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路径的研究:个人的一点研究成果,请多指教。-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会计>>

会计库

>>

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路径的研究:个人的一点研究成果,请多指教。

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路径的研究:个人的一点研究成果,请多指教。

发布:旷野的呼唤 | 分类:会计库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实在抱歉,刚才弄错了,对于给版主和各位网友带来的不便,本人十分抱歉。现重新发一遍。这是本人应用制度变迁理论阐述和剖析会计模式选择和变迁的一点尝试,初步建立了研究分析的框架,但内容还很不充实,因而,我想 ...
扫码加入财会交流群


实在抱歉,刚才弄错了,对于给版主和各位网友带来的不便,本人十分抱歉。现重新发一遍。

这是本人应用制度变迁理论阐述和剖析会计模式选择和变迁的一点尝试,初步建立了研究分析的框架,但内容还很不充实,因而,我想,将其作为框架,进一步的结合会计制度变迁的史实,深入下去,并以此作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这是小弟的一点想法,希望各位高手,多多赐教,

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路径的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结合对国内外文献的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研究,剖析了会计模式的涵义,并且基于会计的二重属性,对会计模式进行了重构,将会计模式分为技术性和制度性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对会计模式选择与变迁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分析制度性会计模式变迁时,文中引入了内生制度的概念,并认为,正是内生制度和外生制度的互动,最终推动了会计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模式 诱致性变迁 强制性变迁 内生制度

研究会计模式,进而比较各国会计的差异,对于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国际化进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会计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通常是从环境的角度入手的,认为会计是一个人造系统,必然与环境发生联系,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模式的选择起作用,并不能必然地决定会计模式的选择。单纯的关注环境、甚至走向环境决定论的极端,只能是静态的或者是比较静态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将是孤立的、片面的和静止的,缺乏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性。

环境存量是静态的,而会计模式的变迁则具有进化和动态的属性,因而,我们不能只看到现在时点上的会计模式及现存的环境而割断其历史的动态的发展链条,更要看到会计模式的发展和变迁,看到会计模式的过去和将来。只有将其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和发展的过程,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挖掘隐藏在环境背后的更为深刻和本质的内涵,以指导我国现阶段会计模式的选择。

一、会计模式涵义的剖析

对于会计模式的定义,理论界尚无定论。就笔者查阅的文献看,会计模式较多的出现在国际会计的专著中,用于分析和描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较有代表性的如:

常勋认为,“会计模式描述的是会计实务,但实际上,不同会计模式的会计实务都体现了特定的会计理论和概念。……会计模式是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实务体系的概括和描述,它的内容是相当广泛丰富的,可以概括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原则、会计组织和管理机制等。”(常勋 2005)

王松年则认为,“将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中会计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化和典型化的综合表述,即形成了会计模式。”(王松年 2001)

李端生在对多种观点进行比较后,基于对“模式”的界定,认为“会计模式是指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李占国、李瑞生 1998)

可见,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将会计模式看作是“会计实践的基本特征”的概括和描述,这显然是出于学科研究的需要,或者说是比较会计学科范式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探求“会计模式”的庐山真面目,笔者查阅了国外国际会计方面的经典之作:乔伊、米克的《国际会计学》以及诺比斯、帕克德《比较国际会计》,遗憾的是,书中均未出现“会计模式”,在乔伊的国际会计学中,笔者查到了“pattern”、“Comparatative pattern”、“Development patterns”等名词,而在中译本中,“pattern”即被译为“模式”。笔者就该词查阅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认为较为合理的译项为:“way in which sth happens,moves,develops or is arranged”,由此看来,会计模式是对会计实践的综合描述。

