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胡景北--城乡矛盾和发展经济学
发布:keylab2007 | 分类:发展经济学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统计
- 统计学 | 医学统计学与SPSS ...
- 统计学 | 人工智能本质是统 ...
- 统计学 | 统计学读硕士就去 ...
- 统计学 | 统计学要学哪些课 ...
- 统计学 | 如何学习统计学
- 统计学 | 金融统计学 第2版 ...
- 统计学 |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 ...
- 统计学 |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 ...
TOP热门关键词
扫码加入财会交流群 |
城乡矛盾和发展经济学
胡景北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一、从贫困到富裕与从乡村到城市
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系可能有许多方式从贫困走向富裕
农业社会: 新的作物:如马铃薯、烟草等
新的土地:闯关东
人口减少:湖广填四川
只有工业革命创造了普遍富裕的可能性。
工业革命创造了普遍富裕的技术条件,同时又改变了人类存在的自然面貌和社会面貌。
自然面貌方面最显著的便是城市的崛起,
社会面貌方面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造成这两者的共同原因,是工业的工厂化生产。
城市的高生产率和高的生活水平,就与农业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乡村成了贫困的代名词,城市成了富裕的代名词,
从贫困到富裕,对个人来说,成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问题,
对国家来说,同样成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过程。
贫困到富裕可以视为城市化的过程。
我的观察视角:移民过程――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二、 城乡矛盾
有了城市,就有了城乡关系和城乡矛盾。
在农业社会,社会阶级可以是
自耕农 国家贵族阶级
佃农 地主
农奴 封建庄园主
等等。
有了工业,便出现
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
后两个阶级又组成常说的市民
假定不考虑国家统治阶级,则有自耕农、工人、资本家三大阶级。
资本家与工人:互相依靠互相矛盾
资本家与农民:互相依靠互相矛盾
(新增工人靠农民,但希望农民工资要价低、农产品价格低;
农民移民靠资本家投资,希望工资高、农产品价格高)
工人与农民:互相依靠互相矛盾
(都希望在面对资本家时工资高
但双方争夺就业
工人希望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希望高)
城乡矛盾是三大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具体表现农民试图成为市民,市民阻止农民成为市民
农民要求通过市民化实现富裕,但市民在追求自身富裕的同时却阻止农民的市民化。
这就是城乡矛盾的实质。
这也就是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为什么主要矛盾:
农民是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农民富裕的必要条件是大多数农民转变为市民;
但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却延缓了市民自身富裕的进程,因此市民将阻止农民转变为市民,从而造就了城乡矛盾或者农民和市民的矛盾。
市民又可以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雇主和经理阶级)和工人阶级。市民的主体是工人阶级
所以,农民和市民的矛盾又特别地表现为农民和工人两大阶级的矛盾。
一位印度经济学家的观点
注意:城乡矛盾不是自然或者技术矛盾,而是社会矛盾
三、没有城乡矛盾的情形
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城乡矛盾,城市不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城乡一体化
欧美早期发展过程:基本不存在
这三大阶级的关系,在早期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城乡矛盾。
这里的主要原因,一是早期的欧洲农民不愿意去工业,因为那时工业比农业更苦,而且更没有保障,二是早期的城市不发展,电、自来水都还没有,城市生活没有明显地比乡村好,三是宗教、风俗对农村、农民和传统的强调。
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逐步的。另一方面,城市对农民始终是开放的,没有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特权区别
前苏联、东欧集权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不存在,
由于战争等因素,那里没有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特别严重问题,农民转移顺利,城乡之间居民没有身份区别,城乡矛盾不大。
四、城乡矛盾的原因
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城乡矛盾,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矛盾。为什么?
