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eoleh
6715 42

[学科前沿] 关于稀缺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 [推广有奖]

21
wtb 发表于 2005-10-2 17:1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源稀缺并不是人们竞争的原因

人们总认为资源稀缺是人们相互竞争的原因,如果资源不稀缺,那么人们就不会竞争了。然而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念。这个观念看起来很对,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有一群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并且只剩下一杯水了(其他的水都因为容器损坏而流失了),那么这群人是不是要竞争这杯水呢?

按照稀缺了必然要竞争的理论,这时这群人当然要竞争这杯水。但按照我的观点,这群人不一定要竞争这杯水。这里关键要看这群人都是什么人。

如果这群人是彼此竞争的人,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一场争夺这杯水的争斗。最后甚至这杯水因为争夺而洒了一地,谁也喝不到了。这就如同联合国在非洲灾区分发食品一样,那些灾民彼此争抢,一片混乱。

而如果这群人不是彼此竞争的人,而是彼此合作的人,那么这群人就会彼此照顾,节省着用这杯水,这样这杯水虽然稀少,但却帮助了所有的人。

再比如说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是稀缺的。如果人们不能合作,那么人们就会无情的争夺座位,甚至体弱的老人和腿有残疾的人都不能获得座位。而如果人们能够合作,那么就是只有一个座位也可以两个人一起坐(类似那些情侣)。

人类的一个缺陷就是把什么都归咎于外界,归咎于资源的稀缺,人类总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所以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骑驴找驴,眼睛只看四下,如何找得到屁股下得驴呢?

所以若要使竞争不再存在,若要使人类成为合作的人类,那么就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物质的进步上,而要把希望寄托在人类的精神进步上。

那么为什么目前的人类不能有更高级的精神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3 12:40:54编辑过]

我喜欢灿烂的星空! 我的博客:wtb.pinggu.org

使用道具

22
leoleh 发表于 2005-10-3 12: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的例子只是在说,竞争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或者有些情况下合作会导致比竞争更优的结果,但并没有否证竞争的必然性。

单靠精神的进步,或许可以在短期内达到这一目的。但是人的意识毕竟最终取决于物质生活,取决于经济因素。

使用道具

23
wtb 发表于 2005-10-3 12: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eoleh在2005-10-3 12:39:40的发言:

你的例子只是在说,竞争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或者有些情况下合作会导致比竞争更优的结果,但并没有否证竞争的必然性。

单靠精神的进步,或许可以在短期内达到这一目的。但是人的意识毕竟最终取决于物质生活,取决于经济因素。

我是说同样面对稀缺,人也可以不争,并不是一定要争。

那么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喜欢灿烂的星空! 我的博客:wtb.pinggu.org

使用道具

24
坏毛毛 发表于 2005-10-3 14:5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因为需要所以产生欲望  有了稀缺所以必须竞争

使用道具

25
ruoyan 发表于 2005-10-3 15: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资源稀缺应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的资源稀缺性;

2)稀缺是指此时此地拥有的禀赋与既定的需要有差额。需要在总量上、在类别上是无限的。一个人的某种需要满足后会产生新的需要种类,整个人类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在每个种类上的需要数量也在无限增长。所以需要是无限的。但是每一个具体的需要形成后又一定是有限的,是可以通过有限量的消费满足的,这是效用递减的原因。因此就禀赋与需要的关系说,是可以稀缺也可以不稀缺的。主贴所提以无限宇宙无限开发的可能与无穷的需要(欲望)比较,两个无穷大之差自然可以不稀缺,但那样的比较是无现实意义的。资源稀缺与否是指现时与现实的需要和禀赋的比较。稀缺的就需要经济学,不稀缺的经济学就无必要了。

3)将“利用能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可以的,但这样也就把它归结为一种禀赋了。而且“利用能力”并非“劳动”所能简单地概括,仍然是一种生产力的概念,包括工具、信息(技术)、劳动力。而非劳动力的部分仍然是可以作为“天然禀赋”的,仍然是可以独立于劳动力之外的。因此,“利用能力的稀缺”得不出“就是只有劳动稀缺”的结论。

4)个人在其它讨论中曾提出,劳动价值论是以“无产”假设为前提的。就是说除了劳动力和依附于劳动力的技能以外,其它的资源禀赋为零。这样,作为消费者,要获得任何的消费资料,满足任何的需要都只能通过“劳动”,于是劳动成为唯一的“可丧失的效用”,成为唯一的成本亦即价值。但是现实是,财富是可以累积的,可以继承的。当一个人出生后不仅拥有自身还拥有其他独立于自身的可用的资源即禀赋时,他凭以获取消费资料的手段就不是唯一的“劳动”了。这时,获取新资料所“放弃的效用”也就不只是“劳动”了,于是有了多种成本。新消费资料的价值来源也就多样化了。这就是资产。资产的存在是个事实,它的存在排除了劳动价值唯一性的条件。

5)禀赋资源如何在人口中分配,是个非经济学的问题,但认为应当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学是在禀赋资源原始分配既定和需要结构(效用函数既定)下解决如何重新配置以达到最优。但没有回答“应当”如何在原始基础上配置资源禀赋。但事实上,现实的大量的人类的行为都是体现在如何获得原始资源禀赋上的。所以,这个范畴的研究不应排除在“关于配置资源”的学问之外的。原始资源禀赋的“稀缺与否”已经决定了配置后的“富与贫”。

使用道具

26
leoleh 发表于 2005-10-3 16:4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资源稀缺应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的资源稀缺性;

