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路边一狼
2192 0

[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简介、概述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4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3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3 点
热心指数
3 点
信用等级
3 点
经验
592 点
帖子
142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20
最后登录
2005-11-2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简介、概述

简介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jjdtx/index.html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index.html

“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的普照为整个生物界带来了生命的动力;从火的使用到畜力、水力、风力的采用,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然后是内燃机、石油、电力、原子能的应用,人类掌握的自然力越来越大!从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及热力学、电磁学的创立与发展,到爱因斯坦、波尔等奠定量子力学的基础,人类对自然力的每一次更多的掌握都将人类社会引向更高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自然力的水平决定了人类文明发展水平。

今天的人类,掌握自然力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自然力的研究水平惊人地发展起来。

然而,对于人类社会自身中所潜藏的巨大能量,却鲜有研究;这巨大的反差,使人类被社会发展拖着走、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往往被压抑、大量地内耗和极其严重地浪费,这严重地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无比巨大的浪费。

假如没有牛顿力学,自然科学的发展绝大部分将不复存在,其科学性当大打折扣!那么,在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作用相当于牛顿力学中的最基本的力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个人的利益追求。然而,古往今来,没人对利益追求进行过系统研究。无论是主流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经济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没有人做过这项工作。而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同样因此而大打折扣,这也是经济学没有成为真正科学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很多经济学家常常谈论公鸡生蛋的计划,分不清可能性是否存在;他们无法解释国企无法生存的原因,无法解释国家所有制下,从未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国家所有制下,价格一放开,通货膨胀就象奔腾的野马,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休克疗法为什么效果如此糟糕?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他们都无从回答。他们的理论只能跟着经济现象跑,缺乏基本的预见性;他们的观点往往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难道不是经济学研究误入歧途了吗?而这一切问题,对《经济学的力学原理》来说,都是很容易解决的。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认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性现象的产生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学的力学原理》把人抽象为“利益人”、记为M;利益人包括:利益I、利益追求 两个量;利益追求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因而,我们用向量来研究它、称之为“利益向量”;利益人M=(I, )。通过对利益人M的利益追求的研究,用数学、物理方法构造了一个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文化、科学、艺术发展动力的理论体系。对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社会、商品经济和经济社会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中揭示出支配人类社会的力量¾利益向量的作用规律。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中,超越了凯恩斯的“有限需求”理论,提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创造、发展新的产业,从而带来“无限需求”的理论;在关于国家所有制、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的研究中,提出“自治企业”理论,并用“经济动力分布最优化”原理导出“分层自治企业”理论和“分层股份”所有制为基础的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理论。

在“商品经济与经济社会化”的研究中,提出社会经济的不断社会化是社会化经济发展的第二动力;社会化经济分为“手的协作”为主的时代与“脑的协作”为主的时代,前者正向后者过渡;“脑的协作”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整体意识的充分发挥,因而,必然将人类引向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脑的协作”对“手的协作”的代替,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发展。

什么是《经济学的力学原理》?简单地说,《经济学的力学原理》就是关于如何能够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的学说。基于“经济动力分布最优化”原理,《经济学的力学原理》提出了“分配结构的最优化”,进而所有制的最优化,以调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

假如你是一位民营公司的老板,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打算将10%的利润分给员工,那么怎样分最能提高生产率呢?全世界的其他经济学家都回答不了,因为他们没有学过《经济学的力学原理》,只有《经济学的力学原理》才能给出最优化、最美妙、最有趣的答案。而无论是微软,还是英特尔公司的分法都是效率很低的。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还涉及政治学、历史学、道德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用“利益分析”解释了诸如:“为什么封建社会的政治比奴隶社会更专制、更黑暗”、“什么样的经济制度下实行民主或专制政治”、“什么样的社会能够稳定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会走向崩溃”、“道德强制与宗教的关系”、“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从西周开始,而不是郭沫若所说的从秦开始”等诸多问题。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揭示出人类社会中潜藏的巨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及其作用规律,预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概述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理论框架的形成,第三章为本书的总论;第四、六、七、八章为关于各个社会阶段的经济、政治、道德、文化、艺术、科学、宗教的分析,第五章为关于“商品经济与经济社会化”的研究,第九章为对今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

下面,我对本书的每一章的主要内容作一下简要概括:

