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6496 71

《财富论——微观经济学》 [推广有奖]

61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7-10 09:59:4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节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前几节我们考察了劳动力需求,指出劳动力需求与普通商品生产有关,从而我们只能从商品生产考察劳动力需求。商品生产与生产资料数量与资本利润率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设定生产资料数量是不变的,即在生产资料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劳动力需求规律。然而,商品生产是不断发展的,从而商品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如图一所示。
劳动力需求






                                                     商品生产数量
                       图一  劳动力需求与商品生产的关系
这样,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即生产资料数量的不断增加,商品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就不断增加,也就表现为商品需求曲线的不断移动,如图二所示。当生产资料数量不断增加引起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曲线M2就移动到曲线M1的位置;当劳动力需求继续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曲线M1就移动到曲线M的位置。
              劳动力需求

                             M

                                      M1
  
                           M2
                                                     劳动力价格
                   图二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商品价格对劳动力需求也有影响,当一种商品价格升高时,一方面,当劳动力价格较高时,劣质生产资料也会得到利用,另一方面可能引起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从而劳动力需求就增加。前面说的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往往是由于商品价格的增加,从而表现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向上、向右移动,如图二所示。而当商品价格的增加,没有引起生产资料数量增加时,即商品生产处于不完全竞争时,商品价格的增加,当引起劳动力价格增加时,劣质生产资料也能得到较长时间的利用,劳动力需求不会降低,引起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三所示,曲线ACF向右移动成为曲线ADG。当劳动力价格从O增加到N时,劳动力需求不变。当商品价格的降低,没有引起生产资料数量减少时,即商品生产处于不完全竞争时,商品价格的减少,即使劳动力价格降低,劣质生产资料也只能得到较短时间的利用,劳动力需求不会增加,引起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如图三所示,曲线ACF向左移动成为曲线ABE。当劳动力价格从O降低为M时,劳动力需求仍不变。
              劳动力需求


                          B    C   D
                     A
                              
                                  E  F     G         
                                                     劳动力价格
                           M  O  N
图三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当然,由于劣质生产资料的全部资本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劣质生产资料的商品生产,就不会处于简单再生产状态,即资本家不会追加劣质生产资料的投资,这样一来,当劣质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逐渐失去时,或劣质生产资料的价值量逐渐折旧时,商品生产规模就逐渐缩小,劳动力需求就逐渐缩小,劳动力需求曲线就逐渐向下移动,如图四所示,劳动力需求曲线ABC向下移动变为曲线EFC。
               劳动力需求



                     A               B
                     E              F
                                            C
                                                      劳动力价格
                   图四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前面我们还指出:存在部分劳动力商品直接成为人们的消费品,如歌唱家的歌曲、足球运动员的球艺、演员的影片、家政服务的劳务,等等,此时,劳动力需求就如普通商品一样,由人们的消费规律决定,即由人们的收入、偏好或边际效用决定。这样,当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时,劳动力需求就可能不断增加,从而表现为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不断移动,如图四所示,当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曲线M1,就移动到曲线M位置。
劳动力数量

                                    


                                                M
                                               M 1     
                                                      劳动力价格
               
               图三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消费品)

使用道具

62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8-7 08:27: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节   劳动力垄断的供给规律及其曲线

许多工种劳动力供给还存在一个极限问题,当劳动力供给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增加了,不管劳动力价格如何增加,这就是劳动力供给垄断现象。
普通商品供给与劳动力商品供给,都会产生垄断问题,但是,劳动力垄断的供给规律与普通商品垄断的供给规律有所不同。普通商品供给垄断,是人为的,是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而人为限制商品生产;而劳动力供给垄断,则不是人为产生的,是由人类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人口的增长,不是无限制,不仅受到物质财富生产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本身素质的影响,有些国家还受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而人口的增长,决定了劳动力供给规律,即劳动力供给还受到人类本身的发展规律约束。
劳动力垄断,是在当前生产关系就产生的,即在当前生产关系下就产生了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当劳动力价格等于或大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力供给也逐渐增加,只是劳动力自由竞争下劳动力供给理论上会无限增加,因此在当前生产关系下劳动力供给始终大于劳动力需求;而某种劳动力垄断,在当前生产关系下,劳动力供给就不能增加,就存在一个极限。因此,在劳动力垄断条件下,劳动力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并且存在一个极限。这样,当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时,劳动力供给就处于自由竞争状态,劳动力供给曲线,就是劳动力价值量曲线;当劳动力供给的极限小于劳动力需求时,我们就说劳动力供给处于垄断状态,如图一所示的L与曲线M,就是二条垄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这时,由于劳动力垄断,劳动力价格就会不断上涨,直到劳动力供求平衡,而劳动力供给都是固定的。
                劳动力供给
                                           L               
                    B                       
                    D                          M   
                                       
                                    
                                      
                                                     劳动力价格

                        图一    劳动力垄断供给曲线
劳动力工种或工种等级不同,劳动力供给的极限程度也不同,如图一所示的曲线L与曲线M,就是二种不同极限程度的劳动力垄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L的劳动力供给极限为B,劳动力供给曲线M的劳动力供给极限为D。
对于大部分劳动力商品来说,由于劳动力的自由竞争与劳动力转移,在劳动力整体过剩的条件下,就不会产生劳动力垄断,只有少数劳动力,由于劳动者不能自由竞争,从而不能产生劳动力转移,才会产生劳动力垄断。对于任何工种的低级与中级而言,劳动者能自由竞争,从而能产生劳动力转移,也就不会产生劳动力垄断;只有一些工种的高级等级,劳动者才不能自由竞争,从而不能产生劳动力转移,也就会产生劳动力垄断了。如一些工种的高级工程师或教授、高级经济管理人员、顶级歌唱家与演员、顶级足球运动员,他们都不是普通劳动者能够顶替的,从而往往处于劳动力垄断状态。                  
与普通商品生产垄断一样,劳动力垄断时的供给,也不是由劳动力价值量决定的,同时,劳动力垄断的供给与普通商品生产垄断的供给规律有所区别。普通商品生产垄断时,商品供给由资本家的本性——追求最大资本利润决定,从而我们从商品需求规律与商品供给规律,这里,是结合资本家的本性——追求最大资本利润去把握商品供给规律,而不能单纯从商品需求规律与商品供给规律结合去把握商品供给规律。当然,商品生产垄断,并不能改变普通商品供给曲线,只是决定了商品供给数量。即商品生产垄断时的商品供给曲线仍是自由竞争的商品供给曲线,只是人为限制生产而已,并且,资本家必须根据商品需求规律与商品供给曲线来决定商品供给数量。当商品需求规律发生变化时,资本家就会改变商品供给数量。
然而,劳动力垄断时的供给规律,尽管也不是由劳动力价值量决定的,但劳动力供给,不仅不是人的行为能决定的,而是一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即劳动力垄断时劳动力供给由自然规律决定。这样,劳动力垄断,改变了劳动力供给曲线,即劳动力垄断,不仅决定了劳动力供给数量,还决定了劳动力供给极限,使劳动力供给曲线不能向上延伸,如图一所示。曲线L与曲线M,就是二种不同极限程度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劳动力供给数量与劳动力供给极限。此时,当劳动力需求规律发生变化时,劳动力供给数量也不会发生变化。
劳动力垄断时,劳动力价值量随着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也会逐渐增加,此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就表现为向右移动,如图一所示的曲线L,为原来的劳动力垄断供给曲线,曲线L1则为增加了劳动力价值量的劳动力垄断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
                                                           
                                          
                                                  
