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考研初试复试大纲_中国海洋大学考研网-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

2015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考研初试复试大纲_中国海洋大学考研网

2015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考研初试复试大纲_中国海洋大学考研网

发布:经管之家 | 分类:中国海洋大学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2015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考研初试复试大纲_中国海洋大学考研网016法政学院目录一、初试考试大纲1631法学基础理论1900法学综合考试4654管理学原理B8904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含公共行政管理、政治学)10920教育经济与管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群


2015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考研初试复试大纲_中国海洋大学考研网

016 法政学院
目录
一、初试考试大纲1
631 法学基础理论1
900 法学综合考试4
654管理学原理B8
904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含公共行政管理、政治学)10
920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综合(含教育概论、教育管理学)13
922社会保障专业综合(含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7
92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含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21
634 社会学原理与方法26
924 西方社会学理论38
632政治学原理51
901中外政治思想史52
902国际政治学52
921近现代国际关系史53
二、复试考试大纲55
法理学55
行政法学56
刑法学57
民法学60
经济法学62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63
国际法学66
西方行政学说史68
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经济学70
社会保险学73
土地行政学77
应用社会学79
比较政治制度87
国际关系史88
当代国际关系88

一、初试考试大纲
631 法学基础理论
一、考试性质
《法学基础理论》是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各学科专业(学术型)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涵盖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及西方法律思想史等多个课程,力求科学测评考生关于法学基础理论各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及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准确选择在法律实务和学术潜力方面表现出色的考生。
命题旨在以下两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法学基础理论各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知识储备:测评考生对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及外国法律思想史等学科的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术潜力: 测评考生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思考深度及原创力。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3、试卷结构
法理学:40分
宪法学:40分
中国法律思想史:20分
西方法律思想史:20分
中国法制史:15分
外国法制史:15分
四、考试内容
(一)法理学
1、法的定义、特征与本质
2、法的形式、法的效力以及法的分类
3、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4、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5、法律关系
6、法律行为与法律责任
7、法的制定、实施与法律监督
8、法律方法与法律程序
9、法的起源与发展
10、法的价值与作用
(二)宪法学
1、宪法的基本原则
2、宪法的渊源
3、违宪审查制度
4、国家的结构形式
5、政体
6、公民的基本权利
7、我国的主要国家机构
8、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9、我国的选举制度
(三)中国法律思想史
1、西周的神权法思想和礼治思想;
2、儒家的礼治、德治与人治思想
3、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
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5、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6、“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7、梁启超的法律思想
8、清末的礼法之争
9、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四)西方法律思想史
1、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法律思想
2、17、18世纪的西方法律思想
3、19世纪的法学流派
4、现代法律思想
(五)中国法制史
1、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周礼;宗法制。
2、西周时期的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五听断狱;奴隶制五刑。
3、礼崩乐坏;成文法的公布及《法经》。
4、秦朝的诉讼及审判制度。
5、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刑罚制度的变化:文景帝改革、秋冬行刑;亲亲得相首匿;录囚制度;春秋决狱。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变化及引礼入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诉讼制度的变化。
7、唐律对中华法系的贡献;唐朝的刑事、民事、行政法律制度的特点。
8、宋朝刑事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刑罚制度的变化;宋朝司法制度的特点。
9、元朝刑事法律制度的特点。
10、明朝法制指导思想;明朝定罪量刑原则、刑罚制度的变化;明朝的会审制度。
11、清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清朝的会审制度;预备立宪与清末修律;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特点、历史意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
13、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诉讼制度的特点。
14、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思想;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
15、革命根据地时期法律的基本特点;革命根据地时期土地立法的演变。
(六)外国法制史
1、古代雅典民主制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制度内容。
2、罗马法:罗马私法的体系及其主要内容;罗马法复兴及其历史影响。
3、英美法系概况;英国宪法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英国普通法、衡平法与制定法的历史概况;美国宪法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英美法中的律师制度与陪审团制度概况。
4、大陆法系概况;法国和德国民法典概况;法国宪法委员会与德国宪法法院概况。
900 法学综合考试
一、考试性质
《法学综合考试》是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各学科专业(学术型)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法学综合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涵盖国际法学和民法学等多个课程,力求科学测评考生关于对国际法学和民法学各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及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准确选择在法律实务和学术潜力方面表现出色的考生。
命题旨在以下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国际法学和民法学等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知识储备:测评考生对国际法学和民法学等学科的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案例。
3、学术潜力: 测评考生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思考深度及原创力。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合计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3、试卷结构
国际法学和民法学各占试卷考核比例的50%,分值约各为75分。
四、考试内容
(一)国际公法(又称为国际法)
1、国际法导论
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2、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界定;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国际法的主体
国家的要素和基本权利;国家豁免;承认与继承;国际法上的个人;国际组织的一般制度;联合国体系、区域性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4、国际人权法
国际人权标准及其实施机制。
5、国家领土
国家领土的界定;国家领土的取得和变更;领土主权及限制。
6、国际海洋法
国际海洋法的基本概念;基线、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与群岛水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制度;国际海洋争端的解决机制。
7、极地与空间法
南北两极的法律地位、空气空间法与外层空间法。
8、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外交特权与豁免;领事关系法。
9、条约法
条约的缔结、生效;条约的解释和修订;条约的无效、终止和暂停施行。
10、国家责任法
国家责任的界定;国家责任的形式;国家责任的成立与承担;国家责任的新问题。
11、国际争端的解决
国际争端解决的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
(二)国际经济法
1、国际经济法导论
国际经济法的历史发展和体系;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基本原则。
2、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国际经济法主体的种类;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问题。
3、国际货物贸易法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及其法律;买卖双方的义务;违约救济;货物所有权及风险的转移;国际货物运输。
4.国际技术贸易法
国际技术贸易的范围;国际许可协议;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5、国际服务贸易法
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和特征;《服务贸易总协定》。
6、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制度
政府管理贸易的理论和基本制度;WTO贸易管理的法律制度。
7、国际投资法
国际投资法的概念、体系;国际投资的法律形式;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投资法;保护和促进投资的国际法制。
8、国际金融法
国际金融秩序与国际金融法;国际金融监管法制
9、国际税收法
国际税收的概念和国际税收法律关系;国际税收的宗旨和原则;税收管辖权与所得税法律制度;国际重复征税与国际税收协定;国际税收冲突及其解决。
10、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
国际经济争端的种类及其解决方法;国际商事仲裁;WTO争端解决机制;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议的解决。
(三)民法学总论
1、民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民法的产生与发展;民法的渊源与适用范围。
2、民法的基本原则。
3、民事法律关系。
4、民事主体。
5、民事法律行为。
6、代理。
7、诉讼时效与期限。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四)物权法
1、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物权的分类;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与债权的区分。
2、物权法的概念、性质与调整对象;物权法的功能与意义;物权法基本原则。
3、物权的变动。
4、物权的民法保护。
5、所有权制度。
6、用益物权。
7、担保物权。
8、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五)债权法
1、债的概念与特征、债的要素、债的分类;债的发生、履行、变更和消灭。
2、债的保全。
3、债的担保。
4、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六)人身权法
1、人身权的概念、特征、分类;人身权意义。
2、人格权。
3、身份权。
4、身份权的民法保护。
(七)侵权行为与民事责任
1、侵权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犯罪行为的区别。
2、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3、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4、共同侵权行为。
5、特殊侵权行为。
6、民事责任概念、功能与类型;民事责任的形式。
7、侵权损害赔偿;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8、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八)婚姻家庭与继承法
1、婚姻、家庭的概念、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2、婚姻的成立、效力和终止。
3、亲属;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4、继承的概念、种类。
5、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6、继承权。
7、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与遗赠抚养协议。
8、遗产;遗产的处理。
9、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654管理学原理B
一、考试性质
管理学原理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一级学科下四个二级学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教育与经济管理)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公共管理学科对管理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管理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管理学基本原理、基本体系、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够运用所学管理学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二)本大纲的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理论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所有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上。考生不得携带具有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四、考试内容
(一)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涵义,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二)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三)管理伦理与企业责任
有关伦理的几种观点,管理伦理的特征和影响伦理的因素,企业伦理行为的具体体现,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企业社会责任涵义、表现,社会责任的发展。
(四)计划职能
计划与计划工作: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计划的类型,计划编制过程;目标管理与战略管理:远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案例;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与特点,决策的理论,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
(五)组织职能
组织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部门化,集权与分权;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人员的考评,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力量的整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直线与参谋,委员会;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组织文化的功能,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六)领导职能
领导与领导者:领导的性质和作用,领导方式及其理论,领导艺术;激励及其人性假设,激励理论,激励实务;沟通的含义及类型,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七)控制职能
控制的含义与类型、控制过程:控制原理,控制的要求;控制方法:预算控制,非预算控制,成本控制。
(八)21世纪管理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管理环境的变化,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21世纪管理学变化的趋势。