二十世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特征大致是:
1. 国家计划型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2. 尊崇工人阶级,出现工人特权
3. 歧视和忽视农业农村,
4. 闭关锁国,或自力更生
中国是一种极端:计划经济、工人阶级领导一切,重点发展工业和城市,闭关锁国。
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个天生的工人阶级。他们作为市民的主体,和试图通过市民化、工人化而实现富裕的农民产生了矛盾。
浙江省例子: 一个几乎没有城乡矛盾的发展过程:
在浙江省北部一个县级市里,企业几乎都是私有的。它们直接从农民那里雇工。农民也在工厂做工。一部分农民仍然在务农。还有一部分农民在打零工。比较固定地在工厂内工作的人,可以说是工人阶级。务农的还是农民阶级,打零工的正处在变化过程中。他们最容易成为工厂的新工人或者转回农民。工业雇主是资产阶级。雇主获得利润,一部分钱再投资,从农民中雇新工人。工人的工资和农民的工资差不多。他们之间的工资由零工工资联系起来。2005年零工每天大约是40到50元,不低于40元。如果他们到工厂,大体也是这个工资,如果他们回家种田,每天大体也能够得到这样的收入。工作条件呢?农民自由一些,工人有纪律。农活脏和没有规律,一个农民得干各种各样农活,工业劳动有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城乡矛盾,也没有看到三个阶级的严重矛盾。由于农民是自耕农,收入会随着农民的减少而提高,因此零工和工业工资也在提高,三者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农民和工人之间没有特别的不平等感觉。雇主有很多利润,但工人没有特别地觉得自己工资少,因为和当地农民相比,自己还是更希望拿这个工资当工人的。
随着工业发展,工人、农民收入提高,那个地方已经不再贫穷。富裕还说不上,可这样一个过程延续下去,富裕是可以想象的。
为什么浙江这个市没有出现城乡矛盾呢?
答案之一,它没有一个天生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从农民那里直接转变过去的。在身份上,他们和农民是平等的。由于没有失业(若失业就回家当农民),由于在工业化过程中,工资能够上升,所以他们和雇主的矛盾也不明显。雇主用自己的高收入,为自己获得了“市民”所享有的福利,如应付疾病、老年的保险等等。但他们在身份上仍然和工人、农民是平等的。
所以,这里没有试图阻止农民富裕的市民,也没有为农民忿忿不平的市民特权,城乡物质生活虽然有差异,但社会矛盾不存在。
注意:我们不考虑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发生的“阻止”,比如雇主试图压低工资(从而抑制农民进城)、工人试图提高工资(从而减少新工人的雇佣)
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大范围内,为什么产生城乡矛盾呢?
原因可能是工人特权
农民进城和务工的第一个影响是降低城市工资,
第二个影响是消灭工人其它特权。
而这两者都是城市工人不愿意看到的。
为什么农民能够做到这一点:
a. 城市工资比农民收入高得多,因此农民愿意接受低于城市工人的工资而在城市工作,
b. 城市非工资的生活条件比农村好得多,因此农民愿意接受比城市工人更艰苦的条件在城市生活,这就使工人特权显得不合理
上述a、b条件在浙江省例子里都不存在。在西方国家尤其欧洲国家中也不存在,因此在那里,农民和工人的矛盾不突出。
a、b在中国为什么大范围存在?