                                       
                               L     L1
                                      
                                                     劳动力价格

                        图二   劳动力垄断供给曲线的移动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垄断的供给曲线的区别,就在于劳动力供给极限与需求的关系,当劳动力供给极限大于劳动力需求时,劳动力就处于自由竞争状态;当劳动力供给极限小于劳动力需求时,劳动力就处于垄断状态。
在劳动力自由竞争条件下,我们往往用平均工资来考察劳动力价值量,那么,在劳动力垄断时,劳动力价值量是多少?既然只有一些工种的高级,劳动者才不能自由竞争,从而不能产生劳动力转移,也就会产生劳动力垄断了。如一些工种的高级工程师或教授、高级经济管理人员、顶级歌唱家与演员、顶级足球运动员,他们都不是普通劳动者能够顶替的,从而往往处于劳动力垄断状态。当然,我们考察一个工种劳动力垄断时的劳动力价值量,只能从其它工种的高级职称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去进行,因为等量劳动形成等量价值规律,决定了不同工种之间等量劳动时间形成等量价值,即不同工种之间的劳动者工资相等。当工种的等级产生时,等量劳动形成等量价值规律,决定了不同工种同一工种级别之间等量劳动时间形成等量价值,即不同工种同一级别之间的劳动者工资相等。例如,大学教授的月工资或劳动力价值量(月)是5000元,一般来说,高级等级工种劳动力垄断时的劳动力价值量(月)就是5000元。
当然,不同工种之间或者不同工种同一工种级别存在工资的差别,这既可能是由于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结果,此时,我们就根据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工种工资来把握工资运动;工资差别也可能是由于不同工种之间存在不同的劳动强度或分配强度,此时,我们就要用劳动强度或分配强度对劳动力垄断时的劳动力价值量进行调整。
在这里,我们还是需要对一些工种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进行调整。普通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在劳动力价值量下从0开始增加的直线或虚线,然而,由于许多工种的商品价值量是大于普通劳动力价值量的,此时,在普通劳动力价值量与某工种劳动力价值量之间,由于这一工种的劳动者工资大于普通劳动力价值量,一些劳动者还是愿意工作的,即劳动力供给不会是0,而应该是一定值,并且随着工资的增加,劳动力供给会逐渐增加,只有到达某工种劳动力价值量下,劳动力供给才会无限增加,从而,劳动力供给曲线才垂直于横轴,如图三所示。        
                劳动力供给
                                           L               
                                          
                                             L1     
                                       
                                    
                                      
                                                     劳动力价格

                        图三   劳动力供给曲线
图三中,曲线L为普通劳动力供给曲线,曲线L1为某工种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六节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

我们是在当前生产关系下考察劳动力供给的,当然,在当前生产关系下,即在当前劳动力价值量下,劳动力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一所示的L曲线,就是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
不过,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或者说随着劳动力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价值量会发生变化,一般是劳动力价值量增加,当然就是劳动者愿意供给劳动力的条件就发生变化。这样,当劳动力价格等于或高于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才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增加,直到无穷大;当劳动力价格低于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即便等于原来的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就不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降低,直到为0。这样,在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下,劳动力供给曲线,也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只是向右移动了,即发生了劳动力价值量曲线或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如图一所示,曲线L1就是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
                              L        L1        
                                          
                                                  
                                       
                                    
                                      
                                                     劳动力价格

                        图一     劳动力供给曲线

那么,当劳动力价值量变化时,我们如何考察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呢?既然劳动力价值量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当劳动力价值量发生变化时,我们就用移动了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来考察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关于商品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曲线,传统经济学关心的是:商品价值量或劳动力价值量与商品供给或劳动力供给的动态变化关系,而不关心商品价值量或劳动力价值量不变时的商品供给或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这正是传统经济学的误区。事实上,经济学中商品供给或劳动力供给规律的精髓,正是商品价值量或劳动力价值量不变时的商品供给或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规律。因为当前商品价格或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运动规律,正是经济学的重点,而此时劳动力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我们可从市场中抽象出来,并且较长时间不变,而劳动力供给与商品供给则是经常变动的,我们要把握的正是当前劳动力供给与商品供给及其变动。如当前的劳动者工资是明确的,并且能够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变,但是,劳动力供给经常改变。当然,劳动力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的变动,也正是经济学家的一个任务,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劳动力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而这也正是为了精确把握当前商品价格或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运动规律,因为把握劳动力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就是把握当前的劳动力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但是,现在,我们一些人既不重视商品价值量或劳动力价值量不变时的商品供给或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规律,同时又只谈商品价值量或劳动力价值量变化时的商品供给或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规律,从而不研究商品价值量或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化。同时,正是商品价值量或劳动力价值量变化是阶段性的,不是连续的,从而当前的一些商品价值量或劳动力价值量变化时的商品供给或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也可能是不科学的。
同时,随着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处于劳动力垄断状态的劳动力价值量也可能增加,也就发生了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如在图二所示,曲线L为劳动力价值量为N的劳动力垄断供给曲线;当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值量增加,如果劳动力价值量为Q,则曲线L1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并处于劳动力垄断状态,此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发生了移动。
                 劳动力供给
                                                           
                                          
                                                  
                                       
                               L     L1
                                      
                                                     劳动力价格
                              N    Q
                        图二   劳动力垄断供给曲线的移动

我们是从当前人口或劳动力总量上分析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当人口数量或劳动力总量发生变化时,甚至劳动力整体素质发生变化时,劳动力供给的极限可能发生变化,从而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不过,对于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我们一般不考察劳动力供给的极限,只有劳动力垄断的供给曲线,我们才考察劳动力供给极限,这样,当人口数量或劳动力总量发生变化时,甚至劳动力整体素质发生变化时,垄断的劳动力供给的极限可能发生变化,从而表现为劳动力垄断的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如图三所示。当劳动力供给极限为O时,劳动力垄断的供给曲线为曲线L,当劳动力供给极限为P时,劳动力垄断的供给曲线就为曲线L1,其中,N为劳动力价值量。
  劳动力供给
                                                           
                     P                      L1
                     O                             
                                             L
                              
                                      
                                                     劳动力价格
                              N   
                        图三   劳动力垄断供给曲线的移动

使用道具

63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0-10 08:43: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节自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我们在考察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时,由于商品供给是主观的客观存在,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劳动者就愿意供给商品,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直至商品价值量,此时,商品供给等于商品需求,理论上商品供给才不增加;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劳动者就不愿意供给商品,商品供给就降低,商品价格就升高,直至商品价值量,此时,商品供给等于商品需求,理论上商品供给才不增加。因此,我们用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就能明确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是多少,如图一所示。曲线M为商品供给曲线,曲线N为商品需求曲线,曲线M与曲线N的交点O点,就是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O点对应的商品价格就是商品价值量,O点对应的商品数量,就是商品供给与需求的数量。这样,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或者说商品价值量,既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又是市场运动的产物。
               商品数量
                                        M


                               O
                 P                         L

                                              商品价格
                   图一 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不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不同。劳动力供给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存在,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虽是客观存在的,但必须要有需求者,才能参与商品生产;劳动力需求,则必须要有供给,才能成为现实。客观存在的劳动力,对于普通劳动力而言,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情况下,始终是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劳动力供求不能达到平衡,当然,我们就不能用劳动力供求平衡来考察普通劳动力供求关系。但是,当工种产生以后,许多工种可以存在自由竞争,也就存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前面我们考察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规律及其曲线。在劳动力供给规律中,我们知道:当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就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增加,劳动力价格就下降,直至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理论上劳动力供给才不增加;当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就不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降低,劳动力价格就升高,直至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理论上劳动力供给才不增加。这里,劳动力价值量我们可以从市场中抽象出来,但是,当劳动力价格等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力的供给或需求是多少,我们是不能知道的。从劳动力需求规律或其曲线中,我们则只知道劳动力总需求量与劳动力价格的关系,当劳动力价格较高时,劳动力需求就较低;当劳动力价格较低时,劳动力需求则较高,但不知道市场上劳动力价格到底是多少。只有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们才能明确劳动力价格等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力的供给或需求是多少,如图二所示。
                 劳动力数量
                                 L
                                 