进一步地,笔者查阅了1989年至今的财会类辞书,收录“会计模式”词条的为数不多,其中,于玉林主编的《现代会计百科辞典》将其界定为“会计工作标准形态”,而张汉兴、夏伯忠主编的《新会计大辞海》则认为,会计模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由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以及由此决定的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组织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认为,会计模式即为会计实践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具有客观实在性,而非是某种主观映像。特别地,这种观念在1995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得以贯彻和应用,《纲要》指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在实现以上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实现会计的现代化和法律化。”这里的会计模式,显然是指,会计实践的整体。另外,在冯淑萍主编的《简明会计词典》(2002)中,“有机整体”的观点又被加以沿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整体在理论研究中的代称,是会计实践的综合表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专用名词”,多用于比较会计领域;或用于不同国家会计差异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分析,描述不同会计的分类;或用于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会计发展的纵向比较,说明会计实践的发展与变迁。正是基于上述的界定,本文对会计模式变迁的论述才有了严密的逻辑归宿。

二、会计模式的二分法——基于会计属性的重构

基于对会计模式和会计实践关系的认识,笔者认为,会计模式应该具备会计所具备的一切主要的特征,因而对会计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来指导会计模式的研究,如会计目标、本质、职能,会计的系统性,会计和环境的关系等,尤其是会计属性,都可以在会计模式的研究中得以体现。

会计的属性是隶属于会计本质方面的特性,是会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目前会计理论界大都承认会计具有两重属性,即会计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社会性。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会计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会计的记账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完善,成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较为严谨体系,会计这种同生产力紧密联系,随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体现了会计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会计具有一整套专门的技术方法体系,这就是会计的技术性,这种属性具有超阶级性、中介性、多样性及系统性,是各国会计得以融通、相互借鉴、趋向国际化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会计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会计也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会计总是要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制约,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或经济政策和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的,它由体现社会性的各种因素(如会计组织管理、会计规范、会计监督、会计教育等)组成,这些因素多是以正式制度的形式存在,因此也可将其归结为制度性因素,可见,会计的社会属性直接体现着生产关系,只要不同的生产方式的存在,只要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矛盾存在,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会计理论与方法水平的差异。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从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二维视角对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将会计惯例、会计程序和方法等实务操作层面的要素归结为会计模式的技术层面,或是技术性会计模式,而将体现会计社会属性的以正式制度(法律、规范、条例等)形式存在的各种要素归集为会计模式的制度性层面,或是制度性的会计模式(见图1)。

图1.会计模式的二分法及其变迁路径简图

在会计模式的传统研究中,多数学者只是侧重于探讨制度性会计模式,如会计规范、会计标准,以及会计管理模式、监督模式等要素,却少有将会计惯例、会计程序和方法等技术层面的要素纳入研究视野的,原因在于,很多学者认为会计模式只是对会计主要特征的概括和总结,这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会计惯例是国际会计比较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会计模式诸多方面的差异,多可以从会计惯例的差异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会计惯例并不直接等同于会计规范和会计标准,“在个别情况下,已经发布的会计准则也可能没有成为流行的会计惯例,或是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停止执行或废止”,更重要的是,二者的形成机理是不同的:前者是在会计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常规或通行的做法,是非正式制度,或者说是内生制度的范畴;后者是国家或职业团体发布的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制度,属于外生制度的范畴,因而二者变迁的路径也是有差异的。可见,将会计惯例纳入研究的视野对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并深入探寻隐藏于内的本质性的规律是有益的。下文将分技术性和制度性两个层面探讨会计模式的变迁轨迹。

三、技术性会计模式变迁的路径分析

一般说来,会计惯例是会计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最直接的体现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革命性决定着会计模式具有扩张和渗透的本性,同时又决定了会计模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融通性,能随着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正是会计的技术属性,才使得会计和会计模式具有国际化的动力和源泉,同时,它可以直接对经济需求做出反应,并超越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规范体系,从而带动和促进整体会计模式的进化。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技术性的会计模式属于内生制度的范畴,其变迁的路径主要表现出诱致性变迁的特性。所谓诱致性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相应获利机会是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结合本文所探讨的实际问题,笔者尝试进行如下修正,即认为,会计模式的诱致性变迁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发生的,不以个人、团体乃至国家意志为转移的变迁,正是这种变迁,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惯例趋于融合。

