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声学
  • 声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_就业形势

    声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_就业形势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42095位声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9499元,其中0-2年工资5499元,3-5年工资8635元,8-10年工资17666元。 招聘要求 针对声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100%;0-2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88%;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4%。 就业方向 声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音频工程、建筑声学、噪声控制、光声信息处理、声电子器件、超声医疗仪器、IT 行业等领域相关的各类工作 就业岗位 声学工程师、电声工程师、音频工程师、电声 音响工程师 技术员、项目工程师、电子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耳机工程师、cae技术工程师、技术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 城市就业指数 声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成都。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101个]、上海[88个]、深圳[77个]、广州[52个]、东莞[27个]、武汉[20个]、朝阳[17个]、杭州[17个]、苏州[16个]、厦门[14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成都[17500元]、无锡[15000元]、深圳[14500元]、上海[12499元]、苏州[12332元]、北京[9856元]、厦门[8999元]、珠海[6999元]、潍坊[4999元]、长春[4500元]、广州[2999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声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物理学类,其中物理学类共6个专业,声学专业在物理学类专业中排名第5,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29位。 在物理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化学,物理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声学,核物理,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环境科学等。

  • 声学专业介绍_大学专业

    声学专业介绍_大学专业 声学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 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即声波)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声波的产生,接受,转换和声波的各种效应。同时声学测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测量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最简单的声学就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也是声学研究的基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一般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并且,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还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有关。 声学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 在本学科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有关声学发展的国际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声学专业介绍三、主要课程 声学基础、噪声控制概论、超声概论、声频测量、工程噪声控制、电声技术、音响技术、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数学物理方法,理论物理,近代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及实验,计算机原理及实验,算法语言及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理论,声学基础,近代声学,传感器等。 声学专业介绍四、就业方向 声学专业毕业生具备电子、声学专业基础,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供不应求,主要从事音频工程,建筑声学,噪声控制,光声信息处理,声电子器件,超声医疗仪器、IT行业等领域相关的各类工作。 声学专业介绍五、就业前景 声学又是当前物理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声学日益密切地同声多种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形成众多的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从最早形成的建筑声学、电声学直到目前仍在“定型”的“分子—量子声学”、“等离子体声学”和“地声学”等等,目前已超过20个,并且还有新的分支在不断产生。其中不仅涉及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主要的基础自然科学,还在相当程度上涉及若干人文科学。这种广泛性在物理学的其它学科中,甚至在整个自然科学中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声学专业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 基于噪声信号源的声学测距系统的设计

    目 录 第1章 绪 论 1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1 1.2 有关声波的基础知识 3 1.2.1振动与声 3 1.2.2声波方程 4 1.2.3噪声简介 5 1.3 声学测距系统的研发现状 5 1.4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及意义 7 1.4.1设计任务 7 1.4.2课题意义 7 1.4.3论文内容安排 7 第2章 声学测距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8 2.1声学测距系统任务分析 8 2.2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8 2.3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9 第3章 声学测距系统的理论分析 11 3.1声学测距基本原理 11 3.2算法分析 11 3.2.1相关系数及相关函数 11 3.2.2相关测量法 16 3.2.3相关测量技术的工程应用 18 3.3基于相关分析的声学测距系统的测量原理 20 第4章 声学测距系统的硬件设计 22 4.1声波发射系统 22 4.1.1噪声信号发生器 22 4.1.2功率放大电路 23 4.1.3扬声器的选择 24 4.2声波接收系统 26 4.2.1传声器 27 4.2.2信号放大器 28 4.2.3滤波电路的设计 29 第5章 声学测距系统软件系统设计 32 5.1软件简介 32 5.2主程序设计 33 5.2.1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34 5.2.2数据处理程序的设计 39 5.3前面板设计 39 第6章 系统调试与分析 41 6.1硬件调试与分析 41 6.2软件调试与分析 42 6.3系统联调与结果分析 42 结论 46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47 参考文献 48 致 谢 49 附录Ⅰ 声学测距系统硬件电路图 50 附录Ⅱ 声学测距系统软件程序图 51 附录Ⅲ 设备及元器件清单 52 摘 要 声学测距技术是通过测量声波信号在待测距离内的飞行时间,间接测量出被测距离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噪声信号源的声学测距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宽带噪声信号源及相关分析法,对宏观声音飞行时间的测量。 本文详细介绍了声学法测距系统的测量原理和系统组成,包括:噪声信号发射系统的设计、信号接收系统的设计以及数据采集和显示系统的设计。在数据采集和显示系统中用到了LabVIEW编程语言。实现了系统运行控制、相关分析及距离的计算机显示。 该声学测距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性能可靠、抗干扰性强等特点。 关键词:声学测距系统;相关分析;噪声信号;LabVIEW 设计任务 查阅资料,学习、掌握声学测距原理及应用。测量中应用到相关测量法,掌握其基本理论以及时差法相关测量原理、应用及特点。整个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设计硬件电路,其中包括噪声信号的发射与接收电路及信号调理电路;应用LabVIEW软件设计声学测距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显示系统,最后完成图形显示相关函数波形,计算、显示距离测量值。