904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含公共行政管理、政治学)
一、考试性质
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行政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政治学理论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公共行政管理、政治学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熟悉记忆:对公共行政管理与政治学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分析判断:用公共行政管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公共行政管理、政治学理论和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组成,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考生不得携带具有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结构
公共行政管理考核的比例为60%,分值为90分;
政治学考核的比例为40%,分值为60分;
四、考试内容
(一)公共行政管理
1、公共行政的产生与发展
公共行政学的产生;现代行政现象;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
2、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的涵义;行政职能的类别;行政职能的争议;行政职能的转变。
3、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学说;行政授权;行政权力行使。
4、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种类;国务院构成;行政组织的权力运作关系;行政组织变革。
5、行政领导
行政领导构成要素;行政领导理论;行政领导体制;行政领导素养。
6、人事行政
国家公务员制度;职位分类;人事更新机制;人事激励保健因素。
7、行政决策与执行
行政决策的类型;行政决策的模型;行政决策的决策方法;行政决策的体制;行政执行的方式。
8、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的涵义与类型;绩效评估;指标设立与标准;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与技术。
9、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涵义与职能;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政策;国家预算与决算。
10、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涵义与构成要素;行政行为的种类;行政行为的基本方法;行政不当;行政违法。
11、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的涵义与种类;行政监察;中国古代的行政监督制度;内部行政监督;外部行政监督。
12、行政伦理
行政伦理的涵义;行政伦理的结构;行政伦理失范及其矫正;行政伦理立法
13、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的涵义;行政发展;行政改革的类型;建国后的行政改革历程;我国行政改革的结症;我国行政改革的推进。
(二)政治学
1、政治学的学习方法及基本概念
2、政治权力
3、政治文化
4、政治社会化
5、国家
6、政府
7、政党
8、政治统治
9、公共治理
10、政治参与
11、政治现代化
12、政治民主

920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综合(含教育概论、教育管理学)
一、考试性质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综合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要求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有关教育学原理与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三个层次进行考察,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基础掌握: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教育概论与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分析判断:用教育概论与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综合运用:能够运用教育与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教育概论考核的比例为50%,分值为75分;教育管理学考核的比例为50%,分值为75分。
四、考试内容
(一)教育概论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念;教育起源;古代社会与教育;近代社会与教育;现代社会与教育。
2、教育系统的基本认识
教育系统论;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结构与功能。
3、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
4、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一般理论
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学校教育在个体芡展中的独特作用。
5、人生阶段与教育
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 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
6、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
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
7、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的概念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编制、课程改革;教学的概念与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8、教师与学生
教师:概念与类别、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学生:学生及学生观、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特点、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教育管理学
1、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1)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出发,了解该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把握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2)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现代化。
(3)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首先明确理性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并掌握各个理论流派(行政学、法学论;“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2、教育行政
(1)教育行政体制
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类型,通过比较分析对于教育行政体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把握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趋势。
(2)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教育行政组织及其职能;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如何提高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3)教育法
把握法与教育法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体系、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以及保障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教育法规建设。
(4)教育计划
教育计划、教育预测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教育计划的结构、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方法。
(5)教育督导
明确教育督导的意义、任务、职能、机构设置、原则等。
(6)教育财政
明确教育财政的内涵,以及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及使用。
(7)教育课程行政
教育课程的涵义及编订权、教育课程的构成内容、教育课程的实施指导。
(8)教师人事行政
教育人事行政的涵义与意义、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点以及教师的任用、培训、工资和考核制度等。
3、学校管理
(1)学校效能与学校管理
明晰提高学校效能的手段和途径,主要从自主办学和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两个角度来讨论了提高学校效能。
(2)学校管理过程
通过管理过程与学校管理过程的比较,对学校工作计划的制定、计划执行阶段的管理、学校的目标管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3)学校质量管理
学校的全面的质量管理、学校工作的质量评价、学校工作的质量控制。
(4)学校组织管理
组织的概述,组织的理论的发展,组织的结构,着重在于学校的组织建设。
(5)学校公共关系
学校公共关系的概念、职能、对象、内容和程序。
(6)学校领导
领导与学校的领导者;学校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学校领导方式与领导的有效性以及学校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