                    A       B         
                    P               
                     F          O         
                     G                      E
                                                    劳动力价格
                               M N   Q
                      图二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图二中,曲线L为劳动力价值量曲线,也就是劳动力供给曲线,曲线ABE为劳动力需求曲线,曲线L与曲线ABE的交点为O点,就为劳动力供求均衡点,即当劳动力价格等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力供给或需求为F。
当劳动力供给为P时,劳动力价格为M,低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会降低,劳动力价格就上升,当劳动力供给下降到F,劳动力价格也就上升到N,等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才不变,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当劳动力供给为G时,劳动力价格为Q,高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会增加,劳动力价格就下降,当劳动力供给增加到F,劳动力价格也就下降到N,等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才不变,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
在这里,劳动力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是在曲线AB上,还是在曲线BE上?只要考察商品生产的现实情况就迎刃而解。在现实的商品生产中,许多商品生产经营不善的企业,或者说生产资料较落后的企业,即使资本家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使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量,以求企业继续存在,但还存在企业破产,因此,劳动力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是在曲线BE上。不过,在商品价格较高时,或者说经济较繁荣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就靠近B点;在商品价格较低时,或者说经济萧条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就远离B点。            
当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较多,产生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相当时,如现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普通劳动力,我们也可以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来考察普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了。

使用道具

64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15 09:25: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物质财富的生产,首先是自然科学的事情,只有当物质财富的生产具有了社会性,经济学才需要产生。不过,由于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具有社会性,因此,经济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就需要产生。
当然,需要并不等于现实,经济学的产生,还需要文字等的产生,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经济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萌芽状态,成为人们生产活动的实践经验。即使文字产生以后,经济学也较迟产生,有文字记载的经济学专著,要到公元前几百前才有,如色诺芬的《经济论》就在公元前355年才产生,并且,与自然科学相比,经济学也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一些经济学知识,往往与自然科学如农业技术参杂在一起。
经济学的产生,首先是管理经济学,这与物质财富生产的社会性相适应。由于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具有社会性,因此,物质财富的生产,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这就需要生产管理,管理经济学就产生产生了。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学科,因此,只有商品的产生,微观经济学才可能产生,在自给自足经济的自然经济中,是不存在微观经济学的。
人类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此时,尽管也有一些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则只是经济学的内容,并且是管理经济学的内容,此时,一个奴隶主或一个大地主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而生产管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当然,管理经济学就可能产生了,如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就仅仅是管理经济学的内容。
商品的产生,并不表示微观经济学就产生了。商品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产生,但只有劳动价值论的产生,才产生微观经济学,因而,劳动价值论的产生是微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能比较的,从而,没有价值理论的产生,商品之间就不能进行比较,当然微观经济学的产生是不可想象的了。因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可以说是微观经济学的始祖,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首先揭示了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微观经济学也就产生了。不过,微观经济学这一名称,则到边际效用价值论产生后才产生。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则要更晚些。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从而,它是在现有的生产关系——社会产品分配的关系下,考察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不考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当然,这一生产关系,可能不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我们又不能改变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从而,需要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之外,对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即需要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经济学就需要产生了。
不过,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还受到微观经济学的制约。重商主义与重农学派,其实就是宏观经济学的雏形,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学,也有部分宏观经济学内容,但由于受到微观经济学的自由市场机制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长时间受到限制,直到现在还有人反对。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产生,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真正产生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当时,经济大萧条,给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经济很大的倒退,此时,如何摆脱经济大萧条,就摆在了我们面前,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产生,不仅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而且为人类社会摆脱经济大萧条产生了重大贡献。
那么,生产关系为什么会不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微观经济学探讨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时,是通过商品价格的运动,使商品得到充分消费的,从而不会产生经济萧条,只是商品价格下降,因此,企业产生以前,生产关系还没有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企业产生以后,商品价格下降,会引起企业减产、停产与破产,从而产生经济萧条或经济危机。这样,企业的产生,当生产关系不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产生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需要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经济学也就产生了,企业也就成为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
那么,当企业产生以后,商品价格下降,为什么会引起企业减产、停产与破产,从而产生经济萧条或经济危机呢?
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就难以改变。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就是商品价值量或者说商品价格,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商品价值量就确立,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就难以改变或难以降低。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单个商品充分消费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的,或者说,单个商品在一定商品价格下实现充分消费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的,这里,消费,不是商品生产者的消费,是其它商品生产者的消费,而商品价值量规律,是我们把握商品生产与消费的运动规律。同时,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也就只涉及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也就没有考察就业问题。当然,那种认为微观经济学是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这里,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商品生产是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条件,没有进行商品生产就不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这里,市场上,商品价格是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表现。由于经济学是考察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的,也就不存在能否参与产品分配的问题。
出售商品即参与了社会产品分配是商品再生产的前提。一方面,劳动者参与商品生产不是为了自己生产产品,而是为了社会,劳动者生活需要的产品也必须由社会提供,而只有出售商品,劳动者才能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劳动者才能生存,商品再生产也才能进行;另一方面,现代商品生产依赖生产资料,而商品生产不是为了自己生产产品,而是为了社会,商品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必须由社会提供,而只有出售商品,才能购买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商品再生产才能进行。因此,出售商品即参与了社会产品分配是商品再生产的前提。
商品需求规律告诉我们,商品是可以出售的,只是存在价格问题,因此,不存在商品再生产的前提。微观经济学就只是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即商品价格高于或等于商品价值量,商品生产才能进行,从而只考察商品生产的条件。
不过,当企业产生以后,不仅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生产仍进行,而且,企业亏本也进行商品再生产。这样,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甚至低于平均生产成本而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一些企业仍进行商品生产,就会引起社会经济在低价格水平上运行,进入经济萧条状态。这里,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而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企业仍进行商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商品价格下降,由于劳动者工资降低有限,相对降低资本利润率,起到调整生产关系的作用,进而促进商品供求平衡。
但是,由于经济萧条时,大量企业经营状态不佳,一方面,投资严重不足,影响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引起大量企业破产,产生大量失业劳动者,产生经济危机,引起经济后退。因此,不管是经济萧条还是经济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应该避免的。
那么我们怎么区分“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呢?一个比较惯常的方法是观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来确定“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的不同。任何经济萧条时期,真实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超过10%,就可视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时,大量企业减产、停产与破产,产生大量劳动者失业。而经济萧条中的经济下跌却不会那么严重,只是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大量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投资低,还不存在大量失业劳动者。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抽象上看,是整个社会经济及其发展,包括劳动者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等问题,从具体上看,就是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尽管建立在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可能不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但没有企业的产生,只表现为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偏离,只有当企业产生以后,当建立在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引起企业减产、停产与破产,产生经济萧条,从而,企业的产生,宏观经济学产生才成为可能,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考察资本投资,就是研究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企业的产生,需要资本投资,在现代,没有资本投资,企业的产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资本投资,不管是企业扩大再生产,还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改造、科学技术研究,没有资本投资,是不可能进行的。企业减产、停产与破产,既是一个生产问题,也是一个资本投资问题,尤其是政府财政补贴,最为重要。
我们考察商品有效需求,就是研究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微观经济学的商品生产,是建立在商品需求上的,通过商品价格对供给与需求进行调整。当企业产生以后,商品生产,就是建立在商品有效需求上的,当商品有效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会扩大,即企业就产生或企业扩大再生产;当商品有效需求低于供给时,商品生产就可能降低,引起企业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我们考察劳动者就业与失业,也就是研究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在现代,劳动者参与商品生产,没有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企业发生与发展时,劳动者就能充分就业;当企业减产、停产与破产时,劳动者就可能失业。
公平本身,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是否公平,又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从而又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考察,能最大程度促进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公平的;但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考察,当建立在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如果不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不公平的。因此,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研究公平,也就是研究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抽象上看,是整个社会经济及其发展;从具体上看,就是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当然,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抽象上看,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从具体上看,就是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产生、发展与防止企业减产、停产、破产。
我们考察资本投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的发生、发展与防止企业减产、停产、破产。企业的产生,需要资本投资,在现代,没有资本投资,企业的产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资本投资,不管是企业扩大再生产,还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改造、科学技术研究,没有资本投资,是不可能进行的。企业减产、停产与破产,既是一个生产问题,也是一个资本投资问题,尤其是政府财政补贴,最为重要。
我们考察商品有效需求,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的发生、发展与防止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微观经济学的商品生产,是建立在商品需求上的,通过商品价格对供给与需求进行调整。当企业产生以后,商品生产,就是建立在商品有效需求上的,当商品有效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会扩大商品再生产,即企业就产生或企业扩大再生产;当商品有效需求低于供给时,商品生产就可能降低,引起企业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我们考察劳动者就业与失业,也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的发生、发展与防止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在现代,劳动者参与商品生产,没有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企业发生与发展时,劳动者就能充分就业;当企业减产、停产与破产时,劳动者就可能失业。
公平本身,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是否公平,又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从而又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考察,能最大程度促进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公平的;但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考察,当建立在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如果不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不公平的。因此,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研究公平,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的发生、发展与防止企业减产、停产、破产。