  •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问答_中科院硕士招生问答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问答_中科院硕士招生问答 1.当年招收学生名额多少,奖学金情况? 我所拟招收硕士生80名,专业大致大布为:声学专业14名,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35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3名,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25名,地质工程专业3名,这里面免试推荐约占一半左右。统招统分硕士生在学期间生活待遇实行奖助学金制度,即:普通奖助金+等级奖学金+三助奖酬金(二年级以上)+补贴。硕士奖学金:2000元左右,博士奖学金:3500元左右。近几年基本上有一半的硕士生转为博士进行硕博连读。 2.在声学研究所读研究生与在普通高校有何区别和优势? 我所研究生实行两段式培养,第一阶段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进行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在研究所进行科研活动、做学位论文。其他在研究生招生到毕业等各个环节与高校没有差别,学藉学位管理由国科大统一组织。今年将按照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规定收取培养费,标准待定。声学所科研任务饱满,经费充足,设备先进,导师力量雄厚,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优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现全所共有科研人员700多人,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0余名,硕士导师120余名。 3.研究生的学制是多长?免试推荐生如何申请? 为保证培养质量,我所硕士生学制为3年,硕博连读生学制一般为5年。免试推荐生须先确认在本校的免推资格,按《声学所2014年招收免推硕士生通知》要求进行,一般要求总排名在本系15%以内。 4.近几年研究生报名录取比例多少? 主要指统招生,2011年的报名录取比例大致为4:1;2012年的报名录取比例大致为3:1;2013年的报名录取比例大致为3:1。近几年统招生复试比例一般为1.3:1左右。 5.近几年进入复试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6.复试如何安排? 具体请见我所文件《声学所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暂行办法》。 7.上线但未被录取的考生有何去向? 硕士考生达到国家分数线但未达到复试线,自行联系调剂。硕士考生达到复试线但未被录取者,需自行联系调剂,我们将尽可能协助。调剂单位集中在声学所东海站、科学院兄弟所、考生母校、其他机构等。 8.是否举办专业课考前辅导班,提供什么辅导资料?是否提供往年真题? 我所硕士、博士专业课均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我所不提供往年专业课试卷。声学专业《高等数学(乙)》及《普通物理(乙)》、《计算机原理》、《信号与系统》均由国科大统一出题,请直接上研究生招生网查询。《声学基础》我们提供一年真题供参考,可在声学所教育网站查询。 9.如何选择导师,怎样与导师取得联系? 硕士考生在报名时可按要求选报方向和导师,在复试时可重新填报导师。我们将在网上公布招生导师的联系方式,可直接与导师邮件联系。也可上国科大声学所BBS版咨询在读研究生。由于我所导师科研任务较重,不提倡提前与导师见面。 10.研究生毕业去向怎样? 我所是高技术研究所,就业形势向好,历年保持当年就业率100%。近几年就业特色为:就业去向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高,留京占大多数;就业单位博士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高校、知名高技术企业等,硕士主要去高技术企业等。 11.硕士招生专业有哪些? 因教育部时间统一安排,2014年招生简章拟于8月左右正式出台,可关注我所网站或国科大网站。各位考生可上我所网站查阅之前相关招生文件,专业方向、考试科目等均可作为参考,具体路径为:所网首页>研究生教育>招生信息。 12.外地考生抵北京后如何到所? 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声学所研究生部(100190) 具体为:中关村三桥,中关村北二街往西50米路北。附近的公交车站有保福寺桥西站、中关村北一街站,地铁站有4号线中关村站。具体路线可以查询www.bjbus.com。办公室为:声学所崇福楼二层。 具体还可查阅:所网首页>研究生教育>教育概况>联系我们《声学所研究生部联系方式》 13.联系方式: 声学所招生电话:010-82547887/5 具体情况请大家关注2014年招生简章,具体以正式通知为准。

  •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声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网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声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网 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声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预计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70206声学1001声学001组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6普通物理(乙)或953声学基础

  • 厅堂建筑的声学设计(1)_理工类专业毕业论文

    厅堂建筑的声学设计(1)_理工类专业毕业论文 作为听音场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等厅堂建筑的听音质量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建筑声学设计,确保其音质。这些建筑物往往投资巨大,动辄数亿乃至数十亿元,若音质不佳,就会造成资源和经费的极大浪费。1962年,美国林肯中心音乐厅建成时,就是因为音质欠佳,结果推倒重建,直至音质满意为止。这是厅堂建筑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 

