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的取向分析和实施 _工商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7-22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的取向分析和实施 _工商管理论文

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的取向分析和实施
【摘要】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并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在过去的几年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我们对政策的选择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宏观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 内需; 取向分析

目录:
1. 绪论
1.1近几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
1.2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
2. 当前经济形势下政策的选择
2.1目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和问题
2.1.1政府投资的效应
2.1.2政府投资滋生了 “寻租” 现象
2.1.3积极财政是“赤字财政”
2.2 今年中央决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3. 经济政策实施对宏观政策的效应及矛盾。
3.1 财政政策职能弱化,力度小,收效甚微
3.2财政收入,举步难艰,捉襟见肘
3.3 结构僵化,居高不下;规模小,结构差
3.4政策有待完善
4. 我国宏观财政政策实施的建议
4.1应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4.1.1从性质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属于反周期性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4.1.2积极财政政策的根本意义
4.1.3我国财政状况仍然可以承受
4.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3重新审视财政收入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在刺激内需中的作用
5. 结论
6. 参考文献1. 绪论
1.1近几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
由于 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困境。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形成了 “扩大内需” 的压力;宏观经济运行进入转型和调整期, “买方市场” 局面的形成使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瓶颈;国际经济环境不佳,从当时的情况看,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和衰退迹象已经出现,欧美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陷入困境,随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增加,外贸出口需求的降低加剧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中国政府于 1998 年毅然决定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财政通过扩大举债规模和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并通过推进改革,克服制约有效需求的体制和政策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增长。通过了连续下调人民币利率和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国取消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扩大公开市场操作,改进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贷款管理,鼓励商业银行增加财政资金配套贷款,推行个人消费信贷,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推进货币运行机制及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等。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除了体现在货币政策提供配套贷款、支持国债投资外,还体现在财政部所发行的国债主要由银行来购买、国债是债券市场中主要的投资工具上。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七年来,对包括经济增长预期在内的各方面因素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对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有目共睹。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以及在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成绩证明,政策选择完全正确。自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保持在 14 %以上,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之和,推动我国经济形成了 “高增长、低通胀、适度货币供应”的特征。我国中央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金融稳定、扩大内需、增加信贷、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
1.2.1增强国家财政实力,提高财政对社会需求的调控能力
1.2.1.1继续扩大财政支出。主要投向基础实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实践证明,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同时采取多种办法,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集体,个体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增加投资,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
1.2.1.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加强资金管理,堵塞漏洞。继续加强税收征管, 堵塞漏洞, 清缴欠税, 压缩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开支, 保证重点支出。严格财经纪律, 规范和加强预算管理。
1.2.1.3 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清理和规范收费,逐步实行“费改税”。运用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 防止税负过重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加快各项收费、基金的改革步伐, 根据它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采取替代、 取消、 保留或者列入预算等办法, 逐渐实现税费合一; 保持税收增长的基础上, 局部调整有关的税种和税率,例如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
1.2.2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1.2.2.1调整财政支出的范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的客需要,具体做法有: 配合政府机构改革, 大力整顿和压缩近几年来增长过快、 膨胀过度的行政管理经费;配合国企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减少巨额的企业经营性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退出国家财政在竞争性企业和商业领域的相关支出。
1.2.2.2突出财政支出的重点。根据现有的财力状况,按照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的原则,以及轻重缓急的优先次序来安排财政的支出重点。
1.2.2.3强化财政支出效益约束。要把支出效益作为财政支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用必有效、 有效方用的理财原则, 从而在支出到位和尽力避免损失浪费的基础上

