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企业技术创新问题 _工商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工商管理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企业技术创新问题

企业为什么要创新, 因为不创新就太过平凡,就容易被淘汰,而即然做企业,就要生存,生存就要创新。
那企业怎么创新.创新要禀承企业的理念,只有你一直想着做,才会有机会做好.创新要有投入,你总是让你处理过多的日常事务,让你的所有员工不停的工作在生产线上,创新就不会发生啦。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更好的使用外界的变化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调查发现技术创新环境不佳,创新意识不强,政策运用不足,加上人才缺乏,投入不足等,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增加投入,完善创业环境,激发企业创业积极性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如何面对国际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已成为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迎接全球经济挑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体制、政策、法律、市场等方面下了功夫。分析出我过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素不足。表现在:①企业对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历史表明,无论什么时候,技术创新的规模和水平都以整体投入为基础。按国际惯例,技术开发资金只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6%的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才有竞争力。2002年,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3%,占世界的1.1%,我国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能否在短期内缩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有效投入;②技术开发人员缺乏。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弱标准之一就是人的因素。据统计,2002年,我国2 406家大中型企业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技术开发人员51.8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不足23人,占职工总数的1.26%,远低于发达国家25%~30%的水平。同时,每个企业的R&D机构中只有24.7名科技人员,仅占企业总数的9.3%,并且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未能充分得到发挥。

