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发布】熊彼特:科学与意识形态-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会计>>

会计库

>>

【独家发布】熊彼特:科学与意识形态

【独家发布】熊彼特:科学与意识形态

发布:sdfanwh | 分类:会计库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科学与意识形态〔美〕约瑟夫·熊彼特一  今天的经济学家远不像一个世纪前的经济学家那样对他们的成就感到兴奋。但我要指出,如果真有什么值得得意的话,我们今天有更多的理由比一个世纪前甚至比四分之一个世纪前更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科学与意识形态

  • 〔美〕约瑟夫·熊彼特

      今天的经济学家远不像一个世纪前的经济学家那样对他们的成就感到兴奋。但我要指出,如果真有什么值得得意的话,我们今天有更多的理由比一个世纪前甚至比四分之一个世纪前更为得意。就对事实(不论是统计事实还是历史事实)的掌握而言,这一点显然是正确的,对此我不需要强调。如果这一点就我们对事实的掌握而言是正确的,那么它对所有应用领域也是正确的,因为它们的进步主要依赖于事实发现。我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的分析能力也与我们的事实存量一同增长了。统计方法的新工具已经出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出自我们自身的努力。这种新工具对我们的意义肯定会像它对所有科学(例如生物学或实验心理学,在这些科学中现象是用频率分布来描述的)一样重大。回应这一发展或是与之一同发展,我们的分析工具箱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工具意义上的经济理论——这种意义上的经济理论既不是指关于政策最终目标的教义也不是指解释性的假说,只是我们处理事实方法的总和——已经像马歇尔和帕累托所预见的那样增长起来。

      这一点未被多数人认可,经济学家(更不用说公众了)对我们科学的状态经常给予轻蔑的判断。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多种。尽管这些原因已被人们所熟知,我还是应该再列举出来:在一个建筑场所上旧的结构正被颠覆,新的结构正在建立,这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并且,新结构在应用上不够成熟,这也使新结构不受欢迎;最后,建筑面积不断扩大,每一个单个的工人都不可能理解他本人所属小圈子以外的所有事情。斯密、老穆勒、小穆勒和马歇尔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成功地写出一部统一的并获得普遍赞同的无所不包的著作,现在则很难做到这一点了。因此,尽管每个领域的工作者都对他们自己的工作感到高兴,但他们很可能不赞成其他人的工作方式。这是很自然的事,建设人类知识的大厦,需要多种多样的头脑,这些头脑彼此互不了解。科学是技术,科学越发展,就越完全超出公众的了解范围,越超出研究者本人的理解范围(除了他本人选择的专业以外)。程度不同,但处处如此。尽管在物理学中训练的同一性更高,专业工作的纪律性更强,使得冲突减少,出现了类似秩序的现象。然而众所周知,混乱还有另外一种根源,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另一种障碍: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满意于他们的科学任务,屈从于公共责任的要求,受制于为国家为时代服务的愿望。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将其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政策主张和政治学——包括他们的个人心灵追求在内的全部道德个性带进了他们的工作。[62]

      我不想重新讨论价值判断或集团利益这些老问题。相反,我必须强调科学成就本身并不要求我们剥离自己的价值判断或拒斥为某种特定利益进行辩护的使命。一方面是研究事实或开发研究工具,另一方面是从某种道德或文化的立场进行评价,这两者在逻辑上不是一回事,也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同样道理,某种利益的辩护者也能从事诚实的分析性工作,为他所忠实的利益去证实某一点的动机本身未必会证明与其分析性工作一致或冲突的任何事情:更明确地说,辩护并不就是欺骗。它的确会造成为了使事实或来自事实本身的结论服务于一种理想或一种利益而歪曲事实或结论的不当行为。但这种不当行为未必就是一个研究者从“价值论前提”出发所进行的争论或辩护本身的固有内容。经济学者曾证实了许多对其含义毫不赞同的命题,这种情况很多。这里只举一个例子:确立描述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状态(方程)的逻辑一致性,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就是得到一个赞成社会主义的论点;但做这件事的恩里克·巴隆(Enrico Barone)却是一个对社会主义理想或团体毫无好感的人。

      然而,我们头脑中还有另外一种关于经济过程的先入之见,这种先入之见对我们知识的累积性增长和我们分析工作的科学性质更为有害。价值判断或某种特别的辩护是我们能够控制的,而这些先入之见却似乎在我们的控制能力之外。尽管它们之间经常是相互关联的,但我们还是应当将这些先入之见分离出来,单独加以讨论,我们称这些先入之见为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词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最初10年流行于法国。其含义与同时或较早时的道德哲学或我们自己的社会科学(在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意义上,包括心理学)的含义大体相同。拿破仑讥笑理论家(ideologues)是没有任何政治现实感的教条主义空想家,意识形态一词因此被他赋予了贬义。此后不久,该词条像目前常用的那样,被用来指代观念体系,这种用法对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不加区别。我们与这些用法或其他用法都没有关系,但有一种用法是和我们有关系的,这种用法最好参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来介绍。按照这一学说,历史决定于生产结构的自发的进化:社会政治组织、宗教、道德、艺术和科学只是由经济过程生成的“观念的上层建筑”。

