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有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大街上小区门口就有一批人,西装革履,分外热情,见人就上前散发调查问卷之类的小广告,拉着你说长道短,他们就是形形色色的房产中介从业人员。 原来可不是这样。在2006、2007年北京房价飙升的时候,卖房子的售楼员是大爷,咱去询个价儿人家都不拿正眼瞅,房产中介也牛,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咨询点儿事情都得看人家脸色。
风水轮流转,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新国四条、新国十条一阵紧似一阵的相继出台,不但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而且暂停或者放缓购房贷款、提高购房门槛,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同时国家重点明确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建设规模,虽然成效还在拭目以待,但希望老百姓“居者有其屋”的出发点和不懈努力有目共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产中介们坐不住了,纷纷走上街头,通过各种形式招揽顾客,从他们急切热情的表情,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房子不好卖了吧。
也是,那么高价格攥在手里的新房也好,二手房也罢,万一这调控政策要是收获了奇效,先前囤积着想卖个天价的,那滋味还真不好受。
其实,我觉得国家对房价的消费并不是简单的抑制,而是存在合理引导的诉求,就是要把盲目追求资源浪费型的奢侈需求控制下来,坚决抑制,而根据合理需求建设和销售保障型和改善型住房,甚至是加大建设脱困型或者基本需求型住房,国家更希望能给予这样的住房以支持和保护。
简而言之,就是让大家都有房子住,有自己的利益保障,别弄得开发商甚至利益链条上的售楼员、房产中介都赚得盆满钵满,而这利益却来自老百姓毕生的积蓄心血,你少赚点儿,我安居乐业,大家都好。
这么讲也许有人骂是童话,可现实是国家的确在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刚毕业的年轻人,就像《老爸老妈浪漫史》里的Ted和Marshall一样,在寸土寸金的纽约租个公寓住,继续梦想和青春,等到事业初成有一定经济基础之后再考虑经济适用房,打造小家庭,实在不行还有廉租房,可以满足基本的居住需要,高低搭配的住房方式确实可以对盲目的高价商品房市场造成冲击,毕竟,像“上海房产哥”那样的疯狂,不是每个人的全部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