第一章 利益与利益追求

本章将人抽象为“利益人”,即“拥有并意识到利益、有一定利益追求能力的人”,利益人M由两维量构成:其利益I和其利益追求—利益向量 ,M=(I, ),其利益向量 追求其利益I尽快地增殖。

利益是“在人的控制下,占有物在人所希望的方向上对人的作用”,利益必须建立在占有物的可用性基础上,否则,就无法带来任何利益;占有物转化为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占有物的消失或有用性丧失、变成废物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同一用途的占有物所能产生的利益量随着占有物的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使用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利益就会达到饱和值,不再增加了;不同用途的占有物产生的利益可相加,因而,有限种(n)用途的占有物所能产生的利益是有限的,当每种均达到饱和值时,要想使利益继续增加,只有通过增加不同用途占有物的种类数(n)。因而,在单位时间内,利益的增加总是建立在占有物的使用、消失的速度增加的基础之上的。

利益的存在和维持,必须依赖于不断的利益追求,利益追求同时又是一定用途的占有物消耗的过程,利益追求量越大,需要的占有物的消耗速度就越大,但是,一个利益人的力量所能产生的利益追求量是有限的,而无论消耗速度有多么大。

不同方向的利益追求所能产生的占有物增加速度是不同的,利益追求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快的增殖。

本章用数学方法将这些概念和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第二章 利益集合中的利益与利益向量

本章对利益集合L—由不同利益人Mi组成的团体内的利益Ii和利益向量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利益集合L={M1,…,M2,,Mn}中的公共利益 为L中的全部利益的总和,公共利益向量 为L中的全部利益向量的向量和的概念。指出:L中的利益人之间存在利益相关性,并提出利益相关系数的概念,利益相关系数的大小决定了利益人获取利益的方向,对一方向的利益相关系数C越大,利益人M从该方向获利越容易,在该方向上的利益向量分布就越大。

L中不同利益人同时存在着相互侵害利益的现象,利益相关性对利益侵害有抑制作用,L中利益人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平均值CL越大,对不同的利益人之间的利益侵害的抑制作用就越大;反之,CL越小,抑制作用就越小,CL=0,就没有抑制作用。利益侵害与剥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一种交换关系、是一种正常的经济关系,而前者是对经济的破坏。公共利益向量 追求公共利益IL的增殖,并抑制L中的利益侵害。

L中公共利益向量的数值与所有利益向量的数值之和的比值 称为L的一致性系数,YL为公共利益向量 强弱的表征量,YL越大,L的公共利益向量 就越强;反之,YL越小,L中公共利益向量 越弱,对内部利益侵害的抑制力量和抵制外来侵害的力量就越是虚弱。YL的大小取决于L中的利益相关系数CL的大小,为CL的增函数,CL越大,YL越大;CL越小,YL越小。

在较大的利益集合L中,利益相关系数Cij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按照利益相关系数Cij从大到小的分布,利益集合L内自然分成不同层次的子集合,各个子集合内部的利益相关系数远远超过对外部的利益相关系数,如同物质是由从小到大的不同粒子构成的一样,L也是由个人、家庭、班组、车间、分厂、总厂、公司、社区、城市、国家等等不同的利益层次构成,在较大的范围内研究时,把深层次的子集合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同一个利益人,因为其内部的行为从外部看上去总是一致的,称为“利益点”,“利益点”概念的建立,使我们在研究L时,可以把它看成是由各个利益点构成的,各利益点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总是分布较为均匀的。

由于每一个人利益追求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为了获取较大的利益、或者必须通过协作方能较容易获利,人们组成利益组织Lg,利益组织Lg的一致性系数YLg是衡量其效率高低的极其重要的指标。

阶级利益向量是不同阶级之间利益侵害的产物。

本章同样是利用数学来描述和分析这些概念和思想的。

第三章 利益向量与生产方式

本章是《经济学的力学原理》的总论,从利益向量追求生产力发展开始着手,提出了“对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性现象的产生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的“利益动力原理”,从而奠定了《经济学的力学原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利益向量 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保护它;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公共利益向量 就会转而打破它。

