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illiam9225
694 2

[财经英语角区] 【金融市场】券商监管“紧箍咒” [推广有奖]

版主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文库之星

【William新闻精选】

2019经济报刊周刊精选

威望
15
论坛币
1005216 个
通用积分
1105.9949
学术水平
3616 点
热心指数
3969 点
信用等级
3571 点
经验
676818 点
帖子
18353
精华
60
在线时间
48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2-12
最后登录
2024-6-17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30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8月01日
从以鼓励创新的监管取向、“松、宽、软”的监管环境,全面转向从严监管;首先严查投行的IPO质量以及资管业务风险
FullSizeRender 4.jpg
财新记者 刘彩萍
  一直被视为证监会“亲儿子”的证券公司们,近期感到了严重压力。一方面证监会严查IPO中的各种打“擦边球”行为,另一方面在业务创新拓展上,券商也感到了严格的管控。
  主管机构的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7月22日召开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培训会上,向各券商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地证监局局长明确传达了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的思路。
  李超特别强调,“过去的监管是以呵护为主,监管环境以‘松、宽、软’为主;现在要回归监管本位,从严治理。”
  李超指出,一方面要全面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运作,通道业务不是资管业务的重点;同时要强化投行业务内部管控,把投行业务全面纳入到券商风控体系中,对表现恶劣、问题严重、屡犯的投行可考虑收回牌照的措施。
  “话很重了,收回投行牌照可不是简单地暂停几个月。现在证监会要靠‘亲儿子们’认真看好资本市场的大门了,坑蒙拐骗的都别想进。”一位券商高管表示。
IPO全面检查
  “我的IPO项目被抽到了,一开始只是把相关材料的底稿寄送到证监会,接着就有稽查总队的人到现场来进行检查了,事先没有一点预兆,检查内容包含电脑、邮件、流水、走访等等。”一位投行人员自认倒霉地向财新记者称,他的项目在2015年业绩出现了下滑,本来想撤材料,还没来得及撤,就被抽中了。
  “现在稽查局、各地证监局到处都在查投行以及投行的项目,欣泰电器欺诈发行也正处于风口浪尖,人心惶惶。”一位小型券商投行从业人员告诉财新记者。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证监会安排的现场检查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稽查局统一部署的IPO专项执法行动,覆盖IPO各个环节,涉及发行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投行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证监会IPO审核员提供了认为高风险的在审企业名单,总共100多家,从这里面进行抽查,目前稽查局已经对抽到的项目进驻现场。
  二是由机构部牵头,选了13家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进行专项检查,是由各地证监局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在日常评价基础上选取存在问题较多的保荐机构。
  三是针对重组上市统一安排现场检查,不仅包含正在进行中的重组上市项目,还包括了2011年证监会明确重组上市规则以来已经完成重组上市的98个项目。这98个项目分三批完成现场检查,每次检查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李超在上述培训中指责券商未能勤勉尽责,有些机构的投行业务游离或半游离于公司的管控体系,有的机构在履职过程中敷衍了事,还有一些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伪造工作底稿,甚至与发行方合谋。
  在7月25日的证监会保荐机构专题培训上,发行部副主任王宗成也指出,在日常审核中发现有些IPO项目一味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存在财务操纵动机。例如,风险意识不足,保荐机构重规模轻风险,与融资规模挂钩,对项目风险不重视,现场执业质量较差,现场工作不到位,底稿欠缺,未独立核查并发表意见等。同时,证券公司整体内控体系不健全,部分机构未形成全公司一盘棋,未形成责任清晰的内核与质控体系,项目质量参差不齐。
  王宗成指出,目前要求券商通过IPO及再融资问核,来强化内核质量体系。问核非常有必要,公司高层要高度重视,避免各自为政。
  “投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公司对执业能力和道德培训不足,部分项目人员缺乏执业精神,材料制作质量较差,数据前后不一致。”王宗成称,个别保荐人将集团利益与发行结果高度关联。
  除了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问题也比较突出。王宗成指出,会计师事务所收费与利益挂钩,分支机构各自为政,盲目依赖第三方结果,甚至利用合并重组掩盖不良行为。他强调,“财务审核至关重要,必须各自独立,不是保荐机构的下属单位。”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还存在审计失败的情况。在发行人存在虚构业绩的情况下,未能实施有效审计和监督程序,未能出具专业的审计报告,酿成严重后果。
  律师事务所过于依赖发行人提供的材料,对重大问题浮于表面,缺乏深入分析,逻辑欠周严,盲从发行人及保荐机构的指示。
FullSizeRender 3.jpg

