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makesi
2533 6

[创新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正确诠释了《资本论》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博士生

3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3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3 点
热心指数
3 点
信用等级
3 点
经验
2021 点
帖子
474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6-22
最后登录
2012-2-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正确诠释了《资本论》

——改革开放的各种政策与《资本论》阐述的经济理论是一致的

                   

《资本论》是无产阶级的圣经。它不但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剥夺剥夺者”历史使命,而且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资本论》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人们: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正确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和前提;《资本论》阐述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告诉人们:真正的公有制是个人所有制,要建立真正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使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生产管理和决策、劳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等方面具有平等的、相同的权利。列宁正确理解了《资本论》阐述的这些理论,所以他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却将《资本论》阐述的这些理论理解错了,所以他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经济管理上搞计划经济,在分配方式上搞“大锅饭”,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生产管理和决策、劳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平等权利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变成了官僚所有制。这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国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值得庆幸的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唯书、不唯上,实行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正确诠释了《资本论》阐述的经济理论。例如,现在实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政策与《资本论》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致的。这个政策的实行不但使全体社会成员将闲置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还吸引外国资金到中国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在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股份制企业、改革税收制度、改革银行体制等做法与《资本论》阐述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是一致的和基本一致的。这些改革措施使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生产劳动的组织和决策、劳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等各个方面具有平等、相同的权利,调动了劳动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是,时至今日,有些人仍然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有的人因此说改革开放违背了马克思理论,有的人因此否定马克思理论。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两个理论的错误理解纠正过来。

一、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1、“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

在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时,有些人总是根据马克思的某一句话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本质就是“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不错,马克思是说过“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但是,马克思的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生产部门的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商品的价值是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间,在中等生产条件下,当然是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

《资本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是必须的、科学的、合理的。首先,《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不是个别资本家企业的发展规律。因此,要弄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如果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的资本家企业的总和就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的平均值也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其次,《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揭露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逐个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不可能的,即使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分成好、中、差三类,也看不清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因为,生产条件好的资本家企业可以因其生产条件好而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得出生产条件也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的结论;生产条件差的资本家企业则可能因其生产条件差而亏本,如果生产条件差的资本家企业亏本还给工人发工资,就会得出资本家养活工人的结论。资本家阶级正是用这个办法来为自己的剥削行为进行辩护的。因此,要认清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只能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的资本家企业看成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最后,生产条件,特别是生产劳动的自然条件应该是人类共有的,因生产条件不同而多获得的收入应该归全社会的劳动者共同所有。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些生产条件却变成了资本家的个人财产,因生产条件好而多获得的收入也被资本家阶级占有了。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应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思想表现在经济研究的方法上,就是把生产条件在商品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抽象掉,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的方法是: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抽象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生产劳动的技术条件不变或是中等的,只靠增加劳动时间来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有增加劳动时间才能生产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不生产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在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就是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只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是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这个前提条件就说明这时的生产条件是中等的。在中等生产条件下,当然是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不生产价值。