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技术创新能否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关键在于技术成果产业化。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弱,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转化率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尽管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左右,但与世界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中介服务机构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协调产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企业而言,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持和帮助不可或缺。但是,我国中介机构普遍存在队伍素质不高和装备条件差等问题,还有场地、设施和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由于没有形成互补的服务体系,中介机构的运作往往各自为政,其综合服务效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不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及创新的关系没有定位好。大多数企业只重视把技术引进来,掌握技术的基本情况,达到提高国产化率即可,忽视了对技术详细的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创新、开发,导致不少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引进。即使对技术进行改造,也是起点很低,未能形成与工艺、技术、装备、试验加工、测试同步配套的整体改造。
二.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条件现状
1. 从全国来看,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社会组织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所占份额比,可以说企业占据着半壁江山,有着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组织基础。 2000 年,我国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 16978 个,占全国技术开发机构总数的 55% 。但是,就企业组织内部来看,我国企业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比重却较低。 2002 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 25.3% ,大部分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而且这一趋势还有加剧之势。 1991 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占 52.9% ,这些年不断下降, 2002 年,仅为 25.3%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也由 1995 年的 56.9% 下降到 2002 年的 44.8%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及活动处于萎缩当中。
2. 从设备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固定资产设备购置中,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例虽有提高,但速度缓慢。从 1991 年到 2002 年 11 年间,在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迅猛发展的时代,它只从 6.1% 提高到了 9.1% ,这势必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现状
1. 从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筹方面看, 1991 年至 2002 年,全国筹集的科技活动经费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企业筹集经费也在不断提高。 1991 年,企业筹集科技活动经费 121.6 亿元,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 28.5% ;政府筹集科技活动经费 126.4 亿元,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 29.6% 。 2002 年,企业筹集科技活动经费 1676.7 亿元,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 57.1% ,比 1991 年提高了 28.6 个百分点;政府筹集科技活动经费 776.2 亿元,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 26.4% ,比 1991 年下降了 3.2 个百分点。同期,在企业所筹集的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自筹资金从 63.0% 提高到了 84.1% ,而政府资金则由 7.1% 下降到 4.4% 。那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技术创新筹资主体的“错位”情况已发生根本改变,我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已由政府为主转向企业为主。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明,我国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有所改善。
2. 从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看,尽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从 1991 年的 166 亿元,以年均 19.4% 的速度提高到 2002 年的 1164.1 亿元,但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从 1.39% 提高到了 1.73% 。由此看来,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从这个角度讲我国企业还不是真正的技术创新的主体,甚至地位还有下降趋势。
3. 从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看,消化吸收强度不够。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是在技术引进的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消化吸收的投入,这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 1:3 的水平。而我国目前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 1:0.07 ,我国 500 强企业的这一指标也仅为 1:0.1 ,差距较大。 2002 年,我国技术引进费高达 372.5 亿元,技术消化经费支出仅为 25.7 亿元。在 12 年间,消化吸收强度一直在 0.04~0.09 间徘徊。这种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合理现象的并存,说明我国企业二次创新能力非常缺乏。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现状
1. 从人员数量上看,我国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从 1991 年的 36% 上升到 2000 年的 66.4%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国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也达到了 61.6% 。说明我国科技活动人员分布模式属于企业主导型。
2. 从人员质量上看,就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我国企业为 6.9% ;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我国企业为 58.8%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4.7 个百分点。这一切都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人员在质量上还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四)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现状
1. 从 R&D 经费的使用看,目前我国企业所占的份额虽已超过 60% ,但是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的 R&D 经费使用中企业都占到 70% 以上。与这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这一比例还是比较低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 R&D 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仍是不够稳固的。
2. 从 R&D 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看,在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发达国家,其企业对 R&D 的投入一般都占其销售额的 3% 左右,高技术企业对 R&D 经费的投入则占其销售额的 5% 以上,而世界 500 强企业一般要占 5%~10% 。我国 500 强企业 R&D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才为 1.6% ,差距都非常大,可以说明我国企业的 R&D 经费严重不足。
3. 从企业在 R&D 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看,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比例明显过低。根据对各国不同发展阶段数据的比较,企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之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企业基础研究大约要占 R&D 经费支出 15%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过去 30 年间基本稳定的这一比例,这或许是 R&D 三类活动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而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所占比例却只有 0.4% ,明显过低。
4. 从企业技术创新的 R&D 人员投入看,我国企业 R&D 人员增长较快,在全国 R&D 人员中所占比重也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显著。 2000 年,我国企业的 R&D 人员投入占全国 R&D 人员的 52.2% ,而属于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的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平均则在 60% 以上,美国甚至达 75.4% ,相比而言,我国企业 R&D 人力投入还是较弱。
5. 从企业 R&D 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我国企业的 1.6% ,与同期发达国家企业 R&D 人员占企业从业总人数的 10% 以上的比重相比,差距更大;就企业 R&D 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看,我国企业为 73.5% ,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9 个百分点,企业 R&D 人员投入强度明显不足。
(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现状
1. 目前我国企业无论在专利申请受理还是在专利拥有、发明专利等方面都占全国总量的 65% 以上,有绝对优势;在技术市场中,企业是最大的买主,其购买技术的合同金额占技术市场合同总金额的比重一直在 65% 左右,卖出技术的合同金额占技术市场交易总额的 15% 左右。这说明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扮演着较重要的角色。
2. 就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的要求看,企业在科技成果、新产品、项目数量上所占比重应是最高的,可是实际并非如此。在全国完成的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中,企业完成的不到 30% ;在我国有技术开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每年开发的 6 万多项新产品中,能达到国际水平的不足 2.5% ;在 R&D 项目(课题)数量上, 2000 年,全国共有 204520 项 R&D 项目,其中工业企业只占到 22.4% ,而美国工业企业的 R&D 项目占全国的 70% 以上。
3. 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上,力度也不够。新产品开发项目占科技活动项目总数的比重在下降,由 1995 年的 61.5% 下降到 2000 年的 55.9% , 2002 年又降到 54.2% ;新产品实现利税占企业利税总额的比重, 1991 年是 10.3% , 2000 年为 10.8% ,多年举足不前;新产品开发经费占技术开发经费比重, 1991 年是 43.0% , 2000 年也只提高到了 47.2% ,几乎处于徘徊状态。可见,在新产品产出上,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六)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现状
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并采用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由些测得 1990 年到 1995 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31.5% , 1995 年到 2000 年为 32.1% ,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贡献率一直低于资金的增长速度和贡献率,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率相比差距更远,几乎是其一半。这说明,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依然主要是靠资金和人力的追加投入实现的,技术创新的绩效还较低,还没占主流,起不到主导作用,经济增长依然是粗放型的,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大力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路

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要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 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因素
(1) 必须实行股份制度的企业改革。我国应该以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因此,必须创新体制,使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允许技术和管理等智力因素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和参与分配。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推出科学、合理的关于技术创新价值和所占股份的计算方法,并让有关评价机构对技术创新进行正确评估。
(2) 必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抓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反对垄断、保障公平交易、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制体系,严格执法,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率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分割、封锁市场的各种行政壁垒,防止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城乡分割、行政壁垒和部门垄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契约意识和信用意识,坚决依法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行为,有利于创新产品畅销市场

2.2 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

(1) 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国家和各省重点企业都要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对本企业发展战略拥有决策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
(2) 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缩短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对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转移到企业。

四、结论
经过以上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状况有较大改善。
理由是:
1. 我国企业已成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主体; 2. 我国科技活动人员分布模式属企业主导型; 3. 我国科技活动组织机构模式属企业主导型。
(二)我国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理由是:
1. 我国企业还不是技术创新投入主体; 2. 我国企业还不是技术创新研发主体; 3. 我国企业还不是技术创新产出主体; 4.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不是经济增长的主流。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