                     第四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经济学认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即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从而,宏观经济学是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具体分析方法有: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因此,传统经济学没有意识到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也就影响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了。商品是市场经济的经济细胞,因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商品数量如何决定,即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企业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因此,宏观经济学又可称为企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就是通过对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的研究,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传统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就是研究企业产生、发展与破产的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研究国家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促进企业产生与发展,避免企业破产;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企业生产的总和模型。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企业分析,通过对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的研究,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促进企业产生与发展,避免企业停产与破产,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使用道具

65
戴先生不是好先生 发表于 2017-12-18 15:41:44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支持一下

使用道具

66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23 10:07: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二章     平均利润率规律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的启示

我们已经明白:在生产力发展的较低阶段,如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生产资料或资本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是客观的,那么,资本形成价值的规律是怎样的,本章节就是探讨资本形成价值的规律。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劳动价值论说起。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劳动或其存在形式,从而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形成价值。同时认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同一体,这样,谁拥有价值,谁就拥有商品——物质财富,当然,既然劳动是价值,也就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价值——物质财富的分配,其他人参与价值——物质财富的分配,就是占有劳动,从而是剥削了劳动。
劳动价值论,错就错在把价值定性为劳动,同时认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同一体,这样,就必然产生“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价值——物质财富的分配”的结论,当然,商品价格的运动与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就必须符合“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价值——物质财富的分配”的规律——价值规律。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打破了“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价值——物质财富的分配”,当然商品价格的运动与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就不符合“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价值——物质财富的分配”的规律——价值规律,即劳动价值论就不适用于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即使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由于把价值定性为劳动,劳动价值论本身也不能完善,即劳动价值论不能科学解答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不过,劳动价值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对我们考察资本形成价值的规律以及劳动力价值量形成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由于劳动参与了物质财富的分配,从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分配权力。另一方面,“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价值——物质财富的分配”的规律,是在简单商品条件下形成的,不过当时,物质财富,仅仅或几乎仅仅是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是非常少的,从而“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价值——物质财富的分配”的规律,其实就是“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价值——消费资料的分配”的规律,劳动,是不能参与生产资料的分配的——马克思本身就是反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当然反对劳动参与生产资料的分配,这对于我们把握资本主义价值形成规律,从而把握资本主义商品价格运动及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既然“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价值——消费资料的分配”,当然,消费资料的生产,决定了劳动力价值量,而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决定了资本形成的价值量。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生产的不仅有消费资料,还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并且,生产资料不仅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还用于商品扩大再生产。在价值的形成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补偿的生产资料来负担,而用于商品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属于人类新增的物质财富,其价值就是人类分配这些新增物质财富而形成的,当然,谁参与这些新增的物质财富——生产资料的分配,谁就能形成价值。
既然劳动价值论反对劳动参与生产资料的分配,同时,在生产力发展的较低阶段,国家税收也不能负担生产资料的征收,只有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才能科学解决生产资料的增加,即我们前面说生产资料或资本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是客观的,这个社会产品,就是生产资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是指参与消费资料的分配,资本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是指参与生产资料的分配,当然,消费资料的生产,决定了劳动力价值量,而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决定了资本形成的价值量。





        第二节   货币资本的无差别性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为市场运动的主体,从而我们根据劳动者之间的平等权利,抽象出等量劳动时间形成等量价值的原理,用来把握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那么,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为市场运动的主体,此时我们如何把握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呢?
资本的存在形式有货币形式、商品形式、生产资料形式三种,其中商品形式、生产资料形式,不仅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比较的,而且在市场经济中,它们的地位可能不同,这就决定了商品资本与生产资料资本的利润率可能不同。
但是,货币,不管在谁手中,都是一样的,货币的平等性,决定了资本形成的价值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货币的平等性决定了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从而我们根据平均利润率来把握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
货币的平等性,首先表现为在市场上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当然包括购买任何生产资料,从而表现为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越来越离不开生产资料,离开了生产资料,人类就一事无成。当某一商品价格较高而产生资本利润率较高时,货币资本就向这一商品生产转移,即货币购买这一商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进行这一商品生产。因此,没有货币的平等性,就没有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也就没有平均利润率规律。
不过,仅仅存在货币的平等性,还不能决定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客观性。因为资本的存在形式还有商品形式、生产资料形式二种,这二种资本存在形式,肯定对资本利润的运动产生作用。如果商品形式、生产资料形式二种资本形式独立存在,不能转化为货币形式,也就不存在资本平均利润率。
资本的最初形式是货币,货币资本在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转化为生产资料资本,生产资料资本则随着商品生产而转化为商品资本。我们知道,任何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是没有使用价值的,都要出售而转化为货币的,对于资本的商品形式也是一样,商品资本对于商品所有者而言,也是没有使用价值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而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通过商品交换而获得新的生产资料资本,进行新一轮的资本流通。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的流通公式为:
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料资本形式——商品资本形式——货币资本形式。
对于生产资料资本形式,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的,因此只要商品生产正常进行,生产资料资本就转化为商品资本。而商品资本,对于商品所有者而言,是没有使用价值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而转化为货币资本。如果商品交换正常进行,商品资本就转化为货币资本,如果商品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商品资本没有转化为货币资本,就打断了资本的流通渠道,资本就不再存在。
从资本流通公式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资料资本必须转化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也必须转化为货币资本,这里不存在资本竞争,也就对资本利润率的变动不能产生影响。只有货币资本,它购买什么生产资料、购买多少生产资料、如何使用生产资料,都是需要根据市场确定的,因此,只有货币资本对资本利润率的变动产生影响,当然,货币资本的平等性也就决定了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存在。
这里,我们还必须指出,正是生产资料资本必须转化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也必须转化为货币资本,这里不存在资本竞争,从而产生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这是商品生产不完全竞争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某些生产资料资本形式独立存在,货币资本不能自由购买,就会产生商品生产垄断,形成资本垄断利润。




