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数量激增背后:最多而非最强-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会计>>

会计库

>>

中国专利数量激增背后:最多而非最强

中国专利数量激增背后:最多而非最强

发布:shwany | 分类:会计库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2011年01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  田享华宋冰  日前,全球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姆森路透集团发布的一份知识产权分析报告预计,到2011年,中国将在专利活动中居世界领先地位,年度专利申请总量将超过日本和美国。也就 ...
扫码加入统计交流群


2011年01月13日 第一财经日报
  田享华 宋冰
  日前,全球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姆森路透集团发布的一份知识产权分析报告预计,到2011年,中国将在专利活动中居世界领先地位,年度专利申请总量将超过日本和美国。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个领域将成为世界第一。
  这样的消息确实和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一样振奋人心,不过对于知识产权业内的人士而言,这样的消息并不突然,因为五年前,中国在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商标数量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不是第一),而且年度增速也持续居于世界第一。他们同时也在提醒,需要理性地看待这些数据的增长,提升专利的含金量以及提高专利的转化率仍然是当务之急。
  总量猛增的隐忧
  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的数据也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大幅增长,专利申请总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2%,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24%,发明专利申请年受理量稳居世界第三。
  汤姆森路透集团的那份名为《专利在中国II:中国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报告也指出,2003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的专利总量年增长率为26.1%,而最接近的竞争对手美国的年增长率只有5.5%。
  按照世界第一的速度,成为专利总量(包括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的世界第一,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不过,在数量世界第一的同时,自主的发明专利,尤其是核心发明专利的数量偏少,还是我国科技竞争力的软肋。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多位知识产权领域的官员、学者与律师,对这种现状都有着相对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目前数量的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我们科技实力的高速增长,而且其中的隐忧更容易被表面的数字增长所掩盖。
  曾经在上海某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担任法律部副部长的李斌律师就告诉记者,由于各地对于发明专利申请有奖励制度,认定高科技企业也需要专利指标,所以部分公司会制造一些“垃圾专利”来滥竽充数,在申请专利的策略上,只要将保护范围写得很小,通过率会比较高。“还有些公司申请了专利之后,也不再续费,最后,这些专利就成了大家免费使用的东西。”
  此外,专利数量中除了有质量高低不同的差别外,还有自主创新专利或者外来专利的区别。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日前在2011年第1期《求是》杂志撰文称,至2010年11月底,我国受理的国内申请人专利申请量已达到585.2万件,国内申请人专利授权量为331.9万件。国外申请人在华专利申请量102.7万件,授权量50.8万件。
  虽然数量上,国内申请人超过了国外申请人,但是质量上有差距。北京务实知识产权发展中心主任程永顺就直言,我们现在有大约600万件专利,有效专利不到一半。其中发明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比例是三分之一比三分之二,能够持续10年以上的,外国人占了90%。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也显示,近10年来,国外在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超过20%,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
  此外,以2009年为例,在发明专利中,有45%是外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有55%是国人的申请。发明专利又可分为核心发明专利与非核心发明,在核心发明专利中,国人的申请量也不到两成。同时,还有一些中国原本具有优势的领域,比如激光照排、传统医药等行业,由于20年的专利期限即将到期,技术将免费开放,可能会使得相关行业面临竞争加剧的局面。
  从重数量到重质量
  在庞大的专利申请量面前,部分冷静的官员和学者都强调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与国外的知识产权制度略有不同,中国现有“专利”,是三个知识产权品种的合称,发明专利在国外叫Patent,外观设计专利对应着工业设计(Industry design),实用新型对应Utility model。在有些国家,并不把外观设计的数据统计为专利。
