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angdebin116
2832 0

[其他] [转帖]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综述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4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937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12 点
热心指数
8 点
信用等级
11 点
经验
1768 点
帖子
151
精华
1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最后登录
2015-3-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将人们有关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德博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以后,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说法不一,还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

  l•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连接。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

  2•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形成商品性生产产业流通。这种产业流通是根据现代农业要求,大规模地组织分工分业生产,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把分散独立的许多生产过程融化为一个社会生产总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

  3•农业产业化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其中,经济利益是各方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

  4•农业产业化就是指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积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6•把农业产业化界定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社会化农业,就是逐步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加强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再生产诸环节的内在有机联系,直至达到一体化;集约化农业,就是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7•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从而解决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虽然表述各异,但也有其共同点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1.生产专业化。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每个环节 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使每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以商品品牌形式进入市场。

   2•布局区域化。每个支柱产业或生产系列,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产基地布局,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

  3.经营一体化。各有关环节联结成"龙"型产业链,实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综合经营,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4•服务社会化。通过一体化组织,不仅可以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而且还能够组织有关科技机构,对共同体内各个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全程服务,促进各种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

  5•管理企业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联结方式,构成一体化联合体,采取合同契约制度、参股分红制度、全面经济核算制度,互补互利,自负盈亏,讲求效益,对全系统的营运和成本效益实行企业化管理。尤其是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模式实行公司制度,以法人身份出现,带动农业产业经营企业化。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具有如下童大意义: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新阶段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家在实践中感到缺少抓手,比较困惑。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一是可以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二是可以使农产品实现多次增值增效。三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把农业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开发研制方便粉丝生产,共获得19项国家专利、2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使红薯增值23倍。四是可以完善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促进市场机制和杜会中介组织的发育,对农村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武装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农村经营规模小的国情决定了现实的选择是,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进而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突破了产业、杜区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了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地位,改善了农业的投入机制,有效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素质。这很可能是一项具有全新制度创新的探索,将成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近年来,农民收入增收困难,增幅逐年递减。在较低的平均增值之下还存在着"三个掩盖":一是部分富裕户增收掩盖了普通农户减收;二是非农兼业户增收掩盖了纯农户减收;三是东部农民增收掩盖了中西部农民减收。这种情况是多年来没有的,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能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使初级农产品卖个好价钱;通过多次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给农民直接带来实惠。据统计,1998年,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39名多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左右,这些农户户均增收800多元。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还直接吸纳了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并为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新的出路。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对挑战,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培育出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农户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依靠力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不动摇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而且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山东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已达到80%以上,70%的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进入了国际市场。其次,在产业化经营方式下,其产品质量和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分散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是随着农村改革的实践而出现的。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形式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农业产业化模式的表述不尽相同。

  (一)按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与农户的疏密关系可以分为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协作型四种类型。

  1•紧密型指由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负责筹集生产资金,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全过程服务,承担投入、技术、市场风险,农户承担部分风险。龙头组织在经营上是决策者、组织者,负贡生产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同时,还负责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农户是生产主体,负责按照龙头组织制定的生产计划、技术规程和要求进行生产,并按照合同价格交售产品给龙头组织,获取劳务工资。这种类型实际是车间型的管理模式,每个农户实际上就是龙头组织的车间,只不过这种车间的管理方式较为独特而已。

  2•半紧密型指由龙头组织和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龙头组织负责种苗、技术和销售,农户负责生产、管理,产品由龙头组织以保护价收购,龙头组织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目前来看,这种类型的产业化组织形式较为容易被龙头组织和农户共同接受,也是比较容易操作和推广的形式。

  3•松散型指由龙头组织提供有偿的技术、种苗,负责产品收购,与农户建立挂钩关系,农户要承担大部分生产、技术等风险,相应的龙关组织要承担市场风险,这种类型的龙头组织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很不稳固,利益分配上很不均衡,一般讲,这种类型的龙头组织只是帮助农户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的二次分配。

  4•协作型指由龙头组织借贷生产资金,用以解决购买种苗和原材料的启动资金,龙头组织派技术人员实地指导,产品按照市场价格统销。这种类型的农户实际上就是龙头组织培植的原料基地。

  (二)也有的人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仅分为两种类型:松散型和紧密型。

  1•松散型反映龙头组织凭其传统信誉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联结基地和农户,主要是市场化关系,没有其他约束关系。

  2•紧密型是指龙头组织通过契约(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约束关系,联结基地和农户以及其他参与者主体。

   (三)按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由谁做"龙头"和参与者主体结构来划分的类型,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科技带动型等等。

   1•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以农产品加工、储存、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所谓龙头企业,指的是在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过程中,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延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和时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2•中介组织带动型,即依托农村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迸入市场,参与竞争。如以中介组织为载体,让农民参与贸、工、农一体经营,通过中介组织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等,使农民的大部分生产活动通过中介组织得以实现。