本章论述了“国家的产生”、“专制政治”与“民主政治”、人治与法制的形成条件与机理;当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CL很小时,公共利益向量 过于虚弱,无力抑制社会内部广泛存在的利益侵害,利益侵害的结果形成相对强大的统治利益向量 ;或者社会中财产主要集中于一个利益集团时,统治利益向量 过于强大,控制了公共利益向量 。此时,必然实行专制政治、人治;社会中的利益相关系数CL越小,特权等级专制越严重。当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CL较大时,而且社会财产不是集中于一个集团手中时,公共利益向量 必然强大,完全能够抑制社会中的利益侵害,公共利益向量 要求抑制社会中的一切利益侵害,必然否定特权等级专制政治和过分强大的统治利益向量 ,实行民主、法制;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CL越大、社会中财产分布越均匀,社会越趋于民主、平等、自由,法制越发达。同时指出,道德的作用就在于抑制利益侵害,将道德划分为“自然道德”与“强制道德”,“道德约束是利益约束的影子”。在专制政治下,为抑制利益侵害,统治者制造强制道德;为了制造强制道德,他们采用宗教欺骗和鼓吹信仰的统一,而它们的中心内容是“禁欲主义”,统治者妄图通过抑制人们的利益追求来抑制利益侵害。此时,文化、科学和艺术就成了牺牲品,全部文化都成为制造强制道德的工具。

在一个社会中,当生产关系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公共利益向量总是驱使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艺术、宗教、科学的状况—我称之为“社会结构”—趋向于使社会中利益侵害最小的情况,即“在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社会结构总是趋于稳态”;当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太小时,公共利益向量 过分虚弱,无力抑制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利益侵害现象,社会走向特权等级专制政治,产生出相对强大的统治利益向量 、由统治利益向量 来抑制社会中的利益侵害,统治利益向量 虽然相对强大,但是它同样是建立在内部利益相关系数较低的统治利益集团的基础上的,因而,它同样是远不那么稳定的,它抑制社会中的利益侵害的能力有限,为了稳定统治,他们通过宗教欺骗,鼓吹禁欲主义,从而抑制人们之间的利益侵害,而文化、艺术、科学都堕落成为制造强制道德的工具,无法得到真正发展。当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较大时,公共利益向量 较强大,完全能够抑制社会中的利益侵害,公共利益向量 要求粉碎一切利益侵害,特权等级专制政治、强制道德、禁欲主义、文化艺术科学的禁锢必然被彻底打碎,社会走向民主、法制、自由、文化的充分自由和开放、科学和艺术的彻底解放。

人们对同一财产的正向的利益相关系数的总和是一个小于1的常数,因而,“利益相关系数是一种极为稀缺的有限资源”,而人们对周围社会财产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分布状态决定了他们的发展经济的动力的大小,要想充分地调动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将其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必须更加合理地分配人们的利益相关系数,而不同的人在经济中的影响力大小不同,同一个人对周围不同的经济层次的影响力大小亦完全不同。我提出:“按照人们正常的经济行为对经济的影响力大小的分布状态来分布他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动力”的原理,称之为“最大经济动力分布”原理。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从正当途径获利的难易决定了人们获利方式是否正当,因而,决定了一个社会能否稳定,“在一个社会中,当人们从正当途径获利比较容易而且安全、从不正当途径获利比较难而且危险时,社会自然稳定、能够健康发展;当人们从正当途径获利比较难而且危险、从不正当途径获利比较容易而且安全时,社会自然走向崩溃、瓦解”,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这种趋势!

第四章 前资本主义时代

本章用《经济学的力学原理》的思想研究了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文化、宗教、艺术、科学等等,指出:剩余产品的经常性出现,导致了以摆脱饥饿和死亡、追求生存为目的的原始公有制经济的经济动力危机,个人利益追求使原始公有制最终瓦解。

在奴隶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过分低下,迫使追求剩余产品的奴隶主对奴隶进行彻底的掠夺,使广大奴隶普遍饥饿、无衣无食、过度劳累、大量死亡、生殖率过分低下,奴隶人口迅速消耗,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大量的“农业相对剩余产品”和“农业相对剩余劳动”是奴隶制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必然使奴隶毫无经济动力,生产力无法发展,奴隶的处境得不到改善,而奴隶人口资源的枯竭必然导致奴隶社会的毁灭。在奴隶社会中,最重要的产业是对外人口掠夺战争,其频繁程度和胜负决定了奴隶人口来源的丰瘠,决定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人口消耗的速度,决定了社会中“农业相对剩余产品”和“农业相对剩余劳动”的数量,决定了商品经济和分工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文化、科学、艺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奴隶制社会的政治的民主化或专制程度,决定了奴隶制社会的兴衰存亡。

