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一张笑脸66
6096 71

[萨缪尔森经济学] 价格无法主导供求关系 [推广有奖]

  • 2关注
  • 2粉丝

博士生

8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522 个
通用积分
14.8805
学术水平
21 点
热心指数
23 点
信用等级
13 点
经验
7539 点
帖子
248
精华
0
在线时间
4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9-22
最后登录
2021-10-15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摘要:先有供求,然后才有货币;先有货币,然后有价格,所以价格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不是供求的必要条件。由于主导供给的是效率,主导需求的是效用,所以,价格并不能主导供求关系,但供求关系可以通过价格这个媒介反映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沙发
一张笑脸66 发表于 2019-2-10 09:38: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错了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问题。记得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只要懂得供给与需求,就至少能成为半个经济学家。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多学习经济学的学子们,即使把经济学教材中的需求与供给篇章背诵下来,倒背如流,最后也难以理解供给与需求之间神秘的关系,连经济学家的边都沾不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要知道这十万个为什么中的这一个为什么。我们首先要正确的了一下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
啊哈!“正确的了一下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那就是说以往经济学给予的供给和需求概念不正确了。
按照现有经济学教材的定义: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很显然,在现有经济学教材中,供给和需求都是与价格密不可分的,而这一点,正是“供给”与“需求”概念的定义非常错误的地方。
那么,供给和需求与价格可以分开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先有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然后随着货币的出现,才有所谓的价格;而不是先有价格,才有产品供给和需求;也不是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与价格在历史上同一时间出现。比如在远古的原始社会,在还没有货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原始人对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却没有所谓的价格计较,像山顶洞人的供给和需求,显然就和“价格”扯不上关系。那么,在所谓的货币、价格出现之前,供给和需求又应该如何来表述呢?这是现有经济学给予供给和需求概念的一个硬伤。当然,在非常集权的计划经济中,通过配给提供产品的时代,价格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没有市场经济中那么紧密。难道说,那个历史、甚至未来(比如出现战争、重大灾害)的某个时期,生产就不叫供给,消费就不是需求吗?
所以,要准确的定位供给和需求,就需要抛开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关联,将价格从产品中剥离出来,比如可以这样来定义供给和需求:供给是厂商能够提供产品的数量;需求是消费者能够消费产品的数量。人类即使没有货币,没有价格,也少不了供给和需求。
为了进一步说明“价格”在供给和需求中的定位,我们还可以反向分析一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如何从产品的供给中派生出来的。
供给,可以说从人类的开始就出现了,比如说原始人外出采集的野果,狩猎获得的食物,都应该叫供给,然后随着人类各类产品的增加,交易出现了,货币出现了,于是供给的产品开始被计价,出现了“价格”:比如一只羊值几两银子,多少臭豆腐值一两银子等等,直到后来,所有产品的数量都被用货币计价,连国民生产总值都用货币表示。于是,每当产品出现以后,就被贴上了价格的标签,比如某厂商生产了10吨化肥,每吨价格3600元;然后,这10吨产品就以货币计价,产值为36000元。再然后,这36000元又以工资、税收、租金、利息、利润等等收入的形式分配出去,形成了36000元的市场需求。所以是供给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把收入、价格以及需求派生出来的。
当然,如果这10吨化肥,每吨的价格为360元或36000元,则10吨化肥的产值分别为3600元或360000元,然后经过收入分配,分别产生3600元或360000元的市场需求。所以,在这一案例中,无论是价格下降10倍,还是上涨10倍,都不会对供给和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在厂商供给了10吨化肥后,市场又相应地出现了对这10吨化肥的需求,价格对供给和需求起到的始终是中介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说明在经济学教材中,设置“在一定价格条件下”这一前提,误导了人们对供给和需求的理解。

