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王志成2010
5594 14

关于一个多世纪以来劳动价值论大论战的回顾与反思 [推广有奖]

荣誉版主

百家姓王兄

大师

7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2
论坛币
3950115 个
通用积分
163.6685
学术水平
2405 点
热心指数
2871 点
信用等级
2073 点
经验
477662 点
帖子
9621
精华
27
在线时间
57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4
最后登录
2018-4-5

三级伯乐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原文出处】经济学动态
【原刊期号】200111
【原刊页号】4~10
【作    者】颜鹏飞 顾振楠   
【作者简介】颜鹏飞(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
                      顾振楠(贵州省委党校副教授,贵州,贵阳,550028)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历经百余年数十次国际范围内的大论争而经久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原创性。慨括起来,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态度无非是坚持、重建或否定三种主要派别。本文重点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规定性,并从论战史的角度总结和反思在坚持中求发展的原则和途径,即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新情况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和“硬核”,并通过与现实的结合与耦合,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论争  反思


【正文】
           本文从论战史的角度阐述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论战。一派是持否定论、抛弃论或重建论,另一派坚持发展论,即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和“硬核”的基础 上,通过与现实(其中包括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情况、新问题)的结合和耦合,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19世纪20至30年代的大论战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确立

       19世纪初是古典经济学由盛转衰,庸俗经济学独立化时期。19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经 济 学界展开了一场拥护或反对李嘉图学说的理论斗争。马尔萨斯、罗伯特·托伦斯、萨米尔· 贝利,抓住了李嘉图不能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以及等量资本获得 等量利润的规律,力图推翻李嘉图的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而李嘉图学派的詹姆斯·穆 勒和麦克库洛赫则以浅薄的捏造用语及诡辩的手法来掩盖李嘉图体系的矛盾,前者炮制所谓 包括机器在内的蓄积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后者进而认为畜力和自然力能够劳动和创造价值 ,从而彻底背叛李嘉图关于人的活劳动创造价值而机器和自然力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其结 果是比反对者的一切攻击要严重得多地促成李嘉图体系的解体。从此以后,绝大多数西方经 济学家不再继续推进劳动价值论,拒绝以劳动为基础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 运作机理,而用形形色色的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均衡价格论)取代劳动价值理 论 ,并且把从生产中探求价值决定的理论统称为生产费用论。这样就便于他们在流通领域大做 文章,便于用工资来取代劳动,并以资本和资本家职能以及土地等各种费用作为生产费用的 补充因素。约翰·穆勒(西方经济学第一次大综合的完成者)则是以大混合的形式最终完成了 这一背离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过程。马歇尔(第二次大综合的完成者)则把价值语汇完全驱逐出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马克思坚持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基本“硬核”(活劳动创造价值),解 决了使李嘉图体系崩溃的两大理论难题,完成了从古典劳动价值论向以七大理论板块为基本 规定性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转化。
    这七大理论是:(1)劳动(实践活动)和劳动时间学说;(2)商品二因素学说;(3)决定商品二 因素的劳动二重性学说;(4)价值形式学说;(5)价值规律学说;(6)价值变形学说;(7)劳动 力商品学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由七大基本规定性构成的浑然一体的体系,其“硬核”就是劳动本体 论或劳动人假设和劳动二重性学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 价值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劳动价值论 论战

沙发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6-14 10:49: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大论战和新的两大理论难题