封建领主制的建立是对奴隶制社会对劳动力的疯狂毁灭的否定,但是,农奴的劳动积极性仅仅限于私田劳动,他们对公田没有利益相关性,公田劳动没有经济动力。但是,私田的存在使劳动力得到再生产、生产技术得到提高、生产工具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力得到发展;当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出现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对剩余产品的追求使社会迅速走向效率更高的地主制时代,此时,农民对全部土地的利益相关系数得到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在封建时代,由于农业自然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极端低下,社会中的极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利益侵害无法抑制,社会必然实行特权等级专制政治,广泛盛行宗教迷信、封建强制道德和禁欲主义,文化、艺术、科学极度衰落。在领主制时代,商品经济最为衰落,社会中利益相关系数为0,社会毫无凝聚力,必然实行诸侯割据;在地主制时代,由于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社会中利益相关系数提高,社会中凝聚力提高,公共利益向量 得到一定提高,为抑制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利益侵害,公共利益向量 必然要求社会走向统一,因而,社会更趋向于中央集权制。

当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大量出现时,就需要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否则,不但社会经济无法发展,而且出现越来越多的无地无业的“农业剩余人口”,而无处转化的农业剩余产品又转化为人口的增长,更增加了失业人口,这些人不但无法获利,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这就形成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加剧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政治危机,出现农民起义。此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时代的意义就在于产生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启动人类利益追求的发动机;奴隶社会的意义就在于文明的产生、分工的发展、科学理论产生所必须的抽象逻辑思维模式的产生;封建时代的意义就在于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和实用技术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作准备。

第五章 商品经济与经济社会化

本章从分工与交换着手,研究了分工协作及交换在社会经济中各个层次:个人之间、企业之中、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越来越广泛的发展,提出了“社会经济的经济社会化”的概念:社会经济的各个局部的片面性、相异性、互补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的同步发展。

经济社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二动力”,一定的经济社会化程度下的社会生产力只能发展到一定水平,要想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水平,必须相应提高经济社会化程度;否则,社会生产力发展就会趋于停滞。社会经济越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越是依赖于经济社会化。人类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自然经济”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后是“社会化经济”阶段。社会化经济有两个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分工协作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中的协作,我称之为“手的协作”时代,机器大工业是“手的协作”发展的高峰,无数的手组成了一个“万能之手”;自动化、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体力劳动越来越被自动化生产所取代并趋于消失,而脑力劳动越来越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重要性上均如此,我称之为“脑的协作”时代,无数个大脑组成了“万能之脑”。在“手的协作”时代,经济社会化带来的是社会生产力量的渐进式增长,而在“脑的协作”时代,经济社会化带来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质的飞跃,因而,“脑的协作”时代的经济社会化将必然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经济社会化是一种充满风险与未知的、创造性的微观经济活动,它总是与“伪社会化”相伴出现,同时又是对伪社会化的不断否定,它是社会经济从微观到宏观的全方位的自组织过程。经济社会化的动力是它能够为参与者带来巨大的利益。

经济社会化的“物质条件”是:一、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二、交通运输容量、规模、速度的不断提高和成本不断降低;三、通讯产业、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电子计算机技术产业、软件的容量、规模、速度的不断提高和成本不断降低,在脑的协作时代,更加依赖于信息产业的发展。

经济社会化要求社会制度能够使人们有充分的追求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保证经营者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和独立、自由的“人格”;否则,经济社会化无法实现。

经济社会化总是要求社会经济规模: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群体的规模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规模不断地迅速扩张,尤其在“脑的协作”时代,更加如此。“脑的协作”的发展,将使不同国家越来越走向统一,国家规模越来越大,最终,世界走向统一。

经济社会化总是使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CL不断提高,公共利益向量 迅速强大,越来越强烈地抑制了人们之间的利益侵害。

经济社会化是社会的“自我进化”,是类似于生物进化的更高层次上的进化,是人类的自我超越的过程,它使社会经济成为越来越联结成强大的统一的整体,社会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个人生产力的总和!

