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emufei
1229 1

以改革推动中国金融业走向完善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3粉丝

CEO

院士

1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33960 个
通用积分
1835.4871
学术水平
46 点
热心指数
57 点
信用等级
24 点
经验
74023 点
帖子
3107
精华
0
在线时间
20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3-3
最后登录
2024-1-2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巴曙松:以改革推动中国金融业走向完善

2009-9-18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西方金融机构业务模式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而并不被国际同业看好的中国银行业,在这次危机里却表现出色。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中国在积极参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现实需要,积极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且积累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总结的经验。
    金融业始终围绕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保持相对稳健的杠杆水平,是中国金融业能够较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同时,金融业采取何种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其效率如何提高等关键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中国金融业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依然需要通过改革来推进。
    ——政策逐步“退出”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节奏,就可能使信贷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涉及到对实体经济复苏程度和趋势的判断。如果政策退出的力度和节奏掌握失当,就可能导致银行体系和信贷市场的大幅波动。同时,2009年以来,信贷投向集中于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因此,货币政策调整的余地较小。因为以2009年投放的项目看,2010年以及以后几年的信贷增长,都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回落与压缩,这样才可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等问题。
    ——银行业在融资结构中比重过高,间接融资承担了大部分经济波动的风险。
    中国现有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占比非常大,直接融资比例非常小。自1992年至今,间接融资比重平均超过80%。2009年上半年信贷投放7.36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占整个融资市场的86.9%。
    相比较而言,2009年上半年,企业债券、国债及股票累计仅占融资市场的13.1%。经过这一轮较高速的信贷投放,“强化”了银行在整个融资结构中的地位,使得商业银行体系在事实上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也使得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不能有效分散到金融市场上。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凸显风险隐患。
    在信贷投放的主体中,以加速城市化为主要投资“线索”,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是其中最为活跃的融资主体,这包括地方政府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自2008年底以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
    快速的信贷增长,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而且贷款都集中在回收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领域,也加大了贷款的集中度风险。从趋势看,在此前几次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中,地方政府通过借款所进行的投资,最终带来的城市价值的提高,便可偿还此前的借款,这包括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土地价值的增值等。因此,这一次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偿还能力,实际上取决于我国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市场投资机会和资产重估机会。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资产质量压力面临考验。
    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复苏,决策层必然会将政策的重点从刺激经济转向结构调整,这包括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以及对特定行业的调整等。从宏观趋势看,中国经济正从外需占据相对强势转向扩大内需,这将带来许多产业和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也考验着银行的风险把握能力。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条件已经具备,银行资金的流入需要关注。
    银行面临的挑战在于: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资产市场大幅上扬而可能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从1998年~1999年中国经济所经历的“二次探底”经验看,在实体经济确认复苏之前,政策基调都不太可能出现根本性转变,更多可能出的是,现有政策基调下的政策微调。这就需要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适度支持,以发挥房地产市场对内需的拉动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金融 金融业 国际金融危机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周期波动 中国 改革 金融业

人贵坚持,善于总结。
沙发
游浪者 发表于 2009-9-20 14:05: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了解了解。。。。。。。。。。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