时间保持不行走;自己显露的,并不是它的根本,自我所表现的,也不是它的强大的地方;自夸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承认,自我满足的人,不会得到进步。这些对于道来说,犹如残渣剩饭,犹如废物赘形。所以,有道的人不会以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  


第二十三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积曲可成圆,积枉可成直,积洼可成盈,积弊可成新,积少可成多,积多可成惑。所以圣人处理事物只用一个原则。察看那不自我显露的,以知其根本;察看那不自我表现的,故能知其全部,不自夸,可以得到别人的承认,不自满,所以取得进步。正由于不与别人争斗,所以天下也无人与他争斗。古人所说的“曲则全”,难道这是一句空话吗!这一些完全可以归于这个真理啊。   


第二十四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对于自然,要少对其进行言说。就是那狂飙的大风也不会刮一整天,暴雨不会下一整日。这是什么原因呢?天地由然。天地也不能令其状态保持长久,何况人事呢?所以志于道者,要忘却自我,同道合一。所以志于德者,要忘却自我,同德合一。致力于得失的,一定会受到得失的纠缠。同道合一的,一定会得到道,同德合一的,一定会得到德;致力于得失的,道也就离他而去。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种东西浑然一体,它先于天地而生。静静默默,自我独立,无所更改,反复运行,无休无止,可以看作是生化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如何对它称谓,勉强可以记为“道”。勉强可以描述为“极”。而极也可以表述为高大,思维不可企达。此极是宇宙的肇始,一切均由此而生、由此而始,对于这种运动也可称为逝,这种运动可以称为对本根的远离,这种远离叫做远,所有的远离无非是在始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展示,其展示的法则也无非是道的精神,其过程也无非是向自身返回。所以有道极,天极、地极、王亦是一极。世界上有此四极,而王只是其中之一。君王要效法于大地,大地要效法于上天,上天要效法于大道,大道要效法于自然。



