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ingjingfeitai
13845 139

[原创]苗实:中国模式子虚乌有 [推广有奖]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京城四老和白老师

京城四少和林老师

学者苗实现象争论

威望
9
论坛币
260439 个
通用积分
20765.4806
学术水平
1387 点
热心指数
1922 点
信用等级
1075 点
经验
581475 点
帖子
32240
精华
2
在线时间
26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31
最后登录
2022-5-5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在讨论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模式。所谓模式,就是指一种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其一,清晰的稳定性;其二,十分成熟;其三,抽象的一般性;其四,成功的事实依据。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式具备这四个特点,所以存在“西方模式”,也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于这种模式,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有准确而缜密的分析。有一定经济学素养的人士,都明白市场经济模式有三大要素:1,产权清晰;2,价格自由;3,宏观调控。也可以说,这三大要素是西方发达国家走向成功的“三大法宝”。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都是千方百计向这个模式靠拢或接近,而且,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尽管有的国家采取了渐进的方式,有的国家采取了激进的方式。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模式的反面,采取的是产权公有.价格管制和行政指令。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路子越走越窄。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逐步市场化的道路。可以说,通过后三十年的艰苦努力,生产力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当然,这是以中国过去为参照系的。在这些成绩面前,不少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模式。我认为,提出中国模式是极为不妥当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形式正处在过渡阶段,非常不稳定;因为中国的经济形式顶多算个初中生,相当不成熟;因为中国的经济形式既有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又有市场经济模式的成长性,不具备抽象的一般性;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经济形式所取得的成绩是阶段性的小成绩,根本达不到成功的事实依据的要求。毕竟,中国的农村人口比重还相当高;毕竟,中国的要素市场还没有市场化;毕竟,中国的消费比重还相当低;毕竟,中国的人均收入还在中下水平;毕竟,中国的工业化还在中途;毕竟,中国的民营经济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毕竟,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相当差;毕竟,中国的经济形式还在转型;毕竟,中国的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毕竟,中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毕竟,中国的学习提高的空间还相当大;毕竟,中国的经济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毕竟,中国的经济自由活力还需要极大激发。所以说,现在不宜提中国模式,而且,现阶段中国模式子虚乌有。末了,我特别要强调已故杨小凯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彻彻底底本本分分做一个好学生,老老实实虔虔诚诚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


附录
中新网5月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4日刊出资深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文章《为什么要提“中国模式”?》。文章说,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海内外就“中国模式”发生很大争论,已过于政治化甚至道德化。“中国模式”是客观的,重要的是把客观存在的模式和对这一模式的“审美”趣味区分。过分“审美”就会导致过分政治化或者道德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模式”需要在自我改进完善。
文章摘编如下: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海内外就“中国模式”发生了很大的争论,但争论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共识。总体上看,在这场已经持续多时的争论中,人们的关注的对象并不在于客观存在的“中国模式”,而是变成了要不要、该不该有“中国模式”的问题。毋庸置疑,争论已经过于政治化甚至道德化。很显然,这种局面的持续,并不能对人们认识“中国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的存在?这个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其模式的内在和外在含义是什么?这个模式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无论就中国本身的发展,还是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而言,都有必要回答这些重要的问题。不过,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必须去政治化。
在海内外,人们对“中国模式”都存在着高度政治化的认知错觉和幻觉。在西方,围绕着“中国模式”,人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但又互相关联的观点。第一种是人们所说的“捧杀派”,就是对“中国模式”大加赞扬,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模式”不久就要取代西方模式。
在“捧杀派”内,人们“捧杀”中国的出发点不同。很多商界的人一直看好“中国模式”,因为他们本身的利益和中国相关。因为利益相关,他们也很希望“中国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也有一些人的确希望中国能够发展出一个和西方不同的模式来。这些人往往对西方模式已经失去了信心,也不认为西方模式一直可以持续下去。而中国这些年来的高速发展,给这些人一个希望。中国一些人说他们是“捧杀”,并不见得。很多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并没有多大的恶意。当然,很容易发现他们往往光看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看不到这些成就背后的代价和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和“捧杀派”相对的是“‘中国模式’威胁派”。“威胁派”不仅看到了“中国模式”的存在,更看到了“中国模式”对西方的长远影响。这些人看到中国经过了数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时发现中国的发展并没有根据西方的逻辑,向西方人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相反,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而这个模式已经颇具竞争力。他们相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模式”已经对西方模式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威胁派”中的一些人,更是把“中国模式”提高到价值论的高度,认为“中国模式”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和西方不同的价值,不仅对西方价值构成竞争,且说不定会取代西方价值。
和“捧杀派”与“威胁派”不同,西方很多人并不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中国模式’不定论”。这些人大多看到中国的发展所包含的种种问题和制约因素,不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模式”的东西,也不相信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持续。他们中间有一些是比较了解中国发展的,能够从比较深的层次来看待中国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人则是在意识形态上敌视中国,他们希望中国解体和崩溃。在这些人看来,中国根本不配产生一个模式。
有趣的是,与西方相对,中国内部对“中国模式”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大赞“中国模式”的,认为不仅存在着一个“中国模式”,并且这个模式较之西方模式优越。他们并不讳言他们“确立”“中国模式”,是要和西方争取国际话语权。概括地说,尽管他们对“中国模式”作了很多经验性的研究,但对“中国模式”的评介过于意识形态化。当从特定的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客观性就少了。
与此相对,第二种观点则不承认存在着“中国模式”。他们往往是以西方为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如果中国是桔子,西方是苹果的话,在他们看来,桔子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把自身改造为苹果。在桔子没有变成苹果的时候,桔子本身就什么也不是。
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之为“‘中国模式’未定论”。他们的出发点当然和西方不同。他们认为,中国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现在提“中国模式”还是过早。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秉承了“韬光养晦”政策,相信中国自己不宜宣扬“中国模式”,担心会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
理性而言,“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是盖房子,房子盖好了肯定有个模式。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评介这所房子?这里既可以用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研究有关这所房子的诸多问题:这所房子是怎样的?如何盖成的?为什么会盖成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所房子是否根基牢固?如何改进?等等。
但也可以用“审美”的角度来看待这所房子。如果是后者,那么政治化和道德化等倾向性就变得不可避免。很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待“中国模式”问题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的。对客观存在的“中国模式”没有什么认识,对其“审美”的评论倒是不计其数。
模式需要自我改进过程
有些人不承认或者贬低“中国模式”,是因为他们把模式看作一个非常理想的东西。这也不符合历史观。在社会领域,任何一个模式都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百分之百的理想模式。任何模式具有历史性。西方模式也是一样。就是说,任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必须改革自身,以符合时代的需要。
“中国模式”是客观的,但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种文化的人都有权利去看,去解释这个模式。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权利去看这个模式。正因为这样,东西方之间对中国的模式的争论永远不会中断。重要的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中国模式”和对这一模式的“审美”趣味区分开来。过分“审美”就会导致过分的政治化或者道德化。
对中国本身来说,“中国模式”既然已经存在,那么重要的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回答“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变得很重要。就内部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对中国本身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的认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同的社会群体已经开始从不同的意识形态角度来定义自身的“中国认同”。种种意识形态的定位,无助于中国认同的确立。中国认同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模式”的客观认识之上。
就外部来说,“中国模式”涉及到的是中国的国际认同问题。同样,这种“确定性”只能来自于对“中国模式”的客观认知。进而,如果不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力量更无从谈起。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模式”的改进问题。不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只能导致对这个模式尚有的不足忽视或者漠视。只有承认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才能对这个模式加以认真地研究,找到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而事实上,如何改进“中国模式”,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模式 子虚乌有 中国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 意识形态化 中国 模式 子虚乌有 原创