  • 2015哈尔滨工程大学声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哈尔滨工程大学考研网

    2015哈尔滨工程大学声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哈尔滨工程大学考研网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消息,201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070206声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院系代码、名称、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计划招生人数(预计接收推免生人数,预计招收专硕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笔试科目同等学力加试科目005水声工程学院(联系电话:0451-82569510)153(60,46)070206声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任选其一③301数学一④812振动与声基础或814普通物理1①普通物理②数学物理方法二门任选其一,不能与初试科目相同①信号与系统②微机原理01声学传感器02超声学03物理声学04环境声学

  • 2015南京理工大学声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南京理工大学考研网

    2015南京理工大学声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南京理工大学考研网 据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南京理工大学070206声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代 码)初试科目备注(0702)物理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070206)声学01、超声无损评估02、非线性声学[101] 思想政治理论[201] 英语一[614] 普通物理(A)[870] 光学[843] 量子力学[870] 或[843]任选一科

  • 歌唱音色的声学研究综述_艺术专业毕业论文

    歌唱音色的声学研究综述_艺术专业毕业论文 壹、歌唱声学研究综述 根据研究内容,本文将既往研究文章大致分为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歌手共振峰、艺术嗓音声学特征、唱法比较研究、歌唱技巧、声乐教学研究等方面。 (壹)、20世纪30—60年代de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歌唱,“歌手共振峰”shi壹个非常重要de参量,目前认为歌手共振峰研究de先驱始于美国巴尔de摩音乐学院de巴塞洛缪。他于1934年在西洋歌剧唱法发声声谱上发现壹个异常突出de共振峰。对于男声来说,它de频率在2800—2900Hz;对于女声来说,频率在3200Hz。后来巴塞洛缪将这壹成果发表于《男声优美歌唱音色de物理定义》中。文章指出美声良好歌唱de肆个物理特征,其中壹个特征就shi:在500Hz或500Hz 附近频段存在相当强de泛音(低频共振峰),在2800Hz附近(2400Hz至3200Hz频段)存在相当强de泛音。所以巴塞洛缪总结出:“歌唱中最好de鸣响效果,即为男声为2800Hz、女声为3200Hzde共振峰。这也就shi美声唱法所追求de“焦点”、“高位置”、“头腔共鸣”等等说法在物理学、声学上de定义。” 自19世纪以来,解释人体发声de问题,壹直建立在亥姆霍兹de理论基础上:“即人de声带shi在气息de振动下,以弦de方式振动,并产生壹系列de分音,其中以基音为最强,第壹泛音次之,然后依次类推,越来越弱。人声音色由泛音de数量和组成方式所决定。”亥姆霍兹de这种解释充分肯定了声带振动发声和共鸣腔de共鸣作用,但shi并没有指出咽、喉管中de空气柱振动也能对音高de产生起作用。故声学及语言学家斯克里普乔1906年在其著作《实验语音学研究》中试图以管乐器de原理来解释人体发声问题。他认为“当空气通过声带时,只shi产生壹系列喷气,如吹口哨时唇de作用壹样,声带本身并不产生基音和泛音。决定人声音高de并不shi声带de张力、闭合以及振动方式,而shi取决于共鸣管de长短、粗细,shi共鸣管中空气柱de振动产生音高。” 从这壹时期de研究可以看出,歌手共振峰作为歌唱声学研究de壹个重要参量已由巴塞洛缪于1934年正式提出,这壹理论de提出,为以后瑞典声学专家桑伯格等人进壹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唱法比较研究方面 国内这壹时期研究de代表人物为林俊卿。林大量运用了医学、解剖学和歌唱声学de原理,从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歌唱de发音原理,特别shi对歌唱呼吸de控制及“发音管”de造就较早作了详细de说明。这里所说de“发音管”de造就可理解为用歌唱声学de原理建构人de嗓音乐器。尤其值得壹提deshi林俊卿已从声学de角度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比较研究,在《歌唱发音de科学基础》壹书第肆章第叁节中指出:“西洋古典唱法不论什么声部不论唱得音高低轻响如何,音色壹般比其他流派(比方民族唱法)‘暗’许多。” “中国民族传统唱法发音,由于歌唱时始终把共鸣腔调节比较短小de原故,声音壹般比较“亮”而“开朗”。 (贰)、20世纪70年代de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继巴塞洛缪之后,许多学者、专家对歌手共振峰产生了浓厚de兴趣,为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de研究。在众多学者、专家关于歌手共振峰de研究中,成绩最突出、最富代表性de当属瑞典声学专家约翰·桑伯格。《The Acoustics of the singing Voice》和《The Science of the Sing Voice》shi桑伯格研究“歌手共振峰”两篇重要文献,前文由我国de蒋英、翁若梅分别翻译,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桑伯格de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歌手共振峰de定义和形成原因上。定义方面,桑伯格认为歌手共振峰shi在西洋歌剧音乐会专业歌唱技术de男声歌唱元音声谱中,频率约为2800Hzde壹个额外高能峰。形成de原因shi歌唱家通过降低喉头造成。即在歌唱中,歌唱者降低喉位,导致咽喉扩张,当咽喉被扩大到使咽、喉腔接口处两腔截面积之比大于六分之壹而不匹配时,喉室变成壹个与声道其余部分相独立de共鸣腔,其共振频率为声道传递增加壹个额外de共振峰。 桑伯格关于“歌手共振峰”de研究,对于声乐界、嗓音医学界产生了深远de影响,其研究具有权威和代表性意义。后来西方和我国关于“歌手共振峰”de研究,基本上shi建立在他de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叁)、20世纪80年代de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这壹时期美国音乐声学家罗兴在其著作《The secience of sound》认为:“受过训练de歌手,尤其shi男性歌剧演员,在2500—3000Hz频率范围左右会出现壹个突出de共振峰,这就shi“歌手共振峰”,它常出现在第3和第4共振峰之间,给男性歌唱者带来出色de能量。”对于共振峰de形成,罗兴指出:“低喉shi歌手共振峰形成de原因,放低喉头,咽喉随之下降”。 2、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方面 国内这方面研究de文章有王士谦、包紫薇等de研究。1988年初王士谦为北京嗓声学界举办了“现代嗓声科学系列讲座”系列讲座。其内容包括:现代嗓声研究de范围、意义、方法、特点和分类;声乐和言语de声学关系;歌手共振峰概念de发展及其与声源机制de关系;国际上对嗓声源及其与声门上、下系统交互作用de研究等。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包紫薇《歌唱和音乐de声学问题—为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大会而作》shi包教授作为声学研究方面de资深专家,从音乐声学de角度对歌唱发声原理进行de论述,在前言中,包紫薇教授明确指出艺术和科学de关系:“科学shi艺术de根本。几十年来声乐唱法de进步,充分说明了科学方法对声乐de重要性。以科学de方法进行声乐教学,师生双方都可以避免机械de传授和模仿;抓住了发音技巧de科学内核,有利于每个人针对自己de生理特点进行再创造。” 3、艺术嗓音声学特征方面 这方面研究de文章有吴卫彬等《艺术嗓音de声学特征研究》。该文研究de壹个显著特点体现在对艺术嗓音de研究方法上,其原理为声音de声压经快速傅立叶转换处理,取线形平均,即可得到声音de长时间平均谱。文章通过对100余名歌唱演员及戏曲演员de录音,指出:明亮圆润de歌声,具有明显突出de高频歌手共振峰,其中女声de歌手共振峰较男声de高。同壹男声或同壹女声,不管发什么元音(以歌唱方式发出),共振峰频率de位置几乎保持不变。 中央音乐学院嗓音大夫冯葆富《歌唱医学基础》壹书第九章中对歌唱声学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de介绍,书中就呼吸支持、起声、音域、声区、“开放”与“关闭”唱法以及歌声de颤动等六个方面de声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如在唱法上de“开放”与“关闭”壹节中,认为:“在主观和客观感觉上,……西洋古典意大利学派主张“关闭”唱法,而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则类似所谓开放唱法。这两种唱法主要shi发声时应用不同de集中声音de方法造成de。” 4、歌唱技巧方面 王宝璋在《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第十叁章“高泛音声波共振声道de获得”中,指出:“由于咽音基本功de练习,使歌唱机能进入了自然正确状态,形成了咽音基音管,扩大了歌唱基音发声de能量,开辟了通向高泛音声波共振声道de通道,锻炼了声带拉长、缩短、变薄de运用能力,从而比较容易构成与真声、假声混合为壹de发音方法,并较快地获得高泛音共振de歌唱能力。” 吴卫彬《嗓音音质de客观评价与Q值》认为“嗓音de音质固然同许多因素有关,但实验证明高频谐波de丰富程度以及歌唱共振峰de突出程度,对歌唱音质有着重要de影响,因而提出Q 值评价量。通过实验证明:悦耳de歌声,其Q 值壹般在—15dB到—5dB到之间,如果Q<—15dB,此歌声缺乏色彩,听起来声音发闷,缺乏圆润感。” 5、唱法比较研究方面 国内这壹时期de研究主要shi利用歌手共振峰进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de比较研究。这方面de文章有:包紫薇等《歌唱嗓音de生理、物理、主观评价初探》,以频谱为主要参量研究各种歌唱嗓音de特征。