本章用《经济学的力学原理》原理推导出价值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存在条件:一、社会中各产业和产品生产的资本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二、商品中所包含的工资成本反映其包含的劳动量,即社会中劳动工资水平趋于平均化。

就交换形式而言:商品经济没有任何秘密,价值规律不过是利益向量的作用规律,商品经济的全部秘密在于它所带来的、以它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化。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

较大的资本、较多的雇佣劳动力、生产单一的产品,这就是资本主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企业内的分工协作,才能使经济走向社会化,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的生产力,才能战胜封建生产力而走向主导地位。而这就要求:一、较大的资本原始积累,二、劳动力的商品化,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能够容纳所生产出的大量的商品。

资本家的利益来源于利润,他们必然追求资本利润率的最大化,资本家经营方向上的完全自由,必然造成社会资本利润率的平均化的趋势。劳动力商品化,劳动者有权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劳动者总是趋向于选择工资高的职业、资本家总是希望付出的工资更少,结果使社会工资水平趋于平均化。社会资本利润率和工资水平平均化的趋势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的存在和正常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因为他们对企业有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经营者的高薪和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股份,使他们对企业也有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工人对企业的各个层次利益相关系数很低,但是,按劳分配使他们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很高,因而对本职工作比较尽心。

竞争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家、经营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也提高了工人对职业的利益相关系数,使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癫狂状态,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化,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社会化使社会中利益相关系数不断地提高,使利益侵害在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走向消失,而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有限种产业只能产生有限种用途相互不可替代产品,只能产生出有限的需求,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依赖于新的产业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否则,社会经济发展就会越来越趋于停滞;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贫富分化,许多产业在没有达到需求“自然饱和”状态之前就出现需求不足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追求利润、工人追求工资,二者相互矛盾,当社会需求不足时,产品积压,利润率下降,投资减少,社会失业率提高,社会工资总量减少,有效需求更减少,引起更大的产品积压、失业、破产,社会经济进入恶性循环,即“经济危机”。贫富分化越是严重,经济危机越频繁、严重,而资本主义经济越是发展,有效需求不足出现得越是频繁,因而,资本主义经济越是发展,越是需要相应地不断减小贫富分化程度,否则,社会经济就会陷入越来越频繁的动荡之中、无法发展下去。

凯恩斯的通过财政赤字、扩大公共需求、通货膨胀等办法来扩大有效需求的办法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依赖的是新的产业的发展,否则,即使社会中所有人的贫富是均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然会使现有产业的产品达到需求的“自然饱和”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依然会走向停滞,需求依然不足。当然,“征富济贫”也是必要的,只是其作用无法与新产业的不断发展相提并论。

在“手的协作”时代,对劳动者素质要求并不高,仅需要他们能够简单、机械、被动地动手劳动,无须动脑,无须多少劳动积极性;而在“脑的协作”时代,劳动者用大脑、而不是手工作,越来越需要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力、以及整体协作的意识,因而,要求劳动者有越来越高的经济动力和动力越来越合理的分布状态,资本主义经济在脑的协作时代越是发展,经济动力不足的危机越是严重,许多企业给职工配股,就是因为如此;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哪怕所有财产都归职工所有了,经济动力也远远不能达到最大分布状态。

经济社会化要求经济规模不断扩张,无论企业规模、还是社会经济规模都不断地迅速扩张,早期资本主义更多地依赖于战争来扩张其经济规模,而在现代社会中,全球经济的迅速社会化使国家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急剧提高,战争越来越走向消失,因而,更多地是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和贸易,“脑的协作”时代的经济社会化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使世界加速走向统一。

经济社会化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利益相关系数CL迅速提高,公共利益向量 迅速强化,越来越有效地抑制住社会内部的利益侵害,而社会中财产较为分散,使社会越来越走向民主、平等、自由和法制。资本主义道德是自然道德,没有道德强制。

第七章 国家所有制经济

本章从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分配规律的研究着手,用《经济学的力学原理》原理推导出:国家所有制下的分配规律为“平均分配”,而非“按劳分配”;发现国家所有制经济中所有的人对国家财产的利益相关系数几乎均为0,人们从正当途径无法获利、国家财产没有充分的保护力量,对其掠夺与瓜分十分容易而且安全。因而,在国家所有制下,经济发展动力极端匮乏,起支配作用的是“掠夺规律”、而不是经济规律。