922社会保障专业综合(含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一、考试性质
社会保障专业综合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社会保障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社会保障基础理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社会保障学基本理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国际主要社会保障制度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熟悉记忆: 对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与制度实践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分析判断: 用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与制度实践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综合运用: 运用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来综合分析社会保障中的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组成,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考生不得携带具有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结构
社会保障概论的比例占60%,分值为90分;
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比例为40%,分值为60分;
四、考试内容
(一)社会保障概论
1、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目标、功能、特征与发展原则。
2、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社会保障发展时期及其主要内容;各时期社会保障发展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条件。
3、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社会保障体系、构成;社会保障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社会保障模式选择。
4、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和作用、来源、筹集渠道和运营方式;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管理模式。
5、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社会保障立法本质、特征、原则、形式和内容;社会保障管理的模式、基本原则、基本内容;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体制。
6、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的特征、模式、基本内容;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中的地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
7、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的特征、基本内容、模式;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险中的地位;中国的医疗保障。
8、失业保险
失业与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的基本内容;中国的失业保险。
9、工伤保险
工伤与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的基本内容、主要模式;中国的工伤保险。
10、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含义与特征;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中国社会救助制度。
11、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含义、特征、功能、作用和基本内容;中国的社会福利。
12、补充保障
补充保障的含义、构成、功能与主要的补充保障形式;员工福利、企业年金、互助保障、慈善事业。
(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1、世界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经济和政治条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福利国家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和《贝弗利奇计划》、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保障的发展轨迹、社会保障新阶段的特点等。
2、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和典型国家、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
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的类型和优缺点(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社会保障基金分担方式类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式比较、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比较。
4、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比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比较、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国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启示。
5、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国际养老保险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各国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6、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医疗保险模式比较、医疗保险运行体系比较、国外医疗保险对中国的启示。
7、就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比较、失业保险制度比较、失业后再就业方式比较、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8、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国际比较
世界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比较、世界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比较、国外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9、社会福利制度国际比较
社会福利制度内容和管理体系比较、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社会福利水平和资金来源比较、国外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比较、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10、社会救助制度国际比较
消除贫困理论与对策比较、社会救助制度比较。

92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含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
一、考试性质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中国海大学公共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主要考察考生对土地资源的基础管理、用地管理和措施管理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知识以及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等土地经济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具体考试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二)要求考生具有利用土地资源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等土地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
(四)要求考生具有利用土地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我国土地经济领域改革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组成,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结构
土地资源管理学考核的比例为60%,分值为90分;
土地经济学考核的比例为40%,分值为60分。
四、考试内容
(一)土地资源管理学
1、土地资源基础管理
(1)土地资源管理总论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的属性;土地资源管理的性质、内容、原则和体制;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2)土地资源类型与利用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与土地分级系统;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土地利用类型的概念与划分;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
(3)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目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4)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目的、原则、类型、依据和工作程序;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念、方法、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及其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方法以及《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区别与联系;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指标和步骤。
2、土地资源用地管理
(1)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内容、体系和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目标、任务、体系、内容、程序以及成果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任务和类型;土地利用计划的类型、任务、指标体系以及编制的程序、方法和实施措施。
(2)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理论基储合理限度及影响因素;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中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及措施。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内涵及土地资源利用制约因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社会经济背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意义、原则、指标体系和程序。
(4)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作用、特点和内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常用技术方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5)土地资源开发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类型及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现实意义。
3、土地资源措施管理
(1)土地资源法律管理
土地资源法律管理的概念、内容、体系及调整对象和内容;我国土地权能的取得、转让和灭失的法律规定;耕地保护的法律措施和规定以及建设用地的管理;违反相关法律规定需要担负的责任。
(2)土地资源经济管理
土地资源市场的特征与功能;我国土地资源市场的构成与发展;土地资源市场的管理手段;土地价格管理制度和土地税收管理制度。
(3)土地资源生态管理
土地资源生态管理的概念、目标、内容和基本手段;土地资源生态补偿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与案例;土地资源生态建设的内涵以及中国土地资源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经济学
1、土地资源利用
(1)土地经济学总论
土地的概念、特性、功能和分类;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的内容、目标、基本原则和效益评价。
(3)土地分区利用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以及中国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原理以及中国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中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原则与成果。
(4)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认识过程;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5)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6)土地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人口承载力;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7)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与管理。
2、土地财产制度
(1)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构成、特点、演变与改革;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土地产权制度。
(2)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规定、建立和完善;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3)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中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
(4)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中国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运行、改革与完善。
(5)中国台港澳地区现行土地制度
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现行土地制度。
(6)国外现行土地制度
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的现行土地制度。
3、土地资产流转
(1)土地市场概论
土地市场原理;中国土地市场体系;中国土地市场管理。
(2)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土地的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土地需求的分类与影响因素;土地市场的供求平衡与调控。
(3)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地租的概念、分类、产生与发展;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4)地价理论及其应用
地价基本原理;土地价格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地价评估的目的、作用、原则、方法;地价管理。
(5)土地金融
土地金融的概念、特性、分类、产生与发展;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发展情况;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及对策。
(6)土地税收
土地税收的概念、特点、功能和分类;中国土地税制的历史演变;中国现行土地税制及其改革。
634 社会学原理与方法
一、考试性质
社会学原理与方法考试是为我校招收社会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社会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拨并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社会学原理与方法考试内容涵盖社会学原理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社会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社会学原理约100分
2、社会学研究方法约50分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4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60分。
四、考试内容
社会学原理(100分)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社会学原理所涉及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相关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的界定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四)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五)社会学的作用