      第三节   资本形成价值的规律

上一节,我们已经指出:货币,不管在谁手中,都是一样的,货币的平等性,决定了资本形成的价值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货币的平等性决定了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存在。那么,货币的平等性,如何决定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的呢?或者说,货币的平等性如何决定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存在呢?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是市场的主体,商品价格的运动,直接关系到资本形成的价值量或资本利润率。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力不成为商品,劳动者成为市场的主体,商品价格的运动,直接关系到劳动力形成的价值量。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价值量或交换价值量,就与其它商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一起,成为商品的生产成本,它们一般不随商品价格的运动而变化。这样,商品价格的运动,只直接关系到资本形成的价值量或资本利润率。当商品价格升高时,资本形成的价值量增加或资本利润率上升;当商品价格下降时,资本形成的价值量降低或资本利润率下降。
而货币的平等性,就表现为在市场上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当然包括购买任何生产资料,从而表现为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越来越离不开生产资料,离开了生产资料,人类就一事无成。当某一商品价格较高而产生个别资本形成的价值量较高或个别资本利润率较高时,货币资本就向这一商品生产转移,即货币购买这一商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进行这一商品生产,这样,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个别资本形成的价值量或个别资本利润率就下降,直至一定的水平;当某一商品价格较低而产生个别资本形成的价值量较低或个别资本利润率较低时,货币资本就向这一商品生产之外转移,即货币不购买这一商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购买其它商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进行其它商品生产,这样,商品供给就降低,商品价格就上升,个别资本形成的价值量或个别资本利润率就上升,直至一定的水平。
因此,没有货币的平等性,就没有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也就没有平均利润率规律。货币的平等性,决定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即决定了平均利润率的存在。





   第四节   资本利润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资本利润,是资本形成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是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产物,与劳动者收入或工资一样,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价值,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资本能形成价值,即资本利润的存在,就是由于资本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而,资本利润,是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不是资本剥削劳动者的劳动的结果。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大小,我们通常用资本利润率来表示。
不管是资本——生产资料,还是劳动力,都具有生产力——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是不同的生产力,是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因此,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能力是不能进行计量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能力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当然,资本利润,是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不是资本剥削劳动者的劳动的结果;劳动者工资是劳动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不是劳动者剥削资本的生产力的结果。
对于资本——生产资料本身而言,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决定了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能力。生产资料的生产力高,决定了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能力就大,即资本利润率就高;生产资料的生产力低,决定了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能力就小,即资本利润率就低。
不过,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决定了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能力,是针对同一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而言的,不同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力,也是难以比较的,从而,不同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参与产品分配的能力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即用于购买不同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的资本的利润率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其资本利润率的大小由它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资本利润,是个别资本形成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即用于购买不同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的资本的利润率可能是不同的,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第五节    资本主义企业利润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是,商品生产由许多劳动者集中进行──企业化商品生产,这样,资本利润,就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的的资本利润,简称企业利润。资本主义企业利润是企业产品──商品交换价值量实现后的产物,它反映了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情况,而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运动规律。
资本利润,是个别资本形成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当然,资本主义企业利润,也是个别资本形成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
商品交换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化的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构成。而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资料,还包括劳动者的工资。这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所决定了的。既然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一种商品,当然二者共为生产成本,这是由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了的。把工资──劳动力价格或交换价值量从生产成本中分离出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资本主义企业利润,是针对整个企业资本而言的。当然,由于一些企业,生产的商品可能有二个、三个,甚至更多,这样,企业利润,往往是针对某个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而言的,不是整个企业的资本了。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运动规律。当个别企业资本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时,资本就会向这个产业转移,从而扩大该企业商品的生产,这样商品交换价值量会下降,从而企业利润率会下降。而当个别企业资本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时,资本就会撤离这个产业,从而引起该企业商品生产缩小,这样,商品交换价值量就会升高。



      第六节   银行利息与企业主收入

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可分为银行资本利息和企业主收入。资本利息归资本所有权所有者,而企业主收入,归资本产权所有者。从这里可以看出,银行利息为资本产权的价格──资本所有权者出卖资本产权而获得的收入。而企业主收入,则是资本产权所有者经营资本──企业所获得的收入。银行利息,是产业资本家与资本拥有者──食利者之间的生产关系的产物,是资本家之间分割企业利润的结果。一般而言,银行利息率高于零,但小于资本平均利润率。银行利息,可能在资本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人们贷款,是为了生活上的需要。资本产生以后,银行利息就在更大范围内生存。到达资本主义社会,金融信用活动,达到非常发达的程度。
由于银行利息,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即与商品交换价值量变动无关,从而,对于企业而言,银行利息,表现为商品生产的生产成本,这里,银行利息,作为生产成本,不仅包括银行贷款的资本利息,还包括企业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息。
这里要指出的是:资本利息是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权力成为商品的结果,不是资本的价格,资本是不成为商品的。资本产权,就是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权力。
企业主收入,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即与商品交换价值量变动相关,这表明:企业主为市场运动的主体。
企业主收入,表面看是资本产权拥有者经营资本──企业所获得的收入,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的产物。这正如资本利润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一样。不管说什么企业主收入是对资本家经营劳动的报酬,还是说企业主收入是对经营风险的报酬,等等,企业主收入,总是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的产物。





    第七节    资本利润率

当我们谈到劳动力形成价值时,往往是针对一个劳动者而言的,即劳动力是确定的,这样,劳动力形成的价值量是确定的。但是,当我们考察资本形成价值时,由于不同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不同,而资本本身又是平等的,当然不同资本家拥有的资本形成的价值量就不同,这样,尽管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但由于资本家拥有资本数量是不确定的,当然,资本家的资本形成的价值量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考察资本家的资本形成价值时,就往往要考察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在这里,资本家的资本形成的价值量肯定是不相等的。
不过,正是由于资本本身是平等的,是没有差别的,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不管资本家拥有多少资本,都是如此。就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而言,我们可用资本利润率来表示:
    资本利润率  =  资本形成的价值量 / 资本量
这样,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规律,就转化为资本利润率相等规律,不管资本家拥有多少资本,货币的平等性,就要求资本利润率相等。
当然,不同的资本家,资本利润率可能是不同的,这是个别资本利润率,而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所决定的资本利润率,我们就称为一般资本利润率。
   一般资本利润率 = 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生产资料价值量 / 资本总量
这样,个别资本利润率总是围绕一般资本利润率上下波动的,我们第三节说的资本利润率的一定的水平,就是一般资本利润率。当某一商品价格较高而产生个别资本利润率较高时,货币资本就向这一商品生产转移,即货币购买这一商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进行这一商品生产,这样,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个别资本利润率就下降,直至一般资本利润率;当某一商品价格较低而产生个别资本利润率较低时,货币资本就向这一商品生产之外转移,即货币不购买这一商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购买其它商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进行其它商品生产,这样,商品供给就降低,商品价格就上升,个别资本利润率就上升,直至一般资本利润率。

使用道具

6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23 10:07: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八节    平均利润率规律

