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research
2549 4

[我的学术之路] 天下乌鸦一般黑: 在美国为米折腰做科研的一个案例 [推广有奖]

精神客栈CEO

大师

9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4
论坛币
114378 个
通用积分
94.4239
学术水平
1175 点
热心指数
1425 点
信用等级
1087 点
经验
50272 点
帖子
9601
精华
2
在线时间
68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6
最后登录
2020-10-1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题跋


如果你不能衣食无忧,

那么做科研是一件风险极高的谋生差事。

如果从事你专业方向的科研工作者供不应求,

当然你就遇到好运气。

一旦出现科研工作者的产能过剩,

你就倒大霉,

就像本文中的主人公。

其实论坛里如此之多的考研者,

绝大部分都在重蹈莫承章的覆辙。

悲剧每天都在上演。



在美国为米折腰做科研的一个案例

2014-02-01 09:08:38



    莫承章最后检查一遍题目,摘要,方法,引用文献,八张图两个表还有四个附加视频,点击submit,把论文送到Circulation Research (循环研究)。他把网页切换到YouTube,打开杰奎琳. 杜普蕾的大提琴《往事缠绵》。莫承章有点感伤。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在学术上最后一篇文章。

         昨天老板把老莫叫到办公室对他说:“NIH今年经费很紧张,我还只有两个RO1课题,实验室今年可能要缩小。你在我这里干了这么多年,一直都干得很好,但这次与个人才能和工作态度没有关系。让你有点心理准备。”老莫点点头,没有说什么就出来了。

         一种失望,一种茫然,一种无奈缠绕着老莫。他没有告诉他老婆和儿子。他老婆最近检查出乳腺有一个小肿块,医生建议尽快做手术。他儿子去年从波士顿大学毕业,学的是生物化学,至今找不到工作。现在修些课程,想考医学院或医生助理。儿子身体不太好,经常犯胃疼。

         上周末莫承章打电话回家,老母亲很不舒服,保姆又走掉了。莫承章的姐姊忙了好几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保姆。保姆费一个月要1800元人民币,还嫌少。得寄点钱回家。但现在美元兑人民币,比值才是1:6.2。寄1000美元回去,不低什么用啊。但1000美元是莫承章一家三个多月的伙食费。

         前个月刮大风,门前的大树折了一根分枝,把莫承章的屋顶砸坏了一个角。保险公司至今找不到鬼影。修屋顶,最少要8000美元。

         常言道:时来顽铁有光辉,运退真金无颜色。
莫承章以前也曾有光辉的时段。莫承章出生贫寒,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工人,识字不多。家中有四个兄弟姐妹。莫承章从小养成节俭,勤奋的习惯。加上悟性比较好,赶上改革开放,莫承章曾是家族中的骄傲。莫承章曾四次拿省课题,两次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上年年有文章。那一年还破格晋升副教授。

到美国十年,莫承章先后在Circulation (循环) 等一流杂志上发表八篇第一作者的文章,非第一作者的文章有十三篇。这些文章使莫承章来美第三年顺利拿到绿卡,第六年晋升assistant professor。但近几年,莫承章则诸事卡壳。
申报NIH的课题三次,三次都不中。评委每次都婉转指出申请者是在中国受的教育,在这里或那里欠缺些东西。最后莫承章发现主要原因是老板没有帮他顶力。没有老板顶力相助,想要挤进那小于12%的中标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老板压根就不想让莫承章独立,只想让莫承章帮他做文章。