二、社会与社会运行

(一)社会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二)社会运行及其条件与机制

1.社会运行

2.社会运行的条件

3.社会运行的机制

三、文化与社会运行

(一)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二)文化的分类

(三)文化的结构

(四)文化的功能

四、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

(二)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五、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理论与概念

1.社会角色

2.社会角色理论

3.角色集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六、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理论

(二)社会互动的纬度与类型

(三)集合行为

1.集合行为

2.典型的集合行为

七、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概述

1.什么是社会群体

2.群体的类型

(二)社会群体的结构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三)社会初级群体

八、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一)初级生活圈

(二)婚姻、家庭的界定

(三)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四)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五)性社会学

1.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

2.性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六)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1.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的概念

2.女权主义

九、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概述

1.社会组织含义、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2.组织运行系统

3.社会组织的分类

(二)社会组织的结构

1.组织结构的含义

2.非正式群体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1.组织管理的含义

2.主要的组织管理理论

(四)组织管理方式

1.科层制

2.官僚主义

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2.社会分化的类型

3.阶级、阶层的一般含义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传统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2.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问题

(五)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2.社会流动的类型

3.合理的社会流动

十一、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

(三)社会制度的特征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

(五)社会制度的功能

十二、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类型

(二)社区研究的方法

(三)城乡协调发展

(四)虚拟社区含义及特征

十三、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二)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三)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四)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五)城市问题及其解释

(六)欧美城市规划思想

十四、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概念及类型

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十五、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

(四)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五)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六)了解当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1.人口问题

2.环境问题

3.贫困问题

4.犯罪问题

十六、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三)社会控制体系

(四)社会越轨的含义、类型及其原因

十七、社会政策

(一)社会政策的概念

(二)社会政策的分类

(三)社会政策的性质

(四)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终结

十八、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构成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四)社会工作的含义、对象、内容和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50分)

【考察目标】

1.认知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涉及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社会研究基储社会研究基本方式和资料分析与表达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社会研究概述

(一)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

2.研究方式及其类型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四)社会研究的过程

二、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

1.理论的概念

2.理论的层次

3.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1.概念定义及其层次

2.变量定义及其分类

3.命题与假设

(三)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四)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1.理论建构方式

2.理论检验方式

三、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的区分

(二)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

(三)选题有哪些标准

(四)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五)文献回顾的概念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的含义

(二)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的界定

(三)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的界定

(四)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五)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有关的两种错误

(六)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比较

五、测量与操作化

(一)测量的概念及其要素

(二)测量的层次

(三)概念、变量与指标

(四)操作化的含义、作用与方法

(五)指数和量表

(六)李克特量表的概念

(七)语义差异量表

(八)信度、效度及其相互关系

六、抽样

(一)与抽样有关的基本概念

(二)抽样的一般程序及设计原则

(三)掌握主要的概率抽样方法

(四)掌握主要的非概率抽样方法

(五)样本规模及其影响因素

七、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定义及其特征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的结构

2.问卷设计的步骤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1.自填问卷法

2.自填问卷的四种方式

3.结构访问法的两种方式

(四)培训调查员的方法

(五)调查的回收率

1.回收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回收率的标准

八、实验研究

(一)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二)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1.实验对象的确定方法

2.实验的类型

(三)几种基本的实验设计

(四)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九、文献研究

(一)文献的类型

(二)文献研究及其类型

(三)内容分析的定义与程序

(四)二次分析的含义及步骤

(五)文献研究的优缺点

十、实地研究

(一)实地研究的概念

(二)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

(三)实地研究的过程

(四)观察法

1.观察的概念及其类型

2.参与观察者的特点

(五)无结构访谈法

1.无结构访谈的含义及分类

2.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

3.访谈控制的方法

十一、定量资料分析

(一)资料整理与录入的一般过程

(二)单变量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

(三)双变量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

(四)多变量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

十二、定性资料分析

(一)定性资料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定性资料分析和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

(三)定性资料的编码类型

(四)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十三、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类型

掌握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三)掌握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
924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考试性质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是为我校招收社会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各种学术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本课程的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目的是检验应考研究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合格水平,考核对象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应考者。主要考查应试者熟记、理解、运用三个方面的能力。

二、考察目标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内容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典社会学理论;二是现代社会学理论;三是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古典社会学理论,约30分;2、现代社会学理论,约80分;3、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40分。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4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60分。

