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2579 0

企业战略中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博弈研究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391 个
通用积分
245.0522
学术水平
1035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摘  要:经济与环境之间博弈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根据争议的内容使用分类框架将相关文献分为4类加以分析研究,针对目前研究缺少实践指导的情况,提出基于价值分析的前瞻性环保投资决策方式,使用项目对价值的冲击和资源投入的灵活性两个指标来对前瞻性环保项目可行性进行判断,旨在通过为企业提供可操作性的投资指导,引导企业走适应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保投资,利益,经济形态,资源投入
  一、前言
  管理学界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然而对于企业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是否有必要进行前瞻性环保项目投资?把握的尺度是什么?又如何协调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困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以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企业战略决策影响最大,也因此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中,企业所应做的就是权衡利弊,采用适当的方法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分析就是在企业履行自身社会义务即遵守相关环保法规底线的情况下,考虑是否有必要(对企业而言能否获得优势)对环境担负额外责任,进行前瞻性的环保项目投资。针对大部分文献都是集中在企业成本效益的争论方面,而对于具体操作方案很少涉及的情况,笔者认为为了给企业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对于前瞻性环保项目而言,不仅要使用内部化的方法辨析“绿色是否值得”,更要提出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特定的环保投资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即提出战略选择框架指导企业进行投资决策,走适应企业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环保战略研究综述
  研究企业环保战略决策的文献通常将研究的对象区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律驱动即仅仅只在遵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环保投资,对于企业是否遵守环保法规及在多大程度上遵守法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这种应对式的环保主张对于重污染企业如钢铁厂、造纸厂等的环保投资决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另一种是那些更加具有前瞻性环保战略考虑的企业,前瞻性环保投资是指满足环保法规以后的其它环保活动,这些企业考虑了大量除政府规章以外的其他因素。后者由于其较大的行为选择性和结果不确定性,大量的研究对此进行了关注,分析的机理不外乎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企业从事环保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CSR)、环境法规的制约与促动,以及来自绿色消费者、股东及同行的压力。本文借用Alan M.Rugman和Alain Verbeke(1998)提出的基于环保投资对企业影响的研究分类框架思想,根据上述分析机理将前瞻性研究的见解与文献归为以下四类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

  图1中横坐标代表前瞻性的环保投资对企业绩效与对环境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企业绩效是由一些传统参数反映的,包括利润率和增长率。环境绩效也包括一系列变量,例如废弃物排放情况,资源利用程度还有其它生态影响尺度。管理层要做的决策是环保投资究竟是相对地降低了企业业绩还是会改善企业业绩。纵坐标我们借鉴了Alan M.Rugman和Alain Verbeke(1998)的动态和静态观点,但与之不同的是,我们考虑前瞻性环保投资的不确定性,从下面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界定:一是从时间角度考虑,例如静态更加看重即时效应,而动态关注长期效果;二是来自决策层的主观意愿是被迫服从还是主动接受,我们认为静态的情况下决策层更是迫于外部压力而进行环保投资;三是从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出发(从战略结果入手),也就是能否寻找到机会与环境效益之间展开博弈,这方面考虑主要是针对状况2和4来讲的,从长期来看,企业有可能寻找到利用环境来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位于第1象限的观点认为用来改进环境绩效的投资永远是无利可图的,企业之所以进行前瞻性的环保投资完全是基于外部的压力,因此采取的是一种短期的缓解措施。位于这一项象限的讨论主要是集中在应对环保法规的压力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从事环保投资的原因在于遵守法规并减少由于未来新法规出台而带来的成本,或是由于遵守行业环境条例的需要,特别是面对违法的制裁而产生的作用;而DirkMatten的研究却为政府的环境规章失败和企业不能自我调节分别找到了例证,他认为政府没有能力协调环境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环保法规的失效,没有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因此一些学者尝试从企业其它外界影响因素寻找企业从事前瞻性环保投资的原因,Wendy Chapple et al.(2001)认为企业之所以需要自愿地遵守那些非法律框架内的环保标准(如ISO14001),是因为最终消费者的绿色支付意愿,或者是因为上游供应商的良好环境业绩所施加的影响;或者是为了改善与员工、股东的关系,再加上社会对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企业需要将超越法律规定的环境问题纳入企业战略。