文章选用美声唱法、我国独有de唱法(民族嗓、流行嗓、京戏嗓)和非正常(包括轻度生病)嗓音叁大类型声源为样本,通过频谱分析,可以在音色听感和声学参量之间找到壹定de对应关系。 中国音乐学院嗓音研究室黄平de《应用国产BP6型声频频谱纪录仪分析艺术嗓音de体会》指出:“声乐、戏曲等演唱shi非常复杂de生理声学现象,它de瞬间变化,包含着许多参量,然而每个人在发声方法、发声de实时控制、演唱风格de掌握、音色de修饰和艺术处理de手法等,又有很大de差别,客观de对这些声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科学地做出判断、并从中得出规律性de认识,shi嗓音研究de任务之壹。” 沈阳音乐学院嗓音研究室商泽民等《声图测试对艺术嗓音分析de使用价值》,两次运用国产声图仪对艺术嗓音进行测试,试图找出音色、共鸣、声部鉴别、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在频谱和声学上de对应关系,为嗓音生理研究提供客观纪录和依据。测试结果表明:“在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de比较中,贰者由于演唱风格、艺术处理和语言基础de不同,在声音色彩上有明显de差别。声乐女高音de‘S.F’壹般出现在3000—3500Hz间,而‘民嗓’女声多在3500Hz左右,其中多数民族唱法女声在5500—6000Hz之间常出现声能集中de高频谐波带,这在‘洋嗓’声图中shi极少见到de。”商文将此称为“民嗓高频谐波带。” 6、声乐教学研究方面 刘运墀等《艺术嗓音保健与声学》在声学分析对艺术嗓音上de应用方面,通过对戏曲演员声学特征研究,证明声学分析有肆个方面de应用价值: “其壹可以鉴定歌声de音质、声部,并提供各种声音de声学特征信息,有助于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de选材;其贰对歌声特征和改变情况可随时记录存贮,供随时分析,有助于教学工作de改善;其叁可以帮助检验练声效果,达到指导练声和嗓音保护de目de;其肆可以配合艺术嗓音疾病de检查、诊断,尤其对早期诊断和预防有积极意义。” 从以上de论述可以看出,这壹时期歌唱声学de研究进入壹个相对活跃时期,如相关学术会议de召开,研究人员参与数量增多和参与面扩大等。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开始系统介绍歌手共振峰,如王士谦在80年代后期举办de“现代嗓声科学系列讲座”里,就向人们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嗓声研究de范围、意义、方法、特点及其分类;歌手共振峰概念de由来及相关讨论等。 这壹时期研究de另壹特征shi声学界和嗓音医学界de相关人员运用歌手共振峰理论对我国民族唱法、戏曲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定量定性de比较分析与研究,如包紫薇、黄平、商泽民、吴卫彬等人de研究均发现上述叁种唱法由于在演唱风格、艺术处理和语言基础de不同,声音色彩有着明显不同,体现在声音频谱上也有明显不同。 (肆)、20世纪90年代de研究 1、唱法比较研究方面 这壹时期具代表意义de研究shi由韩宝强等在1993-1995年完成de课题《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de比较研究》。该课题主要利用频谱分析手段对美声和京剧两种唱法de声音特点进行比较研究,该课题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量化研究富有极强de现实意义,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不同歌唱体系声音形态比较研究领域de空白,同时也为我国声乐界壹直讨论de“中国声乐学派”问题提供了有力de理论支持。更重要deshi从民族音乐学de角度,指出仅用“歌手共振峰”壹个参量shi远远不够de,提出对歌手共振峰de定义进行适当de修改,使之适用于美声唱法以外de各种发声体系,这对于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歌唱具有突破意义。 2、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这壹时期研究de壹个亮点shi王士谦与桑伯格关于民族唱法中存不存在“歌手共振峰”而展开de讨论。 王士谦认为“歌手共振峰从来都shi由专业歌唱嗓声与其对应de言语声或未经训练de歌唱嗓声相比较出来de相对应声学特征,这里所说de对应,应包括同元音、同音高、同音量相比,除此之外这个比较还应在相同机制发声,相同言语(剧种),且在归壹化de条件下,用高频能量与低频能量之比作参数,才可能在声谱上,得到歌手共振峰稳定de相对声学特征。否则,在共振峰de认识上就会不断出现混乱,甚至自相矛盾de情况。”以京剧为例,小生行当,在高声区使用假声发声。(属于轻机制),如果把京剧中小生发声(轻机制)和西方歌剧男中音(重机制)放在壹起比较,那shi壹定要出问题de。 3、艺术嗓音声学特征方面 这壹时期de研究主要集中在嗓音医学界相关人士de研究中。 王振亚、吴卫彬《关于歌唱声部de生理解剖学和声学特征de研究》通过观察127名已确定声部de歌唱演员声带长度。对其中20例用光纤喉镜作了声道测量,并对其中40例歌唱元音及整段歌声de长时间平均谱进行了声学分析。根据测试de结果认为:声带长度、声道长度、歌唱共振峰位置、歌声deLA与LCde差值以及不同频区de声能分布情况,在确定歌唱声部方面可作为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 李万进de《清新质朴唱声—云南彝族歌手白秀珍de演唱艺术》壹文运以声谱分析仪做出具体数据分析,对民歌手白秀珍真假声交替转换de歌唱方法作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白秀珍de演唱,“无论shi真声还shi假声均出现了4次谐波(共振峰),有de谐波(共振峰)频率高达3600Hz 以上;声音de复合音(泛音)丰富,共鸣谐振音丰富,气息饱满通常,声音优美圆润、高亢嘹亮。” 