我同意。稀缺性指的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稀缺。我所说的劳动稀缺(实际上应当是说劳动能力),指的是最终意义上的稀缺。从这一点来说,是指在生产要素中,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实际上并不存在等同的地位。

2)我不否认对稀缺及配置的研究(即经济学),我想说的是劳动在稀缺性方面更加突出。我猜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值越来越大(或者说工资越来越高,或者说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与劳动在生产中的这种重要性大概有些关联。现实中我们总说中国的具有人力资源的优势,但这句话也恰恰说明了中国的经济不发达。

3)马克思使用生产力这个概念,指的总是“劳动生产力”。当然他也使用过诸如资本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等等概念,但生产力的定义就是人们利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能力。因此,生产力(利用能力)稀缺(或者说有限),实际上就等同于说人们进行劳动的能力有限。我直接就说劳动稀缺,或许有一些表述的不准确。我是在劳动能力的意义上使用劳动这种要素的。

4)就我所知,很少有人把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前提看做是“无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与资本的结合分析的极为透彻,这一点就是西方一些经济学者也是承认的。例如,《资本论》第1卷第四篇,第10章至第13章。

5)这个说法,我同意。经济学(当代的西方经济学)分析的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有效配置,其初始配置是做为假定前提进入分析的。而马克思的分析说的是,由于初始配置本身取决于历史,既定历史条件下的“有效”配置因而就取决于历史。因此,根据“有效”配置,或者根据“看不见的手”原理而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私有制+市场经济)就是自然和永恒的,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庸俗的”。并且,由于在一般均衡下可以得到一组最优价格解就认定资本主义制度是有效的,也是一种武断的说法,因为私有制和市场机制本身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前提,而不是作为对象进入分析的。

使用道具

27
leoleh 发表于 2005-10-3 16:4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tb在2005-10-3 12:44:11的发言:

我是说同样面对稀缺,人也可以不争,并不是一定要争。

那么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不好说。

生物的本能是生存竞争,生存竞争的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生存,二是种族的延续。两个方面都要竞争啊。但是这个竞争与社会中人与人的竞争,是否是同一个概念,本身好象也有疑问。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使人不再面对生存竞争的压力(或者生存压力已经极小),但也许是人的历史还不够长,还不足以在自然选择中排除掉那些导致竞争的基因(进化生物医学)。但是,不管怎样,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所产生的,并且难以想像,若没有生存竞争,一个物种能够生存下来。

所以,似乎可以说,(生存的)竞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导致了很多方面的行为。但是说,如果人可以不争,为什么一定要争,那这实际上提出的是人的觉悟的问题。就像孩子面临打针时,总是不情愿(这是本能),但为了治病或者由于父母的鼓励而打针,则是出于思想意识上的觉悟。

使用道具

28
ruoyan 发表于 2005-10-3 20: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eoleh在2005-10-3 16:40:13的发言:

稀缺性指的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稀缺。我所说的劳动稀缺(实际上应当是说劳动能力),指的是最终意义上的稀缺。从这一点来说,是指在生产要素中,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实际上并不存在等同的地位。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说,劳动要素是最终意义上的稀缺是可以的,等同于我所说的“无产”的时代;但在现时,历史逻辑上的“最先”并没有形成现实逻辑的“优先”。经济现实是以现在为起点,问将来而不问过去。所以,所有的要素具有等同的地位,经济机制只问:哪一个更为稀缺?

使用道具

29
ruoyan 发表于 2005-10-3 20: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eoleh在2005-10-3 16:40:13的发言:

4)就我所知,很少有人把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前提看做是“无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与资本的结合分析的极为透彻,这一点就是西方一些经济学者也是承认的。例如,《资本论》第1卷第四篇,第10章至第13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等价交换”为不须证明的前提,于是有了交换等式,也才有了等价物的同质性。可是这个交换等式是十分模糊的。交换是两个人两件物品间的交换,那么相等的一定是不同人所有的不同物间的某种同质性相等吗?为什么不能是同一人所交换出的物品与交换入的物品的某种同质性的相等呢?我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有一个逻辑疏漏。

当以效用理论分析考察时,可以推出,交换的本质是自己的一种效用同另外一种效用的交换。交换截止于边际付出等于边际收入相等之时;交换等式是一个同时使交换双方边际付出等于边际收入时所交换的两种商品数量上的解。这样,从交换等式上并不能唯一到推出“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结论。商品的价值也就不能唯一的,从而就不能以劳动价值来说明。相反,劳动的价值却可以用效用的理论予以解释。曾提出过解释,有兴趣可以探讨。

总的观点是,商品所带有的价值总量是获得这些商品所耗费的效用总量,而这些总量包括各个有用要素的效用耗费;只有当其它要素效用为零,惟有劳动耗费形成效用损失时,价值的形成才由劳动唯一地构成。这就是“无产”假设的由来。

使用道具

30
leoleh 发表于 2005-10-4 02:3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5-10-3 20:19:53的发言: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说,劳动要素是最终意义上的稀缺是可以的,等同于我所说的“无产”的时代;但在现时,历史逻辑上的“最先”并没有形成现实逻辑的“优先”。经济现实是以现在为起点,问将来而不问过去。所以,所有的要素具有等同的地位,经济机制只问:哪一个更为稀缺?

还是看不出来为什么是“无产”。

在资本和劳动相结合的条件下,仍然可以考虑劳动是具有最终意义的稀缺。

承认劳动具有最终意义的稀缺,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资本可能稀缺程度更大的现象。

具体的稀缺程度,与在何种意义上具有稀缺性,是两个概念。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2 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