      我们在这里无需探讨这一概念本身的优势,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我们只需要考虑它的一个侧面。这一侧面几经变化,发展出了与马克斯·舍勒和卡尔·曼海姆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那种知识社会学。大致到19世纪中期,科学的进化已被认为是一个纯粹的智力过程,——一个对在经验上给定的宇宙的探索序列,或者换句话说,一个前进中的发现或分析性思想的繁衍过程,虽然这一过程影响着社会历史并在许多方面受社会历史的影响,但它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将“科学”与社会历史其他部分的这种相依赖关系转变成科学对社会结构的客观事实的依赖关系,特别是对科学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它决定着科学工作者对现实的看法,因此决定科学工作者看什么和如何看)的依赖关系。他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严格贯彻这种相对论——当然不应与任何别种相对论相混淆——在逻辑上要求有一种新的科学观和一种新的科学真理概念。就连数学、逻辑学的科学工作者对问题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成为社会性规定的了;物理学更是如此。因而一个时代科学思想的形态也成为社会性规定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科学是意识形态,而不是客观科学真理的永远准确的认识。

      然而,几乎不会有人否认,在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中,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仅限于对问题和方法的选择,也就是说,社会学的阐释至少在过去的二三世纪中并没有挑战研究结果的“客观真理”。不能只根据命题的提出者的社会地位来断定一个命题的正误,对一个特定命题的客观真理性只能从其他方面进行质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科学所研究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观察者的社会地位无关,实际上也与历史变化无关:不论是资产者还是无产者,一块下落的石头都是石头。社会科学没有这种优势。对社会科学的发现不仅可以用质疑所有命题的方法进行质疑,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指责它们只是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属性。似乎不考虑作者的阶级属性,就没有办法决定对[63]错,无法断定科学是否进步。我们用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偏见来表示事物的这种状态,我们的问题是确定意识形态偏见在何种程度上是被称为科学经济学(这或许是个错误名称)的发展中的一个因素。

      在对意识形态因素的认识方面,可能有很多不同看法。一些作者实际上否认经济学中存在“正确”观察的事实和“真”命题存量的积累。另一小部分人则完全否认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大部分经济学家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他们愿意承认意识形态的存在,虽然他们认为这种偏见只是别人才有,他们自己从来没有,马克思就是如此。然而,他们并不认为意识形态就是无法摆脱的符咒,并不认为意识形态会从根本上败坏经济学,提出问题的正是这种中间立场。因为意识形态并不就是谎言;它们是对一个人认为他所看到的一切的真实陈述。中世纪骑士像他希望的那样看待自己,现代官僚也同样如此,这两种做法都失败了,都未能看到所有那些可以用来反对他们将自己看作脆弱的、无辜人们的保护者和公共利益捍卫者的证据。与此相类似,每一个社会团体都发展出一种保护性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如果不是真诚的,便什么都不是。如果我们意识不到我们自封的合理性,我们怎么可能识别并防范它们呢?

      在进一步阐述之前,我要再说一遍:我所谈论的是作为技术的科学,使用这种技术所得出的结论和价值判断或偏好一起,提出单个的建议或建议体系——例如重商主义体系,自由主义体系等等。我不是在谈论这些价值判断和这些建议本身,有些人坚持认为关于终极价值——例如公共利益——的判断,除了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外,不属于科学的研究范围,就其本质而言,它们是意识形态,科学进步的观念只是在其所使用的工具可以不断完善这一意义上才适用于这些意识形态。对这种观点我是完全赞同的。我也同样相信,说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念世界比中世纪的观念世界优越或社会主义的观念世界比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念世界优越,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我还坚信,除了个人偏好,没有别的理由认为我们的政策比都铎或斯图亚特王朝或查坦曼大帝的政策包含了更多的智慧和知识。

      一旦我们意识到意识形态偏见的可能性,找到它就不困难了。为此目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仔细审视科学的程序。科学程序始于我们希望分析的一组相关现象的感觉终结于一个科学模型,在这一模型中,这些现象已被概念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被以假定或命题(定理)的形式明确地表述出来。这种很原始的陈述方法可能不会令逻辑学家满意,但对我们捕捉意识形态偏见的目的已经足够了。有两件事情应该注意。