2. 当前经济形势下政策的选择
2.1目前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和问题
2.1.1政府投资的效应。政府投资非但没有通过 “乘数效应” 带动民间投资 ,反而对它产生了 “挤出效应” ,出现了一些 “与民争利"的现象。只有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和民间经济的兴旺发达 ,中国经济发展才有长期、 稳定和可靠的基础。
2.1.2政府投资滋生了 “寻租” 现象。由于政府投资是一种由计划支配的资本 ,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逆向增长 ,不仅与市场化的目标相背离 ,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 “寻租” 现象。
2.1.3积极财政是“赤字财政”,主要是增加赤字、国债和政府投资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的不断增加蕴藏着较高的风险 ,政策的继续推行 ,将会严重增加我国未来五到十年财政负担。
2.2 今年,中央决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我国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 ,稳定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国民经济继续在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内运行 ,多项经济指标呈现良好开局。

3.经济政策实施对宏观政策的效应及矛盾。
3.1 财政政策职能弱化,力度小,收效甚微。

3.2财政收入,举步难艰,捉襟见肘。
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 受制于不景气的经济形势和持续降低的物价水平,增值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均大幅度减少。此外, 为了鼓励出口, 国家采取了对出口商品进行补贴的优惠政策,而且今年的情况更加严峻。这些进一步降低了财政收入的规模。
3.3 结构僵化,居高不下;规模小,结构差。
随着国家活动范围的扩大,财政支出的水平应不断提高, 但在近两年来, 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却下降了; 其次, 财政的建设功能差, 吃饭财政的特点降低了国家用于扩大公共部门投资的能力, 同时, 各项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却呈现刚性增长, 可上不可下; 第三, 财政补贴负担过重,成为财政摆脱不掉的包袱。
3.4 政策有待完善。
首先,国债的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的分布, 容易导致国债偿还集中到期, 使其经济调节作用大为降低, 也不利于投资者的选择; 其次, 国债的经济建设、经济调节功能较差; 第三, 中央财政的高债务依存度较高, 不适合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两大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均有不同的效用, 可是单独运用又难免出现经济波动, 所以, 在今后的经济政策使用过程中, 关键在于各项政策必须加以协调, 综合运用它们,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中以政府年内出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显得更具操作性。