使用道具

藤椅
一张笑脸66 发表于 2019-2-10 09:38: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价格无法主导供给和需求
如果供给和需求不是受价格主导的,又是受什么主导呢?
明确的说,主导供给的是效率,主导需求的是效用。
效率是影响供给最主要的因素,例如美国的农业,在100年以前,美国有一半的人口在农村生活和工作,农业也曾经是美国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然后随着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摘棉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施肥、灌溉、培育良种和转基因作物的研制,农业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也迅速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到21世纪,美国农产品的供给在急剧增长后早已大大超过了美国人民的需求量,在养活3亿多美国人口之余,还大量向世界各地出口,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却下降到不足美国劳动力的3%。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几乎包揽了所有行业的成长轨迹。由于技术进步和工人教育程度与技能水平的提高,在整个20世纪,劳动生产率(每小时工作的产出)平均每年以略高于2%的速度增长。以至近、现代的主流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经济增长是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效率提高促进产量增加实现的;而且由于技术不断地进步,生产效率不断地提升,最终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效用在经济学中的含义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由于消费是有“度”的,所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即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量连续增加,从每一单位商品获得的满意程度是递减的。
如以喝可乐为例:大热天你口渴了想买可乐,对于第一杯可乐,你可获得了10个单位的满足,那么其边际效用是10;然后再喝第二杯可乐,因为有了第一杯的缘故,你从第二杯可乐中获得的满足必然没有第一杯可乐的满足大,可能降到8个单位的满足,那么第二杯可乐的边际效用就是8……以次类推,当你喝第五杯可乐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喝饱了,没有任何满足感了,那么第五杯可乐对你的边际效用就为0了。到第六杯时,你喝的想吐了,不但没有满足感,反而觉得在活受罪,就成了负效用……说明因为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对某一项产品的需求会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产品的供给就会大于需求,即生产过剩。
因为效率和效用的主导作用,使得供给和需求都是比较刚性的,不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随之改变。比如厂商的产能是比较固定的,只有保持一定的资产利用率才能保障它有赢利,不可能因为价格的变化而随意改变它的生产规模。
如一家生产汽车的美国厂商,按照它的设备、厂房及培训工人的规模,每年能生产100万辆汽车,那么,在正常情况下,它需要达到产能的70~80%的产量,才能发挥出工厂的正常效率。在它建厂以后,每年生产汽车的数量就基本是相对固定的,他只能保持一定的开工率,即维持70%以上的产能,才能持续生存。即使汽车的售价出现大涨,他也难以突破每年100万辆的规模,如果汽车的售价出现大跌,即使他一辆汽车也不生产,因为固定资产折旧等因素,他一样会陷入大额亏损,因此倒闭。所以,这家厂商的供给曲线,一开始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正常情况下,这条供给曲线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随意的伸缩。
同样,因为供给的变化牵涉就业的变化,这家美国厂商的事例也适用于整个汽车行业或宏观经济。由于效率存在一定的刚性,一方面,供给量难以超出现有劳动力和资本所能承载的范围,另一方面,当供给量低于一定水平时,会造成劳动力和资本的严重过剩,出现经济崩溃。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在一定时间内,供给量是相对固定的,供给曲线的变动是受到极大限制的,并不像现有经济学教材所描述的那样可以任意伸缩。而且供给与价格的关系,不是价格影响供给,而是供给影响价格。
与供给的情况相似,受到效用主导的需求量也不会随价格变化而随意改变。
比如在大热天喝可乐,假如在第一杯是10元,第二杯是9元……到第十杯以后是免费的。那么。消费者是否可以喝上10杯,20杯,甚至不尽其数的喝下去呢?答案肯定是不能,因为受到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他最多只能喝5杯,否则就会胀破肚皮,这和价格无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满足生理需求的产品就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些产品一般缺乏价格弹性,需求量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数额。比如食品,人们不吃会饿死,吃多了会胀死,需求量就相当于人们刚刚吃饱的分量,不能因为价格低而吃太多,也不能因为价格高而吃太少。
心理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分为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几个层次。
在很多情况下,心理需求消费的物品,追求的是潮流、时尚、身份、地位、境界,所以对产品不会因为价格贱就多买,价格贵就不买,其消费模式经常地违背需求曲线的原理。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越高的人群,这样的消费模式,占据收入的比例就越大,在现有经济成分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从而严重影响现有经济学教材中需求曲线的客观性、真实性。
供给不可能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大幅提升,需求也不会随着价格的下降而无限增多。
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只能在一段非常狭窄的区间内显现。
在理想状态下,供给、价格和需求的基本关系,可以用几个等式来表达:
供给=收入,收入=需求,供给=需求。
供给=收入:表示人们在生产某类或全部产品之后,通过分配手段,又获得了这些产品价值的相应报酬。
收入=需求:表示人们获得收入后,产生相应的有效需求。
供给=需求:表示人类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又被人类自己所消费。无论是消费的数量,还是消费的产品种类,人类只能依据生产和劳动所得的报酬,去消费自己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不可能凭空想象去消费自己无法生产出来的产品。
在产品用货币计价的情况下,收入=价格×产量。
在供给=收入=需求的情况下,供给和需求形成了均衡,所以产品的价格将非常稳定。当供给=收入=需求,这一等式被破坏的时候,价格就会出现价格波动。
简单地说:当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的时候,生产出现过剩,会出现各个厂商竞相降价促销商品的现象,导致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当需求明显大于供给的时候,会出现消费者竞价抢购商品的现象,造成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供给大于需求,出现生产过剩现象,大家容易理解,其原理是因为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在一定时间内人们对现有产品的消费存在一个极限,再加上社会存在贫富悬殊,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如、在经济危机中,美国倒牛奶的事件。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美国农业就已经经历了长达10年的由农产品过剩等原因导致的衰退。而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农业,从1929年到1932年,农产品出售价格下降了近50%,农民需要购买的日常消费品价格却只下降了32%左右。
