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1503 0

“先生”称呼的变迁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407 个
通用积分
246.8608
学术水平
1035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先生”称呼的变迁
世上有人类,性别分男女,男呼先生,女曰小姐,这是世界通例。
不过,在中国有些例外。
首先,先生的本意是指初生之子,《诗经》:“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过,今天不再有此用法,也几乎已经无人知道了。
第二,先生指老师,《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以往师塾,后来大中小学里把老师唤作先生,本此。记得我上小学是在解放以前,无分男女,学生把校内从事教学和其他行政工作的人员一律叫做先生;到了初、高中依然如此;进了大学,依旧管教学工作者叫先生。校长陈望道,从没有人称之为陈校长,当面或背后尊称他为“陈望老”或者“望道公”者有之,但没有人称之为“陈校长”,一般无论长幼当面或背后都叫他陈先生。
第三,文人学者自称为先生。比如晋朝陶渊明自称为“五柳先生”。
第四,妻子在人前称自己丈夫为先生,亦偶有在丈夫前称丈夫为先生者。
那么,在学校里怎么样一变,不称先生而称老师了呢?这是建国以后政治运动的产物。解放以后,新风尚、新气象,人际关系有了很大改变,不论男女,见面时互称“同志”,亲切、平等、新鲜,表示是一条战壕的战友。随着政治运动的开展,譬如:思想改造,三反五反、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风、胡适、资本主义公私合营,那些民族资产阶级、资本家、民主党派、民主任人士,友好人士等等,他们既非同志,又非敌人,称同志吧,革命目标并不一致,似乎有谬作知己之嫌,不称同志吧,又见外于人,显得不甚亲密。于是来一个“先生”称呼,于己于人、于情于理都还过得去。但是这么一来,渐渐地“先生”成了革命“同路人”的代名字了。再回到学校里,把教学人员称为“先生”,未免产生学生视师长为外人的感觉,师生感情不免疏远;于是把先生称谓改成了老师。
这一改,经过反右派斗争得到了巩固。右派分子虽然属于敌我矛盾,但对上层右派还是礼仪有加,除了批斗会,在公众场合一般称之为“先生”。
这时候的“先生”,经过历次运动的釜底抽薪,已经完全变了味儿。它,不再是尊称,不再是老师的同义语,而实实在在是“敌人”的“客称”和“雅称”了。你可以成蒋介石先生、李宗仁先生、爱新觉罗溥仪先生、杜聿明先生……你绝不可以擅自称他们为“同志”——这是不需说明、无用注释、人尽皆知的潜规则。
鲁迅先生的书信称谓有个不成文习惯称呼,凡是平辈熟人,不分男女一律称“兄”;凡是生疏的、客气的,一律称之为“先生”。这里没有政治高低,没有褒贬之分。其实除了鲁迅,当时的一般文人都是这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政治运动 大中小学 行政工作 教学工作 釜底抽薪 工作者 中国 大学 高中 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