  3•专业市场带动型,是指通过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发展一处市场,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

  4•主导产业带动型,是指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传统产品人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导产业是指在某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导向作用的骨干产业。要确立主导产业,必须确立主导产品,主导产品是主导产业的代表。主导产品,就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导向作用的产业中的骨干产品。由于这产品的发展,可以带动和影响这一个产业的发展。

  5•科技带动型,即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由此推动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发展和新市场的开拓。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实行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科技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服务和开发等措施,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武装和优化农业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发展。

  五、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的表述,各县市区各有不同,但基本意思大致相同。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动在龙头。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的核心,农业产业化过程的快慢、规模的大小、带动能力的强弱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龙头企业市场化的程度。各地实践表明,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和牵动能力,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各地都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2•成龙在服务。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一个各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链条,被人们俗称为一条 "龙"。这条"龙"的形成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作保证。目前各地流行的"龙型经济",就是有效地把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全方位服务,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包括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系列化服务和各环节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综合化服务。只要这两方面的服务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3•突出在主体。从全国各地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一种经营模式,农民都是经营服务的主体,也是市场的主体。农业产业化之所以能在我国健康地发育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了培育市场主体,农户与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关系就是主体与载体的关系。在这种唇齿关系下,企业与农户共兴衰、共命运、共风险,在保证了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也就保证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常、健康发展和长久的生命力。

  4•保障在基地。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没有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全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三种:一种是从重点户、专业户、专业村起步,以一业或几业为主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形成区域规模,不搞一家一户小而全建设,有的地方总结为"一岁一业,一村一品";另一种是以原来政府投资兴建的各类农作物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改革经营制度,形成较大的区域规模,或依托某一传统名牌产品和新引种成功的稀有产品,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大面积开发推广,形成区域规模;第三种是依靠国营农场、荒地开发和种养大户形成某一产品的规模经营。但无论哪种类型的生产基地,其建设的经验都不外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合同化产销和明确产权关系等几个方面。各类生产基地的健全和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搞活在流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流通实现价值,使生产及经营者获得最终利润,流通是产业经营的命脉,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上最后也是最最关键的一个链环。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谁能在变中求变,搞活流通,谁就能驾驭市场,进而推动农业购销网络。中长期的购销合同,灵活多变的购销政策,是保证产品和资金正常高效运转的命脉,是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6•稳定在机制。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动力,一般包括管理机制、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三个方面。总结各地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经验,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其一,基地与龙头,生产与销售,农民与服务之间的各项经济活动,必须要有合同保障,即健全约束机制;其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经营主体,包括企业、中介组织及农户之间,必须坚持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原则,真正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即健全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其三,无论是那个经营环节还是何种服务,都必须按照价值规律运作,引进科学的管理机制,使各经营主体都树立一种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重点做好引导、协调和政策扶持方面的工作,不宜直接参与或强行干预。

  7•科技为先导,外引内联,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科技为先,特别是高新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的关键。同时,要积极兴办关联企业,外引内联,多种经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壮大规模,稳步健康发展。

   六、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自发的制度变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的人认为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1)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实力弱;(2)市场风险大,缺乏应对措施;(3)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中介组织发展滞后;(4)同行业竞争加剧,缺乏相互约束的行业自律组织;(5)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和规划。
有的人认为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土地要素流转问题。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相对集中,其核心是土地要素的流动和集中。当前的情况是,我国农村的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构成了一项重要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土地流转,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的土地经营制度,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2)农业企业资本金来源问题。缺少原始资本和贷款是困扰农业企业迅速发展的制约因素。(3)农业企业家来源问题。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生产和培养农业企业家,才有可能产生和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农业企业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企业家短缺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所面临的突出问题。0农产品生产问题。目前农业生产企业发展较快,但加工和运销企业发展缓慢。因此,农业企业还很难适应农产品生产的需求变化。有的人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1)低水平多,龙头企业有较大幅射能力的少;(2)农产品粗加工多,有较大加工增值能力的少;(3)大路货产品多,特新名优产品少;(4)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松散的多,紧密的少。
还有的人认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四大制约:(1)产加销联结"松与软"的制约;(2)把握市场信息"偏和后"的制约;(3)经营规模"小而散"的制约;(4)科技投入"少而低"的制约。