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决定了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能力,这样,不同的生产资料,资本利润率可能不同,但这是针对同一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而言的。对于不同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是难以比较的,从而,不同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参与产品分配的能力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即用于购买不同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的资本的利润率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其资本利润率的大小由它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那么,资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由什么决定呢?前面我们已经指出:货币的平等性,决定了资本形成的价值量是一样的,当然,货币的平等性,决定了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没有货币的平等性,就没有平均利润率规律。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要素,并且劳动者拥有商品的所有权,为市场运动的主体,从而我们抽象出一般劳动时间来把握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运动规律。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不仅资本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改变了分配规律,并且也改变了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资本拥有商品所有权,为市场运动的主体,从而一般利润率为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运动规律。
但是,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不仅把资本利润用于商品扩大再生产,还把一部分利润用于个人消费,这说明资本利润还包括一部分消费资料,从而资本利润率可能大于一般利润率。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劳动者把一部分工资进行存款,从而由银行贷款进行商品扩大再生产;或者,劳动者把一部分工资投入股票市场,把工资——消费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这样,资本利润率可能小于一般利润率。但是,这些情况,并没有否定货币资本的平等性,从而没有否定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规律,即没有否定资本利润率相等规律,从而我们又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抽象出平均利润率,来把握商品价格或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以替代一般资本利润率规律,平均利润率是一般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是,商品生产由许多劳动者集中进行──工厂化商品生产。同时,商品生产产生分工协作,或者说分工协作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区别于简单商品生产的一个特点。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为商品的主人,从而劳动者为社会生产商品,通过商品交换,劳动者从社会获得一定的报酬,这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因而,劳动者的报酬,是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的,即受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这时,商品的交换价值量的变化,即为劳动者报酬的变化,从而劳动者成为市场的主体。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量,它几乎不受市场的影响,从而劳动者与市场运动无关,或者说劳动者的报酬与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变动无关。而企业──资本家的化身,成为商品的主人,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即企业的效益与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变动息息相关。这样,劳动者的工资,如我国过去农村生产队的工分一样,完全由企业内的产品生产决定。而不是由企业的商品交换价值量决定。而商品交换──社会产品分配途径,所引起的社会产品分配的责任,完全由企业或资本家承担。或者说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利益,完全由企业或资本家承担。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的特点。从而企业的利润,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成为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决定因素。或者说,平均利润率规律,成为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规律,成为商品价值量规律的市场表现形式。
那么,平均利润率是由什么决定的?
资本利润率的平均化,也是由货币的平等性决定的,并且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市场运动中得到体现。而平均利润率的大小,由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商品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决定,即由一般资本利润率决定。
货币,不管掌握在谁的手中都是一样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的能力是平等的。货币的这种平等性,要求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形成的价值,表现为企业利润,从而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的生产关系,就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规律,第三节中的某一水平的资本利润率,就是平均利润率。当某商品生产形成的个别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时,货币的平等性,决定了其它商品生产者会向该商品生产转移,商品供给增加,从而降低商品交换价值量。商品交换价值量为生产成本与个别资本利润之和,这样商品交换价值量降低,从而降低了个别资本利润或个别资本利润率,直至等于平均利润率。而当商品生产形成的个别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时,货币的平等性决定了这个商品生产者会部分停止该商品生产,而向其它商品生产转移,从而减少商品供给,使商品交换价值量上升,这样个别资本利润率也就上升,直至等于平均利润率。这里,货币的平等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了个别利润率围绕平均利润率上下波动,或者说决定了商品交换价值量围绕商品价值量上下波动。商品供求关系与商品交换价值量变动或个别利润率变动的关系,可用曲线表示如下:
               商品数量
                  
                        商品供给曲线
                        
                                
商品交换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         (个别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图一  商品供给曲线
          商品数量
                  A       D
                          O
                                 C
                      B
                                            商品交换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         (个别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图二    商品供求均衡
图一表示,在商品交换价值量等于商品价值量,或者说个别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时,商品供给会随商品的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图二则表示在商品供求变化与商品交换价值量或个别利润率的变化关系。
在图二中,O点为商品交换价值量等于商品价值量时的供求平衡点。AOC曲线为商品需求曲线。而BOD曲线为商品供给曲线。这里,为了方便, 我们假定商品供求关系是线性变化。但实际经济生活中,各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可能并不是这样。
在商品交换价值量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量就会低于商品需求量。这时,商品交换价值量会增加,从而会提高商品供给量,但又会减少商品的需求量,直至供求平衡。而当商品交换价值量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量又会高于需求量。这时,商品交换价值量会降低,从而反过来,又会使商品供给量降低,直至供求平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交换价值量是围绕着商品价值量上下波动的,也就是个别利润率围绕平均利润率上下波动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商品的需求量是客观的,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商品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引起了商品的交换价值量或个别利润率的变化。而社会生产关系──货币的平等性,决定了商品交换价值量或个别利润率的市场运动情况,即平均利润率成为我们把握商品交换价值量或个别利润率运动的规律性东西。
那么,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到底为多少呢?
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是我们从市场中抽象出来的,是资本利润的平均化,反映了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初,资本家的资本规模较小,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也较小,资本利润,主要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家的资本规模越来越大,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资料在资本利润中的成份越来越多,到现代,资本或资本利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商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资本家个人消费,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即平均利润率的大小,主要由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商品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规模所决定,即由一般资本利润率决定。
当平均利润率高于一般利润率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资本家不能消费分配到的消费资料,就会引起消费资料需求不足,引起经济萧条,商品价格就会下降,平均利润率就会下降,直至一般利润率水平;当平均利润率低于一般利润率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劳动力价值量或工资较高,如果劳动者把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就会引起消费资料需求旺盛,产生需求大于供给,引起经济高涨,商品价格就会上升,平均利润率就会上升,直至一般利润率水平。平均利润率的大小,由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商品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规模所决定,即由一般资本利润率决定,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由于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有部分资本利润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又有部分劳动者工资被用于商品扩大再生产,因此,平均利润率,只能从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抽象出来,并且要根据市场运动情况,不断给予调整。但平均利润率的大小,总是由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商品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规模所决定,即由一般资本利润率决定。
那么,我们如何确定平均利润率?
劳动价值论不重视平均利润率,因为价值是劳动,资本利润是由劳动创造的,从而关心的是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边际效用价值论也不关心平均利润率,因为价值是边际效用,从而关心的是边际效用的运动规律。对于分配价值论来说,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然关心的是产品的分配规律,而平均利润率,正是产品分配规律的内容,因此,我们重视平均利润率,并且重视平均利润率的确定。
顾名思义,平均利润率,就是所有企业资本利润率的平均化。这里,平均利润率,不是所有企业资本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化,而必须考察企业资本总量问题,即平均利润率为所有企业利润之和与所有企业资本之和的商:
平均利润率=所有企业利润之和 / 所有企业资本之和的商
如一个企业资本为1万元,资本利润率为30%,即利润为3000元;一个企业资本为100万元,资本利润率为10%,即利润为100000元。这样,平均利润率,不是30%与10%简单的平均化,即不是20%,而是(3000+100000)/(10000+1000000)=103/1010,约等于10%。
平均利润率规律本身,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平均利润率的统计,必须排除垄断性企业的资本,对于不完全竞争的资本,则要长期考察,同时对于一些长期经营不良的企业,如果已经完全不能参与市场竞争,平均利润率统计时往往也要排除。
这里要特别指出,平均利润率,从而商品价值量,只是我们把握个别利润率或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的规律性东西,也就是我们把握社会产品分配的规律性东西。并且这一规律并不能使我们全面把握社会产品的分配情况,还要根据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情况,对商品价值量规律或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调整。如税收的影响,专利权的影响,商品生产垄断的影响,银行信用的影响,等等。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针对整个资本总体的,即包括借贷资本与企业自有资本,由于资本银行利息在一定时间内是一定的,因此,平均利润率规律,又可转化为平均企业主收入。



    第九节   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能力是相等的

前面我们考察了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不过,资本,在现代企业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生产资料的集合,此时,各种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如何?企业中,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是相等的。
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此时,我们考察的,是生产资料作为商品时的生产与交换规律,后面我们将详细阐述。而对于不同生产资料在同一商品生产中分配权力——价值的形成,由于这些生产资料是作为一个资本整体而存在,处于同等地位,从而,形成分配权力——价值能力,可由货币量——生产资料价格来表现,此时,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分配权力——价值的能力是相等的。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单位货币形成较多分配权力,即形成较多价值量,生产者就会增加这一生产要素,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就下降;相反,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单位货币形成较少分配权力,即形成较少价值量,生产者就会降低这一生产要素,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就增加。
另外,在现代企业中,劳动力既作为商品而存在,又作为资本而存在。劳动力,作为商品,价格由生产关系决定;作为资本内容,单位货币劳动力形成价值的能力与其它生产资料相同。
当然,在现实的企业中,由于生产要素组合可能不同,会引起价值的形成不同,从而,不同生产资料组合,单位货币形成的分配权力是不同的,但,对于同一生产资料组合,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的能力是相等的。我认为: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从而,我把考察企业的内容,即企业中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第十节   不完全竞争下的平均利润率