2、在生产条件不同的情况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把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是认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需要。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毕竟是由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组成的。因此,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把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之后,还必须从抽象到具体,用科学抽象出来的结论研究生产条件不同条件下的价值生产规律。否则,就要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如果用科学抽象出来的结论研究生产条件不同条件下的价值生产规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就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首先,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间。因此,低于或高于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劳动者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生产的价值数量就会不同。低于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生产的价值就会比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的劳动者少;高于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生产的价值就会比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的劳动者多。例如,有三个工人,分别使用性能不同的纺纱机,用同样的劳动态度,纺同样的棉花,其中,一个工人在8小时里纺了10锭纱,一个工人在8小时里纺了20锭纱,一个工人在8小时里纺了30锭纱。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间,所以,1锭纱的价值是0、4小时,换算成人民币是10元,这样,一个工人在8小时中生产了100元,一个工人在8小时中生产了200元,一个工人在8小时中生产了300元。同样道理,如果有三个农民在肥力不同的土地上耕作,有三个工人炼不同品位的铁矿石,他们的劳动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创造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这些例子说明,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就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其次,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而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不仅是不同种类劳动的质的抽象,还是同一种劳动的量的抽象——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资本论》第一卷58页)那么,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在哪里?马克思告诉我们,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不仅在于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不同,更主要的区别是生产工艺不同、使用的劳动工具(机器)不同。“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第一卷204页)例如,让一个工程师使用锉刀加工一根铁棒,使它变成一把钥匙,这个工程师要用10个小时。如果让一个普通工人用车床加工一根铁棒,使它变成一把钥匙,这个普通工人只用几分钟。因此,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第三,马克思用很长的篇幅举例说明:发展生产力就能创造价值。“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6便士或1/2先令,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就会生产出6先令的价值。假定在一定的劳动生产力的条件下,在这12个劳动小时内制造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产资料、原料等的价值是6便士。在这种情况下,每件商品花费1先令,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6便士是加工时新加进的价值。现在假定有一个资本家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件日中不是生产12件这种商品,而是生产24件。在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每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到9便士,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3便士是最后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了6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先令新价值现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产品上。因此分摊在每件产品上的不只是这个总价值的1/12,而只是1/24,不是6便士,而是3便士,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变成产品时,就每件产品来说,现在加到生产资料上的,不像从前那样是一个劳动小时,而是半个劳动小时。现在,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每件商品平均花费1先令,或者说,代表2小时社会劳动;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以后,它只花费9便士,或者说,只包含11/2个劳动小时。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他的商品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对他来说,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现在表现为24件商品,而不是过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卖掉一个工作的产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销路或大一倍的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价格,才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又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卖10便士,这样,他从每件商品上仍然赚得1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总会这样提高,不管他的商品是不是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是不是参加劳动力的一般价值的决定。因此,即使撇开后面的这种情况,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

然而,甚至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的相应延长。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或者说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先令,剩余劳动是2小时,因而每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1先令。但我们的资本家现在是生产24件商品,每件卖10便士,或者说,一共卖20先令。因为生产资料的价值等于12先令,所以142/5件商品只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十二小时工作日表现为其余的93/5商品。因为劳动力的价格=5先令,所以6件产品表现必要劳动时间,33/5件产品表现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比在社会平均条件下是5:1,而现在是5:3。用下列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结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产品价值是20先令。其中12先令属于只是再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剩下的8先令是体现一个工作日的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个货币表现比同类社会平均劳动的货币表现要多,因为12小时的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只表现为6先令。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但是我们的资本家仍然和从前一样,只用5先令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工人现在要再生产这个价值,用不着像过去那样需要10小时,只要71/2小时就够了。这样,他的剩余劳动就增加了21/2,他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可见,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资本论》第一卷352-354页)

第四, 商品的价值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体。因此,要认识商品价值的生产规律,就必须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果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发展生产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如果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发展生产力就能创造价值,“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他创造的价值比同种劳动要多。”(《资本论》第一卷354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通过资本家企业之间争夺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是客观存在的。首先,用于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教育费用是不断增加的,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随着不断增加的。“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资本论》第一卷223页)因此,劳动力价值不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降低。其次,商品的价值虽然是变化的,但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时候,商品的价值是相对不变的。最后,形成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相对不变的。

第五,关于“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马克思阐述的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可是,有些人根据这个规律认为,发展生产力不能创造价值。这样就把马克思阐述的“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完全理解错了。

首先,任何规律都有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但是,“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的存在形式是: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并没有降低,而是使它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和价值量提高了,使与之交换的另一个商品的价值提高了。例如,马克思在阐述“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这个规律时举例说:“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就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在这里,马克思是以蒸汽织布机织布的工人的劳动时间为布的价值。在以蒸汽织布机织布的工人的劳动时间为布的价值时,“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但是,如果以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的劳动时间为布的价值,那么,采用蒸汽织布机的劳动者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就创造了2倍的价值,劳动者生产的价值就与生产力成正比了。再例如,假定原来农业生产1吨粮食的劳动时间是10小时,工业生产1吨钢的劳动时间也是10小时,这样,1吨粮食和1吨钢的价值是一样的,1吨粮食可以交换1吨钢。后来,工业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生产1吨钢只用了1小时,劳动者在10小时中生产了10吨钢。如果这时1吨钢的价值仍然是1吨粮食,那么,工业劳动者的1小时就等于农业劳动者的10小时,生产的价值增加了10倍。如果1吨粮食的价值是1吨钢,那么,粮食的价值增加了10倍。因此,“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这个规律就表现为:生产力提高了,但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并没有降低,而是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提高了,或者,使与之交换的另一个商品的价值提高了。对于这一点,不懂得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其次,“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规律,而不是商品价值的生产规律。商品价值的形成好比是将摄氏4度条件下,1立方厘米纯净水规定为1“克”一样。而商品价值的生产好比是在“克”的标准已定的情况下,农民生产多少克粮食,工人生产多少钢铁一样。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怎么能混在一起呢?