在1929年,威斯康星州63%的土地是农场,农场中有71%是奶牛养殖场。威斯康星州的脱脂淡奶零售平均价格,从1927-1929年间的每100磅(约合45.35千克)4.79美元降到1930-1933年的每100磅3.48美元,奶农在零售价中的收益占比,则由46%降到了30.5%。
而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
1933年4月,由阿尔伯特•伍德黑德与西部纽约牛奶生产者协会领导的“独立”奶农,在纽约州中部和西部进行了为期4天的“牛奶罢工”,以求州政府立法实施价格管制。1933年8月,由于不满州议会制定的牛奶价格控制法案,阿尔伯特•伍德黑德组织了一场更大的罢工,在8月9日一天内,他们为了抗议奶价太低而倾倒了6000加仑的牛奶。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在这个案例中,不管“倒牛奶”的是是非非,但生产过剩导致了产品价格下跌的事实是确切无疑的。
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则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其原理是因为货币发行量明显大于产品产量,造成人们的名义上的货币收入明显高于实际生产量,出现货币收入>产品供给,以及需求(有效需求)>供给的现象,造成商品价格上涨。20世纪80~90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中价格闯关的例证,可以充分的说明这一经济现象。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产品的价格也是由行政决定,与供求关系没有直接的联系。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让市场配置资源的价格改革也就被政府提上了日程。
然而,从政府制定价格,到“让价格回到交换中去形成”,就得全面放开价格,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政府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造成很多生活必需品的匮乏,然后政府通过对这些商品实行配给制,并进行严厉的物价管制,从而抑制了市场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并将商品价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当时中国存在严重的隐性通货膨胀。
如从1984年到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了70%(按现价计算增长149%)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14%,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了200%。造成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存在很大的通胀压力。
政府通过商品配给制度或物价管制等方法,虽然人为抑制了物价的上升,但却使经济体制不能有效地利用价格的自动调节功能去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会累积物价上涨的压力,使得公开性的通货膨胀,存在以更强的冲力爆发出来的隐患。所以,这时放开价格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价格放开,这些隐性通货膨胀就要释放出来,价格就会大幅度上涨。
但是,价格问题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最大的问题。解决价格混乱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988年,中国最高层最终还是下定了要闯价格关的决心。从4月开始,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了。
果然,随着价格改革措施的出台,中国的物价彻底失控了。
一时间,猪肉价格上涨了50%-60%,鲜菜价格上涨了31.7 %;中华烟由每包一两块钱涨到12元;茅台酒的零售价由20多元一下子涨到290元,一个教授一个月的工资还买不到一瓶茅台酒!这么大的涨价幅度,给群众造成了物价将要大幅度上涨的心理预期。群众开始产生恐慌……
到8月份,抢购潮在各地出现了。当时抢购的情况是触目惊心的。从草纸到电池,从服装到鞋帽,从彩电到冰箱,见什么抢什么。着了慌的居民们恨不得将所有的纸币都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恨不得将几代人所需要的东西都买齐。武汉有个人买了200公斤食盐,南京一市民一下子买了500盒火柴,广州一女士扛回了10箱洗衣粉。混乱的秩序使得商店不敢敞开大门,在一个门缝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门缝之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抢购队伍里,拥挤、谩骂,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小的骚乱。
与抢购同时发生的是银行门前排起了挤兑的长龙。湖北有的县银行营业所因不能及时支付,柜台被愤怒的储户推倒。
这一场席卷全国的、造成人们极大恐慌的抢购风潮,到底有多大规模呢?七、八、九3个月,银行存款少了300亿。当时居民储蓄余额近4000亿元。仅仅动用了300亿,就掀起了如此大的风浪!
8月底,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对价格改革踩刹车了。8月30日上午,国务院召开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决定。随后,银行开办了保值储蓄,使3年以上的存款利息不低于物价上涨幅度;财政方面,坚决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做好粮、棉、油的收购工作,保证市场供应;整顿市场秩序。这些措施一一落实以后,抢购风潮才终于平息。
1988年的价改闯关就这样失败了。随后几年,中国开始对经济环境,经济秩序开展治理整顿,实际上就是一次经济收缩,通过经济收缩来抑制通货膨胀。
几年的治理整顿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带来了很多消极作用,经济增长明显回落。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再次价格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使通货膨胀率降到了3%以下的低水平;使得市场上实际的产品供给大于有效需求,有了一个比较宽松放开物价的经济环境。比如,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双轨价”中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已经大大缩小,个别产品还出现市场价格低于计划价格的现象。计划价格并入市场价格,就不会再有多大的冲击力了。
1992年,中国放开物价的步伐加快了。在1991年底,国家物价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的价格有737种,1992年就放开了648种。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其他工业品价格也大踏步地放开。1991年底,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有60种,1992年就放开了50种。轻工产品除了食盐和部分药品等个别品种外,都全部放开了。
到1993年春天,政府定价的比重已经很小了。按社会零售商品总额计算,95%已经放开;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90%已经放开;在生产资料销售额中,85%已经放开。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理的价格也有20%左右,中国放开价格的比重不比西方国家低。可以说,价格已经放得差不多了。这时,人们终于轻松地舒了一口气:这一关终于闯过来了!
中国物价闯关历程可以充分说明,价格就是一种货币现象,1988年,因为存在严重的隐性通货膨胀,供给、收入和需求的关系,处于货币收入=需求>有效需求>供给的状况,所以一放开价格,就出现物价飞涨情况;但到1992年,由于通货膨胀的隐患已经消除,供给、收入和需求的关系,回归到供给=收入=需求>有效需求的状况,所以放开物价后没有再造成冲击。
当然,还有很多的价格波动,则是因为人为炒作出现的:比如“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物价波动现象,以及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房价的短期飙升等等,则属于不正常的经济现象,不在经济规律的范畴。