四、考试内容

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孔德关于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孔德提出"实证社会学"(重点)
熟记:(1)社会学之父;(2)孔德的主要著作;(3)实证。
理解:(1)神学、形而上学、实证三阶段的特点;(2)"整体先于局部"的内涵。
运用:孔德对社会学建立的贡献。
(二)孔德的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次重点)
熟记:(1)社会静力学;(2)社会动力学;(3)静力学从属动力学。
理解:(1)社会静力学的内涵;(2)社会静力学的组成;(3)社会动力学的内涵。
运用:(1)孔德从人性结构分析社会秩序;(2)社会变迁三阶段的特点;(3)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主要区别。
(三)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一般)
熟记:(1)斯宾塞的主要著作;(2)实证社会学的基本出发点。
理解: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的观点。
第二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重点理解迪尔凯姆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事实,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并将集体意识和社会分工分别看作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基础的重要社会学观点。同时要求结合对迪尔凯姆其他社会学理论的学习,正确评价迪尔凯姆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迪尔凯姆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理论(重点)
熟记:(1)《社会分工论》;(2)机械团结;(3)有机团结;(4)集体意识。
理解:(1)机械团结的特征;(2)有机团结的特征;(3)集体意识的内涵;(4)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5)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矗
运用:(1)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区别;(2)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及理论弱点。
(二)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次重点)
熟记:社会事实。
理解:社会事实的内涵。
运用:社会事实的三个特征
(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一般)
熟记:把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作为物来研究。
理解:社会学方法的三条准则。
运用:用《自杀论》说明社会事实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的原则。
第三章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重点掌握齐美尔关于社会的本质、社会学研究任务、社会交往的形式、社会交往者的类型以及文化类型与社会分化等方面的论述,正确评价齐美尔对社会学的贡献及其理论的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学的任务(重点)
熟记:(1)齐美尔;(2)社会;(3)互动;(4)形式;(5)形式社会学;(6)社会交往者;(7)社会几何学。
理解:(1)齐美尔关于社会的本质的论述;(2)齐美尔关于社会学三领域的划分;(3)社会交往的形式;(4)社会交往者的类型。
运用:齐美尔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论述。
(二)文化的类型与社会分化(次重点)
熟记:(1)主体文化;(2)客体文化;(3)文化的悲剧;(4)社会分化;(5)有机的标准;(6)理性的标准。
理解:(1)主体文化的内涵;(2)客体文化的内涵;(3)"有机的标准"的含义;(4)"理性的标准"的含义。
运用:(1)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关系;(2)社会分化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三)货币哲学(一般)
熟记:《货币哲学》。
理解:货币对个人的影响。
运用:如何评价货币在社会发展过程的作用。
第四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韦伯提出了"解释性理解"、"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的方法论原则,这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另外,通过学习,还要掌握韦伯对社会行动类型、科层制等社会现象的论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韦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重点)
熟记:(1)理解;(2)理解社会学;(3)解释性理解;(4)主观恰当性;(5)因果恰当性;(6)客观可能性;(7)价值中立;(8)理想类型;(9)历史的理想型;(10)类型的理想型。
理解:(1)"理解"的内涵;(2)"理解社会学"的含义与基本任务;(3)"理解"的确定性的两个基础;(4)"理解"的类型;(5)主观恰当性的内涵;(6)因果恰当性的内涵;(7)价值中立是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8)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体系。
运用: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的区别。
(二)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类型(次重点)
熟记:(1)《经济与社会》;(2)社会行动;(3)目的合理性行动;(4)价值合理性行动;(5)情感行动;(6)传统行动;(7)社会结构。
理解:(1)社会行动的涵义;(2)社会行动的类型;(3)社会结构的类型。
运用:(1)社会行动与其他行动的区别;(2)"共同体化"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化"的社会结构的差异。
(三)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与科层制特点(一般)
熟记:(1)合法统治;(2)传统型统治;(3)卡里斯马型统治;(4)法理型统治;(5)科层制。
理解:(1)传统型统治的实质与特点;(2)卡里斯马型统治的实质与特点;(3)法理型统治的实质与特点。
运用:(1)"合法统治"三种理想类型的不同基础及其相互区别;(2)科层制的特点。
第二编 现代社会学理论
第五章 功能主义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几种主要的功能分析概念框架及有关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功能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分析功能理论各代表人物之间理论承继关系,正确分析功能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重点)
熟记:(1)帕森斯;(2)《社会行动的结构》;(3)《社会系统》;(4)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的标志;(5)帕森斯由"单元行动"分析转向"社会行动系统"分析的标志;(6)社会行动;(7)唯意志行动论;(8)单元行动;(9)社会系统;(10)模式变项;(11)AGIL功能分析模型。
理解:(1)社会行动的要素;(2)模式变项的五组基本类型;(3)帕森斯的功能体系和AGIL公式包含的主要意义。
运用:如何正确评价帕森斯的功能理论。
(二)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次重点)
熟记:(1)默顿;(2)《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3)中层理论。
理解:(1)中层理论的内涵;(2)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
运用:默顿功能主义与帕森斯功能主义的区别。
(三)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一般)
熟记:(1)拉德克利夫。布朗;(2)马林诺夫斯基;(3)《科学的文化理论》、《文化论》;(4)功能。
理解:(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的主要表现;(2)马林诺夫斯基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运用:如何评价马林诺夫斯基功能理论对帕森斯的影响。
第六章 社会冲突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冲突理论的理论来源和主要观点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各种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把握各冲突理论的内在差异,正确辨别冲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本质区别。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科塞的冲突理论(重点)
熟记:(1)科塞;(2)《社会冲突的功能》;(3)冲突;(4)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5)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6)安全阀制度。
理解:(1)冲突的涵义;(2)科塞论社会冲突的根源;(3)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的内涵与区别;(4)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的内涵与区别;(5)群体内冲突的功能表现;(6)外群体冲突的功能表现;(7)安全阀制度的内涵。
运用:(1)科塞对社会冲突类型的划分;(2)科塞论社会冲突的功能;(3)科塞冲突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次重点)
熟记:(1)达伦多夫;(2)《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3)权力与权威;(4)冲突强度;(5)冲突烈度。
理解:(1)权力与权威的内涵;(2)冲突强度与烈度的内涵;(3)达伦多夫论社会冲突的根源;(4)达伦多夫论社会冲突的形成;(5)达伦多夫论社会冲突的程度。
运用:(1)达伦多夫辩证冲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本质区别;(2)达伦多夫辩证冲突理论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三)冲突论的思想渊源(一般)
熟记:(1)现代社会冲突论的先驱;(2)《权力精英》。
理解:(1)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主要内容;(2)权力精英的内涵。
运用:马克思社会冲突论对现代冲突论的影响。
第七章 社会交换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以霍曼斯和布劳等人为代表的社会交换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内容,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与相关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社会交换理论的两种基本取向,即个人的心理的取向和结构的集体的取向,正确分析交换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重点)
熟记:(1)霍曼斯;(2)行动;(3)互动;(4)情感;(5)刺激;(6)报酬;(7)成本;(8)投资;(9)利润;(10)剥夺;(11)满足。
理解:(1)成功命题的内涵;(2)刺激命题的内涵;(3)价值命题的内涵;(4)剥夺――满足命题的内涵;(5)攻击――赞同命题的内涵;(6)理性命题的内涵。
运用:如何评价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二)布劳的结构交换论(次重点)
熟记:(1)布劳;(2)社会吸引。
理解:(1)社会吸引的内涵;(2)微观结构交换过程的四个阶段。
运用:(1)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与宏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的异同;(2)布劳的交换理论与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的区别。