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当时的发展程度怎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5-286页)可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832页)

又要消灭私有制,又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真是一个惊世骇俗的高论,是一个让后来人无法理解的难题!就连人们公认的马克思主义最杰出的继承人——斯大林、毛泽东也不谙其中的真谛,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否则,他们为什么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去“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而是建立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呢?

那么,该怎样解开马克思提出的消灭私有制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道政治经济学世纪难题呢?

我认为,要解开这个难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过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一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同义语。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既不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一部分,也不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同义语,而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并列存在的独立的经济范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有在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和决策、劳动产品分配和消费等方面建立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例如,一个生产资料私有制企业,如果劳动者在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劳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等方面具有平等、相同的权利,它就不再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企业,而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如果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如果劳动者在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劳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等方面不具有平等、相同的权利,而是由企业的领导个人或其他人说了算,它就不是公有制企业,而是官僚所有制企业即私有制企业。马克思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可是,我们过去却不懂得这一点,只宣布生产资料为公有,在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方面搞计划经济,不提取生产资料占有税,使劳动者在这方面没有平等、相同的权利;在生产经营和决策上搞“一长制”,使劳动者在这方面没有平等、相同的权利;在劳动产品分配和消费方面搞“大锅饭”,使劳动者在这方面没有平等、相同的权利。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者怎么可能有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果我们对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述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现在实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就与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一致的。例如,我们在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真正的个人所有制即真正的公有制,允许、鼓励个体工商业者和也是真正的个人所有制即真正的公有制,股份制企业与个人所有制也有许多相同之处,等等。

其次,马克思是说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认为任务是消灭私有制,但是,在说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方法、步骤、政策、策略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进行强制性的干涉,采取这样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而且作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措施是:“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7、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按照总的计划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10、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72—273页)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根本没有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消灭商品生产、实行计划经济,甚至连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剥夺剥夺者”都没有提。相反,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革命与我国现在进行的经济改革的经济政策却是一致的。当然,马克思的这个思想不仅仅表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资本论》里,马克思也阐述了上面的观点。例如,《资本论》中说,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论》第一卷368—369页),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资本家的管理劳动既执行资本的职能,也执行劳动的职能,资本家的管理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有一部分是他劳动的成果,把获得的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家对社会发展是有贡献的。再例如,《资本论》中说:“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资本论》第三卷494—496页)“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值。”(《资本论》第三卷497—498页)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制约我国改革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理论‘瓶颈’

北大某教授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已难以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改革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理论‘瓶颈’。”他的理由是,“如何看待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工作者的作用,如何看待民营企业管理者的作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阶层,如何认识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传统劳动价值论已经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我认为,这个教授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但不是制约改革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理论“瓶颈”,而且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是解决“如何看待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工作者的作用,如何看待民营企业管理者的作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阶层,如何认识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武器。例如,关于科技工作者的作用问题,马克思就曾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的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册217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改革开放 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资本论 实践 改革开放 诠释

沙发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2 18:1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里介绍的劳动价值论与人们理解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不一样的。看过这个帖的人发现了吗?

我要在这里把错误理解的劳动价值论纠正过来,在价值理论上拨乱反正。感兴趣的人请来参加辩论。

使用道具

藤椅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4 10: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什么没有人来辩论?

使用道具

板凳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5 13:5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理论和事实已经说明过去人们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理解错了。

使用道具

报纸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6 14: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理论和事实都说明是正确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认识?

使用道具

地板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7 15: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样沉闷的学术环境怎么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使用道具

7
amakesi 发表于 2008-6-29 09:2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论述是十分清楚的:在《资本论》第一卷354页,马克思说,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在408页说,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在法文版409页说,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当然也是生产价值的手段。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当然也生产价值。因为,没有价值哪来的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可是,由于你们不懂得《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抽象和怎样进行科学抽象,不知道抽象劳动有两个含义,不知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个含义,不知道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不知道价值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你们无法理解马克思的这些论述的实质,只能照本宣科,教条主义地学习和教授《资本论》。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