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让家园共育走向精细化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4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一、什么是家园共育?有什么作用?
(一)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呼唤新的教育模式,学龄前期是幼儿的人之初期,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即: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直接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家长教育的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1992年国际学前教育评价委员会对我国4~6岁儿童评价结果表明: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占70%的贡献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幼教机构所不可替代的。第一,家园共育能丰富完善幼儿园教育课程。第二,家园共育为孩子的探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即家长能运用教育幼儿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家长能更多地关注幼儿园,了解幼儿园,以崭新的视角角度审视幼儿园的教育,思考家长在其中的位置和责任,理解、支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学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和行为,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客观地看待孩子,尝试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其交流,并能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年龄和家庭生活方式,根据周围的环境开展教育活动,并能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疑惑,与周围的家长、教师分享、探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二、为什么要开展家园共育
[ http://ping.ci123.com/firms/topics/92188/3397,陈鹤琴先生对现代中国幼教的开创性贡献(摘录)(一),楼主]陈鹤琴先生(1892-1982)是我国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实验中说明,“幼稚时期(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即最佳期)。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他倡导幼稚园的教师和家长密切合作,做家庭教育的助手。
(一)家园共育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1、一些幼儿园老师对于家长工作的目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家长工作的目的就是“教育家长”,在实际工作中只是满足于开家长会、设宣传栏。显然,光做这些工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搞好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需要深入细化家长工作,以便家园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因此,开展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要求,普及科学育儿和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家长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机构,担负这教育幼儿和为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因此,家长工作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应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科学保育知识,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这一要求体现了现代化的大教育观,确定了家园共育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幼儿园和教师指明了新时期家长工作的新内容。对家庭教育资源中消极因素的纠正、转化,以及对家庭教育资源中潜在因素的发掘、激活应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重要任务。对家长开展沟通、对话、交流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工作更细致,更精心,更扎实。转变观念;理解家长;主动交流沟通;发挥家长教育优势;动员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目前在家园共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没有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机制,是实现不了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当前幼儿园家长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作为施教者,“好为人师”的优越感极易产生主观行为。以开家长会为例,有的青年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开班级家长会,俨然一副给家长上课的架势,并且指名道姓地批评 “××小朋友这方面很差”,使其家长心里感觉极不舒服,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家长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对幼儿的教育。
2、幼儿园除了举办家长会,教师与家长的接触主要靠平时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有些家长不够重视与幼儿园协调一致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从不主动与教师联系,而不少教师又甘于被动地接触家长,家长不来找也不主动去找家长。这部分教师不大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只满足在幼儿园有好的表现就行。应当看到,只有经常与家长交流,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往往是不一样的。
3、随着家长素质的逐步提高,许多家长都比较重视对幼儿的教育,他们会经常地问教师“我的孩子最近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啊?”之类的问题,有些教师往往回答“挺好的,”或者“还可以”等等很空洞的话。这样的回答在家长心里是不会满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太少,与幼儿的个别接触也不多,因而不能深入地把握幼儿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平时只有多接触幼儿,多观察幼儿,才能具体地了解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状况,在与家长交换意见时才有话可说,并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建议,取得和家长的共识、赢得家长信任。
三、做好家园共育的重要前提,从而获取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一)目前,我国学龄前独生子女家庭与日俱增,这些幼儿在家里往往都享受着父母的呵护与溺爱,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成败。[ http://www.sdchild.com/jy/cooperate/200506/949.shtml,《为幼儿撑起一片爱的蓝天》,魏晖]首先,是改变家长自身错误的教育态度。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分的干涉保护,过分的大包大揽,及过高的期望都是不正确的。家长必须改变这种观念,理智地教育孩子,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精神,克服依赖性,不使幼儿长期处于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地位。幼儿从小要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形成良好的品行,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家长要注意日常的言谈举止。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萌芽和初步形成阶段,模仿是他们的普遍特点,家长良好的做派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行。最后,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教育要保持一贯性和一致性。正确的要求如果能贯彻和持久的进行,那幼儿的健康发展将得以顺利延续。而在幼儿园,教师给予幼儿的教育应该区别于家庭。教师应端正教育观念,明确目标,使教育有计划地进行。教师需怀着极大的爱心去思考、准备、实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每一项活动的实施,都要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当一位母亲将刚满三岁的孩子第一次交给老师手里的那一刹那,伴着孩子的哭闹声,她的心是酸痛的,当她离去的时候,心还留在孩子身上,一整天她都在惦记孩子在园的情况。不是这位家长不相信老师,是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正是因为爱,母亲才将年幼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良好的教育,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期盼她能茁壮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加。”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将孩子托付给我们,双方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教师要换位思考,要将心比心,真心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真诚地与家长交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家长,家长都能积极支持教师的工作。