使用道具

板凳
叶风尘 发表于 2019-6-12 14:46: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的标题观点,是你的?还是萨缪尔森的?

使用道具

报纸
一张笑脸66 发表于 2019-6-12 15:52: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叶风尘 发表于 2019-6-12 14:46
你的标题观点,是你的?还是萨缪尔森的?
是我的,在批萨缪尔森的观点

使用道具

地板
罗鹏 发表于 2019-6-12 17:17: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先有供求,然后才有货币;先有货币,然后有价格,所以价格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不是供求的必要条件。
-----------------------------------------------------------------
你先讲清楚你所说的“供求”,是指供给和需求,还是指供给量和需求量。
你不说清楚,别人不知道你是在批萨缪尔森,还是在批你自己编造的“萨缪尔森”。

使用道具

7
一张笑脸66 发表于 2019-6-12 17:41: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罗鹏 发表于 2019-6-12 17:17
先有供求,然后才有货币;先有货币,然后有价格,所以价格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不是供求的必要条件。
------ ...
首先,“供给”与“需求”的概念是引用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9版的描述,所以,这里的萨缪尔森不是我捏造出来的,其次,所谓的供给与供给量属于同一概念,这一点萨缪尔森在阐述“供给”概念的时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这里批评的是萨缪尔森关于“供给与价格的关系”,而不是批评其“供给与供给量的关系”,不必钻牛角尖,供给即包含了供给量,您见过没有供给量的供给吗?

使用道具

8
罗鹏 发表于 2019-6-12 17:53: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张笑脸66 发表于 2019-6-12 17:41
首先,“供给”与“需求”的概念是引用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9版的描述,所以,这里的萨缪尔森不是我捏 ...
看来,你是不懂了。
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供给和供给量也是两个不同概念。
像你这样混同起来,只能说明你在批判你自己的妄想出来的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从来就没有把需求和需求量混同,也没有把供给和供给量混同。
你写了那么多,不过是些妄想的东西。 需求和需求量.JPG
用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并不能使错误得以消除;用一种邪恶来对抗另一种邪恶,最终会使邪恶得以壮大。——罗鹏

使用道具

9
罗鹏 发表于 2019-6-12 17:56: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如果把需求和需求量、供给和供给量这两对术语混同,他们早就不要在学界混了,早被踢出去了。
但是,这只是如果。他们并没有像你那样头脑混乱。

使用道具

10
罗鹏 发表于 2019-6-12 18:02: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以为供求这两字在学界可以随便说说,随便加进别的意思?
需求、供给、需求量、供给量,是学术术语,不是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