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论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美术活动的角色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其他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实施,使儿教育从单纯的分科教学发展到现在的综合主题课程、整合课程、多元智能课程、渗透式课程等并存的情况。这些课程的实施开展的依据都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为了达到:“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一总的目标。
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主题课程中美术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将美术整合到主题中来,这是许多老师十分关注又困惑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也遇到了此类的难题。比如美术绘画中,有的孩子对于物体的结构、形态都把握的很准确,但当他为画着色时,问题出现了,整幅画面看上去一片花花绿绿的,运用了很多色彩,把他最初要表现的主次、思想打乱了,使一幅富有创造力和童趣的作品失去了它的本色。也有的幼儿在技能技巧方面能力教强,但只会临摹老师的,或是同伴的。技能和创造如何更好的融合也是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积极的开展美术活动,给孩子创设环境绘画、剪纸、做泥工等等,这一切的活动属于美育,但究竟美术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要通过这样那样的活动实现什么的目标。《纲要》为我们解决了这个疑问:幼儿的艺术教育要寓教育与美的享受之中,要始终把对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审美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主题探究课程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美术与主题的良好整合符合幼儿的需要,有助于幼儿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更好的体现的艺术教育的价值。
审美是一种高级体验,也是区别人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刚出声的婴儿就爱听妈妈唱歌;爱随着音乐做游戏、手舞足蹈;喜爱颜色鲜艳的玩具,到了儿童时代更发展为强烈的审美情感。主题活动中提倡创设与主题相呼应的环境,富有审美情感环境的创设正符合幼儿的审美需要。主题环境的创设是幼儿与老师共同完成的,合乎安全原则和满足需要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造型的可爱。在我们开展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教室内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置身与此的孩子自然的理解了春天是绿色的说法。环境中出现的幼儿自己的作品、或是建筑、雕塑工艺品的图片;自然角的花草、昆虫、小动物,这些美的东西都在潜移默化的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汽车王国》的主题中,各种造型的汽车成了环境的主角,虽然这涉及到
的科学常识内容较多,但幼儿园的科学观察不象成人的科学研究那样只注重客观现实,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幼儿园中的科学观察教师往往会引导幼儿注意对象的形的特点、色的特点、声的特点和事物运动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征正是事物所具有的审美特征,这样的特征也正是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的系统性使幼儿更好的掌握事物的这些特征。拿车来说,消防车为什么是红色的,孩子们会从红色比较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火的颜色也是红的来理解。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感知时还要注意将这些事物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模式、以及事物所表现出的情感因素介绍给幼儿,使外在物美的欣赏内化为内心对事美的感知。
在主题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也更好的将事物的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强调课程整合的今天,两者的结合,让幼儿得到了更为完整的经验,这也是《纲要》中所要求的。
创造性的培养和技能技巧的指导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在《秋天》的主题中有关于树的绘画活动,为了更好把握树的形态、树叶的特点,活动前带领幼儿在幼儿园中捡树叶,玩天女散花的游戏,并请幼儿记录其外形。小朋友的记录纸上的树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黄中带绿,有的黄中带红,有的狭长、有的心形……正在我感叹时,只见几个小朋友把掉在地上的树叶捡了起来,没有捡到的小朋友在想方设法去找树叶,就象捡一个什么宝贝一样,有的小朋友与同伴相互比较着,有的小朋友当扇子扇,有的小朋友甚至把它放入了平台上的一潭积水中,当小船或刮着玩。是的,幼儿对美的东西常常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由于小朋友对小树叶有了实实在在的感觉,有的孩子回来后,按照观察的结果进行创作,颜色和形状不断的丰富,整幅画面也很美丽。但仍有很多孩子画的是电线杆一样的树干和圆形的树叶,色彩运用上也是杂、乱。当询问几个这样画的孩子时,他们异口同声的都说,弯弯的树还有椭圆型的叶子很漂亮,可是我不会画。
技能是创造力发挥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技能孩子没有办法表现他的创造。儿童的美术创造是一种手、眼、脑充分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幼儿用以眼睛为主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体验、想象、理解、加工改造审美意象,用手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针对这一点,在美术活动中,我加强了对幼儿基本技能的培养,从手眼协调、加强手的控制力做起,进行线、点、面等的练习。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制定不同的美术活动计划,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美术创作。比如迎春花,可以采用撕贴的方式;柳树采用棉签画的方式,一些小动物的形象可以用折纸的方式等等。进一步的就是对事物的观察,从色彩、形状和空间等要素加强认识和使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幼儿掌握了方法以后,就能自主的将技能转化为自己绘画的能力和技巧,其效果远大与单纯的模仿,也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识。
毕加索八十岁时看了一次儿童画展后说:“当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但是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学会画得像他们一样。”儿童创造力是学不来了的,从涂鸦期的乱图乱画到逐渐画出个什么东西并给它命名,到象征期为事物象征性的创造多半不完整的、粗略的轮廓的形象,再到图画期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名家工变形的画面等等,都显示出他们独特的创造力。这些创造对与他们来说,只是创造出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意识罢了。也正如加登纳说的:“差不多每个孩子到了4—7岁时,在有合适环境的鼓励下,都是极富于创造性的。对与所有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正是最自由的阶段。”
在这样的阶段,我们就要扬其长,通过“自主性”绘画的方式,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自主性绘画不是说老师布置了主题,任由孩子去自由发挥,想怎样怎样,自由绘画。老师的引导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给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帮助他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他大胆表现。绘画过程中,不要草率的给孩子下定论,随意评价他的好与不好,给与他宽松的环境进行创作。但幼儿面对挑战时,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的给予帮助和鼓励,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工具材料,让他跳一跳就能够的到,不能让困难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教师的指导不是干预,只能给他提示和鼓励,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画。
技能与创造性的相辅相成也正是《纲要》中:“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的这个要求的具体体现。
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与现状之比较。
在说了这样指导、那样引导后,又回到了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上来。有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是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所分析认为的那样: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日渐习得。虽然各种认识理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快乐的很大程度不是绘画的结果,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流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而日后的发展正是顺应和展示这一兴趣,这是儿童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看到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就送到美术训练班,希望孩子在绘画方面能有所成就,过早、过高地对孩子提出了技术性要求。他们习惯于以成年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不符合自己标准时就给予批评、指责。孰不知正是这种不懂少儿美
术教育规律的做法扼杀了少年儿童的天性,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还有许多家长要求学习班的艺术教育能够立杆见影。有的家长看孩子学了几次后拿不出令他们满意的画,就觉得老师教得不行,学校不负责任。其实正是家长这种不理解、不容忍的态度,让学校左右为难,于是就有一些学校为了迎合家长,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幼儿,让孩子按照老师的意图不费力地把画画出来,让家长满意高兴。 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真正的解放和发展,除了教师独特的教育理念外,还需要家长从生活的各方面去拓展空间。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的心裁,才可能促使少儿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而这些,都是少儿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发现,通过心灵的写真将其表现出来的。这样的画,才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画。主题探索中的美术教育也好,单纯性的美术教育也好,我们始终要把这种教育的实质和目标放在眼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雕塑家、艺术家。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儿童美术教育,则是儿童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过程。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事业竞争的劳工”,做艺术的奴隶,让他们真正通过儿童独有的方式享受快乐的童年!

参考资料:
《2-6岁儿童绘画指导活动》李慰宜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行动指南》 江苏儿童出版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