4. 我国宏观财政政策实施的建议。
4.1应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4.1.1从性质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属于反周期性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自身特色。由于造成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很多属于体制问题与经济结构问题,与通常意义上西方反周期的需求管理政策不同,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解决市场过剩问题。为此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启动市场内生需求方面比较缓慢,内生需求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改革与结构调整的速度。尽管我国已连续五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有所加剧。国家经贸委对2002年上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调查显示,在600多种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2种,占商品总数的13.7%,与2001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4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8种,占商品总数的86.3%,同比增加了3.4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调查中,600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上升到528种,占商品总数的88%,与上半年相比增加了1.7个百分点,经济形势仍属于经济过剩运行。中国经济长复苏的特点,决定了启动市场内生需求的艰巨性、长期性,这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含义。
4.1.2从实施效果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根本意义在于推动或拉动平衡的经济,使其生成内在稳定发展的动力,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判定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已经实现目标,应综合考虑两个条件:一是通货紧缩趋势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国内有效需求的内生增长机制是否形成。
物价总水平仍在低位徘徊,通货紧缩趋势加剧。据国家经贸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1-10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7个百分点;零售物价同比下降1.4%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0.8个百分点。作为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前8个月累计下降4.4个百分点,后几月有所趋缓,但仍然维持2%以上的降幅。总体上市场物价仍在低位向下运行,通货紧缩的加剧对投资与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势必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近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向中性转变,从价格因素看还不成熟。
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的后劲不足。2002年上半年,我国实现7.8%增长率,投资和出口分别增长21.5%和14.1% ,而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了8.6%,增幅分别比2000年和2001年同期降低1.4,和1.6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仍居高位,有关资料显示,截止7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8.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到11月末,这一余额比年初又增长了1.2万亿元。尽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总体上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主要靠的是政策拉动,在目前居民对社会经济预期并未实现根本好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新的消费增长点尚未最终形成的情况下,如果立即取消政策支持,消费需求很难保持继续增长。
4.1.3从财政风险来看,我国财政状况仍然可以承受。
1998年至今,我国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2002年预算赤字高达3198亿元人民币,相比2001年的2598亿元增长23.09%,超过GDP的3%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逾越国际公认的赤字警戒线。但与此同时,可以用来衡量一国资金供给能力的国民储蓄率在我国却长期保持40%左右的高水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我国可动员的信贷资金仍相当充裕,承受赤字和债务的潜力较大,略高于3%的财政赤字率完全可以承受。另外考虑到我国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政府手中2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政府可能运用的各种资源(比如,国有股减持、拍卖“三.”执照、海外资产、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等),我国财政仍然处在安全区域。所以在具备一定承受力的前提下,为了避免经济出现停滞,政府主动承担适当的结构性赤字,反而有利于避免将来发生更庞大的周期性赤字,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因此,近期国债发行还有一定空间,支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中长期化是可能的。
4.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支出效益不高,突出表现在资本项目的业绩欠佳和经常预算项目方面的经费预算膨胀。因此,应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优化1)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对知识经济的投人,这既可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防范重复建设,又能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可以考虑通过财政牵头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增加研究与实验发展投人,并辅之以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配套措施,共同进行。(2)加强对基础产业的跟踪审计,同时采用3JI,等多种经营模式,鼓励各方投资的积极性,把市场机制引人到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实现由政府投资推动民间投资.使政府把更多精力集中于管理、服务和监控,从而进一步扩大投资乘数作用。(3)注重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力争通过增加财政技改支出和财政贴息,推动传统产业的振兴,实现充分就业的则政目标。(4)扩大农村经济投资,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以推动农村的投资和消费需求。(5)大力精简行政管理机构,裁减大量的行政管理冗员。
4.3重新审视财政收入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在刺激内需中的作用。
既要保证财政收人增长,又要兼顾经济的适度增长,在税收收人保为GDP12%左右的前提下,税收改革应主要致力于优化税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税收结构的关键在于费改税,大力提高税收在财政分配中的地位。目前在不可能将费全部改为税的情况下,减轻费负实际上就是减轻税负,对刺激内需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应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和消费税,下大力气进行地方税制体系结构的建设和优化,特别是在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在优化税制结构的过程中,将减税刺激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以及有效提高人们的收支心理预期三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税收征管就是要提高税法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征管不力也是社会收人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把加强税收征管提到有效刺激内需这一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考虑。同时还要认真反思我们工作中长期以来重稽查、轻处罚的作法,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5. 结论
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我们对政策的选择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既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又要依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政策环境条件,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方向、结构、侧重点进行调整,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财政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一是针对当前投资和出口呈现快速增长、通货紧缩有所缓解的势头,以及财政运行风险加大的态势,有必要适时适度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和侧重点,适当压缩建设国债规模二是鉴于目前消费需求仍然偏低,财政支持改革的任务较重,以及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现实,又有必要在一定时期保持现行财政赤字的规模,并进一步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

6. www.chinaisa.org.cn*\*yvZ:h_ m7v~&V @Ec参考文献
[1]郑永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J]. 商业研究,2003
[2]孙 婷.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J]. 税务,2003
[3]羽 ,李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对有效性研究[J].价值工程,2003
[4]陈 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樊纲、张晓晶《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
[6]郑永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J]. 商业研究 ,2003
[7]http://www.exam8.com/lunwen/gongxue/tongxinxue/200512/1184958_3.html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
[8]胡正,曾康霖,2009:《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与当前的金融危机》,《西南
金融》,第8期
[9]朱安东,尹哲,2008:《长波理论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
与现实》,第4期

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主要是格式,现在我已经给你改过来了。你在把那些数字少的段落添点相关的论述,注意3.1 没有内容,你填上些,因为我把这个小标给你修改了。参考文献,你看看够不够,不够就直接从你参考的文献上复制一些过来。我再发你一篇论文,不懂的就参照这个格式改就行了。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