  实际上,特别具有含金量的还是发明专利,但在中国,上述三种都被称为“专利”。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一位专家看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发明专利是实质审查,只有被证明是最新发明的才授予专利权。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是书面审查制,即文件格式没问题就授予专利权,但有可能权利不稳定,如果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已被人设计出来,可以提出异议。
  所以,近年我国猛增的专利数量三分之二就属于这些只需要做书面形式审查的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虽然有关部门也打算用分别立法的方式,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给分开,不过目前也尚无进展。但是对于衡量国家真正的科技实力而言,只有区分开来,才有实际意义。
  上述专家就坦言,“社会公众对专利老搞不清楚,就是因为中国的专利分为三种,三者在审查方式和授权客体上都有所不同。”比如某种酱油被称为“专利酱油”,其实它可能只是外观设计上,也就是酱油瓶上有一个专利,与酱油本身的质量没有什么关系。
  另外,不仅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存在着“虚高”的状况,在商标数量上也是如此。截至去年12月9日,我国商标注册累计申请821.3万件,累计注册商标554.5万件,有效注册商标448.1万件,均居世界第一,而且已经连续9年,中国已经是商标大国。不过,有专家就直言,商标大国并不意味着商标强国,我们并没有足以和世界著名品牌抗衡的商标,即便个别公司的品牌估值很高,并不是因为科技含量,而是因为垄断。
  这一见解对于即将变身的“专利大国”也有借鉴意义,曾担任全国律协知识产权委员会轮值主席的斯伟江律师告诉记者:“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发明专利基本上原创型的非常少,大多是集成创新的专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专利。”他认为含金量高的专利数量少,而含金量低甚至没有价值的“垃圾专利”为数不少,所以应该追求的是专利质量第一,而不是数量第一。
  科研体制需优化
  当然,我国在专利领域相当成功的例子也并非没有,在2008年和2009年全球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排行榜中,华为公司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捷康公司通过主动应诉美国“337调查”并最终胜诉,成功开拓了全球市场,迅速跃升为中国第一、全球行业第二的知名企业。通领集团以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为依托,积极应对美国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使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2011年1月6日,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三届全球知识产权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发布的一份报告也称,中国本土拥有的专利数目也从2001年~2005年的27%份额增长到了2006年~2009年的36%,这些来自中国本土公司的专利项目成为了中国专利数目增长的部分驱动力。
  对于本土公司专利数量含金量不高的处境,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原庭长蒋志培也对本报记者解释说,这主要是和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在当下的各方面因素下,这个阶段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此前在审案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知识产权纠纷中,不少公司在败诉后就被认定专利无效。
  那该如何提升专利的含金量,以及提高专利的转化率,专家们的意见集中于开放竞争和优化体制。科技部一位专家就告诉记者:“某电信运营商三年前的专利是零,因为不需要。再看那些发电企业,专利也基本都是零。但这两年一竞争,他们都开始搞专利。所以只要给企业垄断地位,它的创新就会停滞。”
  另一外面,就是高校的科研制度需要优化。目前高校的评价体系主要是用论文来衡量,而非专利,这样就使得很多国家科技投入最终只转化为书面材料,而不是生产力。上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就介绍说,比如自然科学领域博士生的培养计划,有公开发表论文或者专著的硬指标,它的周期通常是一年,如果申请专利,则基本上需要三年时间,这使得大量博士生都会选择用论文方式公布自己的研发成功,可一旦公布,就不能够再申请专利。
  所以,该专家就认为高校的考评体系应该将“技术”与“科学”区分开来:“技术”创新和经济联系得很紧密,它的产出物就应该是专利,就应该是技术产权;“科学”主要是理论和规律的发现,是机制和模型的构建,它可以不是专利,用论文来呈现。同时,他也提醒:“现在有些学校也有专利引导,但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拿到专利证书,达成指标后就放弃了,这说明专利的转化和运营也需要改进。”
  而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则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报记者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知识产权与研发联席会办公室就了解到,在那里,通常会有很多公司给学校拨款,每年学校与公司签订600多个合约,金额将近上亿美元,这让高校的师生们做技术研究,他们之间不断互动。最后,公司提供资金所形成的技术,如果要申请专利,该公司有优先的转让权。
  该联席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曾告诉记者,联席会有时也会授权一些专利给公司,暂时不收取费用,但是可以获取公司5%~10%的股权,虽然也会有失败的项目,但如果成功了或者公司上市了,那么学校会赚很多。
http://tech.sina.com.cn/it/2011-01-13/01485088823.shtml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22101-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