    这场大论战的始作俑者是庞巴维克、阿基尔·洛里亚,继之者有伯恩斯坦等,由此恩格斯 与洛里亚、桑巴特、施米特之流,考茨基、希法亭和布哈林与庞巴维克、伯恩斯坦之流展开 了激烈的争论。
    庞巴维克在经济学说史上是第一个系统地批判和对抗马克思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经济边 际主义者。他实际上提出了力图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解体的新的两大理论难题。首先, 他在《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年)和《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崩溃》(1896年)中专门 攻击《资本论》第1卷关于劳动价值论和第3卷关于生产价格问题的阐述。在他看来,马克思 只是以一种纯逻辑的方法来证明价值的本质,但并没有提供任何经验上的或心理上的证明; 并认为,用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资本论》第3卷和抽象程度较高的第1卷各自关于劳 动价值论的说明,是互相矛盾的,这表明价值理论之船,撞在现实的礁石上沉没了。其次, 他认为马克思未能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贡献,这是他失败的要害之处。但是, 庞巴维克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体系是严密的,由于把有干扰的真实情况从其体系中排除掉 ,因此马克思不论出发点如何“错误”,但他通过其特殊的内在的合理性始终保持作为第一 流思想力量的著作家的名誉。
    希法亭是第一个对边际效用学派进行系统批评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驳庞巴维克对马克 思的批评》(1904年)一书中,对边际效用价值论作了系统的批判,将其视为一种主观主义的 价值理论。针对伯恩斯坦关于马克思把商品使用价值排除在考察对象之外的指责,他强调指 出,作为社会联系产物的商品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且 指出,政治经济学在一定限度内还是研究使用价值的,价值只是使用价值在经济学上的“变 体”。希法亭在驳斥过程中,还深入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转化,以及 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即《资本论》第1卷中的价值范畴在第3卷中“变形”为生产价格范 畴)的观点。在经济学说史上,这是第一次关于“转形问题”的争论。而另一个系统批判庞 巴维克主观主义价值论的人物是布哈林。他在《食利者政治经济学》(1914年)一书中,着重 从方法论角度,揭示庞巴维克理论的逻辑矛盾和阶级实质。
    这场大论战的主战场是第二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并在20世纪初演变为具有国际性和政治性 的大论战,从而促成第二国际的解体,以及列宁主义及其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学的 产生。

使用道具

藤椅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6-14 10:49: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20世纪上半期的大论战和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第一次复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西方的“第一次复兴”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其历史背景是随着 西欧短暂的经济繁荣的消逝,新古典经济学已无力驱散笼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阴影, 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西欧、美国、中国和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并且出现一批西方激进经济学家 。
    这一阶段较有影响的与劳动价值论紧密相关的大论战,是20世纪20~30年代在西欧围绕社 会主义经济核算、社会主义计划可行性及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论战,这场争论对以后计划经济 和商品经济即计划和市场相互关系理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922~1930年间在日本关于劳 动价值论的论战;30年代末40年代初一直延续到50年代在欧洲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战,以及 40年代末50年代初围绕鲍特基维茨联立方程组展开的关于“转型理论”的争论等。
    英国“老左派”多布和米克在20世纪30~50年代的论战中对米尔达尔(否定任何价值理论, 倡导价格理论)、琼·罗宾逊等人反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批判和清算,力图 “恢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危机理论“传统”,他们的著述反映了马克思经济 学说第一次复兴时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最高水平。
    多布在20世纪30年代捍卫劳动价值理论的论战中,主要在《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1937 年)一书中,正确地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体系和结构中无可争议的重要地 位 。
    他认为,首先从形式上看,一种充分的价值理论必须在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程组”中处 于起关键作用的所谓“自变量”的地位。
    其次从内容上看,多布从多种角度论证“充分的”价值理论所应具有的能预测“现实世界 ”的“实在性”。他针对劳动价值理论反对者所宣扬的关于《资本论》第1卷和第3卷的矛盾 问题,提出了著名的“近似法”规律。
    米克在《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1956年)这部代表作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核心, 详尽地考察了劳动价值学说的发展史,有力地批判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批评家们对马克 思价值学说的歪曲和非难,力图澄清西方经济学界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误解。
    在米克看来,劳动价值学说是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科学工具,但是如果认为它具有一定的 伦 理或政治观点,那就是把经济学和伦理学混为一谈了;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结合是马克 思价值学说的重大特点,这对发展和理解劳动价值论有着重要意义。接下来评述了马克思逝 世后围绕着劳动价值论所展开的批判和反批判的论争,批驳了帕累托、伯恩斯坦、林赛、克 罗齐、兰格、施勒辛格、琼·罗宾逊等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曲解,认为他们的目的与其 说是从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消除掉劳动价值学说,倒不如说是从工人运动的意识形态中消除掉 马克思主义。