(三)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一般)
熟记:(1)交换;(2)交换关系;(3)交换网。
理解:(1)单方垄断交换关系;(2)分工式交换关系;(3)社会圈;(4)分层网络式交换关系;(5)中心网络交换关系。
第八章 符号互动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以强调人们对情境的反应,人们之间的互动,强调人们对符号的依赖为基本理论构架的互动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理解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了解互动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掌握互动理论的内容差异及各自的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重点)
熟记:《符号互动主义》。
理解:(1)符号互动的涵义;(2)互动的两种类型;(3)符号互动的三种"产品".
(二)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次重点)
熟记:(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6)戏剧分析;(7)印象管理。
理解:(4)戈夫曼戏剧分析的实质与要素;(5)印象管理的内涵。
(三)符号互动论的起源(一般)
熟记:(1)米德;(2)詹姆斯;(3)杜威;(4)帕克;(5)库利;(6)托马斯;(7)包得文;(8)《心灵、自我与社会》;(9)符号互动论之父;(10)"被概括了的他人".
理解:(1)心灵的本质与内容;(2)自我的本质;(3)社会的本质。
第九章 现象学社会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现象学社会学的来源与发展。通过学习,重点了解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来源,现象学社会学家对生活世界的论述及其他们观点的相互承继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舒茨论生活世界(重点)
熟记:(1)舒茨;(2)《社会世界的现象学》;(3)生活世界;(4)预先给定性;(5)自然态度;(6)主体间性。
理解:(1)生活世界的涵义与基本特点;(2)自然态度的涵义;(3)主体间性的本质;(4)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的区别。
(二)伯格与勒克曼论生活世界与社会结构(次重点)
熟记:(1)《现实的社会建构》;(2)日常生活;(3)社会世界是意识过程的文化产物。
理解:(1)日常生活的涵义;(2)社会结构的涵义。
运用:伯格、勒克曼对舒茨"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
(三)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一般)
熟记:胡塞尔。
理解:自然的立常
第十章 俗民方法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俗民方法学的理论来源、创立及其后期发展路向。通过这一章的学习,重点了解加芬克尔在俗民方法学发展中的贡献,理解加芬克尔对实践行动合理性的论述,掌握俗民方法学后期发展的主要路向,特别是谈话分析的理论目标及其特征,要学会正确评价俗民方法学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其理论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加芬克尔创立俗民方法学(重点)
熟记:(1)俗民方法学的创立者与创立时间;(2)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3)实践行动的索引性与索引性表达;(4)实践行动的反身性。
理解:实践行动的合理性属性。
运用:(1)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对俗民方法学的影响;(2)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对俗民方法学的影响;(3)索引性表达与客观表达的本质区别。
(二)俗民方法学的发展(次重点)
熟记:(1)《俗民方法学研究》;(2)谈话分析。
理解:谈话分析的理论目标及其特征。
(三)俗民方法学的影响(一般)
理解:俗民方法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关系。
运用:俗民方法学的影响及其理论的局限性。
第三编 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十一章 新功能主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帕森斯之后功能主义的新发展。通过这一章的学习,重点了解以亚历山大和卢曼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学会分辩新功能与传统功能主义的差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新功能主义及其理论特征(重点)
熟记:(1)新功能主义;(2)《新功能主义》。
理解:(1)新功能主义理论传统;(2)新功能主义的特征。
运用:功能结构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的主要区别。
(二)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次重点)
熟记:(1)亚历山大;(2)文化断裂。
理解:(1)新功能主义与传统功能主义不同的方法论基础;(2)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的分析模型;(3)市民社会的内涵。
(三)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一般)
熟记:(1)卢曼;(2)一般社会系统理论;(3)自我指涉;(4)自我主题化。
理解:(1)社会系统的涵义;(2)自我指涉的涵义;(3)自我主题化的涵义;(4)系统环境的三个维向。
运用:(1)卢曼论系统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特征;(2)社会系统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二章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学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哈贝马斯早期关于三种兴趣的思想,领会他的交往行动理论,深刻了解他关于"生活世界"的基本观点,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其理论的局限性和阶级实质,并学会透过哈贝马斯的理论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危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重点)
熟记:(1)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2)哈贝马斯;(3)"交往行动理论"的提出;(4)《交往行动理论》;(5)交往行动。
理解:(1)交往行动的涵义;(2)交往行动与其他社会行动的区别;(3)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4)交往行动发展的三个阶段;(5)交往行动的三种职能。
运用: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二)哈贝马斯论三种认识兴趣(次重点)
熟记:(1)《认识与兴趣》;(2)经验――分析的科学;(3)历史――解释学的科学;(4)批判的社会科学。
理解:(1)认识与兴趣的涵义;(2)人类认识与兴趣的三种类型与功能。
运用:哈贝马斯关于认识与兴趣关系的观点。
(三)生活世界(一般)
熟记:生活世界。
理解:(1)生活世界的涵义;(2)生活世界的结构与三种解释范式。
第十三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观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的观点。通过学习,要求重点掌握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主要概念与核心内容,特别是吉登斯关于行动与结构关系的论述,学会正确评价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同时要求理解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特征与动力来源的论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重点)
熟记:(1)吉登斯;(2)《社会的构成》;(3)行动;(4)结构;(5)结构二元性;(6)结构性原则;(7)结构丛;(8)结构性特征。
理解:(1)行动的涵义;(2)结构的涵义;(3)结构二元性的涵义。
运用:(1)吉登斯论述结构与行动关系的基本线索。
(二)吉登斯的现代性观点(次重点)
熟记:(1)现代性;(2)《现代性的后果》;(3)《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理解:(1)现代性的四种基本特征;(2)现代性的三种动力来源。
(三)吉登斯理论来源与影响(一般)
理解:吉登斯对实证主义、功能主义和进化理论的批判。
运用:吉登斯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第十四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从静态和个别的角度介绍了布尔迪厄理论的实践、惯习和场域三个重要范畴,并以此为基础从动态和联系的角度讨论了他的发生结构主义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重点理解实践、惯习和场域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布尔迪厄论实践、惯习和场域(重点)
熟记:(1)布尔迪厄;(2)《社会科学研究探索》;(3)实践;(4)惯习;(5)场域。
理解:(1)参与性对象化的涵义;(2)实践的特性;(3)惯习的涵义;(4)惯习与社会世界的关系;(5)场域的涵义;(6)场域与惯习的关系。
(二)布尔迪厄的发生结构主义(次重点)
熟记:布尔迪厄发生结构主义公式。
理解:(1)资本在发生结构主义公式中的作用;(2)策略的类型。
(三)布尔迪厄关于品位的研究(一般)
熟记:《区分:品味判断的社会学批评》。
理解:阶级关系与文化关系。
第十五章 理性选择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理性选择理论的经济学与方法论基础,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以及他关于法人行动的主要观点。通过这一章的学习,重点熟记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概念,理解各种概念的涵义,理解并掌握科尔曼理论的基本出发点、重要观点,并学会对科尔曼理论进行正确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重点)
熟记:(1)科尔曼;(2)《社会理论的基捶;(3)行动系统;(4)行动者;(5)资源或事件;(6)结构性相互依赖;(7)行为性相互依赖;(8)进化性相互依赖;(9)社会交换;(10)社会优化;(11)社会均衡。
理解:(1)科尔曼理论的两个基本出发点;(2)行动者"相互依赖"的三种形式及其差异;(3)行动的三种类型;(4)社会优化的涵义;(5)社会均衡的涵义。
运用:(1)社会优化与社会均衡的区别;(2)科尔曼理性选择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二)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次重点)
熟记:(1)法人行动;(2)法人行动者;(3)社会选择。
理解:(1)法人行动者的涵义;(2)社会选择的涵义;(3)社会选择的资本与条件;(4)社会选择的类型。
(三)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一般)
熟记:(1)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特点;(2)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模型。
理解: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十六章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柯林斯早年的冲突社会学观点以及颇具特点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通过学习,要求学会分析柯林斯的冲突理论与传统冲突理论的区别,理解互动仪式链理论的主要概念以及柯林斯关于互动仪式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重点)
熟记:(1)柯林斯;(2)局部情景;(3)互动仪式;(4)互动仪式链;(5)文化资本;(6)情感能量。
理解:(1)互动仪式的涵义与要素;(2)互动仪式的结果;(3)互动仪式的资源;(4)互动仪式链的涵义。