由于经济规律不起作用,在国家所有制下,就业不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取决于政治安全的需要,取决于经济自身的“自然承受力”,造成大量的“在职失业”;亏损企业会破产造成一系列的政治和就业问题,无法正常破产;起作用的是“掠夺规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收入倒挂,谁离国家财产近、谁掌握更大的实权,谁就有更多的“好处”;政府官员不占有国家财产、却掌握巨大的支配权,因而,他们与国家财产的本质的关系为对国家财产的掠夺,他们通过对国家财产和企业经营的干预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国家所有制下无法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家所有制下的投资规律取决于各级官员对扩大自己管辖经济范围的“产值”以获取更大的特权的冲动和社会就业的压力以及上级投资计划人员从中获利,因而,其特点必然是投资的任意性、盲目性、简单地扩大再生产、设备折旧极少、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极其缓慢、极少使用自留资金投资生产、几乎全部从国家银行取得投资;国家所有制下的宏观经济严重混乱、倾斜,无法自行实现平衡;消费资金以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恶性膨胀,导致简单再生产无法进行,必然要求国家银行不断贷款,导致通货膨胀无法抑制,否则,社会经济就陷入瘫痪状态;国家所有制下的竞争是对国家财产掠夺与瓜分的竞争。

在国家所有制下,平均分配和掠夺规律的作用,使产品中所包含的工资成本不反映其中包含的劳动量,投资方向的混乱使资本利润率没有走向社会平均化的趋势,因而,价值规律不起作用。

本章提出了“自治企业”的理论:一企业在完全不受外来硬性干预的情况下,能够自发地走向更经济的状态,称为“自治企业”;反之,自发地走向崩溃、瓦解状态的为“不治企业”。自治企业与不治企业的区别在于它们内部全体职工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大小和分布状态的差别;国家所有制企业中,所有职工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均接近0,即使撤除国家干预,也同样成为不治企业、迅速走向崩溃、瓦解。

政府官员对企业的干预、掠夺、瓜分是寄生在封建割据式的条块分割基础上的,这使经济社会化受到巨大阻碍,而企业没有经济动力使经济社会化没有发展动力,国家所有制下的经济社会化无法发展,社会生产力无法提高;国家所有制经济更无法进入“脑的协作”时代。

尽管国家所有制经济是社会化经济,但是,由于国家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产、控制了社会经济命脉,统治利益向量 过于强大,控制了公共利益向量 ,政治必然是专制的,社会实行人治,文化趋于道德化。

社会道德呈现普遍危机状态,职业道德堕落、法律意识淡薄、对国家财产广泛侵害并认为是“道德的”、欺骗之风普遍盛行、自然道德崩溃、统治者竭力鼓吹强制道德。这一切正表明了国家所有制日趋瓦解、公共利益向量 指向其瓦解的方向上。

在国家所有制下,特权阶层凭借手中对国家财产的管理、支配权,不断地侵吞国家财产,国家财产日趋减少,发展的结果是国家财产的私有化、社会日趋贫富分化,最终演化为官僚资本主义,官僚成为资本家,广大劳动者成为“无产阶级”。这是国家所有制的自然发展趋势。

第八章 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经济

本章从经济动力最大化的角度,“按照人们的正常的经济行为对经济各层次影响力的大小,来分布人们对经济各层次的利益相关系数”,从而得到经济动力的最大分布状态,尽最大限度地将人们的利益追求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本章进一步阐述了“自治企业”理论,将自治企业分为:强迫自治企业、完全自治企业和半强迫自治企业,强迫自治企业中利益相关系数分布极不均衡、但是容易实现自治,其经济动力远远没有达到最大状态,资本主义企业就是如此;完全自治企业较为理想,但是不现实;半强迫自治企业中利益相关系数完全按照影响力大小分布人们的利益相关系数,经济动力较大。

利益相关系数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对同一财产的利益相关系数总和为小于1的常数。由于企业中不同的人对其影响力大小不同,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应该不同;由于每一个人对企业的不同的经济层次的影响力差别极大,其利益相关系数同样应该按照影响力分布不同而不同。人们对于自己个人所直接干的工作影响力最大、对本班组较大但次之、对本车间也较大但更次之、对本厂更次之……,他们对企业的不同的经济层次的利益相关系数也应该依此由大到小按梯度分布。管理人员按照他们管理的层次的由高到低,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由大到小分布。这样,就产生了“分层自治企业”。在分层自治企业中,最底层的利益相关系数最大,完全自治;较高层次实现管理者之间的半强迫自治。其经济动力最大。