严禁带病申报
  据证监会发行部初步统计,目前已经反馈还未上初审会的企业中,有30%的企业风险较大,材料比较粗糙、存在会计问题(坏账计提明显偏低、研发费用资本化、非经常性损益)等。
  王宗成在上述的保荐业务培训中强调,坚决杜绝带病申报、不成熟即申报的情况。
  目前存在一些中介机构探底线、抱有侥幸心理的情况。例如,“审核期间不能引入新股东”为很早的规定。某在审企业于2014年引入新股东,其知晓构成实质障碍但仍存在侥幸心理,一直不撤材料,导致企业现在往前走也走不动,不撤不行。
  证监会相关人士指出,发行材料的质量问题也是影响IPO审核节奏的重要因素。
  本来按照发行部的审核机制,初审会与发审会是可以联动的,之前上初审会两周后就可以上发审会,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上了初审会之后,被发现材料非常粗糙,比如资料不更新还是首次申报三年前的行业数据等,证监会不得不让企业重新梳理材料,进行二次反馈;真正能够实现上初审会后直接修改材料上发审会的企业不超过三分之一。
  上述人士称,在今后的审核过程中,发行部若发现企业依然存在上述提到的问题,证监会将会重点问询,并根据情况给予监管措施。对于在审IPO企业的常规抽检,监管机构将逐步减少盲抽,重点抽检风险企业,未来的监管将越来越严格。
  证监会人士在上述两个场合的培训中都拿欣泰电器欺诈发行的案例警示券商,再三提醒财务造假和欺诈发行的严重后果。发行部副主任常军胜提醒道,对于业绩波动的企业,周期性行业的波动要充分披露并风险揭示。“千万不要再出现人为的粉饰,涉及到业绩的必须有针对性及量化分析。某些受产业因素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请大家谨慎推荐。”
  稽查局郑健表示,此次IPO专项行动的核心就是大力打击欺诈发行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促进中介归位尽责。稽查执法是保荐机构执业生涯中不能承受之重,须深切认识到违规成本越来越重。
  从6月底起,证监会就专门部署了IPO专项执法行动,重点针对的是IPO欺诈发行与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此次专项执法行动覆盖了IPO各个环节,涉及发行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今年开展的IPO专项活动不是运动性执法,是常规性执法,是新常态。”处罚委主任龚海斌称。
  常军胜也表示,目前已经把审核环节遇到的问题企业直接交给稽查部门了,IPO专项检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是运动式的,以后会越来越严格,压力传导给券商,但并不是以处罚为目的。
  “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信息披露不到位、存在虚假、错误、遗漏,不在初审会后要求补充或完善,而是直接上发审会否决,并对相关中介机构进行处罚。”上述证监会人士称,对审核中发现问题严重的企业,移送稽查部门;对风险企业、问题企业,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作为补充,被信息披露质量抽查过的企业,仍有可能被现场检查。
投行业务全面纳入风控
  “过去监管机构较为关注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对投行业务关注不够,以后对投行业务必须管。”李超指出,当前券商投行业务的风控普遍存在难以介入、或仅是形式上介入的问题,各方要考虑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方式,提高合规水平、提高工作质量。
  一位券商风控人员告诉财新记者,由于投行的工作往往是围绕着监管部门或者交易所的审核开展,关注的是审核部门的业务规则和窗口指导,其合规与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使申报材料在形式上符合审核的要求,这也就使得券商公司层面的合规和风控对投行风控的介入是形式多于实质。“投行业务基本上自成体系,有着自己的内控部门。”再加上目前券商的内控机制本身就不到位,内控的制衡性不足,部分机构重业务、轻合规,仅仅把合规管理工作当做外部硬性的监管要求来落实,少数机构甚至将合规负责人、合规部门作为应对外部监管的公关部门。
  证监会机构部相关人士称,健全内控制度,发挥风控部门作用,建立复合内审制度,做好工作底稿,这是投行保荐业务免责的基础,也可以防范欺诈发行,“风控部门要独立于投行部门”。下一步机构部要与发行部形成监管合力,定期进行信息的交流,共享保荐机构执业评价记录,实施分类管理。
  此外,证监会机构部表示,也将加大对保荐机构的处罚力度:一方面重点检查券商投行业务整体的风控合规建设情况;另一方面也会关注IPO抽查项目被否决的情况、IPO项目撤回的情况,重点盯住执业质量多出问题的典型公司。目前,证监会正在对13家问题较多的保荐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合规管理不能成为挂在墙上的一张纸。”李超表示,要从合规的组织体系进行保障,权利、责任和问责要成体系。合规总监的收入不能低于高管的平均水平,在保证激励的同时,责任也要对等。
严控盲目扩张
  李超指出,一些机构脱离自身管控能力和人才储备,盲目扩张,重规模轻质量,抢占地盘,无序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甚至重孙机构,组织架构混乱。母公司对这些分支机构的管控,有的强一些;有的相当弱,管控体系形同虚设。有的机构还涉及非持牌业务,甚至非金融业务。
  李超点名批评了去年民生证券员工的“飞单”事件。在此事件中,民生证券原太原长风街营业部总经理许静以民生证券名义伪造“新三板基金”,每个投资者投资存续期仅为三个月,承诺12%固定收益。直到去年5月产品陆续出现兑付危机后,许静的集资诈骗行为才浮出水面。此案直接牵扯投资者逾300人,间接牵扯上千人,涉案金额高达10亿元左右。对于此案,证监会不仅对营业部进行了处罚,也因总部对分支机构的管控失效,对民生证券总部也进行了处罚。
  李超要求券商一方面要梳理业务体系,明确哪些要做,哪些要放弃,哪些要收缩,哪些要继续扩张,还要对一些风险比较大的业务重新定位,比如类似信托的业务,不该干的业务要压缩。“希望尽量不是以监管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各家公司自觉的方式。”
  另一方面要梳理组织架构。管不了的、管不好的就卖了,可以整合的进行整合。有些机构子公司数目众多,链条过长,有的下面都五层公司了,管控能力不够,风险管控不到位,这些都要评估。