这一点可以在世界会计的发展史得以很好的体现。从14世纪至15世纪,意大利商人的商业活动就跨越国界了。作为现代簿记方法鼻祖的复式记账原理始于意大利城邦,而后传播到德、法、荷兰等国家,由从那里传到了英国,会计就是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展而传播的。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会计和审计方法传遍了它当时的殖民地(现代的英联邦),而且传到了美国;法国把它的会计传到了它的非洲殖民地;荷兰把会计传到了印度尼西亚和南非;德国也把会计传到瑞典等东欧国家以及沙皇俄国和日本(郝振平 20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资本市场也获得了迅速发展,跨国投资和融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会计惯例之间的协调乃至趋同,尤其是频繁发生的企业兼并及其规模的急剧扩大更加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从而在微观层面推动着会计惯例之间的国际趋同。在IASC的努力下,“制定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可实施的全球会计准则”的方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各国会计的会计标准出现了明显的趋同的趋势,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决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更是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一揽子会计审计准则,实际上完成了主要准则的国际趋同。可见,会计惯例的国际趋同也是大势所趋。

如前所述,会计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和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发展的,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相互渗透和融合。因而可以说,会计模式的技术性属性,决定了会计模式的选择和变迁必然要顺应国际趋同的客观规律。

四、制度性会计模式变迁的路径分析

我们把为进行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而正式发布的相关法规、设立的组织机构以及指导组织机构运行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统归于制度性的会计模式,或者说是会计模式中的制度安排要素,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由国家或其他机构(如职业团体)正式发布、并由相关措施加以保障,亦即同属于外生制度的范畴。这些外生的制度安排通常是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多数学者在研究时,倾向于认可会计环境的决定作用,并将着眼点放在对环境因素的分析上,得出的结论也多是会计模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本国特定的环境进行,这种分析在理论上完全成立,但其现实指导性和解释力却稍嫌不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其会计模式的选择经常会超越其所处的环境,并将肩负促进落后环境改变的重任,因此在环境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更为本质的原因。

按照韦伯的定义,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的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政策,维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国家在这里担负着秩序政策的责任,国家要建立各项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以保障经济运行。会计作为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秩序政策”。也就是说,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的手段,归根结底是受国家意志的决定和制约的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认为,国家意志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国会计模式。因此,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本文论者认为,制度性会计模式的路径变迁更多的表现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所谓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制度的变更或替代是由政府或法律引入和实行的。同样的,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论者对其加以扩展和深化,将会计模式的强制性变迁界定为,国家或政府基于对环境和会计发展状况的认识,在其以有的会计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制定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制度的变迁形式。

从理论上讲,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应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断提出的要求,并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与整个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其他制度安排相协调。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内生于经济环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会计模式未必能够得以确认而上升为国家的正式法规或制度;同样的,国家所颁布并大力倡导的行为准则也未必能够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其实施效果也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外生制度和内生制度有可能因为偏差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相容,正是这种不相容性,使得正式制度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造成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现象严重泛滥。深入分析这种偏差产生的根源,对于指导我国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制度的颁布,都是经过一系列的程序论证,由某一特定的决策主体的认可而形成的。诚然,科学的程序是合理制度生成的根本保障,但不容否认的一点是,决策主体的主观意志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当然,良好的程序安排有助于克服个体的“主观倾向”,如FSBA就制定可复杂的程序,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也有向美国靠拢的倾向,但作为一个决策主体的集合,机构仍会存在由于‘集体无知’带来的决策失灵,正是这种失灵造成了外生制度决策的偏差。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只是决策程序,而不自觉地将决策主体视为一个“黑箱”,认为只要程序科学,便会必然的生成符合标准的制度,这是一个缺憾。下文将援引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结合会计模式变迁的实际,对影响决策主体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 会计理论和会计思想

