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初中生心理特征与语文教学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4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 要] 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这些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特点。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的生理及心理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任务,或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痛苦的事。为了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抓住学习心理、生理变化的契机,从情感因素的利用及学生自我意识两方面提起学习兴趣,并让学习语文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愿学”、“乐学”。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特征 语文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学已经将“实施素质教育”由空头口号转变为实际行动,切实加强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我们在为这种转变叫好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谈论的、付诸实施较多的往往是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似乎心理素质不能和其他素质相提并论。有的教育者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无关大局,关键是要抓好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甚至只是智力素质的培养。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使之促进教学进步,是我们的紧要任务。这里我就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与语文教学做一番浅析。
一、初中生的情感因素与语文教学
据一项调查,在初中时代,绝大部分同学都不喜欢语文。语文课本应该是最轻松活泼的课,本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如今却变成了学生头疼的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考的指挥棒,指挥着老师一切都围绕着中考转,围绕着分数转。学校要出名,要效益,就看你这学校考进了多少省重点高中,因此学校同样以分数考核老师。所以老师为了分数,就死抓学生,一切为了分数。把教参,抠得支离破碎。这些都因为一个目的,让孩子能拿到高分。中学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而成为应试的“工具”,考出好成绩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语文既然仅仅当成应试工具使用,则重要的不是课文而是练习,更确切地说是考题,课文是为文字训练,为考试服务的。诗意文心统统可以不讲,因为无关考试,低档次枯燥乏味的校对“标准答案”,更使学生在语文课中度过无奈的时光。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可我们的语文教育又是对学生教育了什么呢?把学生当作机器,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本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陪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是在培养一个人的奴性。这样的语文教学绝不是和谐的人性培养,文学也因此“营养不良”并且令人“厌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具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仔细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仔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初中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话题,“这三种性质不同,作用互异的心理活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又是紧密地结合起来的”而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秀婉或崇高悲壮的情感。南朝梁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溶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爱情,友情,亲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感情都是美好的,关键看我们怎么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把这种对感情的强烈需求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学祖国的语言文字。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通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生活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会,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上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坐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者,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初中生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目,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可采用朗读引发情感,“诗以一字为工”抓住诗中的一个“找”字,生发开去,带着学生和作者一起,到处寻找着。从高山、大海、到森林、边疆;从五洲四海,到祖国的心脏——,炙热的感情,火样的诗句,像千尺洞箫,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如:高尔基《海燕》一文,让学生通过对 朗诵的语调处理,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和内涵的理解。
二、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语文教学
就对人生的认识而言,如果小学生还是以游戏的快乐为满足,而初中生已经在考虑终身的前途问题,他们的理想更加明确了。比如将来考什么样的高中,大学,选择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并且开始设计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具体步骤。他们大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所以有人说,中学时代是富于幻想的时代。由于初中生成人感明显增强,少年的逆反心理加强,他们想挣脱父母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人,所以往往要和父母辩个高低;对老师的话有时也不是那么百依百顺了,开始产生“老师说的是对的吗”念头。在这种积极思考的支配下,他们开始在更深层次范围内探究世界的奥秘。初中生的自尊心大大增强,自珍自爱的意识也增强了,在社交往往处于戒备状态,对家长历史或同学谈话时要保留几分,不肯全部倾诉也人,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缩在自我的小天地里,形成闭锁心理。有些本来开朗活泼的同学,会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他们更加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做事很谨慎,连在班上回答问题都顾虑重重,本来自己会答,也生怕答错了被人取笑。不仅如此,他们还很注重自己外表给人的印象,对自己的穿着打扮开始讲究些了,力图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可以说,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评价能力,但又未能摆脱单纯、幼稚的一面,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由于独立性、自主性与幼稚性、盲目性交织在一起,许多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因此产生。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经常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和学生心理发展都能同步发展。
★语文教学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联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某种能力发展最快,感染性也最大,如果在这个敏感性和感染力最好的时期去教育他,比任何其他时期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人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很不成熟,在自我评价方面:独立性与依赖性,具体性与抽象性,原则性与批判性,随意性与稳定性并存;在自我体验方面:成人感、自尊心的需要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在自我控制方面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机制还没有形成、稳定。因此初中学生常常会感到矛盾与困惑,苦闷与挫折。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激励。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而魏老师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课型课堂教学法中的第一步“定向”,则是在上课之始师生共同讨论拟定的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短期目标。魏老师在开学之初,一课之始,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足见他对目标激励的重视,这也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经验。 从语文教学的特点上来说,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固然与学生的智力因素,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有直接的联系,以前传统的课堂教学也着重抓了这些能力的培养,但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意志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除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外,还要开发和利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学法指导的实践证明,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愿学”和“乐学”是推动其发展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交流,多鼓励少批评能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初中生正在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经历从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过程,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阶段。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现代化的人才。语文教学应该发挥文学在人类思想上的重要作用,科学的充分了解初中生阶段情感特征,引导学生正确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树立完整人格和发展个性的同时能够吸取世界优秀文学的营养,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的革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素质教育与初中生心理健康》, 西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2年10月,第2版
2、吴增强:《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教师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3、《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中国当代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4、《中小学素质教育新探》,海天出版社 ,2000年7月。
5、唐红波 陈俊 刘学兰:《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6、金开诚:《文艺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3版。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