  与之不同的是,第3象限代表的观点认为前瞻性环保投资是企业与环境相协调、相补充的结果,企业基于环境绩效的考虑愿意从事此类环保投资,但其结果是即时的,不存在与环境之间长期的促动关系。一种情况是基于社会责任(CSR)的考虑,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消耗着地球上的资源,因此许多学者将企业的环保行为纳入社会道德范畴进行讨论,认为环保投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Shrivastava(1995a)在对大量制造企业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环境管理是重要的,因为可以使整个行业通过应用全面质量环境管理过程或者重新设计产品和制造工艺,向生态可持续发展努力;Bryan W.Husted和Josede Jesus Salazar(2006)通过使用经济模型分析得出结论,与被迫履行CSR相比,基于战略的前瞻性环保投资会对企业更加有利,而且也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利益,因此建议企业通过战略框架来履行CSR。第二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来自于外部压力,绿色化成为企业不可避免的经营环节,但与第一象限观点不同的是,企业愿意将这种压力看作为市场机遇,并借此改善企业的业绩。McWilliams and Siegel(2001)认为从事超过法规限制的社会责任投资,可以被看作是产品差别化的一种形式;而Arora和Gangopadhyay(1995)在他们的研究中支持了上述观点,他们提出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内,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加大,企业自愿遵守非法规的环保标准的动机更强,通过产品的环保质量以体现差异性从而增加市场份额;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也是基于环保法规的角度解释企业从事前瞻性环保投资,但位于这一象限却显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研究者认为环保法规对企业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促动作用仅限于即时的效应,Westley和Vredenburg(1991)展示了企业如何通过赢得社会合法化而赢得竞争优势;政府的环境法规作为企业从事环境管理的一个主要决定因子已经被Henriques和Sadorsky(1996)验证;Hutchinson(1996)声称环境规章已经成为企业环境战略的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另外,如果企业环境规划的目标要从原来的环境防治转向环境领导则需要常规的环境政策(如命令控制策略,经济驱动策略)的促动和本企业的共同努力。
  象限4所描述的图景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象限3的观点,他们也认为环境与经济之间能够实现双赢,但与短期行为不同的是,他们同时认为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的促动关系,环境的改进将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没有积极的环境管理,企业会陷入经营危机。这种动态的双赢观点主要是针对基于资源观的战略分析而言,Florida(1996)通过对256家美国制造企业的研究发现,当尝试改善环境绩效时存在大量的路径依赖,研究结果与企业的资源观相一致,他的研究证明环境改善主要是由于企业广泛进行创新和实施新的、更有效率的制造系统和环境规章的结果。因此超前的环境战略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环境与经济之间长期磨合的结果。Sanjay Sharma和Harrie Vredenburg(1998)认为前瞻性战略与企业独特能力相关,这些能力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他们同时提供了案例,支持前瞻性的环境战略可能导致独特竞争价值能力这一观点。同样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迈尔克·波特教授,他也认为严格的环保法规不会必然地削弱本国相对于外国的竞争优势,相反地,他们往往会加强本国的竞争优势,早期的行动者会迫于环保法规的压力进行创新而不断获得竞争优势(M.E.Porter,1995)。Wendy Chapple et al.(2001)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企业从事环保投资与环保标准出台的时间有关,通常时间越长,企业就越有可能进行相关的环保投资——遵守这些标准,也就是说只有早期的行动者才有可能享受到差异化的优势,这一论断支持了波特教授的从事前瞻性环保投资会增加企业竞争力的观点。
与象限四所揭示的“双赢”观点相反,象限2反映了另一个研究主流,即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不可融合的矛盾,并且认为企业基于成本利益的考虑可能在动态的经营环境中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环保项目,企业与外界环境的动态效应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从长期来讲,企业必将有机会寻求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接触点。一些学者认为经济与环境是不可协调的,因此大量文献探讨环保投资的收益问题;有研究表明企业从事环保投资是为了减少操作成本,通过案例证明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的确存在初始成本节约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修正已存在的无效和浪费现象而引起的,一旦取得成效,改善财务绩效就变得困难起来,因为在减少排放上的投资可能超过所减少的成本问;Forest L. Reinhardt(1999b)认为对待环境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将它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来分析,提出利用环境战略来改善业绩的方法包括产品的差异化、约束竞争者、降低内部成本、管理风险、重新对产业进行界定。A.M.Rugman和A. Verbeke(1998)批判波特(M.E.Porter)的观点即早期环保行动者会从创新的收获中获得补偿,这篇论文怀疑早期行动者的在环保行为方面的潜力,特别是对于小型、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和政府而言。Noah Walley和Bradley Whitehead(1994)更是认为波特的企业绿色战略和竞争力都“双赢”的观点是一厢情愿的。未来的环境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却是直线上升的,有时达到企业难以承受的地步。他们还认为波特之所以得出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是从一个国家如何通过严格的环境政策来取得竞争优势,而不是一个独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也没有给出对于管理者来说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所以,既维护环境利益又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鉴于此,他们建议使用内在化的方法处理环境问题,这种方法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响应式地处理政府环境规章的方法。由于大多数传统的环境经济文献主要聚焦在与环境规章相联系的社会利益、不同政策工具的相对效果(如命令式的控制规章和以价格为基础的税收补助等)方面,与宏观层面上经济福利的迅速增加相比,企业花费的成本被认为是次要的。因此,在这种形势下,Noah Walley和Bradley Whitenead的观点就很有意义。