使用道具

板凳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6-14 10:50: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20世纪70、80年代的大论战和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第二次复兴”

    20世纪60~70年代又掀起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第二次复兴”的热潮。这与凯 恩 斯主义失势,西方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马克思一系列经济学手稿出版以及社会主义各国经 济改革的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一阶段关于劳动价值论以及作为其延伸的“转型问题”大论战在20世纪70~80年代最为 激烈。萨缪尔森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大论战中首先发难,其导火线是他在《经济学文献杂志 》(1971年6月号)上发表的题为《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 转形问题的概述》。这篇文章的基调就是认为价格可以直接由技术的生产函数引出,因而价 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是一个多余的步骤或者是一种不必要的迂回过程。他指出,劳动价值论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等的条件下,难以成立。在他看来,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生产价 格理论,只是在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都相等的情况下才有效,因而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各 生产部门有机构成不同这一现实。因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也就失去意义,缺乏一般性, 他还提出了摆脱劳动价值论的剥削模型,把资本主义剥削仅仅归结为一种流通中存在的现象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蒂德曼在1977年出版的《依照斯拉法来看马克思》一书中集中地 攻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他用斯拉法理论为武器,力图用关于实物数量关系的“价值的 非劳动理论”,即着眼于具体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物质要素意义上的实际的劳动投入而抹煞体 现社会生产关系的价值关系的物质技术价值论,用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他在 书中探讨联合生产及固定资本存在条件下的负价值问题、异质劳动的还原问题以及转形问题 和负剩余价值问题,其结论是:“强调以下一点决不过分,即对资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研究依 赖于马克思的价值数量分析这个论断,只应从反面去加以理解,也就是说对后者的继续坚持 只能构成对前者发展的桎梏。”(注:斯蒂德曼:《依照斯拉法看马克思》伦敦NLB and verso版1981年,第207页。)他甚至公然声称,“与其让劳动价值论缠着脖子妨碍思考 ,不如干脆将它丢在一边而集中精力发展一种内部连贯一致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注:斯蒂德曼等:《价值问题的论战》,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0页。)
    伦敦经济学院的德赛是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其主要著作是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1974年)。在他看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涉及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 其任务是解释和揭示交换关系所掩盖的剥削关系,但不是一种关于相对价格或资源分配的理 论。他还指责斯威齐和巴兰在所谓“经济剩余”理论中实际上抛弃了劳动价值论。但他在转 形问题上不得不默认萨缪尔森和斯拉法的观点,因而认为,马克思价值论的主要错误在于把 价值关系视为可以观察到的并可直接加以度量之物。
    20世纪80年代前后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战具有国际性质,英国、美国、加拿大、比 利时、日本等一批激进经济学家也卷入这一场论战。《新左派评论》编辑部、《剑桥经济学 报》编辑部、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联合会在伦敦还联合发起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会。