(二)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观点(次重点)
熟记:《冲突社会学――关于一门解释性的科学》。
运用:柯林斯冲突理论与传统冲突理论的主要区别。
(三)微观转变策略(一般)
熟记:(1)《论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捶;(2)微观转变策略。
理解:微观还原的优点。
第十七章 哈耶克的感性秩序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哈耶克思想体系,知识观与方法论,对理性滥用的批判及其对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的阐释。通过学习,要求学会分析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方法论,理解“唯科学主义”对社会学的影响,自生自发秩序与组织秩序之间的区别,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联系中国改革实践对自生自发秩序观加以评价和阐释。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方法论(重点)
熟记:(1)“无知”的知识观;(2)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内涵;
理解:(1)《通往奴役之路》;(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辨
(二)“唯科学主义” 对社会学的影响(次重点)
熟记:(1)“唯科学主义”的内涵;(2)进化论理性主义和建构论唯理主义的社会秩序观的区别
理解:(1)“唯科学主义”的根源;(2)《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三)自生自发秩序的内涵(一般)
熟记:(1)自生自发秩序的内涵的主要表现;(2)感性秩序;
理解:(1)《自由秩序原理》;(2)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运用:(1)联系中国改革实践对自生自发秩序观加以评价
第十八章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理解福柯围绕知识、权力、疯癫、理性等问题所阐述的社会学思想。通过学习,理解知识考古学的历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视野,了解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论,知识考古学的基本原则,话语构成,规训社会中的权力控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论
熟记:(1)知识考古学的历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视野;(2)谱系学;(3)考古学方法的实践性
理解:(1)《知识考古学》;(2)考古学方法与谱系学方法的主要差别
(二)知识考古学的基本原则
熟记:(1)欧洲精神病史的三个时期;(2)疯癫与理性
理解:(1)《疯癫与文明》
(三)话语的构成
熟记:(1)话语构成;(2)知识型;(3)16世纪到当代的四种知识型的不同特点与演化关系
理解:(1)《临床医学的诞生》;(2)《词与物》
(四)规训社会中的权力控制
熟记:(1)全景监狱;(2)福柯关于权力与知识关系的观点及其不同层面;
理解:(1)《规训与惩罚》;(2)“权力――知识――身体”三维结构
第十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加以系统理解。通过学习,掌握风险、风险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性区别,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并能够评价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认识我国目前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熟记:(1)“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在风险社会理论中的地位;(2)风险;(3)风险社会;(4)风险的基本特征;(5)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理解:(1)《再思风险社会》;(2)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性区别;(3)《风险社会》;(4)《世界风险社会》
(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理解:(1)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贡献的主要体现;(2)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认识我国目前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第二十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对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进行系统把握。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格兰诺维特社会网络理论关于结构与行动之间关系的观点,理解弱关系的假设,理解嵌入性概念,理解集体行动的阈值模型,能够评价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网络理论观点
熟记:(1)关于结构与行动之间关系的观点;(2)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关系;
理解:(1)格兰诺维特对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反叛;(2)格兰诺维特对经济学的直接批判
(二)弱关系
熟记:(1)弱关系概念;(2)若关系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理解:(1)《弱关系的力量》;(2)弱关系对群体动员的影响
(三)弱嵌入性
熟记:(1)弱嵌入性概念
理解:(1)弱嵌入性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四)集体行动的阈值漫射模型
熟记:(1)阈值漫射模型;(2)阈值概念;
理解:(1)以往集体行动研究中的不足;(2)阈值的特点;(3)阈值的影响因素
第二十一章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对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系统理解和把握。通过学习,理解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关系;掌握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与科尔曼、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林南在互动论基础上的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并通过以上学习评价社会资本研究在中国的拓展空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熟记:(1)资本;(2)人力资本;(3)文化资本;(4)社会资本
理解:(1)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对林南的影响
(二)关系论、集体论与行动论
理解:(1)科尔曼的关系论的社会资本理论;(2)普特南的集体论的社会资本理论;(3)林南的行动论的社会资本理论
(三)互动论基础上的理论构架
熟记:(1)资源;(2)社会结构;(3)个体行动;(4)制度场;
理解:(1)林南基于资源、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所提出的四个理论假设;(2)在四个理论假设上提出的七个命题;(3)理性选择的实质
(四)中国社会的社会资本研究
理解:(1)社会资本研究在中国的拓展空间
第二十二章 世界体系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对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进行整体性把握。通过学习,理解沃勒斯坦等人创立的世界体系论,在目前西方社会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世界体系论在西方社会理论中的地位
熟记:(1)西方发展理论中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主流派)与“依附论”(非主流派);
理解:(1)西方发展理论的两极对峙时期;(2)世界体系理论兴起的理论背景
(二)世界体系论的内涵
熟记:(1)世界体系论的十个方面;(2)世界体系;(3)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特点;(4)世界政治体系的主要特点;(4)世界体系论的中心论点
理解:(1)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演进的六个分析变量;(2)国家在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中的作用;
运用:(1)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所呈现出的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不同的内容
632政治学原理
一、考试性质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专业一级学科入学初试考试的基础课程,适宜政治学所有专业。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知识、观点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把握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具备认识复杂政治现象、分析现实政治的基本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选择20%;简答30%;论述和分析50。
四、考试内容
政治、政治学及政治学学习方法;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国家;政府;政党及政治社团;政治统治;公共治理;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发展。
901中外政治思想史
一、考试性质
中外政治思想史为政治学科政治学理论及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研究生入学初试考试科目。考试重点测试传统政治思想学说的知识积累、政治分析与思考能力两个方面。
二、考察目标
熟悉历史上重要政治体系的主要政治学说、政治价值观、基本政治主张及其思想互相影响、演变发展的脉络;认识中西政治思想在中国的冲突、溶合及激发创新的现象和发展规律;探索政治思想与特定社会历史基础的关系、政治思想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简答40%;论述和分析60%。
四、考试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部分:先秦政治思想;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中国农民革命的政治思想;洋务思想与变法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民主主义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部分: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15-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17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902国际政治学
一、考试性质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专业国际政治研究生入学初试的考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主要考查对国际政治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应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笔试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主要以综合分析判断题型为主。
四、考试内容
包括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评述、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秩序理论、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国际政治热点问题评析等。

