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试论_儒家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10-18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较深入地揭示了儒家生态保护思想的先导性、睿智性和系统性。 为实现人类生活的永久幸福而注重生态的平衡与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绿色主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家思想已关注到了此问题。与历史发展相伴随,儒家生态保护思想逐步实现了逻辑的演进链:即从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核心的确立,到仁民爱物生态保护观的实施,再到取物有节生态发展观长效机制的保障。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通过赋予天以伦理道德的属性,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的统一。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这里孔子肯定了天和尧的同样伟大,并认为只有尧才能仿效天,因为尧是人类的最杰出的代表。蕴涵着人与天可以相通,即人与自然可以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还通过对自我一生发展历程的自叙,进一步显示了这一思想。他说: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论语)孔子对他七十年的坎坷人生道路作了总结,其中所包含的天或天命便是贯穿其一生思想和实践中的灵魂和宗旨。统观全局,天命一词在这里虽一偶见,但知天命却是孔子一生的追求。正如路德斌指出的志于学,‘而立’与‘不惑’,不过是知天命的准备阶段,而‘耳顺’和‘纵心所欲,不愈矩’的境界也不外是‘知天命’之延伸。孔子年五十时,对天命还只是知,人与天命还被分为两部分,但在知天命之后,自然便是一个如何与之融合,以求达到最高境界的问题。很明显,对于天命由知至耳顺,纵心所欲,不愈矩,以至整个身心与天命合而为一,这是一个渐进过程。所以当孔子七十时,其境界便升华,进入终极状态。随心所欲而不逾越天命(自然规律)之规矩,举手投足,无非天命流行;身心与天命契合无问,融合为一,无内外之分,无天人之别。这无疑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孟子从挖掘人的心灵,知晓人的本性,从而知晓天的本质,进而达到天人合一。 易传·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很显然,天道,地道是对人而言的。人道指的是社会法则,特别是伦理原则。可见,易传是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真实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的。 (礼记·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共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脖,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效特性云:阴阳和而万物得。这些都是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看作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道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说的是天人合一,就是动而相益。 宋代程颢说: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天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还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程氏遗书》)强调天与人的同一,即天地人只是一道也。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强调说:圣人尽人之道而合天道,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周易外传)))讲的天的根本性质足健,人的生活特点是动,人的动与天的健是一致的。 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大系统把握的,强调天人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以对子孙后代极其负责的态度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讲话中所阐明的那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一论断的根据之一,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 二、仁民爱物的生态保护观 孔子以仁民爱物的命题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孔子心日中的天是有生命的,认为万物随着四季的轮回,在生成,生长,生生不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自然万物既可以渗透人的感情,又可以寄托人的生命与人相互沟通,相互依赖。仁,知之人爱人,也爱物;爱社会,也爱自然。翼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动物不论其力量的大小,都有情感,语言和意识,也能够成为人类的朋友和助手,值得我们去关爱,理解和尊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植物也有自己的性格品质,可以让人亲近,也可以与人相通,可见,人类与自然山水,动物,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追求和谐。统一共生的生态关系。仁,知之人,总是集科学,审美,道德与生态于一身的,不仅追求智慧,欢乐和爱人,而且也非常理解自然万物。 孟子以万物皆备于我的命题,佐证了孔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从生态学的视野来看,万物皆备于我这句话有它的内涵。首先,所有的物始终都在生存着,都不断涌现出自己,所有的物都是同源,同生的,在未发状态之中,物我一体,天地人并无差异,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不分彼此他已。其次,物的现象存在整体中包含着个体,个体中又能够反映出整体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后来的张载解说:万物皆备于我’,言万物皆有素于我。正蒙·正当万物与我都共同具有一种内在化的素,由一素而可以通达于万物。人性即物性,我的特征就是物的特征。我的存在总可以在物的存在中找到印证。第三,一切经验事物都是可通达的,不存在不可把握的客观对象。至于如何通达,把握于物,孟子主张,主体自我向内关照。世界事物并不在我心之外,我身之外,而始终在我的关照之内。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人类才可以推己及物。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