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en5206
1488 1

[其他] 转载:“市场传教士”张维迎:通往寂静之路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教授

1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784 个
通用积分
268.7187
学术水平
16 点
热心指数
19 点
信用等级
15 点
经验
6834 点
帖子
126
精华
0
在线时间
22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14
最后登录
2024-5-22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市场传教士”张维迎:通往寂静之路


这似乎是“主流经济学家”在当下中国的群体困境--一边是大众对他们的敌视和不信任;另一边,他们在**决策中的影响力也在式微

张维迎的孤独

2009年2月底,寒冷的亚布力,张维迎非常的孤独。

身为首席经济学家的张上台演讲,题目是《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他批评**对金融危机的“误读”,指责目前应对危机的政策“是在延缓和恶化危机”。他更直指“凯恩斯主义是**最喜欢的策略,所有政策都不考虑长期的后果,只看到目前的利益”。

当场,中投公司总裁高西庆就和他争论起来。张维迎有些生气,他甚至更为严厉地说,“官员在公开场合说的话,都是假话”,建议大家“不要相信”。

台下哄笑一片。他们在笑张教授太不懂中国国情,笑他过于书生意气--还有一些人则讥笑他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我觉得,高西庆和张维迎都在演戏”,一位与会者在他的博客尖刻地评论。

张维迎稍稍有些不知所措。他态度严肃地提醒,企业家要学一点经济学知识,不可做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瞎子。对这些被他视为“最宝贵社会资源”的企业家来说,在这种阴晴不定的天气,最实惠的是多争取到诸如贷款、出口退税之类的直接好处。

捍卫市场是经济学家的基本职责。”从亚当·斯密这些前辈中,他对自己的使命很肯定。

**,是一种最大的诱惑”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为“主流经济学家”的张维迎和**已经渐行渐远了。虽然,这并不是他所愿见到的。

24岁进入体改委,成为这个机构里最年轻的经济学者;2002年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年度经济人物”,2003年出任北大校长助理,2006年正式担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在相当长时间里,在主流经济学家群体中,他像一个头上罩着各种名利光环的明星。

这个从陕西榆林地区最贫困的吴堡县走出来的农民儿子,常常被愤怒的网民指责为“一个背叛了出身的人”。

从一个来自底层的青年学子成为拥有强势话语权的知识精英,再到今日,张维迎的命运之路,是一条解读中国经济学者群体与30年改革之间勾连的脉络。

1983年,23岁的西北大学研究生张维迎一心想去北京。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为钱正名》的文章在首都遭到了严厉的批判,被某省领导点了名。年少气盛的张维迎不得已写了检讨。“这次被批后,我就不愿在西安待着了。”1983年年底,他跑到北京做毕业论文,结识了周其仁、宋国青等一干经济学者,并常到茅于轼家请教。第二年6月,他看到《经济日报》上的一则征文启事。

9月,全国120多名会议论文入选者聚集在莫干山开研讨会。这个半官方会议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密切关注,总理的秘书李湘鲁、张劲夫的秘书孔丹以及王岐山也上了山,他们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党内改革派的态度。由于意识形态依然紧张,组织者们对会议极为谨慎,“规定各新闻单位一律不许报道”。

这些与会的经济学研究者大多30岁上下,是文革后刚接受完大学教育的一代,初步接受过亚当·斯密、萨谬尔森这些西方古典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尤其区别于后辈的是,他们都有在生产一线的社会经验。即使年纪最小的张维迎也曾回村当过两年的团支书兼会计。

在莫干山上,这些中青年处于高度的精神亢奋状态,日夜不眠地辩论,会议结束时,竟有一大半人都生了病。争论最激烈的是“价格组”,操着陕西口音的张维迎代表“放”派,向“调”派开战。会议结束后,他和其他几位与会者留下来,撰写上呈的会议报告。

这个以放为主的“双轨制”思路很快被高层接受。1985年1月14日,国家物价局和物资部正式出台政策,计划外生产资料的价格全部放开。以价格改革为中心的城市改革拉开序幕。

莫干山会议是中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它为当时急需新脑力的中央**选拔了一批人才。有关领导阳随后找了几位青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也找了他们。会后,楼继伟、周小川、郭凡生等一大批人进入了**的体改部门。在石小敏的力荐下,张维迎在当年12月也去体改委报到了。

他们是让后辈经济学人无比羡慕的“黄金一代”,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机,因缘际会,进入了接近权力核心的班子,制定和推动了80年代的改革,从价格到财税等所有的重大变革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

回忆起来,80年代经济思想是最活跃的,对中国经济改革推动的成效也最大。一个是被压抑了很长时间后的报复性反弹;一个是以邓小平为首的改革派政治家愿意接纳这些新思维。”研究经济思想史的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博导钟祥财评价。

从90年代起,**对新思想、新理论的采纳开始有了选择。就好像一个人肚子不饿了,吃东西的边际效应递减,会把维护当前的均衡看得很重。”

这个群体的命运在1989年后开始分野:一部分更激进的选择离开,或下海经商;一部分在体制内走向更高;一部分留在学术界,继续对改革发声。“觉得需要充电”的张维迎也在1990年离开了体改所,到牛津大学主攻自己最感兴趣的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

在张维迎的理解中,“市场=价格+企业家”。在后体改所年代,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企业理论的研究上。1994年回国后,他到北大与林毅夫、易纲等一起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7年到光华管理学院任教,投身于MBA和EMBA教育。随着中国企业面临成长壮大的一系列问题,被视为国内企业理论方面最具权威和开创性的张维迎开始频频亮相。

在中国政界和理论界,“东亚模式”往往为改革派官员所钟爱,一些领导就十分欣赏“四小龙”这种**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更为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则为具有现代经济学知识的学者所向往。

但即便是后者,也深受发展经济学的影响,认为在落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冲刺中,强有力的**往往是利大于弊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两者的差异日益显著。

2004年,在一个自称“崇拜毛泽东”的香港学者郎咸平对顾雏军的质疑声中,国企改革被紧急叫停。作为改革的捍卫者,张维迎一开始就对郎开战,他指责郎咸平,呼吁要“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在公众情绪一边倒向郎咸平的同时,**开始强劲推行各种宏观调控政策。一轮“国进民退”在经济生活轰轰隆隆地进行,能源、电力、电信等行业国有垄断加剧。

这似乎是“主流经济学家”在当下中国的群体困境--一边是大众对他们的敌视和不信任;另一边,他们在**决策中的影响力也在式微。如果民众没有节制的谩骂还可以视为“无知”,后一种迹象则让他们忧心忡忡。

其实,主张彻底市场派的经济学家在任何一个**那里,都是不被欢迎的人。”财经作家苏小和说。在中国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这种趋势越发明显。

对一个经济学者来说,**是个很大的诱惑。”张维迎不否认内心时常处于这样的交战。除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情结,还有直接的名、利、地位的诱惑。他将之回归到一个“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如果这种诱惑会危及自己学术思想的纯洁性和一致性,我是不接受的。”

转自:2010-07-19 11:05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上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传教士 张维迎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传教士 张维迎

“市场传教士”张维迎:通往寂静之路.docx

391.13 KB

沙发
iswind 发表于 2010-12-14 15:45: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顶 严重顶!!!
是一个拒绝通往奴役之路的学者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4 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