      第一,对一组相关现象的感觉是前科学性的行为。为了给予我们的头脑某种事物,进行科学研究——指示研究对象——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本身并不是科学的。然而尽管它是前科学的,却不是前分析的。它不只是我们的一种或几种感官所感知的事实。这些事实必须已被认为拥有某种意义或相关性,能够使我们对这些事实的兴趣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且这些事实必须被认为是彼此相关的——我们因而可以将它们分离开来——这里便包含了我们的想象力或常识所进行的某些分析性工作。我们将这种感觉与前科学分析的混合物称之为研究工作者的“看法”(vision)或直觉(intuition);在实践中,我们当然不会从零开始,因此“看法”的前科学行为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从我们的前人或同时代的工作开始或从我们身边大众头脑中的观念出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看法”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以往科学分析的某些结果。然而,这种混合物仍然是授予我们的,在我们自己开始科学工作之前已经存在。

      第二,如果我一直将“模型构造”与以“看法”提供的材料为基础进行的科学分析视为一回事,我必须补充说我打算赋予“模型”一词以非常宽泛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含义明确的经济模型以及其他科学中的类似构造当然是科学发展到近期才出现的结果。然而,在本质上,这些模型并没有对早期形态的分析工作增添任何新的内容,早期形态的分析工作也可以说是用原始的不完整的和无效率的模型[64]作出的。这种工作的内容包括:选择某些事实,对这些事实进行分类,积累更多的事实补充和替代前面选定的事实,确定并改进感知的关系——简单地说,它由“事实性”的和“理论性”的研究所组成,这些内容被彼此处于一个无始无终的授受链条之中,事实补充了新的分析工具(理论),新的分析工具又反过来引导我们认识新的事实。我们感兴趣的对象可以是分析一份历史报告也可以是证明薛定谔方程。在这两种情况下,事实和理论的关系都是一样的,尽管在特定情况下,在发现事实和分析这两种工作中可以有一种最为突出,以致于另一种工作被掩盖了,脱离了人们的视线。小学教师可能会谈论归纳和演绎,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以此证明这一点。但这样做会造成许多问题。不论我们如何解释,基本的方面仍是那种双方——以清晰的概念和认知结论为一方,以新事实和对新事实的变动所进行的处理为另一方——之间“无始无终的授受”。

      一旦我们完成了奇迹,知道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即我们或别人的意识形态偏见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发现它的来源。这种偏见来源于我们对打算进行科学处理的现象的初始“看法”。科学处理本身是受到了客观控制的,这里的客观控制是指在特定的知识状态下,我们总是能够确定一个特定的陈述是否可以证实或证伪。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仍然会有失误或作伪,也会有许多类型的错觉。但在这一过程中,确实不会出现那种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的错觉,因为有关的检验标准与任何意识形态都没有关系。相反,初始的“看法”却不受这种控制。在那里,满足分析的检验标准的元素按其定义来说就是无法与那些不能满足检验标准的元素相区别的。初始的“看法”就其本质客〔看〕是意识形态,可能包括任意数量的错觉,这些错觉可追溯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追溯到他看待他本人或他的阶级或团体以及他所属阶级或团体的敌人的方式。他个人的偏好、状况也会使他的观点与众不同——甚至可以出现数学头脑的意识形态和对数学反感头脑的意识形态,这种特异性没有团体特征。

      在讨论事例之前,有必要对我们的问题重新做一阐述。既然意识形态源于我们对经济过程以及其中何者重要问题的前科学的或超科学的“看法”、既然这一“看法”通常会在后来接受科学处理,它便会被分析证实或毁灭。在任一情况下,意识形态的影响都应该消失。那么,意识形态会在多大程度下残留下来?意识形态面对不断积累的不利于它的证据,会在多大程度上维持其本身的地位?它会在多大程度上破坏我们的分析性程序,污染我们的知识?

      在一开始就很清楚,在很多方面,意识形态的危险像在物理学中那样微乎其微。制造业总投资的时间序列可能好也可能坏,但它到底是好还是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探讨。瓦尔拉体系可能有惟一解,也可能没有,但每个有资格的人都可以做出精确的证明。这些问题也许不是最吸引人的,在实践上也不是最急迫的,但它们却构成了我们工作中特别科学部分的主体。它们在逻辑上是意识形态中性的,尽管在实践中可能不总是如此。并且,随着我们分析工作的理解力的逐渐改善,这些领域也不断地扩大。经济学家以往认为,劳动价值论为劳动者赢了分,边际效用论使劳动者丢了分,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以证明,就与意识形态有关的问题而言,这就像用无差异曲线替代边际效用或是用一个简单的一致性公理(萨缪尔森)替代无差异曲线一样,不会有多大不同。我想,仍然有人会觉得边际分析不适合他们的“看法”,但可以证明这种分析的逻辑结构可以与任何人所拥有的对任何经济现实的“看法”相容。



  • 本文是1948年12月28日熊彼特作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在该会第61届年会上的讲话。译自《美国经济评论》[美]1949年第3期。〔http://wenku.baidu.com/view/880e4822aaea998fcc220ed7.html,从此网页得来,原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经济理论,文中[62]是出处页码〕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3581024-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