    从上述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人们对前瞻性环保项目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方面,而对于此类项目的投资战略却很少涉及,而且研究人员所做的论断大多是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实证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指导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但是基于实证的研究不免会使研究结论拘泥于研究对象的行业特征(Newton and Harte,1996)而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环保法规的论断更牵涉了市场范围和国别的因素。另外由于方法论的原因也会导致研究结论出现不一致的现象(McWilliams and Siegel,2000)。结果不但没有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加大了企业的选择困惑。因此,为了能给企业提供可操作性的环保投资指导,需要提出与企业自身情况相关的环保选择方案。
  三、企业前瞻性环保选择策略研究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处在“经济人”的位置,追求利润是合乎情理的,这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企业也是构成社会这个有机整体的基本单元,作为“社会人”,企业必须同时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如前文所述,我们并不鼓励企业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那些“讨价还价”的策略,即在是否遵守法律和企业盈利方面进行周旋。但对于前瞻性的环保活动则大不相同,由于环保投资具有与生俱来的混沌性,即使是很长时间以后,也很难确知一项防止事故或法规出台的环保投资是否正确。与此同时,结果的难以测量又容易导致投资的扩大化。因此对于前瞻性的环保投资而言,经济与环境之间利益的博弈以及投资决策判断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企业而言,既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双赢策略,也不要忽视环保努力,要对环保成本进行公正的评估。只有当注意力由妥协、有害物排放、成本等转向价值时,管理者才有可能获得充分的信息,才能决定孰先孰后,并有效地推进业务的发展。对于前瞻性的环保项目,企业只有采取以价值为导向的方法,才有望在成本与收益之间获得一种理性的均衡。为了更加清晰地辨析前瞻性环保项目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中将环保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企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需要交纳的环保费用或从事某项环保项目的资源投入;隐性成本主要是指经济学上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也可能是由于企业将自己的环境成本负担以隐蔽的方式转移给上下游业务单位或社会性主体负担,自己不负担或者只负担其中的平均数而产生的。对于前瞻性的战略而言,人们更多考虑机会成本。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因为没有进行前瞻性的环保投资而丧失的市场机会,即因为决策失误放弃某些环保项目而导致的未来损失,包括市场层面和政府法规层面;也或是因为进行了超前的环保投资而放弃的其他投资机会所损失的潜在收益;或没有取得预期环保项目成效而产生的成本。虽然环保项目投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当前的现金流状态有关,但事实上,恰恰是这部分机会成本决定了企业是否从事前瞻性环保项目,而如何辨析机会成本便成为企业是否从事前瞻性环保投资的主要决策依据。为此,鉴于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机会成本的内容及特点,同时考虑环境投资要么增加收益,要么降低风险的投资动因,使用项目的价值冲击和资源投入灵活性两个维度建立分析框架,对环保项目进行评估考核,从而为企业进行环保决策提供指导。
  事实上,对于项目对企业价值冲击这一维度而言,直接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是项目本身所能产生的对企业业绩的贡献大小,但由于前瞻性环保项目内在的高度不确定特性,使得预测这种贡献结果难度加大。相比之下,由于项目对价值的冲击只代表了预选项目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并没有牵涉到最终效益结果的确定,却可以容易预计,而且它又可以反映项目本身的价值意义,因此这里采用对价值的冲击来代替项目的预期业绩贡献。通常来讲,如果项目对价值的冲击越大,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就越要慎重考虑,因为项目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将会很高,可能使企业的资源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情况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首先,企业因为决策失误而进行了某项前瞻性的环保投资,结果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损耗;其次,是因为企业措施良机而使资源没有得到最大效力.的利用。除了要考虑项目对价值冲击的影响,企业也必须考虑用以改善环境绩效的资源投入的可逆性。不可逆可以被看成一种退出障碍,而从事不可逆投资的前景则是一个进入障碍。在环保方面的资源投入如果和企业特定的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则大多是不可逆的,因为这些投入与其相补充的资源和能力是分不开的,而且由于根植于企业,它们的结果通常难以形成条文或者发生转移。由于低度可逆性降低了未来选择的灵活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就有可能推迟环境项目直到将来环境法规的不确定性或消费者反映能被识别;而资源投入的高度可逆性可能就加大了企业环保投资的意愿,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前瞻性环保项目对价值的冲击和资源投入的灵活性两个维度形成的战略选择框架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第4象限反映了战略层的绿色情景。