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rthistory4
1873 6

跨学科研究有待知识分子身份定位(zz) [推广有奖]

警督

大师

57%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优秀行业分析报告

咨询报告大全

威望
16
论坛币
2829934 个
通用积分
45521.1744
学术水平
2218 点
热心指数
2939 点
信用等级
2099 点
经验
87647 点
帖子
4775
精华
11
在线时间
559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3
最后登录
2024-3-17

三级伯乐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朱鹏杰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媒介信息社会阶段,通过各种媒介,不同的社会现实、文化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亨利·雷马认为,“我们身处的当代社会是一个融经济、社会、政治、种族、宗教为一体的现实”,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社会现实体里面,每一个对象的存在都与其他各个对象紧密联系。然而,我们面对社会现实进行的学术研究却被划分为几百个不同的学科,各个学科自成体系,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有些学科之间甚至出现“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过于细致的和注重界限的学科划分方法显得拘泥和作茧自缚。
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够文史哲不分,进行通科的研究,主要在于古代的“士大夫”,即古代的知识分子身上。正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综合素养,才使得他们能够通晓经史子集,从而在当时的“跨学科”领域研究方面如鱼得水。而自从中国引入西方的学科体系划分方法之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本学科的纵深研究上,失去了对学科横向研究的关注与努力,从而导致学科的细化和分化,并由此带来种种弊端,尤其是在知识分子自身身份定位方面出现较大偏差。
这种学科过于细分带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导致学科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从表象上看,当下中国学术界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针对具体的社会现实、文化现实的时候,各个学科却失去了解释应对的能力,集体出现了“失语症”。究其原因,跟学科的过细划分和对跨学科研究的忽视有关。随着学科划分的进一步细化,愈来愈多的学科脱离了现实的土壤,进入到一种自我满足甚至自我欺骗的地步。有些学科甚至去制造出一些虚假的知识,以便维持这个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各学科的不断细化必然导致学术和现实的日渐疏离,更会造就一大批“专业知识分子”,他们只知道本学科知识,对其他学科知识知之甚少,对社会现实缺少必要的关心和反应能力。
第二,导致学科研究者介入社会的能力的丧失。学科分化所产生的各个学科的“专家”往往只关注自己学科范围内的理论和现象,对于周围的现实视而不见,成为高蹈于虚幻之端的舞者。当各个学科研究者们都只关注本学科的理论现象,从而“遗世而独立”的时候,他们就走向了自我狭隘化,丧失了介入社会的能力。
第三,导致学科研究者专家化的趋势。作为一个学科研究者,即通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除了对知识的掌握和再生产等基本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发扬“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情怀。当代社会,随着学科的细分,知识分子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由“心怀天下”变成“专精一事”的“专家”。这些专家只关注本学科领域内的理论现象,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现状缺少了解,对社会现实缺少必要的关心。他们往往在没有充分了解其他学科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狭隘的学科领域出发,动辄以“专家”名义发表长篇大论,对大众造成误导,给社会带来动荡。例如北京大学经济学某教授关于深圳房价进行预测甚至和别人打赌,结果最终不得不登报道歉;又如同济大学的某些建筑专家在总结汶川地震房屋倒塌原因方面忽视事实的做法,最终引起众声喧哗。
如上所述,学科划分过细带来种种弊端,宏观跨学科领域研究成为必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势必要对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主体进行定位,对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界定。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如陶东风所言“不只是文人,也不只是观念的生产与传播者……而是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中介者与桥梁纽带,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与文化秩序的合法化者或解合法化者”。他们应该把跨学科研究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紧密结合,恢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胸怀,在深入进行学科研究的同时关注重大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问题,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知识分子 跨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报 社会现实 知识分子 中国古代 美国 雷马 信息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xueshi + 10 + 1 补偿

总评分: 论坛币 + 10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perfumerain 发表于 2010-6-8 20:54: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与其说学科的细化和分化导致知识分子自身身份定位出现偏差,倒不如说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逐渐下降、解决问题的求知精神逐渐丧失,导致主动提升综合素养的动力渐少,走出象牙塔的能力与动力渐少。
已有 1 人评分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xueshi + 1 补偿

总评分: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藤椅
lllzzzmmm 发表于 2010-6-9 03:59: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应如“学海拾贝”--与楼主探讨知识分子定位

    古语有云“功到自然成”
    科学巨人牛顿曾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试想若没有古埃及几千年的天文观测的积累和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和人文思想的积累,牛顿是难以获得经典力学和微积分的成果的。
    我自己做过很长时间的材料工作,早期,尖端的不锈钢材料国内始终开发不出来,据说,我国特工80年代末从英国搞到技术后,为逃避追杀,辗转埃及、南非等,历经38个月才回到中国。而这些现在看来已经是我国常见的材料品种,在当时攻关多年也难见成效,其涉及的理论是非常丰富和广博的。
    可见,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的是厚积薄发。而为了广泛系统的积累知识,学科当然会越分越细,但是学科是死的,人是活的,磨刀不误砍材功,不能为了快出成果而抱怨知识的广袤。

    知识分子要有历史责任感、紧迫感,这是不错的,可是“传统”知识分子是需要辨析的。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具有“教化”民众甚至君主的“责任”,有“知古今、明兴替、传教化”的功能;一方面,也因统治阶层抬高知识分子地位,导致高估自身,常常与底层百姓脱节,甚至轻视劳动、轻视科学,以致在其传世的精神中常有潜在的弊病,这些弊病常被其高尚的节操掩盖。

    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去奋斗,去超越,但是科学发展有其客观性,我们在做学位的时候要适当抛开我们的历史焦虑感,不能盲目求快。科学研究并不比普通的工人、农民、商人、演员、运动员等等高贵,我们就是海滩上的拾贝人。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xueshi + 10 + 1 + 1 根据规定进行奖励

总评分: 论坛币 + 1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板凳
switchmode 发表于 2010-6-10 13:47: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人也对这个问题相当困惑

前不久想报考某位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做的很好的老师的研究生,发了邮件联系,问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结果老师回信问我第一个问题是家境怎样,他不希望学生因为追求学术而错过报答父母的机会

有没有内行人介绍一下目前社会科学研究这个职业的收入状况,跟白领相比算怎样一个档次?
已有 1 人评分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xueshi + 1 同学导师也有过类似看法。学术是件奢侈的事,如果从事学术就做好清贫生活的准备。

总评分: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报纸
fangwz 发表于 2010-6-12 13:26: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其实跨学科研究并不适合所有学者,从研究效果来看,专业化的学者能做出更为深刻的研究,而跨学科研究者却往往能从别的领域里获得本专业理论深化的灵感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xueshi + 5 + 1 补偿

总评分: 论坛币 + 5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地板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3-24 23:46: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4楼
前不久想报考某位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做的很好的老师的研究生,发了邮件联系,问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结果老师回信问我第一个问题是家境怎样……
——————————————————
这位老师的回信,妙极了!
跨学科研究,不容易搞得深刻(边缘化了嘛!),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民营经济出路,缺乏收入,没有厚实的家境,因此陷入生存危机,不是得不偿失的吗?
用经济学原理说就是,跨学科研究所呢能够容纳的饭碗有限……

使用道具

7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3-24 23:49: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民营经济出路

匆匆发布,打错了字。

应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没有经济出路”。抱歉!

系统如果为此给我加三个经验点,简直可笑极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1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