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子宫切除术改进后198例临床分析_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

阴式子宫切除术改进后198例临床分析_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阴式子宫切除术改进后198例临床分析_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发布:经管之家 | 分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阴式子宫切除术改进后198例临床分析_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与普及,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日益受到妇产界的重视,阴式子宫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切除术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我院为198例有手术指征的子宫病 ...
免费学术公开课,扫码加入


阴式子宫切除术改进后198例临床分析_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与普及,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日益受到妇产界的重视,阴式子宫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切除术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我院为198例有手术指征的子宫病变患者施行了改进后阴式子宫切除术,并同时与50例经腹子宫切除术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子宫良性病变在我院妇科住院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198例为第一组,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6岁,均已婚,有阴道分娩史,已绝经15例。其中子宫肌瘤14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7例,子宫腺肌病64例,宫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5例。有盆腹腔手术史37例,其中阑尾切除术17例,宫外孕及附件切除术20例,与同期住院手术指征、年龄相近经腹子宫切除术50例为第二组。两组术前经盆腔及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活动度及双附件有无病变,均为非脱垂子宫,并行阴道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行诊刮术以排除恶性病变。两组病例选择无显著差异。
1.2方法:两组术前准备相同,均为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1.2.1第一组手术:我们将常规方法进行改进。其不同之处有:
1.2.1.1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患者,在宫颈周围注射1:20万肾上腺素20毫升,以减少出血,易于分离;
1.2.1.2在膀胱宫颈沟上0.3厘米处切开,深达宫颈筋膜,分离膀胱宫颈间隙至膀胱反折腹膜,分离宫颈与直
肠间隙打开子宫直肠反折腹膜,拉钩保护膀胱及直肠;
1.2.1.3紧贴宫颈剪断并上推主、骶韧带,不逢扎;
1.2.1.4暴露与钳夹子宫动、静脉,7号丝线逢扎后剪断重新结扎,上推子宫动静脉断端过阔韧带无血管区
1.2.1.5剪开子宫膀胱反折腹膜,自后或前穹窿翻出子宫体,子宫体积过大取出困难,剜出、碎解肌瘤或自宫颈及宫体对半切开等,缩小子宫体积再翻出子宫。在两侧宫角处先结扎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于结扎线内侧钳夹、切断,10号丝线双重结扎断端并留缝线;
1.2.1.6缝合腹膜及阴道残端:将腹膜于阴道粘膜一起用1-0可吸收线以6点至12点为起始点,分别向左、右两个半荷包缝合,同时将附件残端固定于顶到两端,荷包缝线在阴道断端打结;
1.2.1.7阴道置碘伏纱布,24小时后取出,持续导尿,48小时后取出尿管。
1.2.2第二组手术方法:常规行子宫切除术
1.2.3观察指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发热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