工人阶级贵族化,成为特权阶级
计划经济、户口制度、不平等的等级观念造成了工人的特权和工人的贵族化。
中国的工人阶级从1949年以后就成为特权阶级:
1. 名义上是伟大的领导阶级,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干部出生于工人
2. 工人的封闭性:不能随便成为工人
3. 工人福利的特殊性
因此,计划经济和城市特权尤其工人阶级特权化,是城乡矛盾的具体原因。
城乡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不转移,工业、城市发展不了,人民富裕不了,农业也无法现代化。所以,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本身现代化三种趋势的相互作用,在城乡差距存在和城市特权存在的情形下,又表现为城乡矛盾。
现象:各类国内现象
国际类比: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
五、现有经济学理论的不足
1.马克思经济学的不足
理由:
1) 马克思研究的纯粹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存在农民和农民经济
2) 马克思着重的是两个阶级的结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3) 马克思虽然也顺带谈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农民转移过程也不能够仅仅理解成资本积累过程。
2. 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
1)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其特点是利润最大化和边际原则
2)新古典经济学虽然研究部门结构变化,但其部门都是资本主义部门,而在从贫困向富裕的转移过程中,农业还不能够被视为资本主义部门
3.发展经济学的不足
1980s,1990s许多著作谈到发展经济学的困境甚至破产。
发展经济学的破产是国家计划型、城市特权型和闭关锁国型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破产。
理论之一:列宁、斯大林的经济发展理论
具体为列宁的先社会主义后经济发展和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试图用国家力量取得所有社会剩余来实现工业化,为此,国家需要先社会主义后经济发展,而社会主义的集权式经济发展片面去强调工业化,所以,工业和工人相对于农业和农民获得了特权。
理论之二:刘易斯理论
认为在农业里,地主占有大量收入但不投资。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地主征收重税来实现工业化,由此需要计划经济和国家工业,工业和工人相对于农业和农民获得了特权。
六、发展经济学的任务
发展经济学是必要的。
发展经济学尚未成熟,很不令人满意。
随意打开一本发展经济学教科书,无论国内国外的,我们都会发现那就是一本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百科全书,从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讲到各种各样、互不联系的发展理论或者模型,讲到人口、农业、工业、贸易、金融、人力资本、环境等等,几乎全都是现象的描述,没有逻辑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命题,没有价格。
所以,发展经济学如果是必要的,那么,它还很不成熟,还处在初创时期。
标志发展经济学成熟的,是它有了公认的基准模型。
例如,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均衡理论模型
产权经济学中:科斯定理
财务经济学中:MM定理
在现有发展经济学模型里,有三个阶级的影子:
刘易斯:农民(转移)、工人、工业资本家
托达罗:农民(转移)、工人、工业资本家
胡景北:农民、工人、工业资本家
但是,这些模型都认为三个阶级的矛盾,可以通过比较平稳的经济发展来解决,而且都试图证明之,也就是说,他们都否定从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需要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或者从发达到富裕的过程需要先有工人阶级的暴力革命,然后通过国家来实现经济发展的列宁-斯大林理论。
一般而言,现有理论在价值观上否认革命,无论是工人革命还是农民革命。它们认为三大阶级矛盾是可协调的,经济发展是可以平稳地通过民主国家集权或者市场经济分权而实现。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证明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三大阶级矛盾的可协调性,为此发展经济学需要基准模型。
有了基准模型,我们观察经济发展现象、观察本文讨论的城乡矛盾,便有了参照系。
基准模型的主要任务是:
1. 严格定义贫困和富裕,定义经济发展过程
2.为了解释农民的行为,需要对农民社会做出标准假设
农民社会是否有标准模式?
3. 农民向工业的转移应当是一个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如何定义和描述这里的价格机制或工资机制。
目前刘易斯、托达罗、胡景北都对这一价格机制做了一定描述。
4. 资本积累
考虑资本积累就得考虑储蓄,考虑收入分配
不考虑资本积累,就谈不上农民转移
5. 农业的资本积累
没有这样的积累,农民无法转移出来
有农业资本积累,模型复杂得多,而且农业的前资本主义性质是否必须放弃
6. 商品价格,至少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关系
有了这个关系,才好考虑资本积累尤其农业资本积累,但模型更为复杂
7. 农民转移或城市化的标准速度
只要人口、工业和农业积累比率、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已知,理论上就能够得到农民转移的速度
如果这7个任务得以完成,发展经济学基准模型将可能建立起来。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 管理学 | 管理学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为什么会 ...
- 管理学 | 财务管理学
- 管理学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学 | 中级管理管理学
- 管理学 |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背诵版
- 管理学 | 终于找到管理学 13th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专业考acca是不是很难
- 工商管理 | 求教,想要经济学考研,本科自考 ...
人气文章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