由经济动力最大化的研究推导出最好的分配模式,进而推导出相应的所有制模式: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企业财产全部或几乎全部归企业全体在职职工所有,然后按照“分层股份所有”的形式在在职职工中分配。

在分层股份所有制下,企业经济动力达到最大状态,企业经营完全自主,价值规律正常作用,经济社会化极为迅猛。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社会经济良性循环。

由于企业追求利润和职工追求工资收入的统一,社会贫富分化程度很小,需求不足造成的利润率下降,投资下降,反而增加职工工资,使需求总量增加,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危机不再出现。但是,新产业发展迟缓必然带来社会总需求增长的下降,引起需求饱和、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因而,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应不断地开发和发展新产业。政府也应该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的状况相应地贷款和补贴新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下,由于社会财产在社会中的均匀分布,社会经济越向底层、自治状态越好;经济社会化程度极高,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CL较大。因而,其政治必然实现空前民主、社会呈现自下而上的自治状态。自然道德十分发达而高尚,文化、艺术、科学高度自由和发展。

第九章 以后的社会及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章运用《经济学的力学原理》原理总结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预见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所谓生产力,就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利益的能力,它总是在一定的利益追求驱动下的产物,生产力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人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分布状态;在资本主义及以后的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是一定经济社会化程度下的,在低下的经济社会化程度下,即使有先进的设备、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分的资金和原材料,社会生产力水平也不可能达到较高水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所有的大脑在互联网络、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信息高速公路、通讯系统的联结下,构成一个超级的“万能之脑”,“万能之脑”控制着庞大的自动生产系统、自动交通运输系统,使之为人类服务。

“脑的协作”时代的到来,使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因而,要求要有越来越大的经济动力和动力越来越合理的分布,世界将面临一场由内到外、由微观到宏观、逐渐发生、潜移默化的“经济动力革命”。发达资本主义企业必须不断地改善其经济动力状况、按照类似“分层股份所有制”的形式将一部分利润分配给职工,使企业走向“类分层自治”状态,当然,真正的所有者仍然是资本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职工脑力的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分配的利润比例越来越大,社会自然走向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应该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缩小贫富分化程度,避免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经济危机;不断地开发和发展新产业,避免经济发展停滞和需求不足引起的经济危机;不断地改善经济动力,走向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不断地发展、强化教育,供应“脑的协作”所需;不断地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化;不断地扩大经济规模、国际间分工协作和贸易,消灭国界、使世界趋于统一,以发展“脑的协作”;开发、发展“关于人类需求的研究”,作为新产业发展的依据;发展非农产业、减少农业人口,从而控制人口膨胀;从人口密集国家向人口稀缺国家移民,推动双方经济发展;开发新资源、向太空殖民,以克服资源的日趋枯竭;保护环境,使人类能够生存下去。

附一 国有企业最优改制方案

郎咸平说:国有企业无须改制,其实不然。国企不改制,就会使贫富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失业人口不断增长,银行坏帐持续增加,金融危机很难避免,民营企业难于发展、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中国的银行就要被彻底拖垮,对国有财产的掠夺与瓜分无法控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而最终的结果将是国有资产转化为官僚资本,中国就会进入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将长期停滞动荡。

然而,这几年的改制,相当大程度上是少数管理者对国有资产掠夺与瓜分的加速,这样改下去,中国将加速进入官僚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程度将急剧提高——俄罗斯就是例子,而中国的问题将远较俄罗斯严重,因为我们的贫富分化程度已经高于它了,国企在卖出前,债务被剥离,银行坏帐无法收回,卖出的钱远远无法抵上债务,如此下去,银行将破产,个人储蓄等于被少数人侵吞,社会动乱很难避免。二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将毁于一旦。

国企之所以要改制,就是因为所有人对其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几乎为零,效率低下、缺乏自生能力,但改制往往会带来严重不公平,如何改制能够既有效率,又有公平、正义,并能解决银行坏帐。

比如,一国企有10000名在职员工,企业分个人、班组、车间、分厂、总厂五个层次,每个班组10人,车间100人,分厂1000人,总厂10000人,首先,确认将企业资产变为全体在职职工所有。