   七、存在问题的原因•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多种说法,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1•管理体制不顺。我国农村微观经营主体已经初步建立,但国家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相关的环节,基本上是分割管理的。机构改革虽已进行,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职能并没有转变。农业部门管农业生产,商业部门管生产资料供应,工业部门管产后加工,外贸部门管农产品出口,各个职能部门都有其权力和自身刚性利益。农业产业化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要夺回被二三产业剥夺的平均利润,部门分割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市场发育不良。目前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发达,机制不健全,农民生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农民面对市场的风险比自然风险还要大。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调控保护体系尚未完善,容易带来市场波动;市场发育还不健全,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数量少,规模小。土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仍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现在实行产业化经营,急需投入,仍然要靠政策和科技。资金投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家投入有限,地方财政薄弱,农民增收减缓,乡镇企业困难,无力"反哺"农业农业及相关产业投资比较效益低,很难得到行信贷支持和吸引社会投资者投入,资金的需求与投人能力不足,使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力差;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新产品开发,受资金的制约,难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承担龙头角色。

  3•利益连接不紧。农户和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分配关系,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大部分仍处于买卖关系。企业和农户的利润分成或返还只能是一种"良心帐",或是一种安慰行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对此缺乏有效的组织保护。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对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没有抗衡力量和制约机制。在处理农民、集体和国家、部门利益时,往往忽视农民利益。社区合作利益,当行政部门职能与经济利益、千部政绩和执行政策、对上级负责和对农民负责之间发生矛盾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损害农民利益。

  4•农民素质不高。现在农村文盲半文盲还存在一定数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由于受小生产的思想影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容易满足于温饱,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一些有文化、有头脑的农民,大多进城打工或从事三产,务农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虽熟悉传统的耕作技术,但接受新事物能力差,不能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几十万农业大专毕业的学生,大多进了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从事基层科技工作的寥寥无几。农民素质的不高,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运用,实现农业产业化及至现代化仍很艰巨。

  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的对策

  一种观点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是深化改革,确立五个观念:

  (1)要确立"现代食物"观念,摒弃单一粮食食物的狭隘观念,满足城乡消费的多样化。(2)确立农业生产的"三元"观念,实行粮、经、饲三元结构。(3)确立"产加销一体"的观念,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生产;(4)确立"资源开发"观念,将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0确立"知识经济"观念,将注重物质投入的资源型产业向重视物质和智力投入的组织型产业转变。

  一种观点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上要解决好六个问题:

  (1)加强宏观调控,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环境。(2)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3)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开发优势产品,培育主导产业。(4)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5)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有效的投资体系。(6)兴办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1)建议中央领导人和省部级负责人以及理论工作者就全国农业产业化问题做专题研究。(2)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以改变目前远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局面。(3)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4)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体制,优化投融资环境,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5)采用多种形式多层次选拔培育农业企业家。(6)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一种观点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2)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不要盲目上新项目,重复建设。(3)要加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系统工程的扶持。(4)要培育和开拓市场,抓好科技投入。

  一种观点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抓住五个环节:

  (1)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要继续摸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法,使之既有利于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又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2)打破行业、所有制和区域界限,吸引工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带资开发农业。(3)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鼓励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工商企业和外资开发农业,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组建专业技术创新机制,鼓励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工商企业和外商开发农业,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组建专业技术队伍,使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融为一体。(4)实行农业标准化管理,把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引人农业,实行成本标准,定额管理;同时,在农业设施建设、种子及农药、化肥的施用等方面,按技术标准操作,降低成本,提高质量。(5)建立市场开拓机制,加快培育农业名牌,尽快建立比较完备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打通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渠道。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以保护和增地农民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遵循六个原则:

  (1)自愿原则。"应当首先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典型示范和适当引入组织机制促进农民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行为的转变,引导他们逐步实现这一过程。(2)利益保护原则。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伴随着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配置。这是一个不均衡和不平衡的过程,势必出现大量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形。保护农民利益不但要保护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保护那些已经丧失、出让、出租土地的农民的利益,避免出现新的条件下的 "大地主"和 "贫雇农"两极分化的情形。(3)政府服务原则。农业产业化过程是 "农民发动,政府推动"的过程,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主要应从事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制度建设。尊重农民的创新与意愿,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农业企业,都应允许发展并给予支持和鼓励;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与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规范化。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道路、水、电力、电信、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服务等。三是提高生产率的政策和投资。增加对农业研究和技术转移的公共投资;鼓励国内私人机构投资农业新技术;对外国为国内市场开发生产新技术提供激励;减少进口限制和关税,鼓励技术进口。(4)效益兼顾原则。国家可以市场为导向,从整体上把关,保证粮棉生产,使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化。政府资助的研究应集中于保证优先问题的解决和提供公共物品,从而有利于发挥各地区和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保证生态平衡,使生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循序渐进原则,农业产业化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不断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农民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6)因地制宜原则。在推地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一个模式,不能搞强迫命令。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应该加强调查研究,分类指导,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农民实行经营规模的转变,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方法,逐步推行。

来源:http://www.tonghai.gov.cn/pubnews/doc/read/sxjyjl/272818702.1616263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 产业化 土地使用权流转 基础设施建设 经营 农业 产业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9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