交流讨论,提出新见,保卫资本论,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物是轻物的根基,静止是盲行的主宰。所以圣人终日在外行走,也离不开辎重。虽然地处高高的楼宇,也宁静超然。那统帅万乘之国的君主,怎么能重其自身的利益而轻天下呢?轻率则会丧失根基,盲行则失去主宰。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至善的行为不会留下人为的痕迹,至善的言语不会存在瑕疵,善于计算的人用不着策筹,善于关门的无须门闩也可以使人打不开门。善于捆绑的,无须绳索也可以使之不可解。所以圣人善于救人,没有人他会弃之不顾;善于利用一切事物,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对他无用的事物。这是因理明物的“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而不善人是善人利用的材料。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们的资财,虽有智慧也会被迷惑,这就是事物的奥妙所在。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兮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明了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作无所不容的大海,作无所不容的大海,本德就不会离己远去,返归到婴儿般的自然。明了自身的清白,不断清除自身的昧墨,甘作天下的低谷,作天下的低谷,本德就会保持盈足,返归于浑朴的自然。使浑朴的材料解体才能制作成器物,圣人就是利用事物的长处,因势利导而不生硬分割,这就是制物的原理。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夺取天下而据为己有,我可以肯定他不会得逞。天下乃是神的器物,不可夺取它,也不可占有它。夺取它,必会为它所败,占据它,必定会失去它。所以万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强盛,有的衰弱。有的上升,有的跌落。所以,圣人弃绝过分、奢侈、安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来辅佐君主的,不能用武力来使天下屈服。政事才会有好的结果。军队所到之处,就会遍生荆棘。大战之后,必有凶年相随。故善者以达到目的为原则,决不能以凭借武力来逞强。达到目的也不敢得意,不敢骄傲。如果达不到目的,则是因为时机未成熟。事物强大则会走向衰弱,这是不可违背的道,违背道则接近于死亡!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藤椅
xuguw 发表于 2016-5-27 13:44: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不要希求,而且应当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从不与它为伍。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不是君子使用的器物,君子也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使用它也是恬淡处之。凭借兵器取得胜利是不值得赞美的事,鼓吹武力的人是残忍的人(爱好杀人的人),残忍的人是不可以在天下横行无阻的。吉祥的事以左为上,凶险得事以右为上。君子处,以左为上,用兵打仗的,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就象在丧礼上那样来对待。行军打仗杀人众多,怎能不以悲哀的礼仪来对待呢,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来对待。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恒常存在,不可指称,浑然一体。即使小,天下也没有人能使征服它。侯王如果能够掌握它的规律,一切事物将会自然归化,天地交合,化生甘露,人民不须命令,就能自动运转。进行制度创制就是进行规定,既然规定已成,那也必须知道规定的局限性,知道规定的局限性则可以不会失败。大道运行于天下,就像江河流入大海一样自然顺畅。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是智者,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达。战胜别人的人,可谓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是强者。知足的人,是精神上富有的表现。坚持自己的行为,是有志气的表现。占有而不丧失,才可称作持久,死亡而不被遗忘,才算是不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充盈宇宙,它却无所不在,怎么可以说它在左、在右呢。万物因它而生,但它并不讲什么,万物因它而成功,但它没有表达什么。生养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人,可以称它为极。正因为圣人从不自称为极,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极,真正的至尊。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把持大道的现象,可以在天下行为处事而畅通无阻。安全、平稳、顺达。音乐和美食,可以使过客驻足。在道流出的地方,平淡使人察觉不到它的味道,察看它,你也不会发现它的身影,聆听它,你也不会听到关于它太多的消息,但是它的用处却不可穷尽。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如果你欲将道封闭起来,这必将使道得到张扬,如果你将削弱道的威力,结果将使它更加强大;如果你想废除道,必使道更加飞扬;如果你想抢夺道,必使它更加强固。这就是微明。柔弱能够战胜刚强。鱼不可以离开深渊而生存,统治国家的利器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恒常在,无所作为,但却没有做不成的事。如果王候能够遵守它,万物将和谐运转。如果在运转中出现变故,就用返回无名(朴实浑一)的方法来治理它,返回无名治理它,它将不会产生新的冲动和欲望,没有欲望和冲动,就会恢复到以往的平静,这样天下自然会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至上品德是不可得到的,这样的德性才是真正的德行;低下的品德可称为是不可缺失的品德(最基本的品德),也可称之为没有德行。上品德性并不刻意作为,而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下品德行刻意作为,也有做不成的事。崇尚仁者的作为,没有什么事可以成功。崇尚义者的作为,结果什么都要做。崇尚礼的,推广其行为,却得不到响应,只好扬臂把它扔掉。所以丧失大道后才会宣讲德性,丧失德性才会宣讲仁爱,丧失仁爱才会宣讲教义,丧失教义才会宣讲礼制。所以礼制只是忠信表面的东西,是乱世的开端,持前面识见的人(尚仁、义、礼者),不过是懂得了道的一些华丽的形式,而实际上是愚蠢之极。所以,大丈夫选择厚重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华丽,不要后者而选择前者。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则天下贞。]其致之一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自古以来得到道的:天得道则清明,地得道则安宁,[神得道则灵验,泉谷得道则充盈,万物得道则衍生,候王得道则天下得到治理。]所以必须追求道,否则天不清明将会分裂,地不安宁,恐将废失,神不灵验将无人信,泉谷不充盈将枯竭,万物将不衍生恐将绝,候王失政将被颠覆。所以富贵者以卑贱者为基础,高要以下为基础。所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卑贱者为根本吗?不是。荣誉的极至是没有荣誉。所以,不追求明亮如玉,只求落落如顽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向自身相反的方向发展,并向自身的返回和复归,是道运动的规律,弱小的、潜在的东西依从道必然发展出起来,这是道的现象。天下万物的生存状态是“存有”,而此存有则早已蕴藏在那本无中。从那不是这个状态的非有中,发展出来,从弱小到强大,从潜在到自在,从自在到自为。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品之人听了道,努力奉行;中品之人听了道,半信半疑;低下之人听了道,大笑道荒诞。他们不笑不足以证明道值得推崇。所以我要立言于此:道明却不显,道进反似退,道直反似曲,上德似谷不可测,至白反似黑,广德似不足,坚韧的品德似偷安,质纯似有瑕,至方似无角,大器必晚成;至高之音反而听不出;至大之相似无形;道隐而无可名状。只有道,善于等待也善于成功。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为本一,它先于天地而生,乃为本根或始基,生化万物天地的根据,万物的种子无一不包容在其中,是无一不包的大全,所以此一为本一,此本一是道的存在方式,而其内容则是道自身,这样,道就被区分为本一和其本身,而这个区分本一和其本身的过程就是一生二来由,故曰一生二。二何以生三呢?本一和本一自身(道和道自身)是对道的两种不同表达,是道自身的分化和显露,既然本一从道中分化出来,则就会具有同自身不同的规定,而其本身也会因这个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此二者在发展中均有了改变,均须向自身返回,回到那个原来的本一,这样,规定就变成了三个规定。事物的发展也就是遵循这个规律而自我发展、自我规定。万物依此规律而依次化生,是谓三生万物。万物隐藏有阴(本身)而表现出为阳(本一之规定性),充满元气(其道自身)而相互(阴和阳)和谐。人所厌恶的,莫过于孤寡和不足,而王公却以此自称。所以事物,有的被损害反而对其有益,有的受益反而被损害。人们长讲的警言,我也要以此为警戒。“强横的人不得好死。”我以这句话为一切戒教之首。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只有世上最弱软的,才能出入于世上最坚硬的。只有纯无才能出入于无限。我始由此得知无为的益处。不出言而行教化,无所作为而有所成果,世上很少有人能明白此中的道理。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身体那一个更根本一些呢?身体和财货那一个更重要呢?得到与失去那一个更不利呢?过于爱吝必会导致大的破费;多储藏一定会多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则不会得到屈辱,知道事物的局限性则少会失败,可以保持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器制作成后总似有缺陷,使用起来却显示不出缺陷何在。冲盈反似空虚,用起来却不能穷尽。至直似曲,至巧似拙,善辨者却看似口笨。安静可以战胜急躁,寒冷可以战胜炎热。使事物安静归根,是治理天下的准则。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依道运行时,战马的粪便可用于肥田。道亡失于天下时,战马也可生于战场中。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所以只要知足而足,就永远富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需向窗外眺望,就可以察知天道。出行游学愈多,所知愈少。所以圣人不需要远行游学,就可以知事明理,不见其物就可描述其物,不用作为就可成功。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学习得愈多,探知道的心愈减。愈减愈少,最后达到不求自明。以己无所作为而达到无不为。治理天下,必须无所事事,如经常有事,则不能治理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己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因为我的德性就是善。有信义的人,我相信他,无信义的人,我也相信它;因为我的德性就是诚信。圣人让天下安安定定,让天下浑浑朴朴,让老百姓都睁亮眼睛耸其耳朵,圣人对待他们就象对待他们的孩子。