如果按常规的股份制,10000人每人分一股,总共一万股,似乎公平,但是,这个厂很快就会垮掉,每个人仅持1/10000股权,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太低,企业仍然是非自治企业。因而,常规股份平分的办法注定要失败。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的解决办法是:将每个职工所负责的岗位资产平分成6等份,他本人持其中一份为1/61/6在本班组其他职工间平分,1/6在本车间的其它班组职工中平分,1/6在本分厂中其它车间职工中平分,1/6在本总厂其它分厂职工中平分,最后1/6中大部分按职位的高低在各个层次的管理负责人之间分配——他们先得到了作为普通职工的份额,再分配高出的份额——,管理者的份额大于普通职工、高层管理者份额远大于低层管理者。普通职工在企业不同层次上的股权分别为:本职:1/6,班组:1/60,车间:1/600,分厂:1/6000,总厂:1/60000

为什么这样分呢?因为,利益相关系数是一个十分稀缺的资源,所有人对同一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的总和是个小于1的常数,而另一方面,每个人正常的经济行为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普通员工对个人本职、班组、车间、分厂、总厂的影响力按:1:1/10:1/100:1/1000:1/10000的比例分布。而常规的股份制分配的仅仅是整个企业的股权,使每个人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系数完全相同,这是对利益相关系数资源的极大浪费。最优化的分配方式是:职工对企业的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系数根据职工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影响力比例1:1/10:1/100:1/1000:1/10000而分布。基层管理负责人在不同层次的股份也要按此比例分配,只是他们的层次数减少,如车间主任持:车间、分厂、总厂股份;分厂厂长持分厂、总厂股份,总厂厂长只持总厂股份,在总厂层次上,后者的股权远高于前者。管理者的股份分配如:班组长:本职1/6,班组1/40,车间:1/400,分厂:1/4000,总厂:1/40000,车间主任:车间:1/60,分厂:1/600,总厂:1/6000;分厂厂长:分厂:1/60,总厂:1/600

总厂厂长:总厂:1/60。折算下来:相当于持整个厂的股权:普通职工(8889)0.833/10000,班组长(1000)1.4*0.833/10000,车间主任(100)1/2000,分厂厂长(10)1/300,总厂厂长(1)1/60,整个管理层多分部分折算为全厂13%左右的股权。

剩下的一部分,按总厂股份分给全体职工选举出来的股东代表如为10名,他们组成董事会监督厂长,厂长的重大决策将由董事会审议,董事会不参与具体的管理和各阶层的管理者的人事任免,厂长的任免由全厂股东大会决定。

所有人的股份,都是不可转让和买卖的仅仅是他们分配企业各层次利润的依据。职工离开企业,其股份自行消失,调动岗位,其股份成份相应变动;管理者不做管理者了,其高额股权消失;董事会成员落选,则其高出的那部分股权也消失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在个人本职、班组层次上,职工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实现完全自治企业保护力量很大,自发走向更经济状态;在车间层次上,形成班组长与车间主任之间的半强迫自治,凝聚力也很大,在分厂中,形成车间主任与分厂厂长间的半强迫自治;在总厂,形成总厂厂长、董事会、分厂厂长之间的半强迫自治。人们对各层次的利益相关系数完全按照他们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影响力的大小来分配。企业的经济动力,将远远大于资本主义企业。

企业对外发行股票总股权占整个企业股权比例不应太大,因为同样会削弱企业经济动力,而内部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权,全部按同比例下降。

我称这种所有制形式为: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下,既使经济动力达到最大化,又使分配尽可能地公平。这样改制,贫富分化程度就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而企业将获得新生,竞争力将大大提高,并不断提高;对社会的冲击将很小。因企业不是卖的,其债务无须免除,企业欠银行的贷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它在若干年内还清,如最长可50年,这样,银行坏帐也解决了。

表面上看来,是把企业资产分给员工了,但事实上,国有企业欠银行的债务往往远远超过其资产,分给员工虚拟股权,债务也同样分给他们,这事实上是一个交换,国家并未吃亏,而企业从此获得了新生,产生了自发地走向更经济状态的能力,其获利能力、偿还能力将大大提高,悬在我们头上的金融危机也将被化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SSReader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学 简介 原理 概述 力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9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