4、声乐教学方面 冯葆富先生认为在我国首先要解决好声乐艺术界对声乐艺术科学化de认识问题。他在《要重视声乐艺术与嗓音科学de有机结合》壹文中指出 “我们所说de科学化,shi用近代嗓音科学de、生理de、物理de和心理de科学成就研究声乐艺术。再者,声乐艺术工作者嗓音工作者对艺术嗓音科学de认识还未统壹,嗓音发声机能shi多维机能,……因此声乐歌唱行为科学研究需要生理de、物理(声学)de、心理de、音乐学de等方面多学科de合作才能做出成绩。” 韩丽艳de《如何鉴定人声de乐器》中认为“前苏联学者对声部问题de研究最早,内容也最全面,不但从音色、音域、换声点等发音学角度阐述了对声部划分de意义和作用,而且还从声带、口咽管de长度和共振峰de位置、硬口盖de形状等生理、声学角度分析了不同声部存在de生理、声学特征。说明歌手共振峰与声部类型有着密切de关系。” 从以上de论述可以看出,这壹时期歌唱声学研究在参与人员和参与层面上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广度上也有所扩展。其中壹个突出特点shi以往研究多由声学界或嗓音医学界人员参与,而这壹时期出现音乐声学界和声乐界联合研究de新趋向,在研究方法上严格规范。如韩宝强等de课题聘请声乐和京剧界de著名演员作为嗓音示范专家、相关资深声乐教授作为顾问,声音采样在标准录音间进行,测量环境符合音乐声学测量标准,从而充分保证了声源样本de权威性和典型性。 (伍)、2000年以后de研究 1、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方面 韩宝强de专著《音de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从人对音乐de主观听觉感知角度出发,系统介绍了现代音乐学de发展历程。该书与歌唱声学研究有关deshi第十肆章:“嗓音声学研究”,共分为嗓音构造概述、歌唱发声特性、“歌手共振峰”理论、歌唱方法、中西唱法de声音特征伍个部分。 与以往论述不同deshi,该章de内容主要shi从音乐声学角度对歌唱嗓音进行阐述。在嗓音构造概述中,认为“人de嗓音器官从乐器声学de角度也可视其为壹件乐器:声带shi振动源,呼吸组织shi激励系统,人体中de各个腔体—口腔、咽腔、胸腔和头腔等构成了共鸣系统,而神经和肌肉组织则属于掌管乐音变化de调控系统。” 歌手共振峰作为研究歌唱音色de壹个重要参量,壹直被人们广泛运用。但对于歌手共振峰de定义,壹直众说纷纭,吴静《歌手共振峰de相关阐释和界定》通过历史与现状de梳理,对歌手共振峰概念作出相关界定,并对歌手共振峰产生de原因和声区、歌唱力度、歌唱方法、声部、嗓音机制对其影响,通过相关音乐声学分析软件作了详细阐述。 歌声中de“颤音”和“嗓音共振峰”问题作为音乐声学研究de壹个分支,越来越受到重视。嗓音中shi否具备嗓音共振峰de特征,与歌唱de颤音波动有着直接de关系。于善英等《歌声中“颤音”和“歌手共振峰”相互关系de声学研究》,通过声学测量系统对测量对象de频谱分析,表明嗓音中shi否具备嗓音共振峰与歌唱de嗓音波动有着直接关系:正常嗓音颤音能使音质丰满、音量加强,而且在颤音de作用下嗓音共振峰de音量也得到加强。 3、 歌唱技术方面 这壹时期关于歌唱技术方面de研究主要体现在壹些音乐专业硕博学位论文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届毕业生吴静de博士论文《中国民族唱法音色de声学阐释——以女声为例》从音乐声学视角出发,以民族唱法音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民族唱法音色特征在声音频谱上de规律。从音乐声学角度详细论述人声乐器de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声乐器发声器官、呼吸、共鸣及语音对歌唱音色de影响,运用音乐声学相关测量方法,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de声源进行采集、比较和分析,通过歌手共振峰参量,研究不同唱法体系de声音形态,得出不同唱法声音频谱特征。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2005届毕业生曹力de硕士论文《美声与通俗唱法中高频泛音de频谱特征(男声)—364个案例de分析与总结》。通过对美声及通俗两种唱法(男声)中364个CD演唱片段de频谱测试,表明贰者de高频泛音分布明显不同。结论为:“不同歌唱方法会产生出不同de高频泛音,高频泛音de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歌唱声音de音色、音量、听感、空间分布以及用嗓卫生。” 4、声乐教学研究方面 这壹时期涌现出不少从音乐声学角度论述声乐教学de文章。黄强等《声谱分析技术—声乐教学可视化de工具》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声谱分析,有叁个方面de意义:“其壹shi可将看不见de声音可视化,使声乐教学从传统模式转变成“口壹耳壹眼”相互结合de教学模式。其贰可以了解声道形态de变化与声谱,特别shi共振峰之间有怎样de关系,有助于帮助了解不同发声方法de唱腔特点,指导发声训练。其叁还可以借助声谱分析,观察不同声部唱元音de共振峰频率de变化,以便在确定声部时提供帮助。” 这壹时期de研究特点表现为壹些声乐方向博硕学位论文已经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不同唱法de频谱特征,表明声乐界对于歌唱声学研究de重视。