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土为生,入土为死。在其生地生活的人有十分之三,在其死亡之地生活的有十分之三,在出生地和死亡地之间生活的又有十分之三。为何?因为生活过于艰难。曾听说善于养生者,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战阵不会遇到金戈。犀牛对他无法使用犄角,老虎对他无法使用爪牙,士兵无法对其施展兵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永远没有致死的地方。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化的根源是道,养育、生长的根源为德,局限、限定的根源在于外物,成功的根源在于时机。所以万物以道为尊(本、本者根也)以德为贵(贵也者,保其根为贵,复其本为贵)。以道之尊、德之贵,没有什么人能够改变它,它永恒自然无所侍。所以曰:道生之、德畜之;使它成长发育、庇护、包容、滋养、裹覆。使之发生、产生而不使之停留,使之生长而不限有它、使它停止,这就是至高的德性。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世界有始端,可以认为是世界的根源。既然认识了这个根源,那么对于这个根源的结果的理解也就容易了,把持住这个根源,就不会丧失它的根据,也就不会失败。堵塞这个根源,关闭这个根源,一辈子也不会有所得。敞开这个根源,依据这个根源来做事,则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见细微之处而知其根源,可称为明,守住柔弱的地方(根源)不让其受到侵犯,可称为强。借助根源之光芒,使其复归它的根本,不使根本受到侵犯,这就叫永恒。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德使我坚定而富有智慧,依道行事,唯恐偏离大道。大道甚是平坦,然世人还是偏爱行小道。庙堂很肮脏,田园很荒芜,仓库很空虚,但他们却衣着华丽,佩带宝剑,胃口让美食给吃坏了,财产多得用不了,他们是些大盗啊,行的是怎样的道啊。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有建树的,其所建树的永远不会被废弃,善于坚持的,其所坚持的永远不会被放弃,他们的子孙会对他们祭祀永远。以己身以修其德,德行才会真纯。德的原则修行运用于它的家族,德性会更多,德的原则修行运用于他的乡里,德性才会发展,德的原则修行运用到它的城邦,德行才会丰满,德的原则修行于整个天下,德行才普遍。所以,一个人行为,可以折射出他的德性,一位家族成员的行为,可以折射出这个家族的德性,一位城邦公民的行为,可以折射出这个城邦的德性,一位天下的公民的行为,可以折射出天下人的德性。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积累德性而内藏,使心志好比赤子,毒虫侵螯、鸷鸟搏抓也不放弃它。骨脆筋柔二者结合却很坚固,未知男女交合而男根勃起,是因为精气充沛啊。终日啼哭也不伤累,是因为内心保持平和。认识和(结合、交合、平和)可称为“常”(恒昌、永恒之理)。认识“常”叫做“明”(明大、明理、明德)。宜于生长,可称为“祥”,心能驾驭精神,叫做“强”。事物达到强壮就会衰老,衰老就会背离大道,背离大道就接近于死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德之人并不把德放在嘴边,常言德的人对德并不真知。所以把德塞入洞中、关闭通向德的大门、挫磨德的锐气、收藏德的光芒、把它混同于尘土,这叫做“同同”(抽象的同)。我们对不可得的易产生亲近之心、疏远之心、伤害之心、珍贵之心等等,所以德是天下最尊贵的。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之道来治理国家,以诡奇之道来行兵打仗,以不搅扰人民的原则来治理天下。我是如何知道这个道理的呢?来自以下事例:天下的禁忌愈多,民众就愈陷入贫困,人间的利器愈多,国家就愈陷入混乱。人们的技巧愈多,邪恶的事情就连连发生。法令越森严,盗贼反而不断增加。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会自我生化。我持静,民众会自然走上轨道。我不搅扰他们,民众会富足。我没有私欲,民风自然朴实。”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令宽厚,人民就淳朴,政令严苛,人民就狡诘。灾祸啊,幸福就依傍在你的旁边,幸福啊,灾难就潜伏在其中。谁知道它会导向何方?并没有一个定数!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人们对此的迷惑,时日已长矣;所以圣人,有棱角而不伤人,锐利而不刺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理民众侍奉上天,没有比“收藏”这个原则更重要的了。收藏,乃是复归本根(根据),复归本根就是不断地积蓄德性,不断地积蓄德性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就无法让人估计他的极限。没有人能估计他的极限,就可以使国家发展。这是治理国家准则的根源啊。掌握这个准则就可以使国家持久保持成长;这就是根深蒂固、长生永新的道理。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就想烹制小鱼一样不可多为。以道治理天下,鬼怪不闹事,不是鬼怪不闹事,而是其闹事也伤不了人,不仅神鬼伤不了人,圣人也不伤人,它们二者之间也互不相伤,所以一切德行皆可归化于德。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板凳
xuguw 发表于 2016-5-27 13:44: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的品德,要如同江河水流一样身处下位,却汇纳百川,就像处于天下的生生之地,成为天下的归依。雌性常以静而使雄性臣服,原因在于以静定为根基。所以大国对待小国,要采取谦下的态度,使小国臣服,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则易与大国和解,所以,或者谦虚示下而使他们臣服。或以示下而和他们和解。大国不过是要兼并小国,小国不过是要和大国达成和解。如果大国和小国各得其所,大国的态度要取谦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规定之所在,善人之所以是善人,是因为洞悉它的秘密,不善人不能保持这个规定。美好的言辞,可以博世人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博得别人的嘉许。人的行为不善,对大道又有何损伤?所以设立天子,辅之以三公,与其以驷马进奉巨大的玉壁,还不如用道来作为献礼。古人重视道是为了什么?不为:“求有所得,求免罪去邪。”所以道才会被天下人最贵重的。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不自为大,终以为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不作为为作为,以无事为有事,以无滋味为有滋味。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以德回报怨恨。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处理困难要从易处着手。圣人从不自以为大,所以才成就其大事。轻易允诺的人必定缺少信义,把事情看得太易一定会遭到许多困难。所以圣人总把事情看得很难,对他来说反而没有遭到困难。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报纸
xuguw 发表于 2016-5-27 13:45: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欲为故为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故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在未出现征兆之前容易图谋计划。脆弱容易化解、细微容易消失。做事情要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动手,治国要在要在祸乱发生之前就要图治。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产生与第一捧泥土。远行千里,开始于脚下的第一步。硬作者必败,硬抢者必失,所以圣人因无私欲而无破绽,所以从不失败,从不执着,所以无所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所以要慎终如始,就不会有失败。所以圣人的欲望就是无欲望,不把难得的宝物看的贵重,学人所不学,受教于别人的过错,顺应于万物的自然,而不敢勉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代善于利用道的人。不是使民众明智,而是使他们愚蠢。民众难治的原因在于他们具有智慧和思维。所以利用理智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大患所在,不以理智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址所在。知道此二者,也就知道了治理国家的道理。知道了此道理也就明了那最高的德性(王的德性),至德,高深、深远啊,它同事物的表面现象相违背,由此,才可以达到顺从自然的大道(道法自然)。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成为百川的归宿,因它处于低下的位置,所以能容纳百川。所以圣人欲要使民众上进,必定要宣讲羞耻之理。欲要民众争先,必定要以身示范,彰显落后之事。所以圣人居于上位,而民众并不感到负累。身处前面,民众并不感到妨害。所以天下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就是因为他不与人争斗,所以也没有人于他争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我有三个准则,值得永远去持守。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朴,第三是:不敢作天下第一。慈爱能使人产生勇敢之心,俭朴能使人处广,不敢作天下第一,才能成为人们的尊长。现在的人,舍弃慈爱而谈勇敢,舍弃俭朴而谈宽福,舍弃退让而谈争先,这是一条死路啊。携仁爱之心,征战才能胜利,防守才更坚固。上天只救助那些讲求慈爱的人。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作将帅的不逞武勇,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轻易进入敌阵;善于用人的,常以下示于人。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德性,这就是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真理。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兵家有言:“我不敢轻易进攻,而宁可采取守势;我宁可退却一尺,也不可冒进一寸。”这就是说:虽有行阵。却似不见行阵,虽然振臂,却似没有举臂。虽然面对敌人,却似没有敌人,虽持有兵器,却似没有把持兵器。祸患没有比轻敌再更大的了,如果轻敌则会丧失我的准则。如两军对阵实力差不多,悲愤的一方必胜。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言论很容易被理解,也很容易被实行。但是天下人却听不懂,不愿意实行。言论要有宗旨,行事要有主见。正因为人们缺少识见,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稀少,取法我的人就愈珍贵。有道的圣者身着粗衣,而怀揣美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上品;不知道,却以为知道,是毛病。圣人不会有毛病,因为他知道了毛病,发现毛病,正因为以毛病为毛病,所以他才没有毛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如果民众不畏惧权威,那可怕的权威就要到临了。不要侵逼民众的住所,压榨他们的生活,只有不压榨民众,人民才不会反抗。因此,圣者但求自知,而不是自我表现。求自爱而不求显贵,所以取前者而舍后者。