    这场论战的中心是围绕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和斯蒂德曼的《依照斯拉法来看马克 思》而展开的。美国纽约新社会研究院教授安沃·赛克认为,价值、剩余价值是本质范畴, 价格、利润是现象范畴,价值决定价格,剩余价值支配或调节利润。他以《代数学的贫困》 为题,对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者”关于利润率的决定先于价值决定的观点提 出了反批评。他不仅批判新李嘉图主义者关于价值概念冗余和自相矛盾的观点,并且还对苏 姗 ·希梅尔魏特和西蒙·莫恩合著论文《价值论和当代分析》所宣扬的折衷主义观点进行抨击 。赛克的结论是这两个人“最终还是向新李嘉图主义的声讨全盘投降”。(注:《价值问题的论战》,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64~265页;第210页;第249、2 47、282页;第65页;第116页,第217页;第149页。)
    霍吉森作为马克思价值论的反对者,把其论战对手分成好几派,即一派是信奉传统的马克 思主义价值论的“原教旨主义者”,另一派是具有创造精神的“高明”的价值论的捍卫者。 在他看来,埃里克·赖特属于后者,因为他“选择的是重新改造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而不是从 根本上将其抛弃”。(注:《价值问题的论战》,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64~265页;第210页;第249、2 47、282页;第65页;第116页,第217页;第149页。)赖特先后在《关于价值的争论和价值研究》、《反思》这两篇论战性 文章中与霍吉森、普瑞迪普·班德约帕德梅亚展开激烈的争论。霍吉森在《反赖特论之一— — 劳动的利润》一文中指斥赖特企图把当今资本主义现实纳入劳动价值论的陈旧框架之中。班 德约帕德梅亚则在《反赖特论之二——为后一种斯拉法的观点辩护》一文中,则为后斯拉 法主义辩解,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来说只能是一种拖累而无用的工 具,并针对赖特关于斯拉法模型只是中等抽象层次上马克思主义模型的特例的论点,力主“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模型作为一个受到限制的特例被包容在斯拉法模型之中”。(注:《价值问题的论战》,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64~265页;第210页;第249、2 47、282页;第65页;第116页,第217页;第149页。)赖特在论战 中一方面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实质和出发点,强调“劳动价值论之所以 经受起攻击并继续成为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恰恰就在于它集中了作为政治、科 学、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于一身,除非确定无疑地证明它的科学性理论性内容是不 适当的,否则劳动价值论就会继续理直气壮地发挥它的这种作用”。(注:《价值问题的论战》,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64~265页;第210页;第249、2 47、282页;第65页;第116页,第217页;第149页。)另一方面,他又坚持 、完善和改造劳动价值论,重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模型,目的在于将有关劳动价值论的辩论 中的各种不同的立场归结到一个共同的概念和框架之中。
    20世纪70~80年代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议是以往争议的继续,其特点是凯恩斯主义者如萨 缪尔森、琼·罗宾逊是公开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典型;而斯拉法主义者、新(后)斯 拉法主义者即广义的激进经济学派如配克、霍吉森、斯蒂德曼等则用斯拉法理论来重新建设 有劳动价值理论的马克思理论体系。劳动价值论的支持者中则出现用西方经济理论改写或改 造劳动价值论的动向,其中包括力图结合新的情况、新的现实问题和新的研究成果来发展马 克思经济理论的人,如斯威齐。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亦即新的热点和难题归纳起来,一是价 值 向生产价格转移是否意味着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二是复杂劳动的还原问题,其中包括劳动 者的天赋才能所造成的劳动力价值与工资报酬不相符合的矛盾;三是多种技术选用(同一产 品 可使用多种生产方法或技术)或联合生产(同一生产过程可提供多种产品)及固定资本存在条 件下的价值决定;四是如何解释价值的唯一性和非负性问题以及关于价值的定义和源泉的再 探讨问题,等等。
    此外,在原苏联东欧经济学界开展了关于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劳动价值论(其中涉及 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市场与计划关系和相关经济政策)的适用性、变化、 地位和作用的讨论。但这些争论更多是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展开的。
    综而述之,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战史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原创性和生命力,同 时也为我们如何在当代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下坚持发展这一理论提供了富有启 迪的思想材料。