制度安排的集合受到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束缚,即使政府有心建立新的制度安排以使制度从不均衡恢复到均衡,但由于社会科学知识不足,政府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正确的制度安排(林毅夫 1989)。这一点在会计发展史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可以说,会计模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必然伴随着一次经济环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大变革,相应的也会伴随着会计理论和思想上的大变革,同时,会计理论和思想上的突破,也必然会给会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会计理论和思想是会计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性抽象,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一般而言,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因而要受到会计实践发展程度的制约,然而在特定的时期,尤其是经济转轨和会计变革的时期,会计理论能够对会计实践的发展起指导作用。这是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化,实践中涌现出新的会计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解释,进一步的,对于一些尚未推出的新业务,为减少其操作和实施的风险,降低试错成本,也需要首先进行理论上论证和支持,例如,理论界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探讨以及新准则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规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可以说,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都要受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和会计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会计理论的发展程度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二) 思想观念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指的是某项制度已经形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便有自我强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特定的获利集团,从而形成了该制度的维护力量。结合对会计史的研究,容易发现,即便一项制度安排已经被取代,它所内生的思想观念,仍然可能发挥作用,在新的制度体中以某种变种形态得以重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观念上的路径依赖。在我国探索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计划体制中的残余观念,这主要表现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管的太死,统得太死,曾经一度将会计单纯的看作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过分强调可靠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模式的正常发展。

在近日出台的新准则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指导准则的会计理念在诸多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比如公允价值观念的引入,但仍能找到计划体制的残余思想,如争议很大的减值冲回问题就是一例。我们认为,会计规范的精髓在于如实反映,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在于加强监管,完善配套的制度安排,仅为强调可靠而牺牲相关的根本原则,是一种倒退。

(三) 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

众所周知,制度原本就是国家机器中的重要部分,从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任何一种社会形成,任何一个阶级都是通过立法建制,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和维护本阶级的权益服务(郭道扬 2004) 。同样的,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会计模式。简要回顾我国五十多年的会计发展史,便可以发现,会计模式的发展与特定经济政策的依从关系。在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对国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需要,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和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我国的会计改革配合财政、税收等改革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90年代以后,伴随着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的确立,对会计也提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的要求;当前,我国更是加快了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在金融等诸多领域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大变革,大规模的会计审计新准则的出台正是为适应该政策而发起的。

可见,在每个时期,会计模式的发展总是要服从于特定的经济政策,任何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也需要相应的会计模式的变革作为保障,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模式的变迁有可能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但总会与特定的政策目标相配套。

(四) 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

从哲学的角度讲,真理总是相对的。由于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并且是动态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可能同客观实在完全吻合,从而达到绝对真理,这就决定了认识必须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及时地进行修正。

就会计模式的选择而言,决策主体由于其有限理性,加之信息搜集存在成本和时滞,因而不可能完全的掌握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会计工作的运行状况,这就决定了其决策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客观需要。因此,对于外生制度的执行情况必须加以监控,建立完善的信心反馈机制,对于不合理的条款及时地加以修正,使外生制度不断地接近内生制度,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五、结语

本文对会计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分析会计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会计模式的两分法,并分别就其变迁路径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现实意义:其一是明确了会计模式的技术性特征,从而为国际趋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利的注解;其二是强调了外生制度和内生制度的区分,并分析了二者差异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对决策主体主观意志予以关注的重要性。

本文只是初步提出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框架,具体的细节安排和分析尚需大量的工作,正如科斯定理旨在引导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关注,笔者亦希望该领域理论工作者将更多的研究放在影响会计模式的变迁的更为本质、更为直接的因素上,使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的更为紧密,更好的指导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尤其是现在,我国的会计处于大规模的变革时期,这项研究便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常勋. 2005. 国际会计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王松年. 2001. 国际会计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李占国、李瑞生. 1998. 会计模式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

Choi、Frost、Meek. 2002. 国际会计学(第四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Nobes、Parker. 2002. 比较国际会计(第六版).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郝振平. 2001. 国际会计. 立信会计出版社

中国会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1997. 中国会计年鉴(1996). 中国财经杂志社

于玉林. 1994. 现代会计百科辞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张汉兴、夏伯忠. 1993. 新会计大辞海. 沈阳出版社

冯淑萍. 2002. 简明会计词典.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青木昌彦. 2001. 比较制度分析. 上海远东出版社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 2003.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97576-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