xu1.png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地板
xuguw 发表于 2016-5-27 13:46: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保卫资本论》更正错误版.pdf (40.38 MB, 下载次数: 0)

其它错误,参照老版本200M的改!!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rar_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A26HtJ8Z13_8d?sudaref=www.baidu.com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默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坚持强悍则易被阻杀。勇于柔弱则易于存活。这两种选择,一个得利,一个得害,上天更厌弃谁呢,谁又能了解其中的缘故呢?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与之抗争的,它一直是正确的,它是不自我表白,却一直做出响应的,它不用召唤而自动到来,沉默而善于筹算,天之网广大而无边,它虽然稀疏,但一个也不会漏掉。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如果人民不畏惧死亡,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又有何用呢?如果人民真的畏惧死亡,对于那些为邪作恶之人,我们把他捉而杀之,谁还敢为非作歹呢?上天有掌管杀罚者,来主管惩罚。这就如同替木匠去砍伐木头一样,不懂其工艺,很少不会砍伤自己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众的饥困,是因为统治者吞食赋税太多,因此民众陷入贫困。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欲望过多,因此难于治理。人民之所以不怕死,就是因为其统治者自奉太奢侈,苛政叠出,所以铤而走险。只有清静恬淡无为者,才真正懂得保养生命的道理。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富有生机活力时,是柔软的,但是死后,却变得僵硬。草木富有生命活力的时候,也是柔脆的,但死后也,就变干枯萎。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无生命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东西。所以用兵逞强,就会遭遇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遇砍伐。凡是强大的,属于僵化的而居于下位,只有柔软的,才是富有生机和活力,蓬勃向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邪!  自然的规律,难道不就像拉弓一样吗?弓弦高张,就被抑低,弦位低就被拉高;有余的被减少,不足的被补充。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补偿不足。人间的法则却不是这样。剥夺不足而供奉有余。谁能拿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这样做。所以圣人有作为而不自恃,大功告成也不自居,永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水为世间最柔弱之物,而其冲击坚强却无不成功。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并且是慢慢地改变它的对象。柔弱战胜强大,这个道理相信没有人会不懂得,但是却没有人能实行。所以,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当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灾祸,才配当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倒像反话一样。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留有余怨;以仁德来回报怨恨,这能算是妥善吗?所以,圣者虽然保留着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行的人永远持有欠据,无德性的人则永远持有借据,向人讨债。大道并无私心,它只和有德性的人同行。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保持国土狭小,民众稀少,即使拥有各种器具也无须使用;使民众畏惧死亡而不远迁。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拥有铠甲武器,却没有使用它们的机会。使民众重返结绳记事,以美食为甘,以穿衣为美,安心在其居生活,以其民俗为乐趣。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见,鸡鸣狗吠之声到处充溢,邻里间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理并不华丽,华丽的语言并不真实。行善者并不巧辩,巧辨者并不良善。真知者不求广博,求广博者并不能真知。圣者不积蓄,他给与别人的愈多,自己反而愈充足。大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害物;圣人的法则是,有作为但不强求。




畅所欲言,道德经和资本论之结合!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7
xuguw 发表于 2016-5-27 14:11: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导言
欲通老子的《道德经》,首先一定要掌握老子的精神主旨,欲掌握老子的精神主旨,一定要先研究第一章,作为本经的第一章,老子对其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都告知于我们,值得我们仔细推究。