在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条件下,平均利润率决定了商品生产能否正常进行,即当资本利润率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的情况下,商品生产就能够正常进行,劳动力需求不变;当资本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的情况下,商品生产就不能够正常进行,劳动力需求就降低。因此,在其它生产条件不变时,当劳动力价格等于或低于劳动力价值量下,资本利润率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商品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劳动力需求不变,从而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的AB段;当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下,资本利润率就低于平均利润率,商品生产就不能够正常进行,生产资料利用率就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下降——呈递减规律,从而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运动的曲线,如图二所示的BC段。
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当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下,生产资料利用率下降,即商品供给下降,此时,商品价格就上升,但由于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引起资本利润率没有高于平均利润率,从而不会引起生产资料的增加。只有当商品价格的增加,是由于商品需求的增加引起,从而引起资本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才可能会引起生产资料的增加,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不过,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是理想的,而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是现实的。在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平均利润率也决定了商品生产能否正常或继续进行,不过,此时的平均利润率,不是全部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而是重新投入的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这样,当一定的劳动力价格能使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与生产资料折旧之和,能等于或大于重新投入的资本的平均利润时,劳动力需求就得到实现,这就是平均资本利润率规律的另一表现。只有当劳动力价格的增加,使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与生产资料折旧之和,低于重新投入的资本的平均利润时,资本家才不利用或减少利用这些生产资料,劳动力需求才不能实现或减少了,即劳动力需求呈现下降规律。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只有在被利用时,才存在其价值;如果生产资料没有被利用,并且不能被转移利用,就会一分不值。从而,重新投入的资本的平均利润决定了商品生产能否正常或继续进行,并且生产资料折旧成为资本利润的一部分。




                       第十一节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上一节我们指出了平均利润率规律,成为商品交换价值量的运动规律,成为商品价值量规律的市场表现形式,不过,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从商品生产发展的大趁势来考察,平均利润率是呈现下降趁势的。
从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的基础上的,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现代工业产生之初,存在极低生产力水平的农业与手工业,农民与手工业者的收入极低,这决定了现代工业的劳动者的工资较低(这是相对于现代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相对于农民与手工业者的收入来说,现代工业的劳动者的工资还是较高的),这样,现代工业产生之初,资本利润率是较高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在生产关系中就越来越强大,就会要求提高工资,这是以现代工业的劳动者的工资为基础,从而劳动者工资越来越高,相反,资本利润率就越来越低。
从生产力发展来考察,资本利润的产生,是由于商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平均利润率的大小,当然由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商品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规模所决定。从而,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总价值,除以资本总额的商,就是资本平均利润率。在现代工业产生之初,百业待兴,生产资料生产处于领先地位,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就不断增加,从而,在现代工业产生之初,资本利润率较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生产力,逐渐转化为消费资料,从而消费资料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这样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劳动者工资逐渐增加,否则就会产生消费资料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从而资本利润率就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增长,毕竟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包括劳动力的限制,从而资本利润——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而资本总量是逐渐增加的,这样,当资本利润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时,资本利润率就越来越低,尤其是当资本利润的增长受到劳动力的限制时,资本利润率越来越低就更加明显。
当然,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不仅仅是利润率数字的绝对下降,还包括相对于劳动力价值量增加从而商品价格相对增加来说,利润率是下降了,这里平均利润率的数字可能并没有下降。在生产资料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以前,平均利润率下降以相对下降为主,在生产资料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以后,平均利润率下降就绝对下降与相对下降都存在。
另外,考察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不能单从一个国家去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考察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必须从全球出发。可以说,当前发达国家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发达国家的存在,产生资本输出与劳动力的输入。
当全球经济都发达时,产生了劳动力供给低于需求,即当资本利润的增长受到劳动力的限制时,资本利润率就越来越低。尤其是,当劳动力供给不能增加,使商品生产不能增长时,生产资料生产就不能增长,资本利润也就不能增长,资本利润率就逐渐为0了,人类社会也就进入社会主义。

使用道具

6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1 12:54: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续)第七节  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前面已经考察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不过,总需求由于各种原因会变化,也就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接下来几节就考察各种因素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本章节就考察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不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不仅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影响总需求的是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而且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正因此,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曲线L就是一条总供给曲线,我们就在这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对于总需求曲线,我们引进价格指数,也就是价格水平,如图一所示,曲线M就是总需求曲线。而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的,因此,我们在考察总供给与总均衡时,我们还需要引进商品价值量指数,也就是商品价值量水平。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一所示,曲线O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
    商品数量
                                
                              O              
                             L1
         
                              

                             L
                                    M    M1

                                                        价格指数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与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相交一点,或者说,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如图一所示,曲线L、曲线M与曲线O就相交一点。
我们已经知道,投资就是增加消费资料供给,而随着商品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如果总供给的增加,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曲线L1与曲线M1交点正好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就是均衡发展状态,这就是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这里,投资包括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土地的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等,其中,新增生产资料投入,只是维持新增生产资料的生产,没有影响总需求。由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肯定小于总利润,从而,新增生产资料投入,只能是利润投入。
土地投入,对于土地私有制而言,只是利润或存款转手到地主手中——最终是利润转手到地主手中,不影响总需求。而对于土地国家所有制来说,如中国,土地投入,就是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即利润或存款转化为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由于地方财政基本上是消费支出,投资极少,从而,土地投入基本上是转化为消费支出——消费资料需求,从而增加了总需求。
劳动力投入,就是增加了劳动者人数并且劳动者获得工资,当然增加了总需求。这里,工资预发制度,是投资增加总需求的根本原因。工资预发就是工资存款或利润中的消费资料的转移消费,由于投资产生了大量新增劳动者,也就较大程度增加总需求。正因此,总供给增加必然引起总需求增加,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模型中,随着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曲线不变,这一模型也就是错误的。
投资的结果,最终就是消费资料总供给的增加。如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由于这些消费资料总供给中,大量消费资料分配给资本,表现为资本利润,而资本家不能消费这些利润,就引起总需求较低,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就会处于萧条状态。当然,就需要新投资来满足。
同时,由于工厂的建设需要时间、投资还存在新增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从而,消费资料总需求增加与总供给增加,往往不同步,成为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每一次扩大投资之初,大量工厂处于建设阶段,并且只存在大量新增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没有或只有少量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从而,总需求增加较多,如图二所示,总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1,甚至为M3,总供给增加较少,假设不变,总供给曲线仍为曲线L1,此时,价格指数就增加。
这里,总需求增加,是投资时投入劳动力的结果,而劳动力投入多少,是由新增生产资料数量决定的,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限制,新增生产资料增加有限,这就决定了消费资料总需求增加有限。我们从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中就可以看出。
(①  30V  =  30C)
② 40C+150V+380P  =   60C + 510C1


③ 400C1+200V+212P=812M
上式中,表示20C用于新增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110C1用于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资料C生产规模不变,则20C全部用于C1的扩大再生产,引起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最终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小,产生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
(①  30V  =  30C)
② 60C+220V+580P  =   60C + 800C1


③ 800C1+400V+424P=1624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620,总利润则是1004,由于资本利润资本家不能消费,就产生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了。
当然,短时间内,生产资料C1生产规模可以不变,则20C全部用于C的扩大再生产,引起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消费资料生产规模暂时增加就较小,不过最终会引起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就如下:
(①  30V  =  30C)
② 60C+220V+580P  =   350C + 510C1


③ 510C1+2520V+265P=1027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472,总利润845,总和为1317;消费资料总价值量1027,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290,总价值量为1317,总利润中存在555价值量的消费资料。其中,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也就需要大量消费资料投入——利润投入。如果新增生产资料290C,继续投资新增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规模不变,则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就如下:
(①  30V  =  30C)
② 350C+1283V+3383P  =   4506C + 510C1