论文从选题到文章内容、结论基本上都从音乐声学角度出发,运用音乐声学de研究方法,体现了壹定de理论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值得壹提deshi,部分论文在研究方法de运用上存在壹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声源样本、测量环境方面。如声源样本de采集没有在标准录音棚条件下录音,而shi通过对CD、VCD、DVD音像制品截取de方式获得,用这种方式采集来de声源样本都不同程度加入了混响,对于测试结果de可信度将造成壹定de影响;还有de实验未能提供相对完整、规范de录音背景材料。如录音报告、测量报告等,无法使读者全面了解实验所用de方法、过程和仪器,使得实验de真实度存疑。 贰、研究成果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歌唱声学研究在人员构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叁个方面呈现出独有de特点: (壹)、研究人员构成 从研究者de专业构成看,主要为声学界、音乐声学界、嗓音医学界、声乐界等相关人士。如声学界de桑伯格、王士谦、包紫薇等;音乐声学界de巴塞洛缪、韩宝强等;嗓音医学界de冯葆富、韩丽艳、黄强等;声乐界de林俊卿、王宝璋、李万进等。究其原因,因为歌唱声学shi壹门交叉学科,涉及音乐声学、物理学、嗓音医学、解剖学等,所以在研究人员de专业构成上,并不局限于声乐界de人士,还有声学、音乐声学、嗓音医学等方面de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人员构成呈现多学科de特点。 (贰)、研究方法 歌唱声学作为音乐声学de壹个分支,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们大多采用音乐声学de频谱分析方法,对采集到de声源样本进行共振峰形态方面de分析与测量,得到声音形态de波形样本和相关数据,并在比较分析de基础上,研究不同唱法de形态和发声规律。随着计算机de普及和计算机技术de不断提高,还开发出相关软件,迅速而准确de对声源样本进行分析。如韩宝强、项阳、林秀娣等de《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de比较研究》,就shi通过《通用音乐分析系统》对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及其声音形态、演唱方法、审美观念、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收到较好研究de效果。 (叁)、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如巴塞洛缪和桑伯格等都shi利用歌手共振峰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我国de研究者则利用其对我国民族唱法、戏曲唱法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找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在歌手共振峰形态上de异同,观察音色听感和声学参量之间de对应关系,来说明民族唱法、戏曲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演唱方法上de异同。如包紫薇、韩宝强等研究均发现在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de声源样本中,存在歌手共振峰,由于叁种唱法在发声方法、共鸣位置、吐字咬字上存在de不同,歌手共振峰de形态也各异,在峰宽、峰高以及共振峰出现de频域位置上存在明显不同。 综上所述,我国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对民族唱法音色研究取得了壹定de成绩,但shi由于歌唱声学自身de特点,边缘性和交叉性强,研究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如从研究人员de专业构成看,基本上shi由声学、音乐声学和嗓音医学界de人士参与,声乐界参加de人员并不多。这使得歌唱声学摆脱不了声学专家不熟悉声乐,声乐歌唱者不熟悉声学原理de尴尬局面。许多声乐演唱者、教师de观念还停留在“技术至上”de层面,醉心于声乐技巧de获得,对于技巧后面de发声声学原理,还处于壹种茫然状态。 近年来虽有壹些声乐工作者开始涉足歌唱声学研究领域,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声学、音乐声学等相关原理,普遍缺乏声学常识。所以,有学者指出:“虽然‘歌手共振峰’shi歌唱声学研究de壹个重点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它对中国声乐界de教学和表演并没有产生太多de影响。其主要原因shi因为作为歌唱生理发声装置de嗓音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并不能产生歌手共振峰,而shi需要壹定发声方法de支持。而对嗓音不同de审美追求决定人们不可能采用相同de歌唱方法来演唱,其中存在着民族欣赏习惯de问题。此外,研究歌唱声学需要声乐界和音乐声学界de密切合作,我国目前艺术科研领域尚缺乏这方面de经验和环境。” 总结前人在声乐音色方面de研究成果和经验,更觉探索歌唱艺术奥妙de道路任重而道远,然而有壹点已经明了,那就shi必须加强声乐学科与音乐声学、生理声学、嗓音医学、语音学等相关学科de联系与合作,方能真正推进我国声乐界教学与演唱水平。