已有 1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onroad24 + 5 + 5 + 5 有权利,就应该用,好文章
JK蓝调 + 1 精彩帖子
织田信谦 + 1 哦后。。。。。讲的好听,,,,也没人听的进去
nlm0402 + 1 + 1 精彩帖子
raysangblue + 1 + 1 + 1 写得好!
Almond小枝 + 1 + 1 + 1 我很赞同
凌子墨 + 1 只听过“莱茵模式”、“东亚模式”之类,这“西方模式”总结的形似神离!
yukiooy + 1 观点清晰
qdy527 + 1 + 1 + 1 精彩帖子
taming_cj + 1 很好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2  热心指数 + 13  信用等级 + 8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沙发
zzz100 发表于 2010-5-3 09:55: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顶一下,写得好。不过也可以总结总结中国的发展道路,帮助那些尚未发达的国家也能向前发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使用道具

藤椅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3 10:15: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zz100 发表于 2010-5-3 09:55
顶一下,写得好。不过也可以总结总结中国的发展道路,帮助那些尚未发达的国家也能向前发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中国是正在学习西方,而且始于计划经济模式。说一下学习经验,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上升到中国模式,就谬以千里了。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板凳
jyscb 发表于 2010-5-3 12:37: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什么?中国模式,绝大部分人都很富裕了吗?如果没有很富裕,哪里来的成功,没有成功,谈什么模式呢?

使用道具

报纸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3 12:42:4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yscb 发表于 2010-5-3 12:37
什么?中国模式,绝大部分人都很富裕了吗?如果没有很富裕,哪里来的成功,没有成功,谈什么模式呢?
我们立场一致呀。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地板
goldsmith888 发表于 2010-5-3 14:31: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精辟,还谈不上中国模式,现在不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吗?而且摸到了深水区,原来的招式恐怕用不上了。

使用道具

中国只有特色
没有模式

使用道具

8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3 15:55: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goldsmith888 发表于 2010-5-3 14:31
很精辟,还谈不上中国模式,现在不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吗?而且摸到了深水区,原来的招式恐怕用不上了。
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只是表明探索的艰难,而并不是没有目标。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9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3 15:56: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等待尘埃落定 发表于 2010-5-3 14:44
中国只有特色
没有模式
国情制约下的特色。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10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3 16:32: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西方的过去是中国的现在,西方的现在是中国的未来。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