实验室有28个人,分别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希腊,德国,土耳其,俄国,印度,荷兰,伊朗等。美国本土公民很少,主要是秘书。老中只有三个,年龄都偏大。前两年有一两个年轻点的,后来都回中国去了。实验室最年轻的博士后今年34岁。队伍明显的老化。但有什么办法呢,想动的,动不了,不想动的,还得走人。实验室有6个单身大龄青年,其中只有一个人前年拿到美国心脏病协会的SDG (Scientist Development Grant)课题。此课题只够付自己的工资。都三十老几快四十岁的人了,都还没有自己的课题,远谈不上有自己的实验室,建立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和事业。一旦裁员,没有人知道自己还能做别的什么为生。能够回到各自的祖国,也非易事,因为能回的早就回了。没有文章,没有课题,哪里都不看好。有些文章仅仅是文章而已,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希望你能带来新的方向,新的增长点。心血管研究已经是很成熟的学科,没有全新的模型,全新的技术,哪里来新的突破,新的方向?对于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做实验只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而科学研究,或者说科学研究的运作机制,要求每一个研究者都有创新能力。随着网络和数码技术的普及,科研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每一项新的突破都变得越来越困难。每一个博士和博士后,都要接受很长时间的教育和训练。他们都是很勤奋的,但他们所付出的不能保证有收获。都快四十岁的人了,还没有成家,没有房子,没有存款,每天都受到失业的威胁,那日子真他妈的窝囊啊。要拿到基金,得有文章。但一篇象样点的学术论文,少则需要一两年,多则三五年。很多人三五年还做不出一篇文章来。研究论文是做出来的,意思是时间主要花在做实验上。五年还做不出一篇文章,兄弟在这条道上基本上就没有前途了。可五年还做不出一篇文章的博士或博士后,多得很。但此时已经不可能另谋生路,只有破釜沉舟了。老板的压力还要大,一但课题接不上趟,他自己也得走人。医院和学校更加。这十多年来,各大学的科研机构和地盘不断扩大,大量贷款盖起了很多新楼房,建了不少新研究所,招生逐年曾多,以便从国家抢占资源。一旦多几个实验室关门,高学历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那学校的麻烦就大了。

长久以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就是要优胜劣汰,让强者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但就目前的情况,这种机制失灵了。政府不愿砍科研经费,科学技术太神圣了。政府还希望增加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来创造新的产业,提高竞争力和就业。学校也在拼命扩地盘,挣项目,揽大款,招学生。但这种想把科研教育当作药品来医治经济衰竭的做法,其弊病之严重,已见倪端。在莫承章为数不多的同学朋友中,已经有三个失业,分别是耶鲁,宾州大学和UCLA的研究人员。他们在美国都混了很多年。在Tufts和NYU还有几个朋友,也都很郁闷,在等待走人的通知,不知下一步什么办。几乎没有朋友能发出跳大槽加工资买房子的正能量。

这种环境和氛围中,科研的基本原则,如严谨,客观和重复性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莫承章清楚他的同事最近在Nature Medicine, Circulation等一流杂志上的文章,都不能掩盖人为修饰的痕迹,在一些小杂志上发的文章,就更不计较了。从老板到伙计,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甚至审稿和编辑都睁只眼闭只眼,他们或多或少与老板有些瓜葛。

这些不得已而为之的风气,是一种毒药,就象可卡因,开始吸进去令人精神百倍,成了神仙。很快就成隐,不可收拾。几年前莫承章认为这些小动作只是少数,不碍大局。那时他们老板至少还有两千万,都是从私人捐赠得来的。他们研究室也从五六个人曾加到最多时三十三个。这笔捐款去年底就用完了,老板还有两个RO1。两个RO1课题只能维持五六个人的实验室。还有二十多号人去干什么呢?为了保住饭碗或拿到课题,还有什么戒律能阻止一个研究者不把观察例数从5调整为8呢?如果这种变动不是外行人可以查证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rofessor Scientist Assistant 美国 天下 YouTube 大学毕业 波士顿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unparalleled + 40 精彩帖子
1993110 + 5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5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1993110 发表于 2016-11-26 09:43: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藤椅
赤影战士 发表于 2016-11-26 12:34: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人为修饰

使用道具

板凳
graylens 发表于 2016-11-26 20:14:51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报纸
bigsnail 发表于 2016-11-28 09:41: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科研是一种奢侈活动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7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