③ 510C1+252V+265P=1027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1535,总利润3648,总和为5183;消费资料总价值量1027,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4156,总价值量为5183,总利润小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劳动者总工资中则存在508价值量的新增生产资料。其中,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还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也就需要大量消费资料。如果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则总需求高于总供给,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3,价格指数为B,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高涨状态。此时,投资则不足,需要劳动者工资存款或信用扩涨。
当然,新增生产资料增加,最终会引起消费资料生产增加。由于自然资源限制,消费资料生产增加时,会降低新增生产资料生产。投资后期,大量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转化为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总供给增加就较多,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2;由于存在资本利润,大量消费资料分配给资本家,由于资本家不能完全消费分配到的消费资料,消费资料只是用于投资——新增劳动者工资。这样,如果投资中劳动者投入,新增工资正好等于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则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5,价格指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均衡发展状态。
如果投资乏力,总需求增加就较少,假设总需求曲线仍为曲线M3,此时,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商品数量

              O  O1
                         L3
                         L2
                                
                                      
                             L1
                   
                               M4
                          M5
                              L
                                            M3
                  M  M2   M1
                                                            价格指数                                                   
                     C   A B
                  图二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前面我们考察了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影响。不过,投资以后,新增生产资料及劳动者维持商品生产,不需要再投资了,生产资料价值量及劳动者工资,都由生产出的商品价值量来实现,这样,不仅原来投资新增生产资料生产的利润——分配可能生产的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不断产生,而且还产生新利润。这些,都需要新投资来满足,要求不断生产新增生产资料与投入劳动力。当然,资本家对劳动者工资存款的还款也可能需要新投资来满足。
如果投资不足,或新增生产资料生产不足,大量利润就成为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而资本家不能消费,也就引起总需求大量降低,总需求曲线就向左移动,如图二所示。
当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时,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如投资不足,总需求增加就较少,假设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3,此时,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2,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由于价格指数为C,总收入也就下降,必将引起总需求下降。如果工资水平下降,必将引起总需求下降,加重经济萧条;如果工资水平不变,总收入下降主要表现为利润率下降,也就影响投资。不过,投资乏力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增加不足,不是资本不足,如果要利润率保持不变,只有增加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总需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因此,那种认为经济萧条时应该降低劳动者工资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投资不能满足消费资料供给时,也就是投资不能把资本利润——消费资料转化为劳动者工资时,就应该随时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以增加总需求。如生产周期后期应该增加劳动者工资水平,以增加总需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如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2时,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以至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到B,曲线O1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总需求曲线则为曲线M4,价格指数就为B,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
消费资料生产处于扩大再生产状态,当消费资料总供给为曲线L3时,由于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而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市场上处于动态中,如总供给为曲线L3时,已经在均衡状态获得分配,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即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4,总收入增加了。

使用道具

69
yangwag 发表于 2018-3-9 13:35:0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好,可以好好看看。

使用道具

70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3-21 08:58: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节 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 

前一节我们从商品交换角度考察了总收入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一节则从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角度考察总收入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劳动者工资与资本利润都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劳动者工资肯定是用于消费的,从而表现为消费资料需求,只有利润值得我们研究。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首先是作为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其次才是利润。一方面,作为管理者,资本家的工资较高,并且随着资本的增加,工资逐渐增加,这正与资本家的消费水平与资本额增加而增加相适应,因此资本家的工资基本适应自己的消费;另一方面,资本家的个人消费额与资本利润相比,是非常小的;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与劳动者总工资相比,也是非常小的,我们可以忽略。这样,资本家的利润,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用于投资的。
资本利润当然用于购买新增生产资料,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劳动者工资是预发的,也就需要部分利润用于预发新增劳动者工资,从而表现为消费资料需求。
这样,只有劳动者工资才表现为消费资料需求,不管是原来劳动者工资,还是新增劳动者工资,从而,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当然包括即将就业的劳动者工资。从而,微观经济学中的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产物及利润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产物,与适当利润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由于这部分利润是用于预发新增劳动者工资,从而,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矛盾。
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对于宏观经济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首先,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也就决定了消费资料总供给,即决定了社会生产水平。一个国家的生产水平,最终是由消费资料总供给决定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存在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者工资水平实际较低。其次,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也就决定了新增生产资料增长,即决定经济增长率。如果劳动者总工资不能增长,也就没有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增长过高,就会引起经济萧条。第三,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而劳动者总工资包括新增劳动者工资,由于新增劳动者受到新增生产资料数量或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当然,新增劳动者总工资受到新增生产资料数量或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即消费资料总需求受到新增生产资料数量或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如果新增生产资料数量或人口自然增长有限,就决定了新增劳动者总工资增长有限,当新增劳动者总工资较少时,就会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下总供给高于总需求,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第四节 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                                
第四节 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第四节 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第四节 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                              O              
第四节 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                             L
         
                              

         
                                           M M1

第四节 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                                                        价格指数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图一中,曲线L为总供给曲线,曲线O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M为已经就业的劳动者需求曲线。如曲线M1为投资引起的总需求增加曲线,则是由于新增生产资料数量或人口自然增长有限,决定了新增劳动者总工资增长有限,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下总供给高于总需求。此时,由于总需求决定的价格指数较低,引起利润率较低,影响投资,就会引起经济动荡,就需要增加劳动者工资,在较高价格指数下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并保证一定的利润率,以增加投资积极性,实现经济良性发展。
当然,如果存在劳动者工资存款即存在消费倾向,并且存款用于贷款投资,则总需求应该是总工资减去存款额,即消费资料总价值量应该是总工资减去存款额。
当利润率较高时,如果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利润,不能全部用于预发新增劳动者工资,最初尽管会引起生产资料需求旺盛,但最终会引起总需求下降,引起价格指数下降,进而降低利润率。由于一定的利润率或企业主收入是投资的动力,过低的利润率就会引起投资下降,也就引起生产资料需求不足,影响经济发展。这样,在一定的新增生产资料下,如何保持投资的动力,成为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首先,本质上是一定的企业主收入是投资的动力,因而,降低银行利率,以保证一定的企业主收入,是增加投资动力的一种措施。其次,增加劳动者工资以保证一定的利润率,是增加投资动力的一种措施。在一定的利润率下,劳动者工资增加,就降低资本的实际利润率,但由于利润率不变,也就增加了投资的动力。这里,资本额不变,工资增加推进价格指数增加,也就引起新增生产资料价值量增加及新增劳动者工资增加,利润率就提高。第三,提高劳动者的消费倾向,也就增加利润中的预发新增劳动者工资数量,也就提高利润率。
前面我们从价值角度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下面我们再从实际消费资料的分配来考察。
由于资本是市场的主体,引起劳动者总工资与企业总利润的收入特点不同。劳动者总工资,总是表现为货币收入,从而表现为消费资料需求;而资本利润,首先表现为物:各种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当然,只有当这些商品出售以后,才表现为货币收入。在一定的价格指数下,劳动者总工资(包括新增劳动者工资)等于消费资料总价值量,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如果劳动者总工资低于消费资料总价值量,则总供给高于总需求,部分消费资料归资本家,但资本家不能消费,而消费资料必须出售才能进行再生产,价格指数就下降,直到消费资料全部出售。如果部分商品价格下降引起收入下降,则部分消费资料会被消灭,相当于被资本家消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劳动者总工资与企业总利润的收入特点不同,还会引起各自的作用不同。如果部分消费资料归资本家,但资本家不能消费,需求下降,而消费资料必须出售才能进行再生产,价格指数就下降,直到消费资料全部出售,此时,资本家不能消费不会对以后产品分配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劳动者工资存款,引起需求下降,虽然消费资料必须出售才能进行再生产,价格指数就下降,直到消费资料全部出售,但是,劳动者工资存款还存在,会对以后的产品分配产生影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