  • 高师和声学教学(1)_音乐专业毕业论文

    高师和声学教学(1)_音乐专业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 针对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培养学生能力为理念的高师和声学教学方法,使和声学走出“纯理论”的教  学模式,以绚丽的音响空间营造“多彩”的和声教学。 关键词: 高师和声学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 关键词: 高师和声学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和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滞后我国音乐事业特别是专业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和声学对于我国以“线性”音乐思维方式为主的学生来说,就必须强调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 长期以来,高师和声学教学在“纯理论”的状态下繁衍。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如何走出低谷,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和声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和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等。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构建起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和声学教学体系。 一、和声学教学滞后的原因 1996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当时参加学习的共有全国各地音乐专业教师近40人。在和声学的学习中,绝大多数教师对基础和声学掌握得不够理想,因此在深入学习和声时力不从心。反思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和声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分析高师和声学教学,其滞后原因如下: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众多的和声学教学中,多数是以“纯理论”的形式讲解为主:粉笔—黑板—谱例。尤其近几年来,高师音乐专业人数的增加,和声学教学以大课为主,每班大约40人至60人,教师只能在课后改作业,类似于数学改题。由于人数太多,课时有限,无法面对面进行修改,学生很少听到和声习题的音响。学生做作业时也是纸上谈兵,“机械操作”,积极性不高。虽然教师在上课时也强调做作业一定要弹奏,但学生能真正弹奏的却屈指可数。由于教学计划的限制(和声教学多数院校为一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弹奏,又因为学生在和声学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有的甚至对和弦的构成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就更增加了上课的难度。对于该课程的定位,我的理解是:和声学属于基本理论的技能性操作课。但实际授课中,由于各种原因(课时内容、计划等),和声学课程一直无法摆脱传统的窠臼。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强调声部进行的规律性,禁止平行五、八度进行等,已成为和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使一个本来充满着由多声部音乐学习而带来丰富音响的课程失去了应有的光彩。由于和声学教学缺少音响感受,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更缺乏对和声语汇的了解,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多声部音乐思维模式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很不利。 2.教材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要求相距甚远。高师和声学教材几经编写,原有的键盘和声习题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部和声写作。在内容编写中“换汤不换药”,脱离高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特定目标。当前和声学教材不少,但真正适用于高师特点的教材却寥寥无几,许多教材都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适用于基础音乐教学内容的更少。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声学课程怎样培养这种能力,是教材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歌曲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但由于和声教材内容对键盘和声习题的减少,使多数学生伴奏水平以及多声部音响概念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 二、以能力培养为理念,加强和声课的建设 对167份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如下:表示“喜欢”和声课程的占54%,“不喜欢”或“不太喜欢”占46%;认为和声学“很有用”的占51%,认为“没有用”或“有一点用”的占49%;学习和声后能否为歌曲写作或弹奏和声声部及伴奏问题时,“可以”的占42%,“不会”或“有点难”的占58%;能否独立分析古典音乐作品,回答“能分析”的占34%,“不会”或“能分析一点”占66%。这是对一所国内著名的音乐学院各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做的随机调查,由此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的教学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科技的不断渗透,基础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和声学教学已经感到“四面楚歌”。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对高师和声学课程作适当的改革,我想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能力培养。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实现该课程的作用和价值,明确“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使学生积极地、愉快地接受和声学的学习。 我们浏览一下古代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教育模式,或许对我们的和声教学也有些启示。 古 代 教 育 模 式 现 代 教 育 模 式 在这里,我们并不研究哪种模式的可行性,但是我们从古今的教育模式中看到,都有一个围绕“学”而形成的“动感”因素:如基本教育过程中的“思—行”、“对话—辩论”、“应用”、“思—辩—行”、“发现”、“反馈矫正”、“激励”、“兴趣—发展”、“变换”等。古今的教育过程都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接受信息,才能充分运用启发式、激励式、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目前高师和声学教学长期采用大班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遏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在课堂教学这个“大平台”上,建立起学生的“信息快车”,以便获取更大的知识量。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