项目对企业价值冲击很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业绩状况以及企业的竞争力,但由于资源投入具有很强的可逆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项目风险。因此,对于此类项目,只要方向正确,企业合理加以经营利用,就能取得很好的业绩效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第l象限的情况正好相反,指的是对价值冲击不大,而且资源投入的灵活性很低的项目,这类前瞻性项目没有什么令人欣喜的前景,如果决策者判断失误而投入大量资源,往往会形成一个不可逆的绿色失误。此类项目主要指那些典型的操作层面的项目,管理者对此往往很少主动回应的问题,例如造纸业为防相关环保法规的出台,虽然花费巨大,但企业往往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对于此,企业所应做的就是将环保成本视为管理型的,而非命令型的,金钱则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依我们来看,目前许多企业之所以选择遵守环保法规而不超前投资就是由于投资中存在第1象限的情景的可能。象限2和象限3代表了中间的情形。象限2代表较弱的价值贡献但却具有高度的投入资源逆转性,即可挽回的环保决策。对此类项目,管理者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成本与环境控制之间作出理性的权衡。象限3代表了低度灵活性的情景,但对企业业绩却会有极大的价值冲击,也可称为环保赌博。他们对价值的冲击是如此之大,再加上资源投入的低度灵活性,以至于可能使某些重要的经济要素陷于风险之中。因此对于此类项目,决策者必须持慎重态度:如果企业采取了滞后的决策,就可能发现自己错失了提升竞争力的机会;如果企业决定成为一名先行者,其行为很有可能导致生产成本达到临界点,或是易于受到竞争对手的攻击。可见,图2所示的战略框架可以指导企业评估项目的价值影响并且识别特定资源投入的风险程度。管理者要在企业需求与战略的大背景下制定环保策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管理者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将视线从当前的内向的、局限于操作层次上的绿化观念,转向更为外向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前瞻性环保投资使用内在化的决策机制,并不是否认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它们已经作为一种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因素而体现在对价值的冲击当中,例如如果某一企业认为法律规定范围之外的社会责任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价值冲击,那么它可能就会基于社会伦理角度考虑而选择相应的投资项目。
  当然,企业也可能并不需要完全按照上述战略框架进行投资,也就是说上述框架没有解释所有目前企业从事前瞻性环保投资的动因,例如迫于法律规章压力而进行环保投资,但却为企业带来了好处,这或许可以让部分企业看到环保项目的优势,而决定超前投资;如果面对革新技术并且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处于经济金字塔底部的情形,那么企业也非常有必要从事持续发展的环保项目。因此,这一框架只是为企业进行前瞻性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具体过程中企业还要视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以、领导层的风险投资意向以及企业的发展目标来决定。
  四、总结及意义
  企业施行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获得竞争能力的发展途径。众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对于究竟如何在保障企业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一直没有定论,尤其是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博弈关系更是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关注焦点。企业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别问题,更是解决问题。然而,本文在对相关文献综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部分文献都是集中在企业成本效益的争论方面,很少涉及具体的可行方案研究,这与目前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趋势不相符。本文认为企业作为社会成员,有责任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并不鼓励企业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那些“讨价还价”的策略,即在是否遵守法律和企业盈利方面进行周旋。文中的分析是在企业履行自身社会义务即遵守相关环保法规底线的情况下,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前瞻性的环保项目投资。为了给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可具操作的指导方案,结合前瞻性环保项目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资源效用的情况,将项目对价值的冲击与资源投入的灵活性作为两个评价维度,提出环保选择策略框架,为企业进行前瞻性环保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可以看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我国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环境与经济的两难选择问题提供有效战略指导,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文中经济与环境问题的综述分析及解决方案也可以为今后诸如此类的研究提供有效参考,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找到经济与环境之间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作者:于红霞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企业战略 经济利益 与环境 McWilliams Hutchinson 企业 环境 战略 博弈 经济利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