一、        道德经之主旨


本释的训诂依据和正文的确定,基本采纳何新先生的《古本老子道德经新释》,欲详解,需读此书。但在很多地方我的译文同他的说法相反。主要的原因在于对老子基本思想的把握不同。何先生谓老子基本思想为:“太初有道。其一为‘变’,二为‘反’。圣人用之:明道,通变,用反。”其言不假,但我认为,这不是老子哲学的主旨所在,《道德经》一书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则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为生之源,德为养之源,物为形之源,势为成之源。有四极:天、地、人、王。亦分别对应于:道生天地,天地以其德蓄养万物,万物秉承其德然被它物所形(局限),其成功与否还要看时机、作为与否(此为王道所探求)。所以应概括为:太初之道,曰:生生,天地之德畜养万物。圣人用之:明道,察返,无为。 老子开宗明义:“道可道,名可名。”由此推出,在老子之前,道不可道,不可言者大有人在,所 以老子开门见山就提出道可道、可见八十一章《道德经》均是对道的言说。用理性的思维来表达:道何在,道如何。 从逻辑上讲,言道的工具不外乎思维和实践,也就是用语言来称谓它,用行为来指称它。名做动词也解释为命名、指称、称谓,作名词可解释为:名称、名字等。对道进行思维也就是对其进行规定。以思维对其进行限制。用语言进行表述,成为一个思维对象。不可言说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就是其本身不可以用语言加以限制、规定,不能成为每一个人都可理解的对象。或者是成为一个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限的和无限的区别,一个最基本的规定是,有限的事物是可以确定其规定性的,也就是可以成为一个对象。无限的事物严格地讲,不是事物,而只是一种否定的思维抽象物,如真理、上帝、自由等理念就是这样的无限物。它们的规定性是有的,但不是通过肯定的表达,而只是通过否定才能得到。也就是说,它们的定义是用否定的方式来进行定义的。否定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思维,而另一种方式是实践。前者的规定性被黑格尔发挥到极至,以至取消了后者。马克思把后者从思维中解放出来,以“社会存在”概念来统摄此否定后所得到的实体,建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道是一个有限物,如果是无限物的话,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思维的否定作用所得到的抽象物。从哲学史来看,在哲学发轫初始,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是简单的,抽象的,并且此抽象的对象也不过是自然界,老子哲学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不能拔高老子的哲学,进而神化它,把它搞成一个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东西,来美化我们的祖宗,而应该从原文出发,发现它的最基本的概念,从这最基本的概念出来进行验证我们的所有的结论。 所以可规定的道、与不可规定的道是老子哲学最基本的概念,而不是通常学者认为的有和无。纯粹的有与纯粹的无在老子的哲学中是没有得到清醒意识的,老子所意识的是有的、无的规定。第二章“有无相生”,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句可以证之。在这里,有和无不是纯粹的思维规定,而是有的(有此规定的对象),无的(无此规定的对象),何新先生对道德经的误读大概于此理解有关。 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说,有规定的道是道的存在,或道的现象或表现。无规定的道则可以表述为道本身或者说是道自身。这是一个思维的抽象物,是对这个世界在时间中运动、变化抽象得到的统一体,是一个思维的抽象物,是一个无限物,此无限物的规定在于自身排它的统一性。属于理念范畴。 所以老子在我国哲学中的地位就在于,他以清醒的意识提出了一个普遍的、抽象的理念来统摄一切,并试图对这个普遍者(或说绝对者)进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老子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并且让中华民族思考了二千多年。


二、        道德经之逻辑


老子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通常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归之于老子的神秘或不可理解。我认为,正确解读这一句话是理解老子哲学的关键之所在。正确理解这句话,也就把握住了老子哲学的逻辑。现试析这句话。 始可解为:始基、本根、根源、开端、始端等。老子认为,无名之道作为始基也即是本根,也就是根源,同时也是始端。此三者合而为一,也就是说,对于老子,天地的根源也就是始端,也就是本根,此本根规定着这个始端进行自我生长,这个始端具有种子一样的规定性,规定了这个世界的命运,所以,世界的奥秘就在于这个本根(开端)。对老子来说,提出始端之来历,或曰:在始端以前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是一个荒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分离和对立是近代人的问题,古人是没有这个观念的。所以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不可以用思维进行规定的道,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种子(本根和始端),所以这个世界的规定在那时已经得以规定。道就是那规定性的全体。“有名万物之母”则可释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的规定性均来自道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的取得是这个世界在运动中不断显现的。所以我们可以用思维所表达出来的道,则是规定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的根据。 道和德的关系问题。明了前文,这个问题则比较容易回答。道生天地,万物于天地而生,而万物所从道中所继承之道,则化生为事物的德性,规定事物的发展和灭亡。所以德同道的关系是普遍和个别的关系。德是道的具体体现,道是德的源泉和本质所在。所以老子讲道生之,德蓄之。意义就在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子所言的道,同基督教所言的上帝,有相同的意象。道创生万物(如同上帝创世),而后道化生为事物德性(上帝化生为圣子),而后,道作为一种不可违背的法则规定万物的命运(如同圣子化生为圣灵,成为精神,成为真理,也就是西方哲学史所言及的理性)。 读《道德经》一书,前三十八章,除特别注明主语外,一般均应以道为主语,而后四十三章除特别注明外,可先考虑以德为主语。


三、        道德经之诠释方法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味道。也是我们正确解读老子哲学的最重要的根据。解经者常易把它忽略掉,一般不从方法论的基础上对其思考,一般把它归入老子的神秘。事实上这句话是老子哲学的方法论提纲。同就是同一,或求同。而求同一的方法,也就是抽象的方法。也就是说,抽象的方法是玄学或思辨的方法。求道之根本方法是抽象。马克思对于他的《资本论》解读的方法也有同样的提示,他的提示是用抽象力。这样,玄之又玄,则可以解读为:在抽象的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或者说进行不断的抽象,这种抽象就是不断地思考和追问,不断地异中求同,得到最普遍者的规定,依此普遍者的规定来进行思考。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8
xuguw 发表于 2016-5-27 14:19: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前言  


世人谈道论德者多矣,然众说纷纭。世人皆言道,道何在?已故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尝言:德人黑格尔鄙视吾国哲学,谓吾国无哲学。细究原文,《哲学史演讲录》确有此说。“鄙视”一说,当自有之。以黑格尔之论,非但吾国无哲学,东方皆无哲学,俱在哲学史中未有地位。此公理甚明:哲学者,世界精神之涌现也。世界精神者,绝对者、普遍者之思想也。此思想前提之本质乃为自由,自由思想之前提为政治生活自由。自由者,哲学第一要义也。以此观之,尚可自圆其说。然黑氏之欧洲文化本位论主旨甚明,读其哲学,不可不察,不可不思。 此说也倒提示我们,对待先贤之哲学持何种态度。


