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eiming197813
485 0

[公告] 楼市非理性暴涨 险资为何仍频繁进驻地产股? [推广有奖]

大师

4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4
论坛币
1249166 个
通用积分
8957.9526
学术水平
678 点
热心指数
780 点
信用等级
639 点
经验
200602 点
帖子
5557
精华
0
在线时间
79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6-26
最后登录
2023-8-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国内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一二线房地产的疯狂表现,足以让市场感到震惊。但是,面对价格持续狂飙的现象,却引发了大量民间资金的大举参与,试图在房地产黄金上涨期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

  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这是国内市场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面对投资渠道狭窄,且满足资产保值增值需求的投资产品甚少的大环境下,哪里具有持续性的赚钱效应,哪里就容易吸引大量的资金跟风参与。对于当前国内部分地区的抢房热潮,或许真的已经陷入至高度疯狂的阶段。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一年的时间内,不仅是国内部分房地产市场遭到了各路资金的追捧,而且就连A股市场二级市场上的地产股票,也难逃资金争夺的命运。

  实际上,前期万科与宝能系的股权之争,就是一个最为真实的写照。然而,在万科股权之争持续上演的同时,各路险资早已对A股市场的部分优质资产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是,纵观近年来险资在二级市场上大举入股的投资对象,更多还是离不开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身影。

  根据证券日报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9家险企合计控股近205家非保险子公司。其中,有93家的主营业务性质为“房地产”,或营业范围涵盖了房地产。

  事实上,对于近年来险资机构的大举入股,乃至举牌的行动,早已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然而,在时下人民币贬值以及资产荒持续上演的大背景下,对于近年来保费收入持续高增长,且恐将面临发展瓶颈的部分险资机构而言,也急需要有一个转型的过程,而这类险资机构借助相对激进的投资策略来入股投资,其实也是一个应对资产荒,乃至应对未来转型风险的过程。

  根据相关的规定,保险公司不可以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且不可以投资开发或销售商业住宅。不过,面对当前火爆的房地产市场,险资总不会紧盯着房价的飙涨,而没有任何的行动。对此,对于部分险资机构而言,拟通过入股投资、接连举牌等行动,来间接进驻房地产市场,试图通过入股举牌房地产上市公司,来间接获得这一可观的投资回报预期。

  或许,对于部分险资机构而言,它们入股举牌这类“优质资产”,更可能采取一种长期财务战略投资的策略进行投资,以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预期。不过,对于部分更为激进的险资机构,拟采取高杠杆投资的行为,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或许已经引起了监管的重视,且很容易触发系统性的风险。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一线房地产市场,确实具备较好的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进入今年以来,一线乃至二线的房地产市场,其资产增值的魅力,却得到了进一步地展现。

  时下,虽说楼市已陷入至疯狂飙涨的状态,但却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知其价格何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由此一来,在当前人民币贬值以及资产荒的大背景下,大量的资金几乎是无处可逃。无奈之下,在缺乏持续有效投资渠道的前提下,更多资金宁愿进入房地产市场来豪赌一把,试图获得阶段性的资产增值机会。但,谁将会成为疯狂房地产的最后接棒者,仍然需要继续观察。

  民间资金庞大,却缺乏了持续有效的投资渠道,由此倒逼大量资金急于寻求更好的资产保值增值渠道。由此一来,结合高杠杆工具的激活,加之高杠杆炒房以及高杠杆拿地等现象的频繁上演,却进一步激发了房地产非理性的赚钱效应,并更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脱实向虚”的风险。

  持续高歌猛进的房地产市场,不仅会削弱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创新意识,而且还会夺走了千万年轻人的梦想。然而,遗憾的是,在房价持续飞涨的过程中,虽然“肥”了一部分的投资群体,但却吓跑了一大批核心人才,甚至是一批优秀的企业。这,对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必然是弊大于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地产股 非理性 房地产上市公司 利润的最大化 房地产市场 地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5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