921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考试性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是政治学专业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政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政治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近现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历史的掌握与认识,旨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较强分析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近现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对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国际体系演变等知识的考核。
2.分析判断:透过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或问题。
3.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具体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结构由近代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关系史三部分组成。考核比例为:近代国际关系史约占25%左右;现代国际关系史约占35%左右;当代国际关系史约占40%。
四、考试内容
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7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18世纪欧洲五强的崛起;19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
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时国际关系;战争危机的出现与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对它的最初冲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与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当代国际关系史: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与美苏冷战的爆发;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与中立主义运动;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与东、西阵营内部的动荡;美苏关系的再度紧张与两大阵营内部冲突的尖锐化;美苏关系的僵持与两大阵营的分化;美苏关系的第二次缓和与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形势。
二、复试考试大纲
法理学
一、考试性质
《法理学》是法学理论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力求科学测评考生关于法学基础理论各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及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准确选择在法律实务和学术潜力方面表现出色的考生。
命题旨在以下两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法学基础理论各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知识储备:测评考生对法理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术潜力: 测评考生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思考深度及原创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考生不得携带任何书籍和电子设备。
四、考试内容
1.法治的内涵与机制、法治的基础以及我国法治实践
2.法律文化的类型与传统
3.法律职业的内涵与法律职业能力
4.法制现代化与法律全球化
5.法与经济、政治、道德等相关范畴的关系
6.法理学的功用
7.法律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核心问题与发展趋势
8.法律社会学的基本范畴、核心问题与发展趋势
行政法学
一、考试性质
行政法是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学术型)入学复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法学硕士(学术型)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行政法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法实务与行政法制度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研究型的法学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四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行政法学基本原理、行政法实务、中国行政法具体制度等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 对行政法基本理论与行政法具体制度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断: 用行政法基本理论与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来分析判断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 运用所学的行政法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4、跟踪关注:及时了解、掌握行政法理论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和中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3、试卷结构
行政法学基础知识与原理考核的比例约为40%;
中国行政法律制度考核的比例为约40%;
行政法实务考核的比例约为20%。
四、考试内容
(一)行政法基础知识与原理
1、行政法学基本概念、行政法的渊源
2、行政法基本原则
3、行政主体
4、行政行为
5、行政救济
6、行政程序法制
(二)中国行政法律制度
1、行政处罚
2、行政强制
3、行政许可
4、行政指导、行政合同
5、行政复议
6、行政赔偿
(三)行政法实务
1、行政执法实务
2、行政复议实务
3、行政赔偿实务
4、行政诉讼实务
刑法学
一、考试性质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上一篇 | 2015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考 ...
下一篇 | 2015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 ...
中国海洋大学  精彩帖子推荐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人气文章

本文标题:2015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考研初试复试大纲_中国海洋大学考研网

本文链接网址:https://bbs.pinggu.org/jg/daxue_zhongguohaiyangdaxue_100347_2.html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