一曰:整体,即在于不崇古,不尚古,不贬古,不泥于古。


二曰:发展。即在于从继承的观点及以后哲学前后相继之角度审视之。


老子作为我国哲学发轫第一人,不可不读,不可不思。 自老子言道两千余年来,道为何歧义纷生?盖道之难解也。源何?道之抽象也。言道为物质或意识,盖缪矣。于老子,道之在,天经地义矣,源何?盖思维与存在不分矣,有思维必有其存在,有存在必有其思维。割裂思维与存在为现代人之境地矣。古之人,无此意识矣。盖道之存在,与道之存在盖合一矣。故,思古之人之意,当不以现代人之意识推断之。需以现代概念为终点,对其进行反思,或把其基本概念作为起点进行推导,其二者应殊途同归。 不崇古,谓:不拔高古人,正确看待其基本精神,不把现代发展之思想比附于她,视其为一神秘大全, 把其精神同中国文化之发展联系起来。 不贬古,谓之何?曰:把她视为中国哲学发展之始点也,言其对哲学发展之贡献也。即言其承前继后也。 不泥古,谓之何?曰:不泥于古文之辞意,老子使用了不少比喻和事例,不可泥于比喻及事例,需辨析之,宜察其思想所在,不被引入歧途。 所谓释评,一则释解,二则评点。释解者,利用现今术语诠释之,取不崇不泥之态度;评点者,利用哲学范畴进行逻辑推演,以求达老子自语之境地也。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以进行言说的,或者说是可以进行思维的,言说是思维的表达或形式。但思维所表达的并不是道本身,而是那可以言说的道的思维形式(道的规定)。道的内容是可以用语言来称谓它,但是那所指谓所规定的并不是道自身直接性的规定。不可分辨、不可指谓的道,是生化天地的根源,而那可以进行思维、可表达、可区分的道,则是生化万物的根据。所以摒弃个人的主观性思维就能思维到道的奥妙(本身),带着个人的主观性思维并不能思维到道本身,只能得到道的规定性或道的现有(状态)。此两者(道本身和道的规定性),是对道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表现为无限的和有限的,本质的和现象的。在同的基础上再求同,这种思维方法可称为玄(思辩),这种同一的思维的方法就是抽象。至抽象者,可称为本一、绝对、普遍,在求同的基础上再求同,得至同,此至同曰道,把握此道乃是启迪智慧的法门。  评曰:道可道,可名。道之名之,曰思。思之方法,曰玄。此玄之于道曰:求同。求同之道在于求始。故言道乃求始也。言始在于言道。故曰:道之何在?在始。 始何以在?追问不可穷诘也。故致诘之法不可取。故古之圣者,圣之所在,唯有立极。立极者,在于树标。此标者,绝对不可企及者也。亦不可穷诘之。追根求蒂,乃理智之所求也。穷究人之前,地球如何?乃科学之课题也。若不分科学与哲学之区别,乃不明哲学为何物也。哲学之对象与自然科学之不同,唯在于其对象之不同也。自然科学之对象,其对象为有限之对象也,其求证之方法诉诸于经验。哲学之对象乃普遍者也,诉诸于思维。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世人皆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那丑陋的东西的呢谁人不知呢?世人皆知道良善的东西是善的,那非善的东西的呢谁人不知呢?有的东西和无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困难的事情和容易的事情是相互映现、相互比较才得以彰显的。长和短相比较才可得以说明,高和低因相互映衬而明,音节和旋律相合才能各自明确各自的内容。,前面的同后面的相互追随而没有绝对的界限,为何?这是恒常之道啊!(也就是说对立面的不可失去其对立的另一方而独立存在,无对立面而存在的规定性是抽象的规定性,是非现实的存在,道就是对立的规定性的相互生成这个永恒道理)所以至圣之人作事从不刻意为之,教化于民从不刻意言之;万物生息不止,无法分辨始端,自为的生长而没有任何人刻意的培育,生作而没有特别依据而以自身为依据,成熟后也不刻意地保持,只是因为他们从不刻意的保持,所以也无所谓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明,使民众不生争强好胜之心;不使稀罕之物价高,使民众不生盗窃之心;让引起人们欲望的事物不显扬,不使民众心动逐之。所以圣人的治世法则是,灭失人们的欲望,让他们填饱自己的肚子,削弱他们的志向,增强他们的筋骨。使民众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使那有理智且有志向的人不敢有所作为。所有的作为均是无所作为之事,那么没有什么不可以治理的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看起来很空洞,但使用起来却无穷无尽,道好渊深啊,仿佛是万物肇始的始端,其存在久矣,无人知道它从何时而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化身,好象是在神帝之前就以存在。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并无私爱之心,对待万物如同草扎之狗。至圣之人并无私爱之心,对待百姓也如同草扎之狗(可谓一视同仁,待之以道)。天地之大,难道不正象一个大的风箱吗:空虚而不穷竭,事物不断从中不断地涌动跃出。用语言对其进行表达不能穷尽它的规定,不如寻求那不变的道本身。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9
xuguw 发表于 2016-5-27 14:26: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十

向反面发展就是道的运动,
弱小的东西正是为道所利用,
天下万物的生存形态是"存有",
但是存有的生存形态却是虚无。

四十一

上品之人听了道,
努力而奉行。

中品之人听了道,
似信似不信。

下品之人听了道,
必哈哈大笑。
若不被这种人笑话,
则道就不能称作道!

所以我要立言于此--
光明之道恰似黑暗,
进取之道恰似退守,
直达之径反而似曲折。
上品之德反而似缺陷,

大白之色反而似黑暗。
宽广的品德仿佛有所不足,
强韧的品性反而似偷安,
纯真的品质仿佛似污染,
大方之形仿佛似无棱角。

大器必晚成,
宏亮之声反而听不清。
至大之象反而无形。

道就隐藏在无名之中。
只有道,
善于等待也善于成功。

四十二

道生化为一(太一)
一生化为二(阴阳),
二生化为"参"(混合),
"参"生化出万物。

万物背负于阴,
而拥抱着阳,
充满元气而互相调合。

人性之所厌恶,
无过于孤、寡、不足,
而王公却以此自称。

所以事物的规律,
有的被损害反而得益,
有的受益反而被损害。

人们常讲的警言,
我也要以此为戒--
"强横的人不得好死。"
我以这句话作为一切教诫之母。

四十三

只有世上最柔软的,
才能出入于世上最坚硬的。
只有空无,
才能出入于无限。
我由此而知道无为之有益。

不出言而行教化,
无作为而有成果--
世上很少有人理解此中的道理。

四十四

名誉与身体谁对我更亲近?
财货与身体谁对我更重要?
得之与失谁对人更不利?