使用道具

报纸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6-14 10:50: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20世纪90年代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的大讨论

    从某种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讲,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中国一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 一理论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如此,坚持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有用论的同志甚至遭到围攻和迫害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下,又有人无情地抛弃劳动价值论。但是,从总 体上看,学术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研究和讨论的主流是正确的:就是既要坚持劳动价值论,同 时在新情况、新条件下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推进和发展劳 动价值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掀起新热潮。主要集中在劳动价值论是否面临 新的挑战,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一元劳动价值论抑或多元劳动价值论(其中包括新 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物化劳动、科学技术或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的两种含义,等等。它具备与以往历次学术讨论不同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理论和 现实紧密结合的品性,并且是中国学术界半个世纪以来勇于探索、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使用道具

地板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6-14 10:51: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六、反思和启迪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在大论战中逐步深化和发展的。但应该在坚持中求发展。光坚 持而不发展,是教条主义,是把劳动价值论视为绝对真理,但这种发展不是另起炉灶,不是 釜底抽薪(例如抛弃和重建劳动价值论“硬核”)而是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这一途径求发展 ,即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激进经济学乃至西方主流派经济 学在这方面有益的研究成果,从而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此即“与时俱进”、“有容乃大 ”的含义。总之,我们倡导“坚持”与“结合”相统一的发展论。
    2.正本清源,通读原著,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既不要随意缩小其范围和 取消某些规定性,例如许多教科书,长期以来把劳动本体论及劳动时间学说打入冷宫,并闭 口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尤其是1857~1898年,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相关 论述;也不要刻意扩大范围。例如跳过必要的理论中介,把价值的生产或形成问题(这是劳 动价值论的固有领域)无条件地延伸到价值的实现及分配领域,直接用劳动价值论加以诠释 。
    3.劳动价值论并非仅仅适用于以物物交换为特征的“伊甸乐园”时期。它不仅适用于建立 在价值形式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适用于过渡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们的共 性在于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经济体制)。而劳动价值论正是有利于揭示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 商 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的分析工具。
    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引发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讨论的第一次高 潮,孙冶方发表《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有力地推动和深化了对劳动价值 论的认识。始于20世纪50年代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争迄今已延续半个世纪。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次讨论,主要争论哪个部门或产业创 造价值。1960~1965年关于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是价值规律作用问题讨论的具体 化,鲜明地提出首先按价值规律办事以及利润是经济核算指标体系的中心指标的观点。20世 纪70年代末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的讨论,着重讨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首 次提出市场经济概念,从此,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价值论适用性的讨论由较为抽象的基 本停留在学术层次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作用问题,转向更接近经济现象层次的市场经济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展计划取向派和市场取向派的论战,这一时期,由于十四大宣 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长达十年关于市场和计划问题的论争,从政策意义上讲 ,终于划上句号。
    劳动价值论丧失生命力从而送进价值学说史陈列馆的物质条件和理论条件尚未成熟。其一 ,它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后者被产品经济所取代的经 济条件远未成熟。其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使直接劳动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达 到一个临界点。其三,劳动性质和地位的变化,还远远不足以使劳动不再变成谋生的手段, 不足以使财富的尺度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使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足以 使剩余劳动时间从剥削者或国家手中转化为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四,劳动价值论“范式 ”,尤其是其“硬核”还尚未发生理论危机。这个“硬核”就是劳动本位论或劳动人假设和 劳动二重性学说。
