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货币国际化,是一国货币被发行国之外的国家接受并用作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就像基辛格博士所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简单说和“打白条”类似,不过要想让全世界都对“白条”趋之若鹜,需要依赖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建立起来的“国家信用”。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货币国际化更多体现一种市场自发的选择。
金融危机以来有关终结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创建基于特别提款权的新国际储备货币;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同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4月,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在香港相继发行人民币债券后,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下发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保驾护航。
作为一个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需要与之相应的货币地位和实力,但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现在还受到严格限制,因为人民币是不可兑换的,其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距离国际化还十分遥远。目前推出的相关政策也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比如货币互换同人民币国际化并无太多关联,如果说这也算国际化,那么同中国交换货币的韩国、马来西亚和阿根廷等国的货币也要算国际化;即使现在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走上正轨了呢?也不尽然,因为风险只会转移而不会消失,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如果说中国出口企业用人民币结算规避了汇兑损失,那么进口国的企业就承担了这部分汇兑损失,除非中国的出口企业在产品上有绝对优势,否则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就受到限制。
成为国际化货币需要以其币种计价的金融资产(比如债券)大量产生,并能吸引全球市场的注意用于大宗商品定价、国际贸易结算或企业帐目统计等。作为国际贸易结算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人们习惯将美元比作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虽然饱受非议,但由于使用范围太广,一时仍难以取代。
眼下对美国而言,在通货紧缩风险日益严峻,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而利率手段已经用尽之际,美联储只有动用超常规货币政策一途,为美国财政部融资,同时压低利率以减轻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压力,用适度通胀来对抗通缩威胁。而中国只有继续投资美国国债推低收益率,因为高利率阻碍美国经济的复苏,而美国经济的继续衰退甚至陷入萧条,同样将使中国所持美元资产大幅贬值,这是个两难境地。
中国通过出口可以将过剩产能转移到美国,而美国只需打美元白条就可以享受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中国与美国经济模式的互补曾经令双方陶醉其中,今天“中美体”演变成了“金融恐怖平衡”,虽然二者指的是同一回事,反映的都是两国经济的依存关系,但显然“金融恐怖平衡”在今天更能体现现实的残酷。如果中国希望维持稳定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而给出口行业提供支持,那么中国就别无选择,只能将贸易顺差转化为美元债券,因此只要中国继续依赖于出口,那么中国就依然会将汇率作为政策工具,并支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货币国际化其实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如果你想让别人愿意持有你的货币,你必须生产出他迫切需要的产品,或者说价格的优势足以抵消美元结算便利的额外成本,否则你用自己的货币结算就没有话语权,这之后才可以开始考虑货币的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以及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一步步完成货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是天使也是魔鬼,就像美国现在的困境:既要保持币值稳定,又要保持贸易逆差,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实力还要有公信力,特别是其经济政策必须受到严格约束;美元之所以会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仅是因为美元被广泛用于全球贸易结算,同时也是美元被用作一种保值货币。或许人民币已经开始挑战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统治地位(至少用于中国自身的进出口贸易),但人民币要成为一个能让外国政府放心的保值货币又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因此应该淡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憧憬,多极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货币体系,但是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