所以,过于爱吝必会导致大破费,
多储藏反而会多损失。
知道满足则不会遭受屈辱。

知道安止则少失败,
这才是可以长治久安之道。

四十五

大器作成后总似有缺陷,
但它用起来并不残破。

充盈看起来反而似空虚,
但它用起来却不穷尽。
直线的极端似曲线,
巧妙的极致似笨拙,
最善辩者却似笨嘴。

安静可以克胜急躁,
寒冷可以战胜炎热。
清静无为才可以作为治天下的准则。

四十六

天下太平,
乃以战马之粪用于肥田。
天下大乱,
孕娩的母马生子于战场。

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
最大的灾祸就是贪心利得。
所以只要知足而足,
就永远会富足。

四十七

不需要出门,
反而可以知晓天下之理。
不需要看窗外,
反而可以察知天道。

出外愈远
所知愈少,
所以圣人不需远行而可以预知。
不见其物而可知其名,
不用作为而可以成功。

四十八

学习得愈多,
离大道愈远。

远而又远,
最后达到无所有。

无所有则无所不有。
治理天下必须无所事事。

如经常有事,
就不能治理天下。

四十九

圣明之人没有固定之心,
他只以百姓之心为自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
不善的人我也对他善良,
因为我的德性就是善。

有信义的人我相信他,
不可信的人我也相信他,
因为我的德性就是诚信。

圣者让天下安安定定,
让天下人浑浑朴朴。
老百姓都睁亮眼耸着耳朵--
圣人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孩子。

五十

出离生命就进人死亡。
生命之地十分之三,
死亡之地十分之三。
出生入死之地也十分之三。

为什么?
因为养生过于厚重。
所以我听说善养生的,
走在陆地不会遇到犀牛老虎。
进人战阵不会遭遇金戈兵器。
犀牛无法对他施用犄角,
老虎无法对他施用爪牙,
士兵无法对他施用刀剑。

为什么?
因为他永远立在不死之地。

五十一

道产生了它,
德养育了它。
物质形成了它。
势态成就了它。
所以一切事物
无不尊尚道而贵重德。

以道的尊崇德的高贵,
没有人能命令它,
而只能顺其自然。

所以道产生它,
德积蓄它,
栽培它,哺育它,
庇护它,包容它。
滋养它,裹覆它。

产生但并不据有,
造就但并不把持,
扶植而不作主宰,
这就是沉默之德。

五十二

世界有始源,
始源就是世界之母。

认识这母亲可以了解她的儿子。
认识这儿子也可以了解他的母亲。
既了解儿子,
又掌握其母亲,
那就永远不会失败!

塞堵那个洞,
关闭那扇门,
始终不要进人。

打开那个洞,
去作那些事,
一辈子也作不成。

看到细小叫明察,
守持柔弱则刚强,
借助光亮,
达到明察,
不留下灾殃,
这就叫永恒。

五十三

我要坚定而有智慧。
行走在大路上,
避开邪狭小路。

大路很平顺,
为什么人们却爱走小道呢?
庙堂很肮脏,
田园很荒芜,
仓库很空乏,
衣服却很华丽,
还挎着锋利的宝剑。

美味吃坏了胃口,
财产多得用不了。
这些污秽的盗贼,
他们没有道义呵!

五十四

善于建树的,
所建立者永不能拔。
善于抱持的
所抱持的永不脱落。

子子孙孙祭祀也不会断绝。
保有于自身,
其德性才纯真。

保有其全家,
其德性会更多,
保有全乡里,
其德性可以作尊长。
保有全邦国,
其德性才丰满。
保有于世界,
其德性才普遍。

所以,从其自身观察其自身,
从其家族观察其家族,
从其乡里观察其乡里,
从其邦国观察其邦国,
从其治天下观察于全天下。
我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
就靠这方法。

五十五

积累德性而内藏,
使心志好比赤子。

蝎 毒蛇不能侵螫,
猛兽不能侵害,
鸷鸟不能搏抓。
筋骨虽然柔弱却强韧。
不懂男女交合小鸡鸡却勃起,
因为精气无所不在呵!

整天啼哭也不伤累,
因为内心保持平和。
认识"和"就能达到恒常,
认识恒常就是明智,
有益养生就是吉祥,
心能主气就是坚强。

事物达到强壮就会衰老,
衰老就会背离大道,
违背大道就接近了死亡。

五十六

知道的人不开口,
夸夸其谈的人必无知。
要堵塞漏洞,
关闭大门,
挫磨锐气,
拆解而分离。

收藏光芒,
混同于尘土,
这就叫"玄通"。

所以你无法与它亲近,
也无法与它疏离。
无法从它得到,
也无法使它受害。

无法靠它而富贵,
也无法使它贬贱,
所以它是天下最尊贵的。

五十七

以正道治国,
以诡奇用兵,
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

怎么知道应该是这样?
是根据下面这些事例--
天下的禁忌越多,
人民越陷于贫困。
人间的利器愈多,
国家越陷于混乱。

人们的技巧越多,
邪恶的事情就连连发生。
法令超森严,
盗贼反而不断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人说:
"我要'无为',
让人民自我化育。
我要持静,
让人民自然走上轨道。
我不搅扰他们,
让人民富足。
我没有贪欲,
让民风朴实。"

五十八

政令宽厚,
人民就淳朴。
政令严苛,
人民就狡黠。

灾祸呵,
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
幸福呵,
灾难就藏伏在它之下。
谁知道它们的究竟?
并没有一个定准!

正忽而转变为邪,
善忽而转变为恶。
人类的迷惑,
已经有长久的时日了!

因而圣者,
有棱角而不伤人,
尖锐而不刺人,
直率而不放肆,
光亮而不耀眼。

五十九

治理国家
敬事上天,
没有比吝啬更重要。
吝啬,
乃是早作准备,
早做准备就是不断的积蓄"内德"。
不断的积蓄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

没有不能胜任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
无法估计他的力量,
就可以守护国家。

掌握治天下的道理,
就可以长久保持;
这就是根深柢固,
"长生永新"的道理!

六十

治理大国,
好像煎小鱼。
用"道"治理天下,
鬼怪不闹事。
不是鬼怪不闹事,
是其闹事也伤害不了人。

不但神鬼不伤人,
"圣人"也不伤人。
鬼神和有道者都不伤害人,
所以天下太平。

六十一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
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成为天下交汇之地。

雌柔常以静默战胜雄强,
以静定为根基。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
就可以征服小国。
小国对大国谦下,
就可以征服大国。

所以,或者卑下而取之,
或者在下而取之。
"大国"不过是要兼并众小国
"小国"不过是要生存在大国之间,
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愿望--

只要强大者居于谦下!

六十二

"道"是万物的总纲。
善人实施它,
不善的人也赞葆它。

美好的言词可以博人尊敬,
美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人的行为不善,
对大道又有何损?