  “子公司的业务范围、资本要与法律法规相适应。”李超称,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某基金子公司净资本在1亿元左右,而资产规模已经达到8000多亿元。如果子公司出问题,会引发基金公司风险,最后受损失的就是基金持有人。
  据财新记者了解,这家基金子公司就是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民生加银)。民生加银在2016年4月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年度专项现场检查结束后,被责令改正,并暂停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备案三个月。证监会并未透露民生加银此次被罚的原因。
  民生加银的扩张速度的确令市场咋舌。民生加银成立于2013年1月24日,到2014年末,其专户规模已达4663亿元,位列基金子公司规模第一,行业规模占比12.5%;到2015年末,资管规模达8068亿元;到2016年一季度末,资管规模已达8156亿元。
  随着5月中旬基金子公司管理规定和风控指引开始在业内征求意见,提出以净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控管理,基金子公司三年多的野蛮生长将告一段落。
  券商资管业务中也存在大量从事通道业务、非标融资类业务,拉长了交易链条、提高了融资成本。部分机构还设计了比较复杂、不透明的产品,进行监管套利、政策套利,未真正创造社会价值,反而主导了金融扭曲。李超要求全面规范券商资管业务运作,真正落脚于资产管理的实质,提高核心竞争力。
利润滑坡超50%
  在证监会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和全面监管的新理念下,从目前已公布半年报的上市券商看,相较于去年同期,券商利润都出现了超过50%的下滑,尤其受利润丰厚的保荐业务以及迅猛增长的资管业务全面滑坡的影响。
  从券商上半年累计净利润看,中信证券以35.75亿元的净利润坐稳“榜首”,国泰君安、海通证券暂列第二、第三位,分别为33.86亿元、31.11亿元。
  谈及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原因,目前已经公布业绩快报的上市券商均提及了今年两市股票基金成交量较去年上半年出现大幅下滑的现象。在此影响下,导致公司所属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及业绩减少。
  海通证券非银团队表示,中长期看,仍看好行业转型,尤其是看好大型券商及特色券商。海通证券表示,近期证监会表明了对证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支持,随着负面影响逐步消化,证券行业创新有望恢复。“我们仍看好2016年券商业务转型,从单一通道服务商向资本中介、财富管理等创新业务多元化方向转型值得期待。同时我们认为,具有特色的、对传统经纪业务依赖较小的券商,业绩下滑的压力较小或有小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7月27日下午,中金公司召开“深入解读银行理财新规”专题电话会,提及可能的理财监管内容:包括对理财业务进行分类管理,非标投资惟一通道是信托等。该政策将对银行理财乃至整个资管行业都有影响,但应该是“新老划断”,跟存量业务无关。
  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券商资管业务规模为13.73万亿元。资管业务规模排名前三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和申万宏源证券。这三家管理的资产规模分别为1.24万亿元、8355亿元和6812亿元,但是主动管理的规模占比普遍不高,分别为36.8%、21.6%和25.04%,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资管业务都是通道业务,资产管理质量并不高。
  “若银监会理财新规出台,证券行业资管业务规模下一步或有大幅萎缩。”申万宏源一位资管业务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券商的资管业务规模基本上都是靠银行理财资金“堆砌”而来的,银行没有了这个需求,规模也会立即下来。从业务利润构成和人员配备上来说,通道业务占了较少的比重,资管业务的利润大头还是主动管理的业务,去通道化也是每个券商都在努力争取的方向,符合监管的大逻辑。
  李超认为,从监管机构来看,如果有些业务转移到信托公司,风险也同时接过去了。对证券、基金机构来讲,要真正着重资产管理的实质,提高核心竞争力。通道业务的风险责任并不清楚,虽然合同里约定原状返还,但实际运作中风险并未完全规避。
  “现阶段给予市场一定的缓冲期,不是要将通道业务全部停掉,而是要逐步压缩通道业务规模。通道业务早晚是要消亡的,这不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点。”李超称。
  一位参加券商风控管理办法培训的首席风控官告诉财新记者,银行通道业务存在较大的政策性风险,尤其是“万宝之争”暴露出来的监管套利行为,引发市场争议。证监会主动要求会管机构降杠杆堵通道,是牺牲自身的行业利益,而兼顾资本市场全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金融市场 紧箍咒 会计师事务所 融资融券业务 非经常性损益 方正证券 中国电影 金融市场 证监会 宫颈癌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hjtoh 发表于 2016-8-3 19:30:11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illiam9225 发表于 2016-8-3 17:57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30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8月01日
从以鼓励创新的监管取向、“松、宽、软”的监 ...
是时候了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william9225 + 2 精彩帖子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藤椅
h2h2 发表于 2016-8-3 19:51: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william9225 + 2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9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