(三)人与人之间有了交流沟通,就消除了隔膜,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也就成了朋友。幼儿是联结家长和教师的感情纽带,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是能否建构和谐家园关系的敏感点,所以教师应真诚、主动、深入地进行沟通。这是一次事故之后的家访,一次变被动为主动、由坏事变好事的沟通。
户外活动时小东旭用石头把圆圆的手指砸破了。我立即送圆圆到医务室包扎了伤口,并让她吃了消炎药,还批评教育了小东旭。放学时,我向孩子的父母介绍了事情的经过,如实说了孩子的伤情,并向圆圆的父母表示了歉意。圆圆的父母虽然对老师的工作表示理解,但明显地表现出对小东旭父母有意见。为此,第二天放学后,我做好小东旭父母的工作,和他们一起来到圆圆家里。我说明来意后,小东旭母亲向圆圆的父母道了歉,并表示要相互配合,把孩子教育好。这次家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消除了家长之间的矛盾。
增强了教师自身的责任感。
获取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给不同的家庭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建议。
四、调动家长热情,让家园共育产生互动
(一)生活即是课程,家长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参与幼儿园课程活动不仅有益于教师直接获取幼儿兴趣需求的信息,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优势,从而完善课程内容,利于课程实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其目的是:一是通过家长与教师反复的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引导教师不断探究与借鉴,丰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二是扩展教育的资源,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让家长更真切地了解幼儿教育工作。三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合作、沟通、互动,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对方的问题和要求,提高教师的阅历与经验,从而多角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
(二)了解课程是家长转变观念,更好地实施家园共育的前提和基础。帮家长树立正确课程理念的关键,在于日常的不断渗透。因此我园将幼儿园内宣传栏,各班小板报,家园资讯栏都作为宣传课程的窗口,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了班级工作室,内容有班级简介,特色教学,家教天地,幼儿风采和工作日志等,展现给家长一个全面,真实,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幼儿园大课程体系,为家长了解课程开辟了一扇崭新的窗口。
(三)在家长对幼儿园课程有了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邀请家长参与各项活动中来。我们组织家长和教师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用纸质的蛋糕托盘制作幼儿抛接的“扣扣飞盘”,并让幼儿在上面画上喜欢的图案;用旧袜子和旧报纸制作可以骑着马儿奔跑的“马头”;在制作过程中,大家不仅了解了选购玩具材料、制作玩具的一些要求,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各种玩具。并请表现出色的家长当场演示制作过程及玩耍的方法。这一活动后,一位爷爷激动地对教师说:“这个活动真好,但如果能邀请爷爷奶奶一同参加制作各自童年玩的玩具,开展一个‘比比童年玩具’的活动会更好。”家长对课程的认识和热情,帮助教师及时得到新的课程信息,拓展了主题内容。大家觉得在家庭中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不仅培养亲子情感和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增添了家庭乐趣。
(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单靠幼儿园是不行的,所以在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中开展了参与式的经验交流会,让家长自我教育,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比如,结合家长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法的需求,我们开展了相关主题的祖辈家长家教交流会。家长们积极的发言中处处体现着独到的教育方法,给其他家长很大的启示。如,有位中班奶奶提出:“如果幼儿园负责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那麽这种习惯的延续、巩固就是靠家长的监督。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让她自己去做,哪怕她动作慢些,耽误些时间;其次,多激励孩子,发现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这位奶奶还举了个例子,一次饭后,孩子拿来笤帚,学着大人的样子扫地,虽然扫得并不干净,但是全家人一起夸她爱劳动,还制作了一个“我是家庭小帮手”的鼓励卡贴在孩子的衣服上,结果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还学会自己洗手绢、洗袜子,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家园共育促进教师、幼儿、家长三者的共同成长
在家园共育的合作领域,随着我们幼儿园实践和探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家园共育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幼儿、家长、教师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成长的,而共同成长是家园共育的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指向。
(一)家园互动活动帮助家长真正走进了幼儿园的课程,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能力得到了提升。[何黎明:《幼儿园的家园互动课程表》,《早期教育》,2006年,第三期]家园互动活动能得以实施并产生这样良好的效果,是由于它的特性: 1、启示性。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影响真正促进家长思考,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和能力。
2、融合性。与班级和幼儿园工作融合,这有利于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明确教师教育行为的目的,以便对孩子的教育给予更大的支持;与家长需要和孩子发展目标融合,只有融合了家长的需要,才能真正为家长所喜欢,吸引家长参与,使活动有针对性,真正实现“家园互动”的目的;与课程融合,利用课程的主题活动展开“延伸活动”和“家长参与活动”等。
3、互动性。讲求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同时,也注意探寻家长资源的良好利用,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扩大家长的参与面。
(二)家园共育教育活动,把教师、幼儿、家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家园同步教育,激发了家长的热情,也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园同步教育,使教师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和家长建立了协调、融洽、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人际关系,这是使幼儿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伸开的五指没有拳头厉害,松散的关系没有集体力量大,理论和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家园配合一致,才能真正实现因人施教,才能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幼儿,才能对每个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为其能健康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家园共育更好的开展扬起了风帆。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