立位天子,
设置三公,
虽然以驷马进奉巨大的玉壁,
还不如用"道"来作为献礼。

古人重视"道"是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因为有求必应?
有罪的就可得到赎免?
所以道才会被天下人所贵重呵。

六十三

以不作为作为,
以无事为有事,
以无滋味为滋味。
以小为大,
以少为多,
用德行来报答怨恨。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
作大事要从细微事人手。
天下的难事,
必定从容易开始。
天下的大事,
必须从小处作起。

圣明的人不自称"大",
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轻易允诺的事不可信!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遭遇困难一定更多。

所以圣者总把事情看得很难,
因此对他反而没有困难。

六十四

局面在安稳时容易持守,
[事变]没有征兆则容易图谋。
[事物]脆弱时容易化解,
[事物]微细时容易消散。

作事要作于事情没有发生以前,
治国要治之于祸乱产生以前。

合抱的大小,
生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
产生于第一捧泥土。
千里远行,
始之手脚下的第一步。
硬作者必失败,
硬抢者必丧失。
所以圣者无主观私欲
因而无丧败
无执着因而无所丧失

人们做事情,
常常失败于将要成功之际。
所以必须慎始慎终!
就不会败事了。

所以圣者之欲望就是无欲望
不贵重难得的宝货,
学人之所不学,
受教于别人的过错,
顺应于万物的自然--
绝不把主观强加于世界。

六十五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
不是教人民聪明,
而是使人民愚朴。

人民所以难治,
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
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
只会使国家多出盗贼。

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
才是国家的幸福。

认知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异
就懂得了规律!
经常记住这个规律,
就具有深奥之"立德"。
"玄德"是如此深远,
还是顺应于自然吧!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10
xuguw 发表于 2016-5-27 14:26: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
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地位,
所以才能成为百川所归往。
所以"圣人"要上临于人民,
必须先对他们谦下。
要作人民的表率,
必须把人民放在前面。
所以"圣人"倨于上位
而人民并不感到负累,
居于前面
而人民并不感到妨碍,
天下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
就是因为他不与人竞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六十七
我有三种宝贝,
永远持守而保爱!
第一种叫仁慈,
第二种叫俭朴,
第三种叫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仁慈能勇武,
俭朴能宽富。
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才能成为人们的尊长。
现在的人舍弃仁慈而求勇武,
舍弃俭朴而求取宽富,
舍弃退让而竞求争先,
这却是死亡之路啊!
仁慈,用来征战就能胜利,
用来守卫就能坚固。
天要救助谁,
就用仁慈来卫护他。
六十八
善于作将帅的,
不逞勇武。
善于作战的,
不轻易发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
不入敌阵。
善于用人的,
对人谦下。
这就是不争之"内德",
这就是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
这就是顺应于自然的真理。
六十九
善于用兵的人说:
"我不敢先进攻,
而宁可采取守势。
不敢前进一寸,
但敢后退一尺。"
这就是说:
虽然有行阵,却不见行阵。
虽然扬起臂,却像没有举臂。
虽然面对敌人,却像没有敌人。
虽然持着兵器,却像没有兵器。
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
由于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命宝"。
所以,当两军相对阵,
悲忾的一方必胜!
七十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
很容易实行,
天下人却听不懂,
不愿实行。
言论要有宗旨,
行事要有主见。
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
所以不了解我。
了解我的人越少,
取法我的就愈珍贵。
有道的圣人穿着粗衣
却怀抱着美玉。
七十一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是上品。
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是毛病。
圣人不会自病,
因为他知道毛病而纠正毛病。
正因为他知道毛病就是毛病,
所以他没有毛病。
七十二
如果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权威,
则可怕的权威就要降临了。
不要侵逼人民的居处,
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
只有不压榨人民,
人民才不会反抗。
因此,圣者但求自知,
而不自我表彰;
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
舍去后者而取前者。
七十三
勇于强悍就会死,
勇于柔弱则可活。
这两种选择,
或得利,或遭害。
谁更为天道所厌恶?
谁知道是什么原故?
大自然的规律,
是不争而善于取胜,
不说话而善于回应,
不召唤而自动到来,
沉默而善于筹算。
天之网罗广大无边,
它虽然稀疏
但不会漏失!
七十四
人民并不畏惧死亡,
为什么要用死亡来恐吓他们?
如果人民真的畏惧死亡,
对于为邪作恶的人,
我们就可以把他们都杀掉,
谁还敢为非作歹?
上天自有刽子手主持杀罚。
代替刽子手去杀罚,
这就如同替木匠去砍斫木头一样。
不懂木匠之艺而乱砍斫,
很少不砍伤自己的手。
七十五
人民所以饥饿,
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税赋太多,
因此陷于饥饿。
人民所以难于统治,
就是由于统治者欲望太多,
因此难以管治。
人民所以不怕死,
就是由于统治者自奉太奢侈,
因此轻于犯死。
只有清静恬淡无为者,
才真正懂得养生之道。
七十六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
死亡就变成僵硬。
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脆的,
死亡就变成干枯。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
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命。
用兵逞强就会遭受败灭,
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
凡是强大的,
反而居于下位。
凡是柔弱的,
才欣欣向荣。
七十七
大自然的规律,
岂不就像拉弓一样吗?
弦位高张,
就被抑低,
弦位低就被拉高。
有余的被减少,
不足的被补充。
这正是大自然的规律--
减少有余,
弥补不足。
人间的法则却不是这样,
总要剥夺不足,
而用来供奉有余。
谁能够以多余的供奉天下之不足者?
这只有奉持天道的人。
有道的人培育万物而不自恃,
大功告成而不自居,
永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七十八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但它冲激坚强却无往不胜,
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
弱者能胜于强者,
柔者能胜于刚者。
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
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者说:
"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
才配作国家的君主;
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
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
七十九
调解深重的怨恨,
必然还有余留的怨恨。
用仁德来报答怨恨,
就能算是妥善吗?
圣者虽然保存着借据的存根,
但是并不向人求索偿还。
有仁德的人永远持有欠据,
无仁德的人则永远持着讨债的秤。
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偏爱的,
它只和善人同行。
八十
国土狭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
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
虽然有船只车辆,
却没有必要去乘坐。
虽然有铠甲武器,
却没有机会去使用。
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
有甜美的饮食,
美丽的衣服,
安全的居所,
欢乐的习俗。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
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
但邻里间从生到死,
却互不往来。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