    4.劳动价值论不应因其产生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前期阶段这一“局限 性”而丧失其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早就前瞻性地预测: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使劳动 资料取得自动的机器体系(物化的知识力量)形态,同时又有“固定资本”的社会形式;科学 和直接劳动相分离,并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和“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活劳动(直接劳动) 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 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指“固定资本”,即物 化的科学生产力——引者注)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 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 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7页。)但马克思并不因此而修改或放弃劳动价值论,反而对罗德戴 尔的“机器可代替劳动创造价值”、“资本本身离开劳动可以创造价值”的观点以及“三位 一体”公式进行无情的批判。
    5.劳动价值论不应因所谓仅适用于阐释本质层次的分析这一“缺陷”(这是一个理论误区) 而丧失其理论张力和应用价值。从来没有一种只能说明本质而无法从本质出发说明现象的理 论。否则,这是一种蹩脚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抽象程度很高的、揭示价 值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决定因素或基本规律的本质层次上的基 本理论的核心或“硬核”,这种最抽象最本质的“规定”,必须经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 维行程或演绎过程——用叙述的方法,理论与实际即“现实的具体”相结合的方法,逻辑地 再现“现实的具体”的理论体系的构筑过程——从而达到“思维中的具体”。这一思维行程 可概括为三步曲:现实中或表象中的具体@①抽象的规定@②具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 劳动价值论由理论思维的层次走向具体层次(生产价格理论),初步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马克思并没有穷尽和完成思维的全盘具体化,这一思维行程在生产 价格层次并初步触及到国际价值层次就中止了。生产价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再现现实的 具体的思维行程中仅仅加入逼近现实的供求因素的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续编”中 本来应进一步加入科学技术(但已提出直接劳动重要性下降的观点)、管理(但已提出“指挥 劳动”、“总体工人”和总体劳动的观点)、服务(但已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中提出 服务也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观点)、使用价值(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加入这一因素)、世 界市场(但已提出“世界平均的劳动单位”的观点)等现实因素从而通过“思维的具体”逻辑 地复制“现实中的具体”(这种具体是逼近现实层次的包含着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生动 的具体)。我们应完成马克思未竟的事业,进行劳动价值论和现实(包括新条件、新变化、新 问题、新现象、新矛盾、新因素)相结合的新探索,从而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而不是因 此而重建、抛弃乃至否定劳动价值论。其源盖出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中的“ 硬核”,而劳动本体论或劳动人假设和劳动二重性又是劳动价值论的“硬核”,因而是理论 问题和实际经济问题分析的基础、本质和出发点。曼德尔对此深有体会:“经济科学发现了 价值这一组成因素,便掌握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钥匙。没有劳动价值论便没有剩余价值 论,也没有办法把利润、利息、地租归到唯一的根源上来,也就没有办法理解最近一百五十 年来工农业生产神秘的波动。没有劳动价值论,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理论便不能自圆其说 ,经济危机便不能有首尾一贯的理论。没有劳动价值论,便无法理解价格的长远趋势。价格 长远趋势归根结底还是决定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量的变化。生产价格论即‘生产成本论 ’,如果离开了劳动价值论,便变成了单纯的经验主义,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因为,根据 马克思的计算,利润率的平均促成了先前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其规模需用劳动价值 论来说明,一旦放弃了这个标准,放弃了生产价格的总和必定等于价值总和这一观点,那么 就只好从供求的波动来推论利润的总量了。尽管推论得头头是道,价格却只在虚空中摆动, 因为它失掉了预先确定的固定的轴心。……在科学领域内,任何不考虑根本理论性问题终究 是要吃亏的。这里已经充分证明了坚持劳动价值论,坚持构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经济学说的 ‘益处’。”(注:曼德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册,第353~354页。)
    应该强调指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逻辑演绎的思维行程与《资本论》六册结构中所表述的 逻辑进程相吻合,不过前者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中循环,而后者是大循环(这里讲的循环 是指从“表象中的具体”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而劳动价值理论各个概念、范畴在演 绎过程中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行程,因而构成许多小循环。例如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最抽象的规定性是指在舍象掉供求因素的直接生产过 程中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较为复杂的规定性(加入供求因素)是指社会总劳动中 按一定比例生产所需要的某一商品的总量即该商品的社会需要量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更为复 杂的规定性(加入空间因素)是指国际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上(蒸发)中—→下(研究方法)
      @②原字为上(上升)中—→下(叙述的方法)

使用道具

7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6-14 10:58: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就是既要坚持劳动价值论,同 时在新情况、新条件下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推进和发展劳 动价值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e=1&from^^uid=1630845

想坚持,我看还是先证明了再说罢。


———又一明摆着的翻版。

使用道具

8
tanghao1229 发表于 2010-6-14 10:59: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看还是先证明了再说罢
我思故我在!

使用道具

9
afeir1986 发表于 2010-6-14 11:07: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了解一下~~~

使用道具

1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6-14 11:12: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版主whm303转了一篇论文:国外学者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百年论争回顾和思考
让我想到了,从天涯论坛整理出的这篇论文。

“回顾和思考”,或者“回顾与反思”,本身是否正确?对比着看看吧……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